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简史考研笔记.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527578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美术简史考研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美术简史考研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美术简史考研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美术简史考研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美术简史考研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美术简史考研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术简史考研笔记.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史前美术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彩陶及分布: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一、 仰韶文化的分期:早期半坡文化中期庙底沟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马家窑) 二、 彩陶文化的特征:1、型制 2、纹饰:典型纹饰与作品 3、手法:线描 平涂 综合陶器-人类利用泥土的烧制造的实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按用途分3: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按陶质分4:红、灰、白、黑;按器表装饰分4:拟形陶,彩陶,印纹陶,素陶装饰纹样分3: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山大本课题拟形陶-指将器外形做成某种事物形象的陶器,如狗形陶,鹰形陶等。就功能说,它具有同类器皿的实用功能;从外表看,它又是一种史前雕塑

2、。彩陶-指器表带有彩绘纹样装饰的史前陶器。多以红黑白黄赭等颜色绘成纹样,色彩沉稳浑朴,纹样造型概括简练,并具有较强的主观抽象性。有几何、植物、动物、人物纹样,是史前美术品中装饰最精美,山大本科题 三、 黑陶艺术黑陶-史前陶器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类,器物表面光洁,整体器形线条流畅优美,器物本身具有黒薄光亮棱鼻的艺术效果,富有高于实用价值的纯审美价值。四、 雕塑与绘画新石器时代绘画形式:彩陶上的绘画 岩画 地画 壁画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造型方法及特点 山大本科题1、 采用间接打击石片法。2、 石器类型丰富,形状对称,加工精致。 中国岩画的艺术风格 山大本科题在制作手法上大体上可分为刻、绘两种。北方岩画

3、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3种: 磨刻,线条无明显的凹陷,画面平整光洁;敲凿,用坚硬器物在岩石上敲击出许多点窝;线刻,似用金属凿头勾勒出形象轮廓,然后掏深线条。作品风格具有粗犷、简洁、明快的特点。南方岩画的制作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为矿物质颜料。色彩稳定,经久不变。有用手指蘸着颜料绘制的,某些较大的图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涂刷的。表现手法古拙独特,画人物大都不表现五官,只通过四肢位置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画动物亦仅重点刻画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即可 辨认出是何种动物.中国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 某种幼稚的想像和美好的愿望。在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许多岩画往往是一些相互

4、不关联的个别图像,即使是组成一幅画面的,也经常是一个个图形的重叠,而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画面采用垂直投影画法,视线与对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体的正面显示。 岩画在塑造平面图形时,很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体的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的程度。没有细节刻画,大都不画五官,这些粗制的图形中,却能描绘出生活的真实, 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其中以动物形象尤为生动。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的特征是,对于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上粗犷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这或许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先秦美术 (一) 青铜器概述青铜器 类别“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器、车马器”功用及其文化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恶

5、兽。饕餮纹是一种图案化了的兽面,是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蟠虺纹 ,以蟠曲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 蟠螭纹,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螭),张口,卷尾,蟠曲。象纹 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涡纹 特征是圆形的几何图案,这是一个圆凸面上饰有水涡状线条的纹样。弦纹,纹形为凸起的横线,一般一道至三道。乳丁纹,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云雷纹,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 (三)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帛画画中人物为一宽袖长裙,合掌侧立的上流社会的女性形象。其上方画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只张举双足,身姿劲健,尾部卷曲的龙。所表现的是此女子的“灵魂”在被

6、想像为具有神异力量的龙、凤引导下,升往仙境的情景。画面上墨笔线条运转有节奏韵律感,黑白块的对比,点、线、面结合,使形象既有一定的重量感而又生意盎然。理想化的凤鸟形象,是综合了自然界的雉、孔雀等羽毛华丽的鸟类特点创造而成,并赋予作为神灵的凤鸟形象以雄健奔放,轩昂非凡的气势。人物御龙帛画画中是一位头戴高冠,身穿长袍,一手握剑,一手拉缰,驾龙升天的中年男子形象山大本科题汉代绘画遗存中最精彩的当数帛画,而其中最令人动魄惊心的便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T字形“非衣”,系驮侯利仓之妻盖棺的吉祥物。画面分天朝、人间、地府三段。天上为横幅,其余为直幅。分别以太一神、驮侯妻、祭祀者、合欢鳌为各段的中心。天界有

7、扶桑树、九个太阳、嫦娥、新月,以及象征长寿的蟾蜍、白兔;日月同辉,令人神往;天门有司命守卫。气界为驮侯妻缓行升天,吏前婢后,迎护隆重。人间双龙穿璧,象征幸福吉祥;家属聚集祭祀,祈求死者灵魂早归仙境。最底部合欢鳌背上大力神,双手、托着大地,孔武有力。全图 山大本科题第二章 秦汉美术 绘画艺术秦汉绘画的艺术特征形式、表现、内容及技法秦汉时期的绘画作品仅见于墓葬壁画和帛画。壁画大都以仪仗、宴会为题材,人物为主,车马为辅;帛画以表现天上、人间、地下“三界”为主,体现了引魂升天的主题思想。绘画技法大都采用线描填彩。秦汉书法发展秦汉时期,时代变迁剧烈。文字缺少统一,大篆经过改创小篆,大小篆书又简化成隶书,

8、随后又发展成草书,而又演变成章草,行书楷书。秦汉时期,文字书法遗迹主要是帛书、简牍、壁画、篆刻、瓦当以及青铜铭文。 画像石与画像砖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画像石和画像砖的艺术风格?a、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我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的装饰性图象。始于西汉,风行东汉,随厚葬之风发展。画像石以山东、河南、四川等地最多,以山东武氏祠石刻最著名;画像砖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甘肃等地,以四川最多且具特色。画像石多为祠堂石室的壁画及墓门、楣、楹的装饰画;画像砖则往往是嵌在墓室的壁上。b、画像石画像砖表现内容广泛,从上层贵族的享乐到下层人民的劳动;

9、从伏羲女娲到凤舞龙潜的神话无所不包,另有历史故事和战争田猎,如荆轲刺秦、列女孝子等等。c、画像石和画像砖的雕刻技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平面浅浮雕,即在打磨平整的砖石上,将所绘物象轮廓周围的平面剔去一层,再对形象略施雕刻,有的还涂以彩色,多表现人物,如山东武氏祠的石刻画像;另一种是线刻,即在平面上以直线或曲线刻成图画,花鸟虫鱼或建筑物都是用这种方法,如四川画像砖中的花砖等。d、各地的画像砖石各有特色。山东朴重、四川活泼、河南雄健,在中国绘画雕刻史上有重要的艺术价值,鲁迅、林风眠都对汉代画像砖石有很高评价。 雕塑艺术俑-是古代用来陪葬的塑像,主要是陶瓷、泥土或木质作成人的形像。山大本科题 秦始皇陵

10、兵马俑: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东汉陶俑:圆雕-说唱俑 左手抱鼓,右足高跷,眉飞眼笑,塑造了一位兴高采烈地一边拍鼓一边说唱民间艺人形象。手法之洗练,形象之生动,神态之活泼,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汉代人物雕塑之代表)。 霍去病墓石雕的重要特点,是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艺术家充分利用石块的自然形态,运用纯朴的意匠稍事雕凿,就完美地体现了创作意图。造人物情态方面

11、细致入微,并且在写实中已寓有夸张手法。山大本科题 建筑艺术 瓦当-是指屋顶檐头简瓦前面的陶治圆形遮挡物,俗称瓦头。同时又是一种装饰物。瓦当主要有图案纹和文字纹两种,瓦当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山大本课题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 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领域的重要发展变化 06年山大硕考(1)艺术的自身功能被人们认识,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2。)山水画开始萌芽(3。)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批确有历史记载的画家(4。)专门的绘画理论著作出现(5。)佛教绘画和佛教雕塑成为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曹不兴,三国吴人,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他的画被列为吴国“八绝”之一。顾恺

12、之 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画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女史箴图共九段,内容是讲解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游丝描。洛神赋图是据诗人曹植的洛神赋而画的。创造了人神相恋的梦幻境界,用以抒发作者失恋的感伤。 南朝人物画:陆探微的“秀骨清象”、“密体”,张家样(僧繇 凹凸法 疏体)。 谢赫“六法”谢赫的“六法”有什么意义?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模写“六法”。六法原先是绘画优劣的批评准则,后来成为中国画的经典理论和实践指导原则。a、气韵生动:原指

13、表现出对象的精神面貌,使作品具有生动的感染力。骨法用笔:指物象的结构和表现这种结构的线条笔法;应物象形:应对描绘对象的外形再现形象;随类赋彩:依据不同的对象色彩类别表现色彩;经营位置:构思和构图的谋篇布局;传移模写:临摹学习前人的优秀作品,向遗产学习。b、谢的“六法”是在总结前人及当时的绘画创作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将之前散乱、模糊的思想系统化、明确化,确定为批评的准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画品专著。 c、 “六法”本是人物画的品评和创作准则,由于这些准则的包容性、概括性,后来成为所有题材绘画的普遍指导原则,也成为整个中国画的品评标准。 宗炳的画山水序有何意义?宗炳画山水序出现于公元

14、440年之前的南朝刘宋。他除了提出的近大远小透视原理之外,力倡山水画要体现圣人之道,而非消遣。画山水序既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起点和基础,也是最早将老庄道家思想贯彻到画论。后世山水画家、山水画论者几乎都以道家精神为宗旨,皆可归功于宗炳的影响。“山水以形媚道”、“卧以游之”、透视法。 王微叙画有何意义?a、王微(415453)在叙画中首先排除山水画的地图实用价值,认为山水画独立成科,且与易象同体,把山水画提高到圣人经典般的高度。b、提出书法笔势点划可用于山水画描写,这是后世书画相通论之始。c、提出“拟太虚之体”的“写心论”,与宗炳的“以形写形”相得益彰,影响至今。 d、最后涉及山水画欣赏问题。要求山

15、水画“怡悦情性”,可称为文人画论之滥觞。 魏晋绘画理论有哪些?(1)顾恺之提出了”传神”的理论,开始是指肖像而言,即图绘人物。要求能生动的传达其神情意态,后来传神一词被运用到山水花鸟等画科中,表现出事物的自然生机。(2)宗炳提出了”畅神”的绘画理论。(3)谢赫提出了绘画品评标准”六法”: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摹写。 “六朝三杰”指谁?六朝三杰是指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大家,若加上三国吴曹不兴并称六朝四杰;加上唐吴道子并称“画家四祖”。画史上把陆探微和顾恺之并称为“顾陆”属于“密体”画风。张僧繇、吴道子属于“笔才一二,象已成焉”

16、的“疏体”画法。 隋唐的绘画艺术 (一) 阎立本 代表作: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线描细劲坚实,设色浓重妍丽,造型中的观念性与“以神写形”的强化与夸张。阎立本的人物画有什么特色?阎立本乃世家弟子,承家学而在人物、鞍马、山水、道释、台阁等方面都有较高造诣,其中成就最高的当推人物画。阎立本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前者描绘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迎亲使者禄东赞的场面。后者描绘历史上十三位君王,作为“兴废之戒”。 阎立本人物画与六朝画迹相比,写实性强,重人物个性描绘;且多取材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以鉴戒贤愚、弘扬治国安邦之大业,这与同代和后来的人物画家,如吴道子主要服务于宗教有明显

17、差别。阎立本的线描画面部细劲圆润,画衣物简练粗重。相较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风格更注重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线条。设色也较前代更浓重,多使朱砂、石绿,有时还使用金银等贵重矿物质颜料。中国人物画从汉代的简朴、稚拙发展为两晋南北朝的“迹简意澹而雅正”并向“细密精致而臻丽”方向发展,阎立本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绘画向盛唐的“焕烂而求备”推进了一步,因此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画家。 (二) 尉迟乙僧造型的奇特,铁线描与凹凸法。 (三)“画圣”吴道子-不拘题材,“莼菜条”,“吴装”:焦墨薄彩,“吴带当风”。吴道子的艺术风格和地位吴道子创作活动期在唐开元、天宝年间。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首先说“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

18、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吴宜为画圣”。至此后人皆誉其为“画圣”。原因在于:a、吴把中国画运用线条的方法发挥到了更高境界,创造出一种离披点画、脱落凡俗的“疏体”:其特点是笔势磊落、圆转多变,笔简意全。传为吴作的“送子天王图”,人物服饰线条勾勒,有轻重、缓急、粗细、快慢之变化。b、在吴道子笔下的释道人物有三个特点:对佛教故事理解中国化;佛教故事艺术形象上的中国化;宗教故事人物生活化。他的作品是佛教题材中国化的典型代表之一。c、吴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山水在魏晋南北朝时萌芽,画法相当稚嫩,顾恺之、宗炳、王微虽然都提出了山水画的理论方法,但在操作上还是装饰性强而写实性少。吴创造了笔简意远的山水“疏体”

19、,才使山水成为独立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之作为人物宫观的背景之附庸地位。 (四)张萱、周昉的人物画丰颊肥体、设色明丽、刚柔相济的“琴弦描”。唐代仕女画家中最著名的是张萱和周昉,张萱 捣练图是反映唐代妇女劳动生活的图景(长卷式的画面上分为三组,一组是用木杵捣练的场面;一组是理线和缝纫的活动;一组是用熨斗熨平的活动。虢国夫人游春图,所描绘的贵妇人宴游生活片断,概括表现了当时贵族生活的骄纵富有,炙手可热的场面。周昉,创造了“水月观音”形式,较为活泼。但他仍以“绮罗人物”画著称,和张萱一样,妇女形象多是艳媚丰满的体态。作品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都是唐式仕女图画的典型风格。张萱和周昉开创的绮罗人物画,对后

20、世影响很大,至晚唐仍在盛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等,都取于宫廷生活,表现出她们的闲情逸致。 什么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这是历代画论中对两种风格画派的鉴赏、评说的高度艺术概括,它指古代人物画中表现衣服褶皱的两种不同程式。曹不兴:一派笔法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在身上,犹如从水中出来;吴道子:一派笔势圆转,所画人物衣带宛若当风飘舞。此语最早出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曹为曹仲达,吴为吴道子。 山水画的兴起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卷。游春图描绘达官贵人春季郊野踏青游乐。青绿勾填不加皴染,画面古意盎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作为人物故事画的陪衬,“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还不懂得近

21、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游春图则以山水为主体、人物为点景,配以殿阁舟桥,恰当地表现了客观物体之远近、高低、大小关系及空间透视关系,为山水画的划时代创造。后人视其为“开青绿山水之源”。 李思训父子的“北宗”青绿山水画李思训(“大李将军”)江帆楼阁图李昭道(“小李将军”)明皇幸蜀图唐代画坛上的“大小李将军”指谁?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开始改变了以往大都还处于位人物画作背景的状况,脱颖而出为一门独立画科,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青绿山水画具代表性。明代董其昌称李氏父子的画为“北宗”山水画创立者。李思训(653718)唐宗室,工画金碧辉煌的重青绿山水,玄宗开元初官左武卫大将军。人称“大李将军”,其子李昭道人称“

22、小李将军”,父子两人的画格律严密、笔法工整、色彩浓烈,代表着古典画派极盛时期的豪华的风格。李氏父子的代表作有“江帆楼阁图”、“明皇幸蜀图”和“春山行旅图”。 水墨山水 王维“南宗”之祖“破墨”、“皴法” 隋唐山水画代表艺术家及其艺术特征(4)初盛唐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到盛唐出现不同的流派,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1)青绿山水画派:1展子虔(隋):A.游春图:a.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朴拙而真切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b.画面取俯瞰式构图,获得“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游乐于山川中的人物,是在追求“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C.艳丽的设色,观察与认识自

23、然景物能力的提高,开创青绿山水的端绪。<2> “大小李将军”(唐):A.李思训:a.史称“大李将军”,通过致密的描绘,创造动人的意境,唐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b.绘画着眼于山川景色和画面寄寓的情怀:江帆楼阁图追求特定的季节效果,是对青绿山水在艺术上的继续和发展。B.李昭道:a.史称“小李将军”设色用笔稍变其父法,被认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b.明皇幸蜀图:表现唐明皇避难入蜀,在崇山峻岭中与其行从路途跋涉的情景。“初见平陆,马皆若惊,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 。这一细节描绘,对突出画面中心人物及唤起联想有较大的作用。(2)水墨山水:<1>王维:a.著名诗

24、人,也是影响深远的山水画家,以诗入画,创造简淡抒情的意境。b.采用“破墨”山水的技法,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c.以辋川为题材。<2>张璪:a.唐中期画家,以水墨作山水松石。b.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通过摹写自然山水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情。 花鸟畜兽画家 韩滉的五牛图是传世品中最早的纸本作品。画中五头不同角度的牛,用线勾勒,结构略施晕染,可据此了解当时的造型能力以及笔墨技巧。韩干:唐代杰出画家,善于画马。韩干画马,不拘于陈法,注意观察事物和写生,遍画宫廷御马,受人称颂。他画的马,体态骠悍肥壮,精神饱满,生机勃勃,是典型的唐代风格。其代表作有牧马图、照夜白图等。 绘画画史

25、论著作的发展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唐朝名画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断代史。按“神、妙、能、逸”四品记述唐代画家共120人。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较完备的绘画通史,作者唐代张彦远。全书共分十卷,四部分 被誉为“正书(楷书)之祖” 皇象,急就草画如铁石,每字下方的竖笔尖尖下垂,古称“悬针体”。王羲之 兰亭序 名贤41人宴集会稽山阴兰亭 快雪时晴帖王献之 鸭头丸帖洛神赋圆润成熟,笔意中已不见波磔隶意,世称“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 论者称他的字“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其正书笔画求横平竖直,丰腴雄强,结构则宽博大度,字字谨严,颇有庙堂气,被视为千余年来书学

26、的典范。祭侄文稿柳公权 与颜体不同,柳书偏重骨力,顿挫转折明确,却又遒媚得体。时有“颜筋柳骨”为誉,玄秘塔碑张旭与怀素 草书起源早,入唐以后变化极快。唐文宗时称李白诗歌、裴旻(min)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代表作有古诗四帖。 雕塑艺术 杨惠之:唐代雕塑家。与吴道子同为唐开元年间人,两人初为画友并均师从张僧繇。后专攻雕塑,“为天下第一”,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之誉。杨惠之的作品当时几乎遍布中州一带,今天所见到的只有传为其所作的苏州保圣寺的罗汉塑像了。著有塑诀一卷,可惜已散佚。 陵墓雕塑隋唐陵墓雕塑主要几种形式:线刻、浮雕、半圆雕、圆雕 昭陵六骏-指立于唐太宗墓前的六块浮雕,雕

27、和石雕。 唐三彩:绿、蓝、赭三色,故称三彩俑 石窟寺院艺术 中国石窟四大地区:新疆地区、甘肃地区、中原地区、江南和西南地区魏晋南北朝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石窟寺:是供佛教僧人信徒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属于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大多依山依崖开凿. 敦煌壁画艺术莫高窟 根据其洞窟1、早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成长时期,壁画内容有佛像画、佛教故事画,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画为主。2、中期壁画是石窟艺术的极盛时代,包括随唐两上朝代。壁画内容,故事画减少,一开始就是按照当时的风土人情来描绘的。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加深刻,对主题

28、的表现也更加明显3、。晚期壁画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期,供养人的画像,各族首领及其属集于一窟。为莫高窟壁画艺术增添了不少光彩。壁画题材简单,只有楼台亭阁、佛说法,天人围绕,莲花、水池、化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竟不知所画何以为名。比较普遍采用的题材。总结以上三个时期来看:奠高窟壁画从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和成就,而这些成就总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观察研究了生活,以及进行辛勤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的。 敦煌彩塑艺术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主题是彩塑。彩塑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发展期。早期洞窟形式有禅窟,方形或长方形佛堂式和中心柱塔

29、庙式等,早期的彩塑有三百多件。体裁有浮雕(影塑)、高浮雕、圆雕。浮雕题材主要有千佛、飞天等,高浮雕题材主要有楣梁上的龙头、羽人等,都是紧靠壁面捏塑的,形体比较扁平,圆雕题材主要是较大型的佛、菩萨、天王等,头部及身体体积比较饱满。中期 极盛期 洞窟为方形佛殿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中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 人物造型,一般头大,体壮,腿短,这是随代塑像在外型上的显特征。由于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佛教本身的衰落,佛教艺术也一既不振了。 第四章 五代宋元美术 五代两宋的绘画艺术 周文矩 作品有重屏会棋图描绘中主李璟与其兄弟弈棋,李璟坐于正中,具有肖像画意义,因背景的屏风中又画

30、一屏风,故名重屏。衣纹勾线以细劲而带顿挫的颤笔形成独特的风格。顾闳中 顾以画人物肖像著称,现在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韩熙载夜宴图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的山水画特色荆、关、董、巨和山水画的创造 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中“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六个要素,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关仝,现存传为他所画的山 待渡图和关山行旅图,都画出了北方深

31、山中幽僻荒寒的气氛。特别是关山行旅图峰峦峻厚而富变化,山腰云气缭绕,山下板桥枯树、野店荒村,点缀以人物活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董源 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等。龙宿郊民图则以披麻皴和青绿赋色画出金陵。巨然 巨然名迹万壑松风图、层峦丛树图 宋代院画的艺术特征;院体画:宋朝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翰林图画院。两宋画院可称为历史上画院隆盛的时代,而画院之制度也以此最为完备。出自院画作家的作品,反应了最高统制者的审美标准,谓之“院体画”。宋代院画“高洁为工”的鲜明风格特征,给后代的传统绘画以良好的影

32、响。黄筌、徐熙的花鸟画艺术;黄筌:杰出画家。为宫廷御用画师。他的花鸟画多用淡墨细勾,然后再以重彩渲染,即“双勾填彩”法。作品多描写宫廷中的珍禽异卉,画鸟羽毛丰满,画花艳丽工致,勾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而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与江南的徐熙并称“徐黄”,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 徐熙运用质朴简练的手法,创立了水墨淡彩的画派。所有的描绘,不论在形或神态方面,都表现在“落墨”,即一切以墨来奠定,而著色只是处于辅助地位。两宋时期山水画在构图上的差异及特点 山大本科题在两宋时期,中国山水、花鸟画更为繁荣昌盛。首先山水、花鸟画已上升到最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画家都擅长山水、花鸟画。自宋代以后,中国画

33、的构图布局依循意形合一的原则,最突出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大势。所谓大势,就是大体的位置。认为画画的布局是和下围棋的道理相仿。下围棋要用松,开始时,起手要宽,先着眼于通盘之局,然后再注意小处。画画也是如此,不经营好大势,其他就谈不上。(2)讲究开合。所谓“开合”,也可叫“分合”,简单地说,“开”就是“放”、起或生发,“合”就是收、结或收拾的意思。“开合”方式灵活多样。有下开上合,左开右合的,另外,也有开而无合的。其实,这种无合也是有合的,只是把合的位置放在画面之外罢了。(3)注意主客体关系。所谓主客体关系,就是在画面布局景物时,不是平均分配,要有主次、重心。画人物,要以人物为主,以物

34、为客;画花鸟,要以花鸟为主,以其他物象为客。主客配合要和谐、做到“多样的统一”。从画面来说,由于画面的下半部在视角中占有极重要地位,所以一般主体大多布置在这个地方。(4)注重虚实。所谓虚实,就是指画面上的疏密、浓淡、聚散。远近、大小就是虚实的一种形象。一般地说,近景形象画得比较大,比较详细而用墨较浓,可称为实;远景的形象画得比较小,比较简略而用墨较淡,可视为虚。中国画的空白更是一种特有的虚。这种虚,不着一点笔墨和颜色,有着特殊的意境。(5)注重款题。中国画上题字大约始宋元。题诗和题字的内容往往可以补充和丰富画的主题思想。款题的字数多少,行数的长短、单双、横写或直写,都要和布局的虚实相配合,款题

35、的字体也要与画相配合。就是说,工笔画要用楷书,写意画要用行书或草书题款。在大幅的画上题款要用大字、小幅画上要用小字配合。山石苍劲,宜款劲书,林木秀致,当题秀字。如画的色、墨较淡,款题的字也要用淡墨来写。款题写好后,须在其下面加盖印章。印章和款题的关系也和款题与画的关系一样,要求彼此协调统一。所以,中国国画画面中的款题、印章也是画的一部分,构成画的有机的统一整体。 李公麟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梁楷泼墨仙人图也用酣畅的泼墨画法,绘出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用简括的细笔夸张地画出带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十分成功。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1)张择端:北宋后期卓越的风俗画家,擅长画建筑,车船等风俗题材.(2)清明上河

36、图:<1>代表了宋代风俗画发展的高度水平,墨笔淡着色,全景式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2>内容结构分为三个段落:a.开首为郊区农村风光。b.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的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c.后段为城门内外,街道纵横,店铺栉比,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再现了宋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杰出的绘画作品,而且具有高度历史文献价值。<3>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选择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有时代社会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如:漕船,骆驼队,毛驴队等都被有条有理又真实自然的组织在这一宏伟的艺术整体中。<4>采用散点

37、透视,长卷构图中充满戏剧性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有铺垫,有起伏,有高潮,而船过虹桥的紧张场面安排在全卷近中央的部分,种种矛盾,构成全卷的高潮,形成具有艺术效果的最精彩部分。<5>A.内容的异常丰富性,高度的历史真实性,艺术表现的生动真切,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意义的作品.B.画家对于城市社会生活,尤其是“市井细民”的生活,具有深厚的感情和广泛精到的了解。C.画家饱满的创作热情,持久不懈的努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艺术想象力的丰富及艺术表现的周密不苟,在绘画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宋代山水画家和作品 李成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李成的画派是承接着荆浩、关仝而来。李成的山水画是纯出于

38、写实,它的风格清劲,墨法变化微妙,以描写烟林平远景色见胜。李成画山水在用墨上有特殊研究。李成对于用笔、用色和画面结构也都特别用心。一定多以平视为基础,从地平线上来看屋檐自然要掀起,画山上亭馆自然也是从下望上。范宽北宋时期著名山水画家,和董源、李成并称为北宋三大家。范宽的山水画最初是学李成的。范宽在艺术上借鉴前人而有所得,又进一步在思想上起了新的变化。范宽的山水是外师造化而来,这些山水的原型是从真山真水中汲取的。范宽是从当地的真实山水出发,汲取艺术形象,“对景造意”融会贯通,精炼概括,把山水典型化了,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峻拔深厚的艺术形象,雄阔伟美的气格;苍老沉着的笔墨。(概括的相当好。)溪山行旅

39、图而溪山行旅图则是流传有序的赫赫名迹。 南宋四大家李、刘、马、夏 南宋四家 代表人物是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李唐 李唐的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范,但造型章法及笔墨上均明显地趋于简括,开创了南宋山水画的新风。刘松年 刘松年工山水人物,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但变雄健为典雅,画风严谨不苟,水墨青绿兼工,又精于界画,作品中山水与人物常占有同等地位。马远 艺术上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奇峭坚实的山石峰峦,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闺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夏圭 夏圭用笔苍老,水墨

40、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迥出。夏圭还善画巨型长卷,如溪山清远图。宋代山水画的两种艺术境界;“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以四人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如果说北宋山水画艺术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山水画则以秀明、工致、优美胜。 董源、李成、范宽北宋三大家。 宋代画坛的变化?答:(1)宫廷绘画达到鼎盛繁荣 (2)文人绘画形成潮流 (3)通俗美术勃兴。宋元山水画的艺术不同:宋元时期都是我国山水画艺术的高峰期,但宋朝重视写生与诗意,元朝则强调笔墨的情趣。山大本科题 辽金元的绘画 文人画-指文人士大夫所画的一类带有抒发文人情感意味的

41、绘画,多是他们在文学创作之余的寄情遣兴之作。思想意识上主张个性抒发情感宣泄;艺术上不拘古法,注重文人书卷气和笔墨情趣的追求;内容上多寄予作者的情感;题材上多以山水花鸟为主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世称元四家。 四人绘画具有中国文人画的共同特征:重意境,重情趣,重自然之理,重书画结合。又各具特色:黄画空灵潇洒、王画苍茫浑厚、倪画简淡疏荒、 吴画沉郁湿润。 元四家的风格特征是什么?四家的山水画都源出董源、巨然,以水墨为主;又都以诗书画印并驾,文学与艺术掺合见长,重于笔墨,讲求风格,强调笔墨情趣的追求和主观意趣的表现。 元代山水画代表艺术家及其艺术特征(4)元代中

42、晚期山水画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画家是“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他们是江浙一带的文人,擅长山水,以绘画作品鲜明的表现心境和生活情趣:1山水重于笔墨,讲求风格,但仍有一定的山水根据,通过山水抒发一定的理想,并题跋诗文加以阐述。2a.形式上:重水墨或稍加淡色浅绛,形成不同的风貌。b.情调:多流于伤感,淡泊,孤寂,反映了动乱中无可奈何的情绪。3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逸气”,“自娱”,不趋附社会审美爱好,四家的艺术观和画风对明代江浙地区文人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1)黄公望:A.号大痴道人,隐遁山林以书画为寄托,以水墨或浅绛色作画,淡墨干皴,苍润浑厚。B.传世作品:富春山居图横卷:a.以苍润精

43、练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描绘浙江富阳,铜庐一带的山容水貌及富春江上的旖旎风光。b.着重把握山水的整体风貌,以活脱潇洒的笔墨抒发作者的主观意趣。c.画法更加简括,显示较深的笔墨功力。C.还著有写山水诀一篇:论述山水画法,在剖析画法中不忽视师法造化,是一篇历来受到重视的画论。(2)吴镇:A.号梅花道人,擅画山水梅竹,饱含诗意,画风清新可喜,笔墨雄秀清润,气象苍茫。B.喜作渔父图:抒发幽栖超脱,自鸣高雅的情怀,是其生活理想的追求和写照。C.擅作墨竹,强调竹子的坚韧个性,用笔若草草不经意而情态生动,自称戏笔,曾作雪竹图。(3).倪瓒:A.号云林,山水主要表现太湖一带风光,意境清幽深远,荒寒萧索,景中

44、多不画人,带有孤独寂寞的感情色彩。B.笔墨松秀简淡,绝少有设色者,画中多长题,作楷书,力求朴素清雅。C.传世作品:a.渔庄秋霁图:作三段平远式构图,以渴笔画山石树木,山石作折带皴间用披麻皴,景物不多而充满深秋的凄凉静寂气氛。b.水竹居图:设色山水,是元明文人画流行的书斋山水样式,画法严谨,水墨青绿设色,题诗楷法工整.D.也擅画墨竹树石:清秀雅致, 绘画标榜自娱,这种逸笔逸气的论点对以后的文人画有深远的影响.(4)王蒙:A.自号黄鹤山樵,山水多表现隐居生活,运笔及写景极富层次变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解索皴,牛毛皴.B.用墨厚重,构图繁密,景色郁然深秀.C.传世作品: 青卞隐居图:a.山势险峻,树木繁

45、密。采用层层加深的用墨,作解索皴,牛毛皴,干湿互用。b.整幅画气势雄伟,笔精墨妙,寄托隐遁山林的理想和志趣。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书法篆、隶、行、楷、草诸体无所不工,而以行、楷最精。书写碑刻很多,圆转劲丽,人称“赵体”。赵孟頫是一位绘画全才。山水、人物、鞍马、竹石皆精到。受其影响的元代画家很多,开创了元代新画风。传世书法作品有洛神赋等。并有秋郊饮马图、秋郊饮马图画作传世 元代文人画的艺术思潮在花鸟画创作方面的表现? 山大本科题(1)从心理因素看,中国古代文人受传统文化影响,多具有为功名事业进取不息的奋斗精神;又具有正义,清高,愤世嫉俗的心里素质,而在为功名事业进取的过程中,时常伴随着

46、是对正义清高,愤世嫉俗心理因素的践踏,长期的心里积郁便需要寻求某种途径宣泄排泄,梅兰竹菊等之类的花卉多具有自己的个性,如梅的耐寒,兰的幽香,竹的挺拔,菊的熬霜。因此古代文人经常借用这些植物的个性,将其个性人格化,来宣泄他们的心理积郁表达他们对正义清高愤世嫉俗等文人品格的赞扬。 (2)从表达技巧来看,中国古代文人都谙熟于毛笔书写文字,而梅兰竹菊一类植物的生长结构,非常便于以书写文字的笔法去表现。 宋代五大名窑:钧窑、官窑、哥要、定窑、汝窑 宋代雕塑艺术:这组泥塑罗汉在表情把握、身段比例、服饰配置、肌肤质感、色彩光泽等方面都臻于完美,其价值远超出宗教的范畴,具有艺术的典范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泥塑罗

47、汉衣饰上的纹样博采各类民间祥图,透露出灵岩寺宗教艺术包容世俗风尚的情志。灵岩寺泥塑罗汉衣饰上的吉祥纹饰涉及花草、神兽、文字、果实、自然物、人工图案等,且五彩纷呈,将罗汉们装扮得既端庄富丽,又神秘莫测。 第五章 明清美术 绘画艺术 明代绘画的发展 山大本科题 明代绘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早期、 中期、晚期3个阶段。早期绘画明代宫廷绘画与浙派盛行于画坛,形成了以继承和发扬南宋院体画风为主的时代风尚。明代宫廷绘画承袭宋制,但未设专门的画院机构。朝廷征召的许多画家,皆隶属于内府管理,多授以锦衣卫武职。画史称他们为画院画家,实际上是宫廷画家。江南地区还有一批继承元代水墨画传统的文人画家。中期绘画明代中期,作为纺织业中心的苏州,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江南富庶的大都市。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一时人文荟萃,名家辈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