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听课评课记录.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530161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听课评课记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听课评课记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听课评课记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听课评课记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听课评课记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听课评课记录.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富饶的西沙群岛听课评课记录地点:语文办公室参加对象:语文教研组全体人员会议过程: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们评课的内容题目是富饶的西沙群岛。下面听取刘丽华老师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初步设想和流程中的重点、难点突破。然后大家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听取刘丽华老师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初步设想和流程中的重点、难点突破。二、各位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刘丽华: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课文先介绍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品味课文中优

2、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上课时我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如,自由读、轮读、同桌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感官到内心体会到西沙群岛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朗读指导重点。第二自然段是对海水色彩的描写,朗读要带着欣赏、赞美的心情。为了让学生感受海面的瑰丽风光,采用配画配乐朗读的方法,第三、四自然段,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读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课文的内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高立刚:刘老师在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

3、以词句训练为基础,以“读”为教学主线,营造一种“平等、信任、激励、自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们主动地学,自信地学,让扎实有效的课堂兴趣盎然。高建英:刘老师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出发,来安排教学过程。突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平等对话”,做学生的合作伙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合作、相互的学习。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直接与本文对话,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读中积累语言。霍霞:读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综观整节课,刘老师让“读”贯穿始终,使学生主动

4、地学,自信地学,兴趣盎然地学,达到扎实有效的课堂效果。老师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直观的画面,创设情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整体感知部分由有自由读,个别读,同桌互读;在精读部分有根据色彩的变化带着节奏读,看图感悟读等。总而言之,通过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读中感受,领悟,品味,心灵与文本发生碰撞。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抓住本课词句优美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背诵,丰富了语言积累。无论是读,品,说,背,都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展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张传俊:刘老师充分利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种感官给学生以刺激。西沙群岛地处南海,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虽然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出西沙

5、群岛优美的景色,但是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积累导致他们很难去真正感受其中的美。而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把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的美丽活动的图象,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了孩子们,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突破了教学难点、又陶冶了情操。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接触文本,感知其形象;再运用多媒体教学图片,重点展现西沙群岛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由形象的画面理解再度升华到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始至终调动着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邹尧: 刘老师注重抓重点词品读课文,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抓住了“各种各样”、“懒洋洋”、“威武”这几个词,通过图片展示和动作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珊瑚的确美丽,海参的确懒洋洋,大龙虾的确威武。然后说出排比句,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排比句的美。总的来说,刘老师这节课,做到了有效的语文教学,无论从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师的角色转变,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教学的理念,教师的基本功等都做到了扎扎实实,不走过场、真正地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