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级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精品教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532908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级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精品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级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精品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级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精品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级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精品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级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精品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级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精品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级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精品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精品教案一、学生起点状况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第二节,是平面图形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小学已经很熟悉线段,又在第一章了解了棱柱等几何图形,了解了构成这些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而在上一节课也学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形象、描述性定义和表示方法,这一节将重点研究线段的重要的基本性质和比较方法。所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抽象提炼线段的基本性质,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和、差作图等,知识策略的获得完全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得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的内容知识、结构的学习对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平面几何

2、语言的培养、几何图形的操作方法、和射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的学习,乃至后期空间与图形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立足于学生实际,着眼于中小学的衔接,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出发,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时间,观察归纳,让他们了解几何学习的基本的操作方法,学习结论获得的策略,进一步去理解线段本质属性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关都有着较为深刻的意义。二、教学任务分析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几何方法的才起步,教学中要始终遵循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低起点、多铺垫、给足时间思考、动手操作,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获得与应用过程,学习几何策略方法,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初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

3、规范性。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首先是问题的引入,直接让学生从图和形的角度感受到生活现实中所蕴含的最本质的“直线距离最短”的性质,并提出“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定义。然后引出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的必要性,让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比较方法和策略,重点突破比较方法。在“叠合法”中使用的工具中自然引出用圆规作线段,并进一步作出线段的和、差,突出运用所学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当然,线段中的特殊点中点的认识和应用,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知识。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于具体情景中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能借助于尺、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掌握中点的定义和表达方式;能用圆规

4、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思考想象、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数学探究过程,了解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策略,学习开始使用几何工具操作方法,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情感与态度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解决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由五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温故知新;探索新知;颗粒归仓;小试牛刀;检测反馈;作业布置。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第一环节 温故知新1、用身边的实例描述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2、回顾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共性,及线段的特别之处。即填空:A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 (填“曲”或“直”)的线,但 是没有延伸

5、性的,所以只有它可以比较长短。B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选择:如果是你,会选择哪条路呢?如果忽略一切建筑物,你会怎样以最短的时间到达?生1:选择第一条,(陈述理由)。FEDBCA师: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比较线段的长短。(板书课题)生2:(到前面演示)从A到B画一条线段。 发现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顺利的引出定义: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思考:如果从你家到学校走了1公里,能否认为学校与你家的距离为1公里?为什么?【意图】地图上的地点可以随时改动,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例子体会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同时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6、,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会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应用于生活。第二环节 探索新知探究活动一:1、你认为A同学和B同学谁高?生1:两个同学高矮相差很大,一眼就能看出来,可是A和C,两个同学就得站一块看看了。生2:或者拿卷尺量一量。师:需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展示:矮个学生站在台阶上与高个同学比较,卷尺不是从同一高度测量。)2、教科书上,议一议内容:怎样比较两棵树的高矮?怎样比较两根铅笔的长短?怎样比较窗框相邻两边的长?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明课题:把两位同学身高、两棵树的高度、两根铅笔的长、窗框相邻两边的长看成两条线段,比较它们的大小。3、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相近的线段,同时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出两条相

7、近的线段(走向不一致),让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比较方法。ba引导学生从交流发言中归纳出方法策略。方法一: 测量法 (工具:可用刻度尺) 教师直接在图形上演示。方法二:叠合法 (工具:可用圆规)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意图】让学生感受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所要比较的线段大小的的过程,经过师生交流并归纳出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利用生活中可以感知的的情境,极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道理。在具体问题中设问,在解答问题中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热情。如果两条线段的长短相差根大,就可以直接观测进行比较。 探究活动二:1、让每个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一条线段AB,动手对折,使两个端点重合

8、,即折出线段AB的中点M。2、利用刚学到的两种方法比较线段AM与BM的长短(让学生上台用两种方法比较比大小)得到结论:线段AM=BM,接着指出线段中点的含义,表示为:AM=BM=1/2AB.学以致用:NP1、延长线段MP到N,使PN=MP,则P为线段MN的 。MMN= MP,PN= MN2、如图,AB=6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CB的中点,则AD= cm。3、你能举出生活中用到比较线段长短的例子吗?【意图】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操作,一方面照顾到全体学生,另一方面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加深学生的体会,让学生体会方法的获得过程,并顺利引出线段中点的定义,练习有助于对表示方法的掌握,突破中点定

9、义和应用的难点。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广泛参与、积极主动的学习。两种比较线段的方法是让学生感到,我们日常都会有,有时一种方法失效后,只能采取其它的方法。如:买家具时考虑尺寸,就要用到线段长度的比较。工人师傅有卷尺,就可以直接测量,若我们没有尺,就会找根绳,测两次,这其实就是叠合法。 探究活动三:1、如果手头只有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和一个圆规,你能画出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吗?(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已知线段,同时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任意一条线段) 小组合作交流画法:复制、粘贴。老师演示,归纳出三步骤:1、画出射线、2、度量已知线段、3、移到射线上 2、你能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

10、段的2倍吗?即求作线段c,使c=2a。(学生动手完成,一人板演,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关注作图顺序、痕迹不要求学生写做法,只要他知道怎么作图,并能大致描述出来即可,但一定要规范到位。拓展延伸: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AC,使AC=a+b。【意图】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中去真正的感受用尺、规作图,强调作图顺序的正确,但不作过高要求,保持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语言口头表述做法,并开始有作图痕迹意识,利于学生后期的尺、规作图,这样也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学生对知识的产生体验深刻,理解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其实就是“叠合法”的具体运用。第三环节 颗粒归仓: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11、?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2、你有哪些数学思想上的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老师的提示问题:(1)两点之间 最短。(2)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指 。(3)比较两天线段的大小的方法有 和 ,它们各自用的工具和具体做法是 。(4)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一般步骤是 。【意图】师生交流、归纳小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表述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及时归纳知识的习惯和提炼归纳的能力。第四环节 检测反馈 : 1、在直线a上顺次截取AB=4cm,BC=3cm。如果点O是线段AC的中点,则线段AO= cm。BACab2、已知线段a 、b如图,你能做出线段c,使c=a-b吗?GCDHFBEA3、如图,ABC中,你能说出线

12、段AB+BC的长与线段AC哪一条更长?你用什么方法比较?能够不用工具比较吗?4、(挑战自我)如图是一个四边形,现在取各边的中点并连接成四边形,想一想得到的四边形与原四边形,哪一个的周长大?如是在各边任意取一点呢?为什么?【意图】本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和巩固练习,题目设置的出发点仍在于检测本节课所学,但不排除适当难度的设置,满足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的不同发展的需要,提供给学生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鼓励同学们运用所学去解释、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利于学生的不同要求的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独自接受挑战的信心。第五环节 作业布置:课本第141页习题4.2

13、的2、3题。四、教学设计说明1、关注学生经历。本节课设计力图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并注重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紧密相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在创设的学生数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探索问题,自然的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线段的大小比较;在比较的方法上也有时让学生得出比较方法,此时设计了一个“两个同学的身高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一些办法,教师适当引导就可以得出比较方法;课中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熟悉掌握方法,恰当引出“线段中点”的定义,让学生在动手中摸索并熟悉工具的运用,和线段和、差作图的策略和方法,在每个探索活动之后

14、的练习题中让学生加深理解,并在思维上进行升华拓展,为以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也打下基础。2、关注方法和落实。整节课的设计中既注重了平面几何的起步,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在教学中让学生情调动手操作去主动地获得性质方法,并学习用语言描述出事实结论,为后续用数学语言推理埋下伏笔;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探索、合作交流所学所获所感。在设计中关注学生的人文价值和情感态度,强调知识的主动获得,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究信心的扶植,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有经验水平。 3、本节课适当使用多媒体,并认真规范的做好示范性教学。动手比较、求证,动手画图、开口表达等方面训练让学生慢慢熟悉并进而掌握图形符号语言,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去解决一个一个力所能及的问题,在实践中获得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