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优化常态下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545197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19.优化常态下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119.优化常态下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119.优化常态下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9.优化常态下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19.优化常态下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优化常态下的教研活动 促进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是教研工作永恒的旨归。教研员依托日常的教研活动完成对教师的培养,从而促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研员组织的常态下的教研活动始终把教师的培养提高作为明确的价值追求,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以均衡发展的理念来审视,教研活动对教师发展的意义尚可进一步拓展:首先,要思考如何使教活动促进校际之间师资水平的均衡发展;其次要思考如何使教研活动促进不同群体教师的均衡发展。简言之,就是要教研员思考如何立足常态下的教研活动来促进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一、让日常的教研活动保障教师的广泛研究和共同发展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有诸多衡量的指标

2、,教师参与研究活动的广度无疑是一个基础性的指标。要依托教研活动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就必须先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广泛程度上有所突破。教研员组织的活动有三种基本的类型:一是为听取多方意见而设计的讨论型活动,如课例研究、专题座谈等;二是为传达某项要求、某种精神而安排的培训型活动,如教材培训、课标培训、考试说明等;三是为促进相互学习赶超而设计的评比型活动,如教学设计评比、论文评比、说课竞赛、会课等。不管三类活动在形式上有多大的差异,目标追求上有多大的不同,它们总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三类活动都由教研员组织,都是教研活动,都承担着培养教师的任务。因此,教研员在设计和组织实施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都要有一种强

3、烈的意识让活动成为研究的场景、让教师广泛参与。有了教师参与的广度,教师的均衡发展才具备了基础。而教师参与的广度与活动的研究深度是可以呈正相关的。教研员设计组织活动应当努力使这种正相关效果彰显出来。1、讨论型活动要体现层次性对讨论型的教研活动,通常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参与研讨的人少一些为好,以便研讨走向深入;一种认为参与研讨的人多一些为好,以便研讨让更多人受益。这两种观点构成一对矛盾。实践表明,让研讨活动既有参与的广度又不失研究的深度,并非不可能。我区小学语文的课例研讨活动,曾尝试把活动设为两个层次,一是活动现场分组研讨,二是回到本校组织二次研讨,并修改完善课例。这种分层次的研讨活动就一定程度上

4、克服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教师参与了研讨。同时,以体现研讨层次性的具有实践操作性的任务来保证研讨的深 度。在此讨论活动的层次性设计是以参与广度来提高研究深度的有效途径,它促进了更多教师的共同发展。2、培训型活动要体现参与性培训活动是以单一传递信息为基本形态的,这是由培训日的决定的。单向信息传输、单纯地接受信息往往会使人产生消极的情绪,并不知不觉游离活动之外。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同样的情况。为此,教研员需要设计策略让教师集中精神。显然,打破信息传递的单向性是根本的对策。具体的做法是让教师边听边思考问题,如培训者留出专门的环节让教师提问,同时,布置培训作业来反馈培训效果,让培训的效果

5、落实到每一个教师身上。3、评比型活动要体现开放性。评比型的教研活动往往因其严肃性而采取较为封闭的方式,这种传统的做法使得评比活动中珍贵研究资源只能为少数参评教师、评委老师和教研员所占有,造成严重的浪费。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区教研室提出区级会课活动要向更多的教师开放,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所以,多年来,我们一贯采用提前一周通知会课内容和方式,为学校的团队协作,教师同伴合作,集体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目前,部分学科已经开始对评课活动的过程开始开放,让普通教师也有机会听同一个内容的不同教法,并发表意见。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只要精心组织就可以使研究的过程更长,研究的视角更广,研究的程度更深,也就实

6、现了教师参与广度与研究深度的统一。由此,教师的均衡发展也就有了人数的基本保障。二、让不同层次的教研活动促成教师在差异发展中实现整体发展教师的均衡发展仅有人数的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关注教师的差异,让不同层面和不同发展条件下的教师差异发展,从而使整个教师队伍呈发展态势,是教师均衡发展更应关注的问题。1、在教研活动中重视校际差异学校是教师成长的土壤,每一个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表现都不同程度地带着学校文化的烙印。因此,教研员在每一项教研活动中,都应当从学校参与活动的教师个体身上觉察出整个学校某一学科教师发展的总体水平,剖析出学校教师某方面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针对某所学校的教师发展策略。例如,学

7、科教学设计的评比,每门学科都会有某校几位教师的设计呈现,从中,教研员除了组织骨干教师评出一、二、三等奖之外,还要对获奖情况作出分析:哪些学校获奖多、等次高,哪些学校获奖少、等次低,为什么?校际差异显著吗?这种差异是水平上的差距还是风格上的差别?如何缩小水平差距,形成风格差别?在作出对获奖结果的质性分析之后,教研员还应当采取行动,努力缩小校际的水平差距,如进行优秀教学设计的点评分析让更多的教师共享,为薄弱学校作专题讲座等等。这样,一个常规活动就有了丰富内涵。如果教研员在设计组织活动时经常站在校际差异的视角去审视,可以找到优化日常教研活动的思路。2、在教研活动中重视群体的差异在教研活动中,骨干教师

8、和非骨干教师、年轻教师和中老年教师往往表现出其不同群体的特征,如骨干教师占据讨论活动的话语统治地位,非骨干教师则居于听众席上:年轻教师担当更多的教研任务,中老年教师甘愿当配角等等,长此以往,不同群体的发展就会处于不均衡的状态,这对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极为不利。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教研员要设计指向不同层次教师的各种活动,不宜把活动集中指向骨干教师,而应多种层次类型的活动有机结合。其次我们教研员对约定俗成的常态下的教研活动必须进行改革、优化。改革优化的着眼点就是让不同群体的教师都能重视自己的角色地位,都能重视自己的发展,有发展的意愿。具体的措施是教研员为不同群体的教师都能设计合适的角色任务,留出合适

9、的角色展示的空间,如在会课活动中,可以打破年龄的限制,让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来展示自己的优势,在讨论活动中,为不同群体的教师讨论不同的问题,让非骨干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发言时间相对平衡;在听课调研中,将按一定比例选择听中老年教师的课作为一种惯例确定下来,等等。这些做法都是对习惯上的教师活动作出了一些改革,这种改革从兼顾不同群体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种优化。作为教研员不要习惯地认为,骨干教师、年轻教师才愿意和能够承担教研任务,而应当认为,每一位教师都是希望发展自己的。如果他们丧失了那种希望,那么应当反思我们的工作导向是否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偏差。我们应当牢记,只有不同群体的教师都在发展,才是均衡的发展,

10、健康的发展。三、让周而复始的教研活动在常做常新中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教师的均衡发展应当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日常的教研活动往往是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今年评论文、教学设计、会课,明年依然如此。这种周而复始的常规活动怎么才能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呢?这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的意义不仅在于对教师持续发展的意义,还有让教研员工作价值增值和保持工作活力的意义。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要让周而复始的教研活动成为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教研员在对待其日常工作时需做到两点:其一,对周而复始的教研活动要保持反思的习惯。每次活动都要反思、查找问题。找到问题,就会有改革完善的愿望和动因。教研活动因问题的解决而改进,教

11、师相应地会在改革中发展提高,而不是墨守陈规,行为模式化。不用担心找不到问题,用心研究,联系实际,着眼发展,问题肯定存在。寻找问题有三条基本途径:一是学习提高,着眼工作的发展而找到现实的差距;二是勤于回顾、总结,从现象的分析中发现有待完善的细节;三是及时获取反馈意见,从教师的感受中找到教研员自身站位的局限。其二,对周而复始的教研活动要保持热情的态度。每一次重新组织同一项教研活动都要带着旧问题用新的眼光去热情看待,要思考这一次活动如何不成为机械的重复,如何为活动注入新的研究因素或新的组织方式,这种创新哪怕只有很细微的一点儿,都是一种推动力。一次又一次的积累就会积聚成发展的力量。当然这种细微的创新不

12、是拍脑袋或挖空心思空想出来的,而是将一个整体推进的设想化做一个个坚实的脚步,是有系统支持的,是整体之上的。如我们在小学语文一年一度的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几年来用“立足常规、追求特色”来统领,但具体的研究专题每次都有所不同,从常态的课堂教学结构特点的探寻到具体的“课堂练习作为一种常规如何体现特色”再到更具体的“课堂练习设计如何促成课堂教学的结构性变革”,一路的变革,从概括到具体,将问题研究引向深入,随着活动的推进,它必将会从深入的细微的问题又回归到整体的研究,这是一个长期累积和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寻问题探索的过程,这个研究的过程带领着教师一起成长。将均衡发展的理念融入日常的教研工作,我们可以改变对常态下的教研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找到优化的策略,突破单个教研活动的思维,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去构想日常态下的教研活动,从而促成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 2008年10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