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赵州桥》评课稿 .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537105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赵州桥》评课稿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小学语文《赵州桥》评课稿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赵州桥》评课稿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赵州桥》评课稿 .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赵州桥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就老师执教的赵州桥一课和大家进行交流、探讨。老师教学语言精练、准确,课堂氛围自然、和谐,我认为吴老师这一堂课有几个地方特别值得学习。一、识字教学方法多样,体现学段特色。2011版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吴老师这节课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在教学处理上,有详有略,方法多样。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联想和找近义词的方法学习“智慧”;教师讲解配上直观的图片认识了“砌成”的“砌”以后,再用换偏旁的方法拓展学习了“沏”与“彻”; “坚”字的学习则通过字理识字法了解它的

2、造字原理,感受汉字的源远流长;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坚固,吴老师恰当运用补充资料,这一组数字资料很自然地引发出学生对赵州桥如此坚固的惊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认识与运用相结合。而“横跨”一词的处理更是独具匠心:通过扩词、朗读、图片比较等方式理解,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在这个课堂上,一个个汉字,一组组生词,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一幅画,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之一。吴老师在课堂上落实到位,而且就在那些看似不经意之处。如,上课伊始吴老师在板书课题

3、时就教学生写“州”字,说“州”字笔画简单,但是很难写漂亮,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写。这是吴老师在带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读写氛围,同时也渗透着对学生进行重视细节、一丝不苟的教育。课堂上,老师的“同学们,读书啊在于心细,往往越读得细致收获也会越多。”“抓住关键词语啊是个好办法。”“边读边想,就是要这样,读书才会有味道。”这些话语无不体现着吴老师“以读为本”的教学手段,无不流露出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吴老师先指导学生读字帖,认真观察这些生字的间架结构,自主识记,再进行书写,还不忘记提醒孩子们注意写字的姿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新课标倡导自主、

4、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堂课中老师设计了多种识字教学方法,但没有给予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没有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主动识字的乐趣,老师“牵”的痕迹还比较明显。三年级的字词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课上,老师在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够,没有对这些方法进行总结与提炼。如:由“砌”拓展到“沏、彻”,老师可以小结: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换一换”的方法来学习生字;“横”和“跨”我们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等等,一二年级时学过的那些识字方法我们不能丢了。此外,让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学习生字,尝试选择词语的解释,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也不失为三年级识字教学的好手段。本次活动的研讨主题是识字与写字教学,我觉得吴老师的课上学生写字的时间明显不够,只用短短的几分钟指导学生写4个字,且每个字只写了一遍。新课标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我觉得可以将逐句分析课文的时间省一些出来,将要求会写的生字多写一两遍,写完后先自己评一评,也可以与同桌互评,再组织进行全班的展评。长此以往,学生练字的意识会更强,练字的效果也会更好。以上是我听课的一些个人感受和观点,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