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桃花心木》的教学.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532229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例谈《桃花心木》的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例谈《桃花心木》的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例谈《桃花心木》的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例谈《桃花心木》的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例谈《桃花心木》的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例谈《桃花心木》的教学.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贴标签式”阅读教学如何破解例谈桃花心木的教学 语文教学必须“尊重学生个体阅读体验”,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却太喜欢给原本复杂的事物作出似乎简单易记的定论。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贴标签式”现象。说到人物,你就得用个词概括人物性格,还最好是成语;悟出道理,你就必须用一句话准确表达。而学生说出来的这个词或者这句话,是不是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呢?我看多数情况是教师给的,或者教辅书教的吧!美国阅读心理学家把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四个逐步深入的阶段:字面的理解;意义的解释;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而“贴标签式解读”最易形成于字面理解和文本解释环节。因为字面的理解和文本意义的解释更多的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引或者

2、诱导下,对文本意义进行归纳整理。但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紧张、教师教学能力差异、学生能力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归纳往往无法满足教学评价的要求:要么有所偏差;要么表达不流畅;要么与教材解读风马牛不相及。于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形成了一种“默契”: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在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已有的意义”或“解释”。我们说,语文学科是厚实的,最具审美情趣的。但这种简单化的教学,却将语文读“浅薄”了。学生也只能对文中的人物或者处世之道贴上毫无生命力可言的“标签”吧!这种“贴标签式”阅读教学只能抹杀语文本身的丰富与独特,抹杀了语文多元的解读可能和审美空间

3、。那如何破解这种“贴标签式”阅读教学,让学生将课本读“薄”,将语文读“厚”呢?策略一:文本先行 水到渠成“披文入情”,同样只有“披文”才能“入理”。脱离了“文”的“理”,只能是空洞的说教,领悟的也只能是“贴标签式”的解读。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不允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作品,文章主要讲了作者观察到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从种树人的回答中,他深受感动,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为了让学生领悟种树之理中的成长之理

4、,我在两个教学环节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首先,让学生读310自然段后,归纳出种树人行为奇怪之处。其间利用“奇怪的是越来越奇怪的是更奇怪的是”这些提示语帮助学生理清理顺文本内容。教学中将语言能力培养与课文内容的掌握有机结合,实现双赢;其次,我紧紧围绕种树人的回答来展开,先出示种树人的两段话,然后请学生反复读一读,思考种树人讲了哪几层意思。在集中反馈交流中整理归纳,充分厘清种树人的话中之意:先从正面说种树是百年基业,树木要学会找水源;再讲浇水没有规律,是模仿老天下雨;接着讲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能长成百年大树。最后,反面来讲如果有规律的浇水,树苗产生了依赖的心,同样也会枯萎的。这样,种树人

5、奇怪行为背后的“种树之因”和“种树之理”也就不言自明了。“文火慢炖”才能让语文味更浓,才能避免贴标签式的解读。策略二:巧设话题 融会贯通一篇文章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靠形象说话。正如,清代的学者沈德潜所说:“议论须带情韵而行。”文章中人的成长之理,不是借助种树人这个形象来讲的吗?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桃花心木时就充分利用了文章的形象性。薛老师首先让学生反复读描写种树人行动的两段话,紧接着巧妙设置话题:一般种树人都按时浇水施肥,但他却有时间喝茶,没时间浇水。我们该骂他大懒虫。学生纷纷表示反对的时候,老师顺势问:“为什么不骂他?”学生们纷纷为种树人辩解,其中一学生这样说:“因为我觉得他说的话有道理。就

6、是如果他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薛老师紧接着故伎重演,再骂种树人没有爱心。学生再次为种树人辩解:“我觉得种树人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样做可以让树苗在没有水的时候不会枯萎得更多。他们的根很深,这样就能利用吸收到的很少的营养,努力生长。能独自面对狂风暴雨。”薛老师两次激化矛盾,学生两次站在种树人的角度为其辩解,文本语言在表达运用中得到充分理解内化,同时辩明了种树之理,理解了人的成长之理。策略三:找准“教点” 文意兼得“教是为了不教”,但到底我们语文教学怎

7、么教才能达到不教?教多少篇同类的文章才能达到“不教”的程度呢?说得具体一点,课堂教学中教师怎么样提问才能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我觉得,王荣生教授的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学生在真实地阅读课文的同时,不但获得了课文所传播的信息,同时获得了课文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散文桃花心木所传播的信息就是种树之道中蕴含的人的“成长之道”。学生必须像一个真正的读者那样浸入故事当中,读懂林清玄在这一文中传递的信息。然而,当它被放入语文教材之后,它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教学价值。我们的教学不仅仅只是读懂种树之道中蕴含的人的“成长之道”,还要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甚至更多。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问

8、,不讲,甚至于不顾,那学生读十遍甚至百遍桃花心木也是无法掌握阅读同类散文的一般语文知识。薛老师教学本课时正是关注到了这一点。他让学生在理解种树之理后,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么一步一步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当学生再次阅读文本时,他们不再满足于文本所含的道理,更深入于文本所含的“法”。通过老师的因势利导和重点讲解,学生明白了散文中的典型写作方法“借事喻理”;明白了“设疑解疑悟理”说理顺序;还明白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等等。这些语文知识就是桃花心木被选入语文教材后的教学价值所在。作为一篇散文的典型样本,它不但让学生得“意”,更得让学生得“文”。如果教师只盯着课文的原始价值,那么,“贴标签式”的

9、教学就在所难免,因为他不知道在课堂中教给学生些什么。策略四:整合资源 巩固升华叙事散文的教学最怕的就是过多的说理。学生课堂的“说”,是一种文意的解读和表达,而对“理”的解读和表达只能是在读中悟,在辩中明的。如果自己不悟、不明,听的却过多,那么学生的理解只能是复制他人的理解,教学只是在“贴标签”而已。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创造机会去读,去悟,去辩,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提高阅读能力。1、对照阅读中整合。某些课文的主旨,单独看无可非议,但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片面认识。这时教师如能从另一侧面提供一篇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照阅读,就会有益于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我们可以补充相同主旨的文

10、章近乎冷酷的母亲关怀。围绕“这位母亲真是冷酷的吗?为什么她要这样做?从中,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几个问题交流讨论,这样学生更容易将桃花心木一文所悟的“理”生活化和个性化。2、迁移阅读中整合。我们可以借助课堂作业本中的练习,利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的阅读生活的滋味,或同步阅读中的一篇金波的作品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提示学生运用桃花心木一文的阅读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体会。我们应该意识到教材是用来教学的。课文是主要教学材料,那么,作业本、同步阅读等同样可以作为辅助材料,帮助我们的教学。总之,要想避免“贴标签式”的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能分清教材的双重价值;还在于掌握“怎么教”的策略。开放我们的阅读视野,开放我们的阅读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走出“死读书,读死书”的困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