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529128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四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八册第36、38 页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

2、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定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从平时我班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教材处理 老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本节课我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实际,根据新课程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的特点设计的,力争做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有机统一,让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教材是出示情景图,然后按照分

3、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而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从买衣服的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搭配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列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并适当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已学的知识解释乘法分配律。(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乘法分

4、配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探索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能用已学的知识解释乘法分配律。四、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说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始终参与教学

5、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合作交流,体会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 五、说教学准备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能力。课前对学生进行调研。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设定为“重视

6、学生个性发展全过程让学生自主尝试”。 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指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六、说教学过程乘法分配律是运算中的一个特例,怎样将它与实际背景相联系,这实在有一点难度。课前我做了这样的安排,先让学生讨论和积问题的意思,明确后,我就布置学生收集自己身边的“和积问题”,把课前研究题设计为:主标题是研究一个和积问题,要求学生具体地完成三个小问题:你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写出一个和积问题);你的解法是:(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列式计算,写出算式);你的发现是:(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带着问题多渠道的寻找答案、搜集材料。(一)激趣引入设计意图: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

7、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二)展开探索过程1、初步感知(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3)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4)列成等式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通过观察、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2、体验感悟(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2)验证算式,感悟规律3、组织堂上交流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运

8、算顺序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4、类比展开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5、揭示规律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用字母表示: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

9、,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黄集镇中心小学 王慧清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分配律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潘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教师的导学探究问题的非常明确。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10、面:1、“情境设计”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对算理起了支撑的作用。标准特别强调了计算与情境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认识数学。本节课潘老师从众多设想中选择具有生活性和趣味性的男女生比赛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为下面进一步研究理解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材料。2、数形结合,渗透建模思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潘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对乘法分配律的文字归纳上,而是进一步让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解释

11、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如活动:“写一写这样的等式。要求如下:写出23个这样的等式;计算等号两边两个算式的值,看看两边是否相等。从具体的形出发,抽象出数的运算,又回到形来解释运算的含义通过对乘法分配律几何意义的理解,数形结合,循环往复,对运算算理理解的广度、深度、贯通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将有助于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3、按照初步感知验证猜测概括定律的思路探究理解。学生通过算式初步感知算式间的联系,一个规律的得出应该通过一组算式的观察得到,只是一个例子就显得十分草率,违背了数学是自然科学的规律,因此潘老师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验证,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主动探究验证,用多个例子得出普遍规律。4、质

12、疑教材,大胆尝试。新课程提出“用教材”极大地解放了教师,促进了我们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积累探讨如何用好教材。根据以往乘法分配律的变式多,学生易出错的问题,潘老师大胆尝试把教材中的情境图稍加改变,采取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研讨,全班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精挑细选,设计有效练习。“用教材”不是简单地照搬书中的练习题,本节课潘老师设计练习题把握从易到难,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梯度,既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上考虑,又从训练思维的灵活上设计,寻找除书本外一些题型灵活,内容丰富,具有开拓学生思维举一反三的习题,增加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正、反两方面的练习中,充分地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妙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整堂课,潘老师始终关注这学生的情感、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课前的谈话还是课堂中的肢体语言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快乐着,探索着,并时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如当一名学生概括乘法分配律就是把一个算式分开时,老师适时赞赏“你真厉害”,我想当学生听到老师这句话时,他的大脑会高速运转,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终于明白:数学课要让学生爱学,乐学。老师首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