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538642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向我们讲述着深刻的道理。本文运用大量的对话来向我们展示两只不同的罐子,让我们深深体会到陶罐的谦虚,铁罐的傲慢。文章中的一些词语也说明了这一点。如骄傲、看不起、傲慢、奚落、谦虚、轻蔑、争辩、愤怒等很多。文章以两只罐子的对话为线索,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文章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全面的看问题,要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认读十一个生字

2、,会写十二个生字。2朗读中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中的故事内容,了解语言蕴含的道理,思考陶罐和铁罐的最终结局。(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自编、自导、自演陶罐和铁罐课本剧,用独特的语言及形体动作演绎这个故事。4将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改写,逆向表达,使陶罐和铁罐品行互换,变成铁罐与陶罐,进一步掌握寓言特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把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不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能正视

3、自己的缺点,并且学着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大家看一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学生可以用手敲一敲,听一听来判断是陶罐和铁罐。)板书课题:24陶罐和铁罐2师: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生说能装东西。) 如果让你选择一种装东西,你会选择哪一种呢?为什么?生1:我会选择陶罐,因为铁罐容易生锈。生2:我会选择铁罐,因为陶罐容易打碎。生3: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摸、敲,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并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直入中心,为学生体验情感奠定了基础。3师:今天,陶罐和铁罐这两件物品非常高兴地来和我们大家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和它们成为好朋

4、友们呢?那就请你们先来认识百变的他们吧!(出示课件:认读词语,理解词意)学生在电脑前用鼠标操作点击各种陶罐和铁罐的图片,来认读词语,并查看词意资料,进行理解。 设计意图:该环节以识字为明线和主线,以理解阅读为暗线和辅线,不仅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还力争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和谐统一。 二、读中感知1师:陶罐和铁罐结交你们这么多的好朋友,心里好开心哟!那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呢?那就请你们睁大眼睛看屏幕,竖起耳朵听我讲吧!教师一边出示课件,一边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以课件强烈的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心灵,将过去拉到现在,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很快在情

5、感上走近文本,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2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一读?那就请大家读吧!可要注意读书方法哟!用课件出示读书方法:读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分角色朗读,对你喜欢的语句还可以多读几次。思吧!关于陶罐和铁罐,你喜欢谁呢?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自主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在读中进行初步的感知,在思中进行内心的体味。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三、画、议、读、演中感悟,学中有乐1师:同学们,你们读好了吗?思好了吗?那我就来采访采访你们。教师像记者一样随机采访:你喜欢

6、谁?(学生接受采访做答。)师:那我们就小组合作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思吧!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2画一画师:先别忙着行动,看我这里带来了什么礼物。 设计意图:教师微微地神秘一笑,故弄玄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热情。师:我知道你们各个都是小画家,所以我这里准备了两张没有表情的脸,请你们在议的同时为他们画出表情,怎么样?(学生情绪高涨,分小组合作,纷纷画出陶罐和铁罐的表情,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画一画,抓住“人物”特点。通过学生动手画表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更能进行充分地理解感悟,既考查了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又发展了创造力,还提高了

7、绘画技能,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例如:当学生要表现陶罐当时那种谦虚的表情,就要把眉、眼、嘴画地平一些、长一些才能反映陶罐的谦虚,体现它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而铁罐说话时,特别生气,后来恼怒了,大发雷霆。所以就把它画出眉毛竖起,两眼圆瞪瞪的样子。3议一议师:汇报交流会现在开始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随机问学生:你这是画得什么表情?为什么要这样画?同时指导学生抓住对话、抓住重点语句充分朗读,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边读边想像人物在对话过程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动作,感受铁罐的傲慢、陶罐的谦虚,加深对文章的体会、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了极大的乐趣,

8、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把握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学生对画画表现的兴趣更浓,教师顺势利导,让学生展示。这时对学生的提问(为什么这样画?)更具有深刻意义,教师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谈出各自的感受,挖掘了学生思维,拓展了学生想像。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再现文本。4演一演引导学生根据教师自制道具和喜爱演的角色上台演一演“陶罐和铁罐”(教师点拨表演时的语气、语调、表情、神态、动作等方面对人物特征的展示。) 设计意图: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动作、神态和情节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用独特的语言及形体动作演绎

9、这个故事,为学生的创造开辟空间。5玩一玩师:同学们表演得很棒,我想陶罐和铁罐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让我们来做个游戏考考你吧!瞧这片草地上盛开着鲜花,每朵鲜花后面都有一个词语,请你摘下那朵鲜花,大声地朗读那个词语,之后再把它放到相应的陶罐和铁罐中! 设计意图:在玩中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地是考查了学生对课文语言吸收、内化、积累和运用,并为下一个环节作铺垫。 四、模拟采访,领悟寓意师:请摘下鲜花的同学们留步,老师当记者采访你们:你知道你们的优点和缺点吗,今后打算怎样做?陶罐和铁罐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发?你想对陶罐、对铁罐、对自己或别人说点什么呢?(话音刚落,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10、。)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从课堂走向生活,由知识转为实践。由哲理知识向生活实践延伸,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懂得要做个谦虚、不骄傲、汲取别人长处的孩子。 五、放飞想像,读写结合师:学完这则寓言故事,同学们都喜欢陶罐,因为陶罐的身上有许多优点;可是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陶罐学习吗?陶罐就没有缺点吗?陶罐虽然光洁、朴素、美观,但它容易碎,不结实,这一点铁罐说的也是实情。师:让我们大家放飞思路,大胆去想,共同来改写这则寓言,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他们相反的性格,题目改为铁罐和陶罐。生:(边议边改,集体创作)大意如下。陶罐很骄傲,看不起铁罐,常常奚落它。

11、“铁罐子,你敢和我比美吗?丑陋的东西,就知道你不敢”陶罐回答:“人们用我们盛东西,不是让我们比美”一天,突然发生了大地震,陶罐摔得粉碎,而铁罐却安然无恙。师:这样学习课文的语言就融入了你的语言仓库,就变成你能运用的活的语言了。 设计意图: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语言。激发想象、拓展延伸都是从课堂走向生活,由知识转为实践。改编寓言重构文本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从“解读文本”到“重构文本”再到“超越文本”,从而实现阅读创新。 六、教师寄语师: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设计意图:学完课文,出示与寓意相关的一些名言警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还增一毁。让学生读读记记,一则积累语言,二则深化主题。板书设计:陶罐: 谦虚 朴素美观 易碎和铁罐: 傲慢 坚硬 无影无踪 陶罐和铁罐教后反思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我本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紧扣教材特点展开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的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作法,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读、画、议、演、想、编”的教学流程,体现“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活”的教学特色,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首先我以游戏化的课堂为学生营造出快乐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问题打开学

13、生思维、唤起想象的钥匙,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所疑问才去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的人物对话及生动的神态,动作的描写,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通过读、想、画、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吧!那么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义深重,既启发了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三分文章七分读”,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默读、对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在读书的过程中,在学生熟读课文、感知形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深

14、入思考、理解文章、悟出道理。同时,把这一过程作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读后表达自己的认识、交流相互的感想,享受朗读的乐趣。语文课往往是“学生动口不动手”,写作练习常常被放置课外。这节课,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出了文章蕴藏的感情后,我采用了改编寓言重构文本的设计,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相结合,利用活跃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写作的灵感火花,把写的训练落实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堂写,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地锻炼。要想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创新的苗头,点燃创新的火花,激发创新的潜能。如在教学过程中,当我发

15、现没有学生喜欢铁罐时,便紧紧抓住这个“生成点”,果断调整教学设计,提出:“陶罐就没有缺点吗?铁罐就没有优点吗?”的问题,促使学生辨析感悟。话音未落,一名男生勇敢地站起来,郑重其事地说:“我就喜欢铁罐!”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指指点点,他犹豫了,而我马上向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伸出了大拇指说:“我支持你!”他自信地抬起了头,又郑重其事地解释自己喜欢铁罐的理由。听了他的发言,全班同学各个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不一会儿,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这名男生一语道破天机,而我的教学预设也正好恰到好处。在“另辟新径”中收到了“异曲同工”之效。由此可见,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根植于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求异

16、,角度可以是多向的,理解可以是多维的,答案可以是多样的。由于本课我设计了很多的教学环节,课堂时间有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的环节显得不到位,例如最重要的“读、议、画中感悟”的“议”,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着学生拿在手中的作品,我的内心非常激动,我没有想到学生手中的画是如此的传神,可我却没有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和空间,没能让他们尽情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现自我,激活课堂教学氛围,体验成功。(这是课后学生告诉我他们还想说自己的见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以后我将一如既往地把自己投入到教学这个炼金炉中,时时刻刻铸造一个崭新的课堂,一个崭新的自己,还要让学生在“高”、“阔”的空间里,“任飞”、“凭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