《鸟的天堂》教学案例与点评.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526687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与点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与点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与点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与点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与点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与点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鸟的天堂》教学案例与点评.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学案例与点评情景说明 预设和生成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一对矛盾。教师可以尽可能提前地了解学生,以学定教。但仍然会面临自己预设目标和学生实际能力、学习情绪状态的矛盾。这时候,我们将在课堂上执拗地牵着鼻子走,以求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和学生一道走出阅读的迷雾?对教材充分地挖掘,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是最直接的情境预设,它将为学生读懂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创造充分的条件,并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鸟的天堂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写景散文,它描写的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的一株美丽的大榕树。文章以鲜明的动静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这株大榕树是“鸟的天堂”,从而赞叹了我国南方水乡自然

2、环境之美。 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精读第8自然段时,就有不同的教学情景出现。 教学过程 片段1: 师:同学们看,我们深入读这句话,就能对它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了。写榕树“大”,除这两处外还有什么地方呢 生:第8自然段这句话:“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从这里我看出树非常大。 师:有没有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 生:我觉得这说明榕树非常绿。 生:这句话说明了榕树的生命力旺盛,也就是“茂盛”。 师:你的理解更准确。刚刚那位同学说了榕树的叶子绿,请你告诉大家,你从哪一句看出来的(板书:绿)生:我从这句话看出来的:“那翠绿的毅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

3、生命在颤动。”“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让我觉得那绿的颜色像绿宝石似的,还像一汪绿的水,似乎要滴下来似的。 师:你描述得真美。其他同学如果也读懂了这句话,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我觉得绿色代表生命力,所以这株榕树“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这株榕树让人觉得它绿得发亮,就好像有无数的小精灵在上面跳跃着,使每一片树叶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师:听了你们的描述,我觉得你们确实读懂了这句话。这一句话写得多好啊!把叶子都给写活了。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师:大家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齐答)好! 师:那就让我们像她那样有感情地朗读一遍。(生齐读) 师:看着这株榕树

4、,作者不禁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作者说“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从这句话我看出了作者对榕树的赞美之情。 生:“南国”指我国的南方,这株榕树生长在我国的南方,作者不仅赞美了榕树,还赞美了南国。 师:你说得真好!作者赞美了这美丽的地方,美丽的大自然!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句话 生:带着热爱、赞美之情读。(生读) 师:对,速度慢一些,感情是发自心底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教学反思1 (片段1)中,学生表现出有一定概括、分析能力。教学中突出了语言文字训练。紧扣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句子反复推敲、品析,使学生理解了其含义后,最后还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重视“读

5、”的训练,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评议,使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不同要求的读书活动。根据教材特点,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精心地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读书、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交流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课堂里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书声朗朗,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意见,各抒己见,讨论热烈。不足的是,针对写景的内容,学生过多的分析理解文字,注意力总停留于文字表面,忽略了真正领悟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学生情感是被老师生拉硬拽过来的“听了你们的描述,我觉得你们确实读懂了这句话。这一句话写得多好啊!把叶子都给写活了。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学生是否和老师一样有深切的体会呢?不尽然。 (片段2): 师:看到这大得罕见的榕树,我们能不惊喜吗?把这段话大声朗读,体会一下。 生:读。 师:这棵大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它怎样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电脑出示)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红字部分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景象? 生:自由读。 师: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生:叶子绿。 师:(板书:叶子) 生:叶子有光泽。 生:榕树充满活力。 生:“生命力

7、”这个词说明了榕树长得生机勃勃。从“正在茂盛时期”就能知道。 师:这位同学联系前文对“生命力”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也可以联系后文来进一步体会榕树的生命力。”生:提出“明亮”“照耀”和“颤动”写得好。 师:你为什么觉得它写得好呢?(学生沉默) 师:“明亮”和“照耀”在这里是描写什么的? 生齐答:是写叶子的颜色。 师:平时,我们形容什么明亮?什么照耀? 生:灯光明亮,阳光照耀! 师:那为什么这里要说“叶子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呢?大家可以联系前后文,别忘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设想很多种可能哦! 生:我觉得是因为“翠绿”。那颜色很鲜艳,有阳光照射,就显得明亮,所以说“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8、。太晃眼睛了,所以“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生:大榕树四周都是水,当时是傍晚,水里的光反射到大榕树上,映得“明亮”,有风吹过,树枝摇动就会像人一样“颤动”。 生:树叶长得茂盛,上面有油,所以阳光照上去反光。 生:还有一种可能,傍晚,会出现露珠。露珠也会晶莹透亮,显得明亮。 师:现在,我们眼前只有大榕树吗?学生们纷纷说;“不,还有夕阳、小河、微风、露珠”“翠绿的颜色,明亮的霞光” (生自由讨论后)师:“作者给我们描绘的大榕树美吗?” 大家齐声说:“美!”师:那我们一起读最后一句! (读完)生:我从“堆”,“不留一点缝”,知道了大榕树的树叶长得多,很密,要是

9、夏天可以当伞一样遮荫。 师:是啊!我们只能梦想一下被遮荫,而大家联系后面读的课文内容,大榕树在为谁遮荫?生齐:为鸟儿们遮荫。 师:所以,大家再读“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是不是有了新的体会?生:作者写“似乎有新的生命”,实际上就有鸟儿在这里栖息,孕育啊! 生(恍然大悟):我想,这时是傍晚,小鸟儿不吵不闹睡觉了。偶尔有几只小鸟扑了扑翅膀,让树上像有“新的生命颤动“起来。 师:所以说,“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一句描写是多么生动贴切啊!作者精湛的描写需要我们边读边思考,开动脑子,才能领略文字的美。让我们再一次读这一段,把我

10、们所能感受的心情和情感都融进文字里去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读。) 师:好大的一棵树,多么美丽奇特的树啊,我们每个人面对这颗美丽奇特的树,都会让我们的心再次和作者一起赞美这棵美丽的树。 师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啊”! 教学反思2 (片段2)中没有过多运用媒体课件,也没有把参考书上的理解灌输给学生:榕树叶子的颜色绿得发亮,给人以翠色欲滴的感觉。作者从绿色中感受到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赞美榕树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学生在读懂文字,想象画面方面还存在困难。课堂并没有一开始就显得那么顺畅。但是,通过老师和学生一同理解品味词句,激发学生调动学习、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

11、意境,使孩子们带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达到了领悟作者思想情感的目的。在学生边读边品味中,分明对作者描绘的景象有了更丰富的诠释,沟通了作者感情和学生情感的共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参与讨论,不失时机的点拨指导,及时对学生表扬鼓励,拓宽思维、畅所欲言,课堂活动氛围民主平等的,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起来,学习中充满了乐趣。教学中把朗读作为理解体会语言文字及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强化情境抓重点”、“凭借情境体情感”,正所谓“入境”后“入情”,所以,才可以是最后的朗读积累语言渐入佳境。 点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判定一种教学是不是有“法”,关键是看它有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活生生的人

12、。课程改革也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现实的课堂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静心与学生对话时,不同的学生常会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意外。两个教学片段在不同思维水平和特点的学生中都完成了教学任务。在第二个片段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情境。学生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见解,释放出丰富的情感,从而有效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我们虽然无法预设到一切,但总可以尽可能多的预设。一切课前精心预设,教师才能更好地调控没有把握的课,才能使课堂上出现的精彩的生成,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语文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我们不能满足于“教教材”,而应当是“用教材”。我们要“让思想冲破牢笼”,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教材,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现实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现象发生共鸣,引导学生朗读。因为“感悟”首先应有所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和读者已有的知识背景、感知经验碰撞、接通、共鸣,才能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语文教学永远是一块无限广阔的创造的天地,让我们认准方向,大胆地往前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