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教育的问题, 困境与发展策略.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548572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科学教育的问题, 困境与发展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科学教育的问题, 困境与发展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科学教育的问题, 困境与发展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科学教育的问题, 困境与发展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科学教育的问题, 困境与发展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科学教育的问题, 困境与发展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学教育的问题, 困境与发展策略.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科学教育的问题、困境与发展策略王永斌(兰州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中国科学教育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在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对中国科学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困境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科学教育未来发展的策略问题。 关键词:科学教育;问题;困境;策略中图分类号: G526.4文献标识码: AScience Education in ChinaProblems, Difficulties and Strategy of DevelopmentWANG Yong-bin(Jiaotong University of Lan

2、zhou,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There are problems in Chinas science education in spite of its strengths and features evolved over a hundred years. A discussion of the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Chinas science education is made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

3、s. Key words: science education; problem; difficulty; strategy 中国科学教育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并且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境。这些问题使科学教育的发展与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不相适应,同时制约着科学教育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基于此,我们必须对现行的科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由此产生的困境进行深刻反思。一、中国科学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中国的科学教育“让人欢喜让人忧”:中国的中学生虽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获

4、奖,却一直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更为严峻的是中国人科学素养低下是不争事实。据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即每千人中只有14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面对“可望不可及”的诺贝尔奖,令人堪忧的公众科学素养,我们不能不对现行的科学教育进行深刻反思。这也促使我们要拨开表面的各种复杂现象,从多角度、深层次剖析中国科学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 1以社会为本位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教育把教育看作是为满足社会人才需要而进行的培养过程,而把受教育者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排除在外。这样,教育的整个过程都是以整个社会的需要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的。表现在科学教育上,从目标制定、课程开

5、发,到科学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以至于到课外科技活动的进行,无不体现着社会本位的观点。诚然,科学教育不能不顾及社会需要,但完全着眼于社会需要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忽视对个人生活有用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以至忽视学生就业的需要等,就不免失之偏颇。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神圣事业,应该提升人性,培养完美人格,科学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但是,我们的科学教育却把这些统统给淡忘了。课堂由“焕发生命活力”的场所变成了知识的“加工厂”、智力的“训练所”,教师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成了“教书匠”,学生则沦落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这样,学生虽然掌握了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但未必真正地“理解”科学,而对科学以外的东西,如科学、

6、社会、人的关系等等方面的知识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显然,这种教育不但没有促进而是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推崇“双基”的科学教育理论从指导科学教育活动的教育理论来看,长期以来,在赫尔巴特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了高度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狭隘科学教育理论。这种教学理论长期影响着普通教师的教学思维,把原本属于低层次的知识记忆作为科学教学活动的最高目标,而科学探究活动的态度、方法、精神等这些更为本质的内核,反而被沦为一种工具,使其失去了作为教育目的的合理性。叶澜教授指出:“20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50年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形式理

7、论方面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课程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所谓的“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就是指教师教学观念仍然局限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束缚之下,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育的目的是教给知识而非教会学习,教学方式是注入式而不是启发式,由此也就形成了以“题海战术”为特色的中国科学教育特有的应试教育景观。 3以分科为主的科学教育课程中国一直采用分科课程模式,即用物

8、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代替科学教育,这种模式对普及科学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从科学的整体性、教育需要、社会实际问题需要等不同的角度考虑,分科课程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由于长期以分科教育代替科学教育,中小学科学课程本身就不合理,除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课程外,缺乏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相关课程。中国科学教育除课程结构不合理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基础课,其理、化、生、地等课程都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反映学科新进展严重不足的问题。科学教育不关心学科的前沿动态,只是一味地面向过去,过分偏重于要求学生掌握人类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基本知识。正如一位科学家指出的那样:教科书的

9、内容不再代表科学界的观点。科学在前,而我们的课程仍然以不变应万变,与科学发展的现状相脱离,学生学习几年以后仍然不能获得现代生活所应具备的必要的科学常识和科学观念。关于这一点,可以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行的几次大规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得到相当程度的反映。 4“非科学”的科学教育方法反观中国的科学教育现实,时至今日,中国科学课堂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赫尔巴特教学方法观上。在教学中,讲授科学原理、规律通常是直接指向结论,很少让学生经历当初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很少花时间回顾它是怎样从扬弃旧理论中发展起来的,不指明其适用范围的有限性;让学生做的习题又过于模式化和公式化,不易使学生形成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以解

10、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不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而是让学生循规蹈矩,靠机械记忆、套用公式来应付考试。这一注入式教学方法居然成为科学教育中的最常用的方法。这种“非科学”的教学方法,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从事科研工作,也不能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科学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种科学教育方法,窒息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欲望。其结果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科学失去应有的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做无谓的陪读,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与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背道而驰。二、中国科学教育未来发展的策略选择 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全体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更离不开科学教育的发展。

11、中国科学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必须从以下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1明确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科学教育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大众对科学的理解,养成科学精神,更是人们所极力追求的。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定位: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接受基本的科学素养教育;二是要坚持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为此,就要变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素质型”人才,树立“全民科学”“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学校的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其人文价值,满足他们的教育需要、工作需要和生活需要。不

12、但要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传授科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发挥其行为导向功能,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科学方法,培养善于质疑、敢于批判的创新精神。 2改革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科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课程问题,因为课程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主要载体。所以说,提高科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课程改革。首先,在科学课程开发上,应当选择综合课程模式。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各有利弊,但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来说,综合课程更具有优势。从知识教学方面来看,综合课程可以帮助师生解决知识量剧增问题。更重要的是,综合课程可以

13、向学生提供整体的科学观念,有利于学生综合性地理解和把握自然科学,全面地认识现实世界。从学习心理方面来看,综合学科注意按学生的心理顺序编制教学内容,因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助于学生掌握自己求知的方法,培养正确的态度,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从社会影响方面看,综合课程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综合学科的课程改革,尽管其受到教师素质、教育体制等多方面的制约,但实施综合课程,与国际科学课程开发模式接轨,是必然的趋势。 3突出探究性学习世界科学教育的改革非常重视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究,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地探究真理,不

14、断地修正错误和不断地创新。所以,探究学习也应该成为科学教育的基础。学生虽不以新的发明发现为学习任务,但他们需要从小学会探索。要真正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求知。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成果和科学的过程,更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为此,要调整科学教学的重点,把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和科学探索精神、科学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实现由陈述知识型教学向探索活动型教学转变。从学生实际出发,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鼓励学生探究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从现实世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15、它不是教科书规定的,也不是教师提出的,更不是为了问题而提问。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4加强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时至今日,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在我们社会生活中还很薄弱,许多学生接受了几年的科学教育,却领悟不到基本的科学精神。因此,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科学精神首先表现为创造精神。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坚持己见,

16、善于修正错误。第二,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科学的目的是求真、求实。教师首先要在科学教育中教给学生求实的态度和方法。此外,要引导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增强学生识别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能力。养成学生的求实精神,对于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都是有益的。第三,培养学生运用科学造福于人类的精神。在科学教育中,在讲述科学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必须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滥用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这样,可使学生充分了解科学具有两面性,从而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学会正确对待科学,有效抵制科学的负面影响,自觉利用科学造福于人类。 5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从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的经验来看,科学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不是来自社会,也不

17、是来自学生,而是来自教师,特别是第一线的教师。教师应该是科学活动在学校中的代表者,他们在科学探究方面,理应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要根据现代科学教育的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线展开,由知识为中心向方法为中心转变;由注重“教会”学生向注重学生“会学”方向转变,由“学”科学向“做”科学“用”科学转变,由独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其次,国家和地方除了重视教师的学历提高外,更应该重视科学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1)加强对科学教师的短期培训和继续教育,这是目前科学教师严重短缺情况下解决

18、师资问题的最切近的办法;(2)开展远程教育及网络课程。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接受远程网络教育,研修有关科学教育的网络课程,以尽快适应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3)高等师范院校应尽快开设科学教育专业,来培养科学课程教师及其理论研究人才。参考文献:1李大光. 公众科学素养国家发展的实力基础N. 中国教育报,2002-1-9.2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 教育研究,1997(9). 3 路甬祥. 关于新世纪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 新华文摘,2000(9).4 丁邦平. 反思科学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2001(2).5 丛立新. 课程建设的双重任务J. 教育研究,2002(7).6 赵红州. 中国切莫忘了诺贝尔奖论诺贝尔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J. 新华文摘,1995(8). 7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8 钟启泉等.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