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依恋看幼儿对教师的依恋.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586012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早期依恋看幼儿对教师的依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早期依恋看幼儿对教师的依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早期依恋看幼儿对教师的依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早期依恋看幼儿对教师的依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早期依恋看幼儿对教师的依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早期依恋看幼儿对教师的依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早期依恋看幼儿对教师的依恋.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早期依恋视角看幼儿对教 师的依恋学校:西安文理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姓名:周永翠 从早期依恋视角看幼儿对教师的依恋西安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周永翠 710065摘要 随着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社会的重视,随之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幼儿的依恋也是经常出现的问题。该论文将对幼儿对老师依恋的成因、表现进行解说,分析幼儿依恋对幼儿的成长影响,和家长教养避免幼儿依恋,老师如何处理幼儿依恋。关键词 儿童 早期依恋 教师依恋 影响因素 解决办法引言 在幼儿园里小孩黏着一个老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而老师还要照顾其他的小朋友,这样就给老师带来了很多的矛盾。据此,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的方法解释这一现象并找

2、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依恋的概念及其类型表现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大约从56个月时起,婴儿就表现出最喜欢同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他感到最大的舒适、安慰和愉快。同母亲分离则感到最大的痛苦。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时,母亲的出现会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当婴儿饥饿、寒冷、疲倦、厌烦或疼痛时,往往首先寻找自己的母亲。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婴儿是否与母亲形成依恋及依恋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环境中的不同反应,

3、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1)安全型依恋(65%):只要母亲在场,他就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他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和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他又容易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2)反抗型依恋(10%-15%):这类婴儿每当母亲离开时,他都会大喊大叫,极度反抗,但当母亲回来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母亲的爱抚,又拒绝母亲的接触,并不时地朝母亲这边看。(3)回避型依恋(20&):母亲离开或回来他都无所谓,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并没有建立起特殊的情感联结。在这三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反抗型

4、和回避型依赖内则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二、依恋类型形成的成因1、母爱剥夺婴儿与抚养着情感纽带的重要性在这种纽带关系缺失时表现最为明显。有关母婴依赖的研究就是从母婴分离的严重后果开始的。心理学家对3个月到1岁的孤儿院的弃婴进行的观察研究发现,在集体养育的环境下,婴儿无法体验母亲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抑郁感与焦虑感迅速加深。有心理学家认为,养育院的儿童之所以经常体验到消极情绪,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与一个或几个成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2、儿童自身对依恋的影响在儿童自身的需对特质中,气质是心理学家最为关注的。以艾斯沃斯为代表的依恋理论者认为依恋反应了儿童早期的一种重复的被抚养体验,其实质是一种双向

5、的人际关系的反应。气质论者指出,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更多的是由婴儿的气质特性决定的。事实上,气质的确对依恋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对新生儿的研究清晰的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新生儿只有最低限度的社会经验,因此新生儿的行为主要是先天气质特性的反应。研究发现,那些在行为方面不太成熟,缺乏定向能力和调控唤醒能力的新生儿更易形成拒绝性依恋。3、家庭环境婴儿依恋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的行为。母亲及时满足婴儿吃喝拉撒的需要还不足以使婴儿形成安全型依恋,母亲与婴儿在一起呆的时间长短也不能单纯决定婴儿依恋的性质。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她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母亲能注意观察婴儿所处的状态,听取婴

6、儿的信号,并能准确地理解,作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反应,婴儿就能形成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从而建立安全型依恋。三、 安全型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影响儿童的探索欲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安全依恋的儿童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他会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积极而愉快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提高智力和能力水平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儿童把父母作为安心学习语言的“语言基地婴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如能在这一阶段提供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和条件,不仅能促进婴幼儿语言的发展,而且能提高儿童口语表达的质量。在这一阶段,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语言发展至关重要。2、影响儿童性格的发展儿童早期形成的性

7、格往往可能成为他一生性格的雏形。早期亲子之间的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首先,安全依恋的建立,使儿童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从而形成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这样,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并由此推及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信任,儿童就能很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其次,安全依恋的建立,会促进儿童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从而会帮助其逐渐建立起自信心。如果儿童缺乏依恋感,他往往很少与大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他的一些想法和行动也就难以得到大人的理解和支持,最后连他自己也会对这些想法和行为产生怀疑。缺少自我认同感的孩子,很难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有的甚至会产生一种焦虑和恐惧心

8、理,害怕与他人接触交往、行为退缩,形成自卑的性格特征。3、 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模式。 早期依恋对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安全性依恋往往预示着健康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非安全性依恋可能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有安全依恋感的儿童往往具有健全的人格特征,这就为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研究表明,儿童的合作、友善、亲社会行为和同伴接受性成正相关,而攻击与破坏行为则导致同伴拒绝。大多数研究也得出了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的相关较为一致的结论4、 影响儿童未来的恋爱关系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 依恋与爱情也具有一定的关系。个体产生爱情向往的早晚、强烈程度,以及获得并保持爱情的能力都与

9、早起依恋经验密切相关。安全性恋爱的亲密、热情、付出程度高,而回避型和反抗性恋爱的付出程度低。回避型个体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感,因为他们认为自力更生是应对不敏感或不亲近照顾者的最佳途径;反抗型个体自我意识很强,但又时常表现出消极的情绪,这是照顾者前后不一致的造成的。由此可见,安全型个体更容易形成质量更高的恋爱关系。5、 早期安全依恋对儿童发展的消极意义早期依恋容易使儿童变得内向、怕生。研究证明:过分依恋母亲的孩子比母子依恋正常及依恋程度较低的孩子更容易认生。认生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智力发展及交往能力的发展方面。人们为了避免孩子对陌生人的恐惧,往往只是远远地与孩子打个招呼

10、,而不会坚持引逗孩子。这导致孩子失去了一些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孩子的生活圈也就狭小起来。如果在以后成长的过程中这种交往能力得不到补偿,孩子长大后就会变得较弱、胆怯、不善于与人主动交往或难于与人相处。孩子会经常体验到孤独,缺少自主和自信,从而会影响到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四、 从母婴依恋到师生依恋孩子出生后,其主要生长环境就是家庭,由于父母关切与呵护,他们爷爷和奶奶更是如此,所以从内心会得到一种安全感。当他在被送到学校后,父母不再一直陪在身边,打破了他的固有模型,心里会产生种种不适应。而有破则有立。在旧有的模式被打破后,就势必要建立新的模式。在建立之前也会有一定的适应时间。这个时候,让他对母亲的依恋

11、会被移情到关注他的老师身上。但若是此时这个可以被儿童依恋的老师没有出现,那么儿童就会出现为三种类型中的当母亲不在场时的表现。而老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点要求才会得到孩子的依恋:(1)对儿童的关注;(2)对儿童所发出的信号的及时准确的反馈。(3)让孩子可以得到足够的信任。就以彤彤为例,刚开始时她所依恋的老师是郭老师,无论郭老师走到哪里,她一定会跟着。一旦郭老师离开她的视野范围,就会不停的哭,无论谁哄都无济于事。五、 过度依恋的解决方法(以彤彤为例)1、 让孩子感受到爱孩子之所以会焦虑,是把父母的离开当作自己被“抛弃”了。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是因为爱他,才把他送去幼儿园的。而对于老师来说,要让孩子知道,不

12、能时时陪在他的身边是爱他,而且还要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爱。彤彤依恋郭老师,是因为郭老师关注彤彤,并且会对彤彤的一些行为作出及时的反应,让彤彤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是没有被抛弃的。2、 让孩子学会相信 儿童在母亲离开后会哭闹不止,是因为害怕母亲不在回来,其根本原因是母亲没有给孩子一种安全感。要解决哭闹的现象,就要让孩子相信自己不会离开他,就算离开很快也就会回来。要做到对孩子守信。彤彤信赖郭老师,是因为他相信郭老师不会离开不回来,每隔一段时间,离开的郭老师就会回到班里看彤彤,在离开时会告诉彤彤,下一次会什么时候回来看她。而且会很守信。扩大孩子活动范围3、引导孩子与同伴进行玩耍儿童依恋一个老师时会一直跟着

13、这个老师,寸步不离。此时,老师要引导孩子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可以陪她一起参与,也可以许诺当他参与后会有奖励,并时不时的给予鼓励与夸奖。与刚开始见到的彤彤不同的是,现在的彤彤在郭老师离开后不哭了,而且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的很开心,虽然有时候还会要找郭老师,但经过劝说还是能理解的。每个学校都会有非常依恋老师的学生。从依恋的角度看,我们怎样尽量解决孩子在老师离开后的不稳定情绪、较快地跨过适应性坡度,建立新的模式,从而愉快地上幼儿园呢?这就在于我们老师和父母是如何去做了,相信只要我们用爱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和关心爱护幼儿、教育幼儿,孩子们是会很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而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张张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笑脸。六、 参考文献1、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2、 刘芳 母婴依恋关系的形成及其作用J南都学坛(哲社版),1994,(1)3、 张文新 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0-2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