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校本教材《汉江石绘》的开发与应用课题成果鉴定书.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536732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美术校本教材《汉江石绘》的开发与应用课题成果鉴定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小学美术校本教材《汉江石绘》的开发与应用课题成果鉴定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小学美术校本教材《汉江石绘》的开发与应用课题成果鉴定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小学美术校本教材《汉江石绘》的开发与应用课题成果鉴定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小学美术校本教材《汉江石绘》的开发与应用课题成果鉴定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美术校本教材《汉江石绘》的开发与应用课题成果鉴定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美术校本教材《汉江石绘》的开发与应用课题成果鉴定书.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陕教科规办 鉴字第 号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书 课题批准号 GZZ13144 课 题 名 称 小学美术校本教材汉江石绘的开发与应用 课题负责人 宁国琴 所 在 单 位 安康市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 填 表 日 期 2014 年 11 月 18 日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5月修订声 明本鉴定申请的研究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拥有宣传介绍、推广应用本成果的权力。特此声明。课题负责人(签章)年 月 日填 写 说 明一、本鉴定书仅适用于列入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结题鉴定。二、请认真如实地填写鉴定书中各项内容。无内容填写的可空白

2、;所填项目不够用时可加附页。三、课题成果鉴定申请经批准后,课题负责人须向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以下材料:1.本成果鉴定书2份;2.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材料2份四、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址:西安市小寨兴善寺东街69号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内。电话:(029)85370521;邮政编码:710061。一、 基本情况提交鉴定的成果成果主件(报告)小学美术校本教材汉江石绘成果附件 1、 课题研究报告 2、汉江石绘教学设计、反思集申请鉴定方式通讯鉴定原计划成果形式结题报告 论文 汉江石绘校本教材原计划完成时间 2014年10月30日通讯地址安康市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邮编725

3、700联系电话15191568285电子信箱1791692659课题组主要成员名单姓 名工作单位职务和职称承担任务宁国琴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二级教师组织、实施、撰写报告陈 芳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正高教师课题指导张 丽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二级教师课堂实践,反思总结肖 涛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二级教师课堂实践,反思总结陈辛欣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二级教师调研和统计赵 芳旬阳县桐木乡中心校二级教师课堂实践,反思总结刘 江旬阳县城关镇中心校二级教师课堂实践,反思总结魏邦敏旬阳县白柳镇中心校二级教师课堂实践,反思总结二、工作报告(不超过2000字) 在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支持和关心下,经过课题组全体同仁的不懈

4、努力,本课题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了小学美术校本教材汉江石绘的编写和课题研究的总结报告。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名称及编号 小学美术校本教材汉江石绘的开发与应用(编号:GZZ13144) 二、研究内容 1、形成一套小学美术校本教材体系。 以“汉江石绘利用的资源。利用课堂教学的实践,兴趣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对石画的认识、感受和创新意识。”为主题,开发研究小学美术校本教材,形成学校校本课程特色,满足学校“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提高课题组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促进“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 2、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通过汉江石绘的开发,让美术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激发学生兴趣,培

5、养学生考察研究地方美术文化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产生热爱家乡,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 3、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通过美术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促使课题组的老师成为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学成果、研究自身学识的探索者,成为帮助学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调查、访问、参观等形式对旬阳的汉江石的各种艺术活动进行了解研究,搜集可 2、经验总结法。根据不同教学活动的所提供的事实,以及教学实践反思,分析概括提炼出一套完整的课堂模式,定期进行经验交流,资料归纳,并使之形成完整的校本教材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

6、。 四、组织实施 1、前期准备阶段(1月3月) (1)通过访谈交流,向课题组成员征求有关本课题的相关问题、意见,完善研究内容,论证课题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通过访问调查学习有关美术理论、旬阳历史人文等相关知识,获得第一手资料;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设计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并进行相应的研究分工。 2、研究与实施阶段(4月10月) (1)学习计划。要求课题组每位成员教师在课题进行的时间要求内阅读与本课题相关的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为课题的实施做知识储备工作。 (2)课堂实践。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我们将课题研究融入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将汉江石绘的侧重点也做了

7、粗略的划分。课题组的肖涛、赵芳两位老师负责1-2年级教学实践与资料收集,描绘对象以植物为主;张丽、魏邦敏两位老师负责3-4年级教学实践与资料收集,描绘对象以动物为主;宁国琴和刘江老师负责5-6年级段教学实践与资料收集,描绘对象以人物为主。任务明确,每位教师结合年段特点用“课堂实践反思提炼课堂检验二次反思”的模式开展课堂实践研究,再不断修改完善,形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经过半年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我们最终编撰了一套很有地域特色的汉江石绘校本教材。里面分别有“汉江石韵、汉江石绘植物篇、汉江石绘动物篇、汉江石绘人物篇”。 (3)总结反思。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要求每位老师养成随时记录,及时反思的习惯,并

8、且收集一切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每个月召开课题组会议的时候,每个人汇报课题开展情况,提交收集的资料。现在我们已形成文本资料主要以教学设计与反思为主。 (4)交流研讨。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学习,探讨提升方法。 3、成果撰写(10月11月) (1)实践检验。在经过实践阶段之后,将取得的理论成果再次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通过公开教学,用学生反馈、专家评审、同行观摩交流等方式来检验实验成果。 (2)成果汇编。根据实践反馈意见进行反思和总结,收集教学设计,整理成文,形成研究报告,研究论文,修订和完善结 五、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与工作职责 (一)人员组成:宁国琴 陈芳 张丽 肖涛 陈辛欣 赵芳 刘江 魏邦敏

9、(二)具体分工: 1、主持课题的组织、规划、指导、实施和总报告的撰写。宁国琴 陈芳 2、课堂实践的探索及资料整理收集。张丽 肖涛 赵芳 刘江 魏邦敏。 3、课题的调研、校本教材的编写。宁国琴 陈辛欣 (三)工作职责 宁国琴:负责课题审报、规划、组织、实施、撰写工作; 陈 芳:负责课题开展的指导工作; 陈辛欣:安排课题组召开相关会议及资料整理工作; 张丽、肖涛、刘江、赵芳 魏邦敏:课堂实践探究及案例反思的撰写工作。 六、课题进度 1、开题阶段(2014.1_2014.3) 申报课题;收集相关资料,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及其内容,明确课题组成员职责;印发课题学习参考资料;探寻本地美术资源;撰

10、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成果形式:课题申请表,课题相关学习资料,收集的相关图片资料。 2、研究实施阶段(2014.4-2014.10) 召开课题组专题工作会议;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进行课题相关课堂实践及展示活动;撰写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 成果形式:会议记录;制度方案;教学设计案例集。 3、研究总结阶段(2014.10-2014.11) 收集、整理、分析、提炼成果,结题验收。 成果形式:结题报告;校本教材汉江石绘;图库资料。三、重要的阶段研究成果序号作者成果形式字数完成时间出版单位或发表刊物名称、期号1宁国琴陈辛欣调查报告16432014.12宁国琴开题报告45352014.

11、23宁国琴中期报告25022014.64宁国琴赵 芳张 丽肖 涛教学设计反思集2014.95宁国琴张 丽校本教材2014.106宁国琴论文24872014.10安康市教研室6宁国琴结题报告60202014.11四、研究报告(不少于6000字,可另附页)小学美术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报告课题组 摘要:通过对县域境内四所学校的美术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了解,发现我们的教学过多依赖于教材,而放弃身边许多教材未曾涉及但同样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资源。为了使美术教学寻求教育思想和教育现实间矛盾的合理调和,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更加突出校本的课程特色,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个性以及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12、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我们准备以丰富的汉江石作为美术载体,提出了“小学美术校本教材汉江石绘 的开发与应用”这一课题,以期达到教育思想和教育现实间矛盾调和的目的。 关键词 校本教材 汉江石绘 开发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校本教材开发”的思想源于本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这一思想波及到世界上众多的国家,产生了“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支配下的多种多样的操作模式,它已成为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趋向。美术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指出:“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

13、坊等。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这就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利用地方资源,创造性地开发校本教材进行教学活动。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依赖于教材。但由于地域的差异性,教材中呈现的都是美术教学中最基本的“话题”与方法。而美术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果仅仅只依赖于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话题”,而放弃身边许多教材未曾涉及但同样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资源,那么无法全面体现美术的课程意义了。地处陕南腹地安康市旬阳县第二小学,毗邻汉江,汉水穿城而过,这里有独特的汉水巴楚文化,人们依汉水而居,收藏汉江石成为一种风尚。怎样使这种特有的文化得到传承与推

14、广,寻找能够传承和交流地方文化的载体,给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注入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为了使美术教学寻求教育思想和教育现实间矛盾的合理调和,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更加突出校本的课程特色,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个性以及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我们准备以丰富的汉江石作为美术载体,提出了“小学美术校本教材汉江石绘 的开发与应用”这一课题。这一课题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将“汉江石绘”这一独特的绘画方式纳入我校美术校本课程体系。使我校美术教学凸现地方特色,促进学生了解汉水民俗风情,弘扬地方传统文化。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课题组于2014年1月11

15、月,对安康市旬阳县四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开展研究工作。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调查、访问、参观等形式对旬阳的汉水石的各种艺术活动进行了解研究,搜集可利用的资源。利用课堂教学的实践,兴趣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对石画的认识、感受和创新意识。2、 经验总结法。根据不同教学活动的所提供的事实,以及教学实践反思,分析概括提炼出一套完整的课堂模式,定期进行经验交流,资料归纳,并使之形成完整的校本教材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 三、调查问题分析 (一)四所学校总体情况 喜欢美术课的占调查人数的 95%,能准备好所有美术材料的占50%,希望能够动手实践的90%,70%希望

16、老师上课能精彩一些,方法丰富一些,在建议栏里60%的学生写到能够多开设手工实践活动。(二)现状分析 1、学生普遍喜欢美术实践活动,但是实践活动的材料无法准备齐全,所以很多实践方面的手工课用其他内容替代了。 2、教师观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素质教育要求美术学科与其他所有学科地位平等。但挤占过艺术教学时间的占很大一部分。通过谈话,了解两个方面信息:一是教师自身的艺术综合素质达不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二是艺术教师的社会地位比较尴尬。教师们没有从根本上把艺术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 3、教师的基本素质相对偏低。 从事艺术教学的专业师资匮乏。现阶段的农村小学,80%左右的艺术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兼任

17、,这部分师资的素质良莠不齐。另外,20%左右的专业艺术教师队伍,又存在着一个普遍的怪现象:即教师自身的专业功底较高,但学科教学艺术和教学实践能力较差。而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艺术是艺术教师不可缺少的两项基本功。 四、对策 (一)确定研究的目标: 1、形成一套小学美术校本教材体系。本课题以“汉江石绘”为主题,开发研究适合小学各年段的美术校本教材,做到富有地方特色、贴近学生生活,给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张扬个性的机会、自主探究的权力。这样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校“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有利于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2、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通过汉江石绘的开发,美术资

18、源的丰富性、开放性将吸引学生亲自参与,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将为学生提供一个灵动的时空,培养学生考察研究地方美术文化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热爱家乡,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 3、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通过美术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对课题组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将成为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学成果、研究自身学识的探索者,成为帮助学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从客观上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更好地为当前的美术课程改革服务。(二)研究的内容: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研究适合各年段

19、的校本教材体系,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中体会石头画的造型美,色彩美,感受自己动手创作,化腐朽为神奇的乐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1、认知方面: (1)了解各种汉江石的造型特征,展开丰富联想。 (2)分析了解石画得外形特征和彩绘方法的协调美观。2、操作方面: (1)通过参观实践掌握汉江石画的基本技法制作方法。 (2)熟练掌握石头作画的着色方法。 (3)充分做到因式造型,合理着色,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3、情感方面: (1)通过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2)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

20、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继承和发扬地方艺术。(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1、研究思路通过课题组成员在不同学校开展调研活动,结合学校美术教学开展情况,了解学生因材料而造成的教学难题,找到石绘与现有人美版教材的结合点。课题组成员分学段将汉江石绘的绘画模式应用在课堂中,并通过实践找到适合地域特色的汉江石绘形式。最后课题组成员不断交流、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和完善,结合理论学习撰写经验文章形成阶段研究成果。及系统的汉江石绘校本教材。 2、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调查、访问、参观等形式对旬阳的汉水石的各种艺术活动进行了解研究,搜集可利用的资源。利用课堂教学的实践,兴趣活动的开展,充分

21、发挥学生的对石画的认识、感受和创新意识。 (2)经验总结法。根据不同教学活动的所提供的事实,以及教学实践反思,分析概括提炼出一套完整的课堂模式,定期进行经验交流,资料归纳,并使之形成完整的校本教材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 3、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A、通过访谈交流,向课题组成员征求有关本课题的相关问题、意见,完善研究内容,论证课题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B、通过访问调查学习有关美术理论、旬阳历史人文等相关知识,获得第一手资料;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设计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并进行相应的研究分工。(2)研究与实施阶段 A、学习计划。要求课题

22、组每位成员教师在课题进行的时间要求内阅读与本课题相关的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为课题的实施做知识储备工作。 B、课堂实践。引导学生参观欣赏汉江石的不同艺术形式。课题组成员分别做各个年段的汉江石绘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活动的拓展。 C、总结反思。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和总结及汉江石绘的不同形式的分析和提炼,以及进行此类活动所要遵循的原则、方法等。D、交流研讨。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学习体会,探讨提升方法。 (3)成果撰写 A、实践检验。在经过实践阶段之后,将取得的理论成果再次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通过公开教学,用学生反馈、专家评审、同行观摩交流等方式来检验实验成果。B、成果汇编。根据实践反馈意见进行反思和总结,

23、收集教学设计,整理成文,形成研究报告,研究论文,修订和完善结题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美术校本教材。(四) 研究过程:1、研究启动阶段(2013.10_2013.11)研究目标:申报课题;收集相关资料,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及其内容,明确课题组成员职责;印发课题学习参考资料;探寻本地美术资源;撰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成果形式:课题申请表,课题相关学习资料,收集的相关图片资料。2、研究展开阶段(2013.12-2014.6)研究目标:召开课题组专题工作会议;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进行课题相关课堂实践及展示活动;撰写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成果形式:会议记录;制度方案;教学设

24、计案例集。3、研究总结阶段(2014.6-2014.7)研究目标:收集、整理、分析、提炼成果,结题验收。成果形式:结题报告;校本教材汉江石绘;图库资料。(五) 主要措施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课题组进行主题学习研讨会、问卷调查与访谈、观察分析等方式完成该课题研究。为了使研究工作有的放矢,课题研究伊始到终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专题学习探讨;为了准确把握课题研究的有效性,我们设计组织了问卷调查;为了有效提升教师编写教材和使用教材的能力,我们也对教材的编写框架、原则和体例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介绍。现把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进行调查研究,明确研究主题 在课题

25、展开研究伊始,由课题主持人牵头,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校本课程论一书,并结合题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作了专题学习,使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有清晰的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了课题需要展开的工作、课题研究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此后,在课题研究的每一个阶段,课题组成员都要先进行相应的主题理论学习,再进行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如此,课题组成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以明确研究主题为研究与实践的前提。 (二)建全科研机制,确保研究进程 由工作站对课题研究进行统一管理,特别重视研究的过程管理,记录、检测及资料积累,提高研究效率。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按照下面的

26、流程开展工作:“理论学习课堂实践提炼反思课堂检验成果撰写”的程序,科学规范的过程管理,使本课题研究始终能够按计划有序地进行。 (三)立足课堂,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我们将课题研究融入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将汉江石绘的侧重点也做了粗略的划分。课题组的肖涛、赵芳两位老师负责1-2年级教学实践与资料收集,描绘对象以植物为主;张丽、魏邦敏两位老师负责3-4年级教学实践与资料收集,描绘对象以动物为主;我和刘江老师负责5-6年级段教学实践与资料收集,描绘对象以人物为主。任务明确,每位教师结合年段特点用“课堂实践反思提炼课堂检验二次反思”的模式开展课堂实践研究,再不断修改完善,形成教学设

27、计与教学反思。经过半年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我们最终编撰了一套很有地域特色的汉江石绘校本教材。里面分别有“汉江石韵、汉江石绘植物篇、汉江石绘动物篇、汉江石绘人物篇”。 (四)着力教材编写,贯彻编写原则 为了使本校本教材更有科学性,在初稿形成以后,我们请教师训中心的老师给我们做了专题指导。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个特点:生动性图文并茂;示范性 有操作步骤;操作性 归纳要点。我们拟定了这样一个基本框架:第一模块:汉江石韵(配上插图),要求是体现当地石文化的精髓,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第二模块:汉江石绘植物篇,适合低年级段学生使用;第三模块:汉江石绘动物篇,适合中年级段使用;第

28、四模块:汉江石绘人物篇,适合高年级段使用;第五模块:汉江石绘操作步骤,为学生提供操作示范的作用;第六版块:作品欣赏。 (五)反复修改教材,保证研究实效。 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为了使用,是为了验证编写教材是否有实用性,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因此,校本教材编写完成以后,我们把它放在不同的年级段进行实验性使用,请各位授课老师对教材提出修改意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广泛征求老师和学生意见,询问体例、案例、观点和方法是否准确、科学,是否还有什么补充和修正的内容,在实验的基础上,我们进行调整和修改,得出最后方案。 五、课题研究成果描述 (一)课题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校本教材汉

29、江石绘编写完成,下发到成员校分年段使用。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设计和反思集对各校的教学起到了借鉴作用。(二)课题取得了较为丰厚的实践成果。课题组成员分别县域范围开展了送教和研讨活动。促进了课题组教师科研能力的迅速成长。成员在学校的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拓展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发展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内涵。(三)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中,人们对地方文化资源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我们应该清楚,地方美术文化资源中的美术价值、审美观念是社会和文化沉淀的结果,我们不能漠视,更不能丢弃,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是对此最直接的应对。 六、课题研究形成的理性认识“小学美术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

30、开拓性。该课题通过对汉水传统文化的挖掘、寻绎以及课程开发运用,最终达成了该课题研究主要的三个纬度:(一)通过寻找、整合具有浓郁陕南地方特点的民间艺术案例,充分挖掘汉江美术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整理完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美术文化资源的学习内容体系。(二)构建具有兼地方美术文化资源与美术专业知识于一体,同时又符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的地方美术乡土文化课程。帮助学生应用绘画语言、文字等表达对民间艺术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三)促进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一支集科研与教学于一体的研究团队。有效推动我县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促进我县的美术课程改革

31、。 七、课题研究产生的成果与影响(一)该课题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校本教材汉江石绘已形成初稿,汉江石绘的绘画模式已经在平时教学中分年段使用。(二)该课题取得了较为丰厚的实践成果。课题组成员分别市、县范围开设了5次节研究课。促进了课题组教师科研能力的迅速成长。成员在学校的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拓展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发展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内涵。(三)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中,人们对地方文化资源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地方美术文化资源中的美术价值、审美观念得到传承和推广正是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也是对此最直接的应对。 主要参考文献: 1、浅议校本教材的编写意义新课程(下)2011年第1

32、0期 2、中学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案例 卵石画的设计与制作(中国美术教育 2007年04期) 3、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09期 4、浅谈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教育观察2012年08期 5、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第1章 第6章 五、课题最终成果简介(1500字2000字,可另附页)“最终成果简介”是鉴定的必需材料,供介绍、宣传、推广成果使用。格式提示课题名称:课题批准号:课题负责人:(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单位)主要成员:正文内容: 1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研究方法、重要论据; 3课

33、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课 题 名称:小学美术校本教材汉江石绘的开发与应用课题批准号:GZZ13144 课题负责人:宁国琴 小学美术教师 安康市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主 要成 员:陈芳 张丽 赵芳 刘江 肖涛 陈辛欣 魏邦敏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使美术教学寻求教育思想和教育现实间矛盾的合理调和,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更加突出校本的课程特色,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个性以及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我们以丰富的汉江石作为美术载体,提出了“小学美术校本教材汉江石绘的开发与应用”这一课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将“汉江石绘”这一独特的绘画方式纳入美术校本课程体系,凸

34、现地方特色,了解汉水民俗风情,弘扬地方传统文化。 (一)形成一套适合当地地域特色的小学美术校本教材。课题以“汉江石绘”为主题,开发研究美术校本教材,做到富有地方特色、贴近学生生活,给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张扬个性的机会、自主探究的权力。这样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校“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有利于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 (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通过汉江石绘的开发,美术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将为学生提供一个灵动的时空,培养学生考察研究地方美术文化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进一

35、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热爱家乡,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 (三)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通过美术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对课题组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将成为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学成果、研究自身学识的探索者,成为帮助学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从客观上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研究方法、重要论据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将“汉江石绘”这一独特的绘画方式纳入我校美术校本课程体系。不仅使美术学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现实间的矛盾合理调和,也促进学生了解汉水民俗风情,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突出校本的课程特色。(二)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

36、调查、访问、参观等形式对旬阳的汉水石的各种艺术活动进行了解研究,搜集可利用的资源。利用课堂教学的实践,兴趣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对石画的认识、感受和创新意识。 2、经验总结法。根据不同教学活动的所提供的事实,以及教学实践反思,分析概括提炼出一套完整的课堂模式,定期进行经验交流,资料归纳,并使之形成完整的校本教材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三)课题研究的重要论据1、“汉江石绘”体现了校本教材的地域特色。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将“汉江石绘”这一独特的绘画方式纳入我校美术校本课程体系。让丰富的汉水文化通过石绘的方式呈现出来,给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注入鲜明的地方特色。使我校美术教学

37、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2、“汉江石绘”解决了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现实间的矛盾。 现行的美术教材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等领域有很多因为材料问题无法完成的内容,我们通过“汉江石绘”这一形式来弥补这些教学内容,让课程目标不降低不改变。3、“汉江石绘”拓宽了美术资源运用的思路。通过汉江石绘的开发,向师生展现出美术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将吸引更多地老师和学生亲自去参与,去挖掘。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 通过美术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让教师将成为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学成果、研究自身学识的探索者,成为帮助学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对策

38、建议(一)结论 1、课题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校本教材汉江石绘编写完成,下发到成员校分年段使用。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设计和反思集对各校的教学起到了借鉴作用。2、课题取得了较为丰厚的实践成果。课题组成员分别县域范围开展了送教和研讨活动。促进了课题组教师科研能力的迅速成长。成员在学校的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拓展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发展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内涵。3、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中,人们对地方文化资源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我们应该清楚,地方美术文化资源中的美术价值、审美观念是社会和文化沉淀的结果,我们不能漠视,更不能丢弃,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是对此最直接的应对。(二)对策与建议

39、 课题通过用石绘的形式对承载着深厚汉水文化的挖掘、寻绎以及教材开发运用,最终达成了该课题研究主要的三个纬度:1、通过“汉江石绘”的教学,积累优秀案例,整理完成系统的操作性强的汉江石绘教学模式。 2、构建具有兼地方美术文化资源与美术专业知识于一体,同时又符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的地方美术乡土文化课程。帮助学生应用绘画语言、文字等表达对民间艺术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促进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一支集科研与教学于一体的研究团队。有效推动我县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促进我县的美术课程改革。 课 题 名称:小学美术校本教材汉江石绘的开发与应用课题批准号:GZ

40、Z13144 课题负责人:宁国琴 小学美术教师 安康市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主 要成 员:陈芳 张丽 赵芳 刘江 肖涛 陈辛欣 魏邦敏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使美术教学寻求教育思想和教育现实间矛盾的合理调和,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更加突出校本的课程特色,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个性以及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我们以丰富的汉江石作为美术载体,提出了“小学美术校本教材汉江石绘的开发与应用”这一课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将“汉江石绘”这一独特的绘画方式纳入美术校本课程体系,凸现地方特色,了解汉水民俗风情,弘扬地方传统文化。 (一)形成一套适合当地地域特色的小学美术校本

41、教材。课题以“汉江石绘”为主题,开发研究美术校本教材,做到富有地方特色、贴近学生生活,给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张扬个性的机会、自主探究的权力。这样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校“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有利于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 (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通过汉江石绘的开发,美术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将为学生提供一个灵动的时空,培养学生考察研究地方美术文化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热爱家乡,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 (三)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通过美术校本

42、教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对课题组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将成为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学成果、研究自身学识的探索者,成为帮助学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从客观上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研究方法、重要论据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将“汉江石绘”这一独特的绘画方式纳入我校美术校本课程体系。不仅使美术学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现实间的矛盾合理调和,也促进学生了解汉水民俗风情,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突出校本的课程特色。(二)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调查、访问、参观等形式对旬阳的汉水石的各种艺术活动进行了解研究,搜集可利用的资源。利用课堂教学

43、的实践,兴趣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对石画的认识、感受和创新意识。 2、经验总结法。根据不同教学活动的所提供的事实,以及教学实践反思,分析概括提炼出一套完整的课堂模式,定期进行经验交流,资料归纳,并使之形成完整的校本教材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三)课题研究的重要论据1、“汉江石绘”体现了校本教材的地域特色。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将“汉江石绘”这一独特的绘画方式纳入我校美术校本课程体系。让丰富的汉水文化通过石绘的方式呈现出来,给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注入鲜明的地方特色。使我校美术教学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2、“汉江石绘”解决了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现实间的矛盾。 现行的美术教材

44、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等领域有很多因为材料问题无法完成的内容,我们通过“汉江石绘”这一形式来弥补这些教学内容,让课程目标不降低不改变。3、“汉江石绘”拓宽了美术资源运用的思路。通过汉江石绘的开发,向师生展现出美术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将吸引更多地老师和学生亲自去参与,去挖掘。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 通过美术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让教师将成为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学成果、研究自身学识的探索者,成为帮助学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一)结论 1、课题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校本教材汉江石绘编写完成,下发到成员校分年段使用。课题组成员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