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上册《古诗两首》精品课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542730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上册《古诗两首》精品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上册《古诗两首》精品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上册《古诗两首》精品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上册《古诗两首》精品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上册《古诗两首》精品课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上册《古诗两首》精品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上册《古诗两首》精品课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3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望洞庭教材分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

2、,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 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 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 “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 “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教学流程一、导入揭题 1、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

3、洞庭湖的? 2、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 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 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

4、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5、二、精读会意 1、 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一)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

6、? 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二) 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

7、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 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 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

8、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图: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

9、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

10、伸拓展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六、作业 1、 用钢笔描红2、 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第二课时 峨眉山月歌文本解读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

11、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七绝只有二十八字,这首诗五个地名共十二字,句句都有地名,这在唐人七绝中,确是绝无仅有的。这首小诗把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因此这些地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也值得细心推究。“峨眉山”、“平羌江”是具有诗情画意的两个地名,一是巍峨俊秀,一是碧绿可爱,再加上明月相映,那样的美景就自然可爱了。当然它还交待了诗人的游踪。李白此诗首句写天空明月静景,次句写江中明月动景,上下相映,动静相衬,构成了一种沁人心脾的幽美明亮的境界。第三句连用

12、两个地名,既点明了出发地点和将要达到的目的地,语调显得轻快而急促,表现了诗人爽朗奔放的性格。这一句轻轻喝起,末句没有顺流直下,却回波倒卷。“下渝州”点明行舟将到的地点,也意味着船行很远了,“思”的情绪也就产在了。五个地名,前两个重在写景,中间两个偏重叙事纪行,最后一个则侧重抒情,当然这是就其主要作用而言的。如中间两个也有抒情成分。由于这五个地名带有浓厚景物色彩或感情色彩,因而随分自佳,不觉痕迹,既无重复或枯燥无味之感,又将诗人行踪交待得一目了然,而不觉得呆板,反具流畅飘逸的风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3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词和诗

13、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引入1、了解诗人。板书“唐李白”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李白是古代诗人的杰出代表,是古代诗歌的一座高峰,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为后人留下近1000首诗。那个同学能为大家背一背自己积累的有关李白的诗。2、揭题。今天我们学习李白年轻时候离开家乡时写的一首诗:峨嵋山月歌。读题,理解题意。歌是歌咏的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望洞庭和峨嵋山月歌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月夜秋景的,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首诗有那些地方是相同的呢?(秋月山水)这些字给你什么感觉?(宁静和谐)二、初读古诗。1、自己读一读诗,注

14、意读准生字。2、指读古诗,划分节奏。齐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3、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生自读古诗,找一找古诗中的地名。用横线标示出来。并把这些地名来朗读一下。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峡 渝州过渡: 要想真正读出这首诗的韵味,还需弄明诗的意思和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情感。这首诗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请默读古诗,思考诗句的意思。三、理解诗句,感悟意境1、题目叫作“峨嵋山月歌”,诗中哪几句是写了峨嵋山月?2、理解一、二句。请大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读书做记号的方法,一边轻声朗读一边思考,在不理解的

15、地方打上问号,看谁读懂的多。(1)这句诗你能读懂吗,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你们能够告诉我这半轮指的是什么吗?”“我们平常都说一轮明月,这里为何说是半轮呢?我们一起去看看插图找找答案吧。谁看了之后能来说一说。” (2)理解“秋”。从意思上讲,应该是半轮月,怎么是半轮秋?()(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这是倒置,应该是:秋峨眉山月半轮)(3)“影入平羌”是什么影?“江水流”有哪些东西在江中流动了?(“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

16、动的。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4)站在船头望着空中那半轮明月,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乘舟驶向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尽管他是一个七尺男儿,当他面对这多情的月亮时,他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乡、朋友,谁来读一下。(5)练习朗读。3、理解三、四句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1)“作者是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呢?(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2)“那作者是怎么到渝州去的呢?” 你们怎么知道的呢?(

17、船,影入平羌江水流)(3)他坐在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理解“君”。李白有一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的眼中,月亮就是朋友。初次离乡的李白因为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而不再寂寞,孤单,但是,当月亮被两岸高山挡住,李白失去了最后的朋友,他思念着,想念着。李白思念的是谁呢?(4)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还略可安慰的话,后面李白赶了一路明月,却“思君不见”你觉得李白“下渝洲”时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走的?(寂寞)(5)三四两句怎么来读了?四、配乐朗读练习。五、练习背诵古诗六、拓展阅读:写月亮的古诗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写月亮的古诗吗?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静

18、夜思出塞)出示两首诗。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师总结:月亮在古诗的意象中往往带着思念的情怀。板书设计:峨眉山月歌蜀江行旅图: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月亮:兼指友人、故土 象征乡情、友情作业设计一、 比一比,再组词。镜( ) 峡( ) 眉( ) 螺( )境( ) 夹( ) 媚( ) 累( )二、 填空。1、望洞庭是( )朝诗人( )的作品。诗中“( ),( )。”是写远望洞庭。这两句是( )句,把( )比作( ),把( )比作( )。2、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中“和”是(

19、)的意思,“未”是( )的意思,可以用成语( )来形容。3、峨眉山月歌是( )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在( )的( )乘船远行,从( )出发,驶向( ),最后到达( )。读了古诗,我眼前出现了( )、( )、( )等景物。4、“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发”是( )的意思,“下”是( )的意思。途中见到月亮,勾起诗人思念( )、( )的感情。三、拓展练习。1、填写有关“月亮”的诗。( ),低头思故乡。 野旷天低树,( )。( ),天涯共此时。 小时不识月,( )。2、趣填成语。千疮百( ) ( )虚乌有 宁死不( ) ( )形毕露投桃报( ) ( )手起家 纲举目( ) ( )往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