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
2、饱览颐和园的美景。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殿、眺、阁、耸”的字形。例 用拆合法记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ti),因
3、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2)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划出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三、品读课文,欣赏美景。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2)长廊有
4、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 (2)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3)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
5、神清气爽”的,理解“神清气爽”。理解“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欣赏长廊图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像美景。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2、学习第三段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
6、:一排排、金碧辉煌。根据上下文理解“金碧辉煌”的意思。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重点交流: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这句把昆明湖比作了( ) 和 ( ),写出了昆明湖( ) 和( ) 特点。“几乎”的意思是 ( ) 。“滑”字用得( ) ,因为( ) 。这两句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 也可让学生讨论:把“滑”字换成“
7、划”字好不好?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第四自然段。欣赏图片。3、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教师范读
8、。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2)学生模仿练习。(3)指名朗读、齐读。3. 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五、总结拓展。 1、齐读课文最后 一自然段。 2、 这篇课文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光辉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3、 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六
9、、作业:1.课后收集一些颐和园的资料,丰富自己对颐和园的认识; 2.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一记,下堂课再交流。板书: 18、颐和园 长廊:长、美 颐和园 万寿山 (佛香阁):色彩美、形状美 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静、绿 十七孔桥: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教学反思: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语文具有审
10、美性的特点,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无不深深打动每一位读者。课文介绍的景物多而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感受其魅力。课堂上我努力做到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赏析因子含英咀华,批文入情,让学生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画面美,体会到文字表达的意蕴美、情感美。如:抓住首尾“美丽”统揽全文,从“美”切入;通过图片展示、丰富想象再现语言文字的意象美,品味“长廊”的“画美”;通过想象、介绍了解“颐和园”“佛香阁”“排云殿”名字的渊源、出处,领悟颐和园的内涵美;通过比较“滑”与“划”,品悟“滑”字在文字表达上的妙处,将感官上的浅层美上升到理性的文字美和情境美;通过营造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共同感受中国园林艺术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带来的情境美和情感美又相得益彰让学生浸润在美的享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