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3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528247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3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3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3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3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3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3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3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版3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设计人教版3年级下册第6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在活动中理解面积含义,认识并运用常见的面积单位。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3.在观察、操作、合作、估测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感知面积含义和认识常见的面积单位。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以及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采用了结合实例、组织活动、合作交流、引导自学等教学策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一个个充满生动思维的实践过程中,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体会统一面积

2、单位的必要性。另外,我将以上教学策略与多元、开放的学习评价相结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而且通过多次试讲证明,以上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小时候你和妈妈比过手的大小吗?现在我们再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好吗?说说你们怎样比手的大小。同桌之间互相比一比吧。 师:在比手大小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师:同学们,你们真善于发现问题。手掌的面是有大有小的,这也和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新问题有关面积。(板书:面积。)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的兴趣往往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契机,把握好这个学习契机十分

3、重要。所以,新课伊始,我以一个有趣的比手掌大小的游戏引入课题。在看似有趣的比赛中,却隐含着本节课要探究的新知识,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将学生带入对知识的探索之中。】 二、充分感知,引导构建 (一)感知物体的面积。 1.找一找。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哪些物体有面呢?(黑板、课桌、书) 2.摸一摸。你来选择身边的物体,我们一同来摸一摸它们的表面。 3.说一说。摸到这些物体表面有什么感觉?(平平的、滑滑的) 4.比一比。请大家举例子比一比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说完整说具体。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数学书的表面比橡皮的表面大。 5.通过刚才比较大家有什么发现吗?(学生可能会说

4、到:有的物体表面大,有的物体表面小。)你认为什么是物体的面积呢? 我们发现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说: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6.举例练习说物体的面积含义。 例:电视表面的大小就是电视的面积。 (二)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 1.师:这是我们数学书,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说一说你还认识哪些图形。(课件随即出示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我们一同来比较比较它们的大小吧。 2.师:你们真是既善于观察,比较能力又很强的孩子。看来平面图形有大有小,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这些图形是不是都有面积呢?(课件出示一些封闭和不封闭图形。) (学生很容易发现有几个图形

5、是没有面积的。为什么这几个图形没有面积呢?学生可能说出这些图形不是封闭图形,也可能表达不清,只能说出这些图形没有“合上”或“没有封上”等,教师适当引导,这些图形叫做不封闭图形,它们是没有面积的。) 师: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有面积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吗? 师:是啊,就像同学们说的“封闭图形有大有小,那么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面积含义后半部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完善面积的含义。 (通过适当评价,激励学生说出面积的完整含义。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我突出了课标和教材中共同出现的关注点,即结合实例,在活动中感知

6、面积含义,将抽象的面积含义变为形象的找、摸、说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对面积这一概念的感知逐渐丰满,逐渐清晰明朗,为下面体验统一面积单位必要性作好了铺垫。】 三、观察比较,统一单位 1.先比较两个面积相差比较悬殊的物体的面积,学生通过观察即可得出结果。 2.再出示两个面积相近的长方形。 师: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三种猜测结果:图形1大,图形2大,两个图形同样大。)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吧!(学生说到重叠法时请学生到前面演示,并且体会到这种方法也无法比较。) 师: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想到用某种图形来摆一摆,然后根据所用图形的多少再进行比较;二、没有响应,学生想

7、不到其他办法。出现第一种情况,教师可以顺势引入小组合作;出现第二种情况,教师出示学具,“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百宝袋,利用袋子里面的学具你们再来试一试,比一比”。) 3.合作探究。(给出各种形状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和不规则的学具如树叶图片等。)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运用学具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2)在活动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4.汇报交流。 5.小结:通过刚才的比较过程,充满智慧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对,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我们把这种标准就叫做: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体验统一面积单位重要性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所

8、以,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生在合作中、动手中做数学,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什么是自选面积单位,这对于突破难点十分有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对面积单位的探究需求。】 四、动手操作,引导自学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中有关面积单位的内容。 提出自学要求:自学73页、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什么图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3)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4)把重要的语句用笔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自学收获。 (2)进行拿一拿、找一找、站一站的活动

9、。 拿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找身边的物体;体会1平方米的大纸上能站几个人。 3.测量。 师:用我们学习的这几个面积单位来测量你身边的物体。在测量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师:测量面积大的物体要用大一些的面积单位,测量面积小一些的物体要用小的面积单位。如测量课桌面面积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测量黑板表面大小用平方米作单位 4.估计:选择身边的物体估计面积大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突出自学这种学习方式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建立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通过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巩固了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加强了对所学

10、知识的实际应用。】 五、结合实际,综合运用 1.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修改马小虎的数学日记:今天,我坐在面积约45平方厘米的教室里,专心听讲,举起面积约为1平方厘米的小手积极发言。得到老师的表扬后,我高兴地露出了几颗面积约1平方米的小白牙。晚上,妈妈为了奖励我,给我买了一本大约4平方米的课外书,我抱着书幸福地躺在2平方分米的床上进入了梦乡。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4.创意比拼。在方格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3个图案,但是面积必须是9个方格。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中不仅丰富了对新知识的认识,而且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