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日本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近代中国的美术教育源于日本, 1905 年张之洞开设的两江师范学堂开创了以西学教育为主体的新式美术教育的先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美术创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与“重道轻器”的传统文化观念联系在一起。诗书画印构成了传统文人艺术的主体, 宋元时期的山水意境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而与美术相关的雕刻、工艺美术以及建筑艺术等则被打入“百工”的技艺之中, 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随着近代实学的兴起, 美术教育模式也随之改变, 两江师范学堂的教学引入了日本的美术教师、教材及其教具, 设立了图画手工科专业, 重视理论教学, 突出师范性, 以近代科学教育为依据, 培养出
2、了吕凤子、姜丹书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近代美术大师。新中国的建立, 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独尊苏联成了那时教育模式的特点, 中国的美术教育无论是专业美院还是师范院校的美术系在教学模式上无不打上了苏联美术教育的烙印。改革开放以后, 当我们重新审视当代日本美术教育的时候, 发现中日双方在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上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从师范美术教育的角度做一下比较研究, 可以看出半个世纪以来双方美术教育发展的不同取向。一、当代日本师范美术教育的现状日本的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的美术系由于学生培养方向的不同, 其美术教育模式也不尽相同, 除了必要的美术术科教学之外, 针对师范性这一突出特点, 师范专业增加了不
3、少与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由于战后的日本对幼师和初中教师学历的要求都必须在大专以上, 因此, 师范大学或师范系就成了长期以来培养幼儿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基地。在日本师范美术教育中, 根据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心理成长特点所引发的与美术教学相关的问题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方式, 按照图画、手工以及其他美术专业所涉及的课程来确定教学内容。由于美术学科强调形象思维和自我情感的宣泄, 因此在教材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尽可能避免用文字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力。 二战后, 日本在教育观念上普遍存在着对战争的反思而产生的使命感, 因此, 在教育中培养具有独立思想的新人, 重建民主、和平、开放的社会成为重要的组成部
4、分。在这种社会环境中,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的工具论思想在教学中得到极大体现, 罗恩菲尔德的美术教育理论主要是吸收了法国哲学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工具论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 重视创造过程, 忽视创造效果, 主张顺应自然本性地发展1(p.25) 。反映在教学中反对教师干涉学生的学习, 主张按照学生的自然成长规律来培养学生。为此日本曾出现了山本鼎领导的自由画教育运动,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美术技能的学习被降至最低, 营造课堂学习气氛, 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萌发创造力与个性发展成为教学环节的一个突出的内容, 美术教育的前提是让学生爱画, 其次才是会画。
5、除了“新绘画会”之外, 日本的美术教育运动所涉及的研究课题大多集中在儿童画的范围内, 由于东方文化的影响, 欧美的美术教育思想在日本的贯彻中有时也与学生的思考方式相抵触。罗斯菲尔德的工具论认为美术教育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进而忽视作品的完成方式, 而在东方实用理性思维方式影响下的学生思想深处更习惯于接受传统的以完成作品来作为美育的直接目标。因此, 另一位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的本质论思想也引起了日本美术教育界的重视。为了调合以上两种美术教育理论的极端性, 近些年来, 吸收二者之间长处的整合型理论成为新的美术教育模式1。整合型的理论以美术教育家箕田源二郞为代表, 他反对过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 强
6、调个性不能由儿童无意识的本能表现来确定, 而要通过教育在社会中形成。尽管整合型的教育模式强调了规范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日本师范美术教学在教师许可证的发放以及课程的设置上还是具有相当的灵活性的。二、教师许可证的获得与灵活的课程方案设置在日本, 除了师范大学培养师资以外, 不论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只要是能够开设获取教师资格所要求的法定课程的就可以培养师范生, 成绩合格者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在日本官方规定的师范美术教育科目中, 绘画、雕塑、设计、工艺美术、工艺美术理论以及美术史等六大类为主干课的学习内容,此外, 属于教职专业的教育科目是小学的图画手工教材研究和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法研究等。而
7、在研究生院的课程安排中, 在研究教育科目的基础上, 美术术科实践技能的系统讲授和美术史论这两个学习领域的学习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日本, 幼儿园、养护的课程一般都开设在小学课程中,课程设置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中小学师资培养的课程不尽相同, 但是所讲授的专业内容却无太大的区别。因此师范学部的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的是小学师资的课程, 却获得高中师资的教师许可证, 进而在高中做美术教师的也大有人在。同样, 修完获得初中美术教师资格所需要的全部课程的合格者, 也可以获得高中二级美术的教师许可证。设置培养高中美术教师的课程始于 1952 年的京都教育大学, 随后到 1982 时又有冈山大学、佐贺大学、岩手
8、大学、北海道教育大学札幌分校、东京学艺大学、高知大学等七所大学里开设此课程2(p.29) 。高中师资培养课程同初中相比, 在传统的美术学科范围内, 二者的教学内容是一样的, 只是学分的分配有所不同。另外, 高中部分增加了工艺专业的内容, 教学的深度也有所增加。师范教育突出“全”兼顾“专”, 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 但是师范专业的学生绘画水平参差不齐, 很难有学习美术的幸福感。同各国早期的美术教育一样, “技能”至上的思想也不同程度地在教育中有所体现, 但是日本师范美术教育善于从其他发达国家吸取经验是其一大长处, 教学方式的调整一直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如何搞好教学一直是日本美术教育界的一个
9、争论的话题。三、美术术科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西洋文化的涌入, 日本西洋美术的训练方式也是师范美术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通过一定的方法获得准确的造型能力是西洋美术的长处, 因此, 素描、色彩的学习不可忽视。西洋美术中常见的人物、风景、静物等题材内容都大量地出现在学生的习作与创作中。此外, 版画的学习在日本师范美术教育中也是一个优长科目。日本有着悠久的版画创作的历史, 其版画艺术对西方的印象派美术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画等各个种类在教学中都有所涉猎。在培养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内容中, 把造型材料用纸、木、黏土等按材料类型来分类, 制作的内容多是与生活相关的文具、灯具以及图
10、腾柱子等, 制作的方法简单, 力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而培养初中美术教师的教学内容则更贴近纯艺术, 从素描、油画、版画、工艺以及日本本土绘画着手, 内容丰富多彩, 不同的画种要求也不一样。日本画的教学就要求在仔细观察后, 再进行细致入微的写生, 然后着色、勾勒、描绘都要求具有一定的计划性, 而雕塑的学习则要求在详尽地观察之后尽可能地熟悉和掌握材料的性能。培养高中美术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求在学习西方艺术的形式语言之外, 发扬东方艺术的长处, 描摹古典作品, 日本画的教学占有相当的比重。而雕塑学习则以人物写生为主, 按年级分类由浅入深, 充分发挥三维空间造型的魅力。总之, 日本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
11、兼顾东西方艺术的优点和长处, 既注意技能训练, 也注重文化情境的培养, 以适应教学需要。四、对我国师范美术教育的启示( 一) “表现态度”在美术教学中的价值在日本师范美术学校教育中, 有一个我们不常使用的词,即“表现态度”, 所谓的表现态度, 是指表现欲望的勃发程度,与表现有关的独特情感的冲动的方式, 以及持之以恒的追求精神, 和对成就感的期待和喜悦等3(p.156) 。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 日本师范美术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审美感觉和技术技巧以及综合构成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更重要的还是使师范专业的学生具有指导孩子进行表现活动的实际教学能力。为此, 在日本的师范美术教学中, 十分强调对儿童身心发
12、展规律的研究, 掌握个人发挥与集体创造等不同学习方式的使用。众所周知, 美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性, 同理性的、条理性的科学教育相比, 美术教育夹杂着难以表述的、微妙的情感因素。在师范教育中, 对美术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要着实地体现在激发学生的表现态度上, 学生们在掌握必要的美术技能之外, 还要对审美感觉和艺术学科的相关知识有突出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日本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在各个学年的培养目标中就明确地提到 “通过绘画及雕塑的表现活动”“培养审美的直观能力及想象能力。培育表现的能力和态度。”3(p.161) 美术教育既然是包含有情感因素, 那么它的教育特点就应该是具有 “火”一样的热
13、性教育, 而非“冰”一样的冷性教育。纵观中国的师范美术教育, 在把美术技能传授做为主体的大背景下, 美术学习与技术训练同为一体,艺术即为技术, 技能的熟练程度即代表着艺术水平的高低, 同样绘画技能的高低又代表着教师教育能力的高低。在教学中,所有的过程都是在教师教、学生学的“宁静”气氛中进行, 在看似合理的教学秩序中我们所忽视的正是学生的“表现态度”和自身潜能的开发,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 二是长期以来的具象美术教学的弊端在当今教学中的体现。( 二) 实践教学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日本师范美术教育中, 任何一门美
14、术术科教学都十分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在工艺课教学中, 许多课程的设置都是围绕着动手这一环节来展开。从粘土手工到木版画、从金属加工到立体构成, 学生们通过制作来开启形象思维之门。人的创造力和现实生活是不可的。日本小学美术教育的粘土手工课, 孩子们所塑造的爸爸、妈妈的形象, 从技术角度来讲可能是毫无价值, 可是从艺术角度来讲却浸透着对父母双亲的纯真的爱。在我们的师范美术教育中, 手工制作的课时远远少于纸上做画的时间, 象陶瓷、漆、染织等和传统工艺美术密切相关的教学门类, 在一般的学校或因场地问题, 或因资金问题开展得很不普遍, 在教学中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更多的是体现在欣赏课中所看到的
15、图片资料上。( 三) 对美术史论和美术教育理论的换位思考在当代的日本师范美术教育中, 除了通常我们所熟知的美术史论外, 美术教育理论的学习很值得我们借鉴。日本的师范美术教育中有关美术教育的理论包括: 各国美术教育的思潮; 美术教育的历史变迁; 民间美术教育运动和文部省学习指导要领的发展与修订情况说明; 美术教育的特性与人格形成;美术课程的特点与目标; 具有现代意味的美术教育学。美术教育是一个合成词, 专业的美术学院偏重于美术, 而师范院校则偏重于教育。可以说, 师范院校的全部美术课程设置都应该是围绕着如何能够更好地把美术通过教育手段传达给学生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 日本师范美术的教育偏重于教育这
16、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师范美术教育没有明确地面向小学、初中、高中的美术教育课程, 中国的师范美术教育和专业美院在教学管理方式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技能传授是教学的主体, 美术史论是教学补充, 学生就业一旦进了教学单位, 往往显得教育能力不足, 要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才能进入现实的角色。学生们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理论课程多为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中外设计史以及现当代艺术思潮等, 惟一与美术教育相关的课程美术教学法也只有区区几周时间。尽管近些年来同的院校根据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增设了中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但是很多课程都具有急功近利的特点, 是为了解决目前毕
17、业生的供求矛盾而采取的应急措施, 真正意义上的从根本解决美术教育的社会责任问题, 以及开拓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则十分鲜见。学生们在美术学习中之所以以绘画为本位, 忽视美术教育理论, 与我们的社会对于“大师”和“教师”的认同感有直接的联系。“大师”是画家的代名词, 是人类文化领域的“佼佼者”, 而“教师”则是服务于学生的美术工作者, 二者之间孰轻孰重可想而知。在学生的心目中, 甚至在某些教师的心目中,美术创作是艺术家个人的事情, 美术教育理论无益于美术创作能力的提高, 自然就不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的绘画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美术教育理论的作用要在长期的工作中去检验才能得出答案, 因此, 我们的课程设置忽视美术教育理论建设是需要改进的方面之一。从长远的眼光看, 离开现代的美术教育理论支持, 美术教育则又回到了“作坊”时代,因此, 美术教育理论建设是师范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