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论文:儿童欺负行为及其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588314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思品论文:儿童欺负行为及其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思品论文:儿童欺负行为及其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思品论文:儿童欺负行为及其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思品论文:儿童欺负行为及其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思品论文:儿童欺负行为及其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思品论文:儿童欺负行为及其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思品论文:儿童欺负行为及其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儿童欺负行为及其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内容提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668名初中生和630名小学生的欺负状况及自我意识发展状况,并对两者的关系做了一定的探讨。结果表明:(1)近30% 的儿童卷入了欺负行为;(2)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高于初中生,男生卷入欺负的比例高,女生被欺负的比例高;(3)儿童的自我意识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4)不同欺负类型的儿童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关键词:儿童 欺负 受欺负 自我意识1 引言欺负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张文新的调查(2000)表明有1/5以上的小学生与1/10左右的初中生自我报告受到经常或更频繁的欺负1;郑希付(2000

2、)发现中学生中有27%的人经常受到同学的欺负,14%的学生经常欺负同学2;陈世平(2001)的研究表明21%的小学生受到同伴的欺负3。这些反映了在中小学中存在一些不利于儿童发展的因素,作为一种不良行为,欺负行为影响着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它给中小学校园带来了不安全因素,妨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欺负的普遍存在及其严重后果引起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机构和公众的广泛关注4, 这使得有关欺负的研究从一般的攻击行为中分化出来,成为特殊的教育和心理课题,而欺负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始终是欺负研究的核心问题。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欺负行为除了和其自身的身体或生理因素有关外,也受到他们的自我意识、态度、价值观、

3、社会认知倾向的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过高或者过低,都有可能导致他们的某些问题行为的发生,自我认识存在偏差,很有可能会引发欺负或被欺负行为5。 本研究的目的:(1)了解儿童欺负行为的总体情况,以及其中存在的规律,以便教师和父母针对这些情况采取相应的引导、矫正等有关措施。(2)了解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总体情况。(3)研究儿童欺负行为与自我意识之间存在的关系。2 方法2.1 被试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了浙江6所中小学共计1298名被试,其中,小学包括二、四、六年级,初中包括一、二、三年级,男生666名,女生632名。2.2 研究工具(1)Olweus儿童欺负问卷问卷分小学版和中学版,小学

4、版包括22个题目,中学版包括20个题目。两个版本都包含4个分量表:(1)关于朋友; (2)关于受欺负;(3)关于欺负他人; (4)对待欺负的态度。小学版和中学版的4个分量表的crongbach 分别在0.590.78和0.610.82之间,分半信度分别在0.560.79和0.620.80之间,间隔两周的重测信度系数分别在0.640.77和0.550.78之间。(2)Piers-Harris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6量表内容共80项,分为六个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各分量表粗分的均数和标准差分布为:行为11.97 + 2.97,智力与学校情况8089 +

5、3.27,躯体外貌与属性6.40 + 2.81,焦虑9.35 + 2.85,合群8.49 + 2.20,幸福与满足7.12 + 1.98,总分51.66 + 11.47。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2.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3 结果与分析3.1卷入欺负儿童的基本情况采用欺负行为问卷评定儿童在欺负行为中的地位。评定标准是:“本学期你在学校里被欺负过吗?”的各选项: 没有; 有一、两次; 有几次; 约每周一次;每周数次。如果答案是 3 以上,则把此被试评定为受欺负儿童。再根据问卷中的另一题“本学期以来你是否欺负过或参与欺负过别的同学?”(选项与上一题相同),同样地

6、来选取欺负儿童。如果被试在两个题目上都选择 3 以上,则此儿童为欺负/受欺负儿童。如果都选择 3 以下的被试,则被归为未卷入欺负的儿童,即其他型儿童。根据儿童在欺负问卷上的回答所得,可以将儿童分成四种类型,即欺负型儿童、受欺负型儿童、欺负/受欺负型儿童和其他型儿童。具体分布如下:表1 各类型儿童在不同年段的分布类 型总计欺负儿童受欺负儿童欺负/受欺负儿童其他儿童年段小学50117394326383.9%9.1%1.6%33.8%48.4%初中7072204986605.5%5.6%1.6%38.9%51.6%合计120189599301298占总人数的百分比9.2%14.6%4.6%71.6%

7、100.0%表2 各类型儿童在不同性别上的分布类 型总计欺负儿童受欺负儿童欺负/受欺负儿童其他儿童性别男生9160444616667.1%6.2%2.0%36.0%51.3%女生29129154696322.3%8.6%1.2%36.7%48.7%合计120189599301298占总人数的百分比9.2%14.6%4.6%71.6%100.0%研究表明(表1),在小学与初中阶段未卷入欺负的儿童(其他儿童)都占大多数,且受欺负儿童在卷入欺负的儿童中占的人数最多(14.6%)。在性别差异上(表2),卷入欺负行为的男生比女生多,女生更多的是扮演受欺负的角色(8.6%),女生欺负者的人数明显地少于男生

8、。在被欺负后,有39.6%的小学生和51.5%的初中生都没有将被欺负的事告诉老师,只有约30%的儿童将被欺负的事告诉了父母。在欺负方式上,有21.8%的男生采用了辱骂,11.4%的男生采用了踢打;有15.2%的女生采用辱骂,3.6%的女生采用踢打;其他间接的欺负方式(如在背后对其进行造谣诽谤,抢夺或毁坏其物品等)都比较少。表3 各类型儿童在年级上的分布类型总计欺负儿童受欺负儿童欺负/受欺负儿童其他儿童小学二年级8197711050.6%1.5%0.4%5.5%8.0%四年级1741151522251.3%3.2%0.9%11.9%17.0%六年级2557172093082.0%4.5%0.7%

9、16.3%23.4%初中初一2430111452101.9%2.3%0.9%11.3%16.4%初二222971792371.7%2.3%0.5%14.0%18.5%初三241321742131.9%1.0%0.2%13.6%16.6%120189599301298总计9.2%14.6%4.6%71.6%100.0%从表中可以看出,欺负儿童的人数在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这段时期有明显增长,而从高年级之后基本就保持这一水平。受欺负儿童及欺负/受欺负儿童的人数也是在小学高年级这一时期人数最多,然后随年龄的增长,人数慢慢减少。3.2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 我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发

10、展进行了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见表5。表4 不同年级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状况(MSD)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F行为0.710.150.740.200.770.170.770.170.730.180.730.163.231*智力与学校情况0.580.160.540.170.590.200.570.190.580.220.540.192.382*躯体外貌与属性0.550.200.490.200.520.230.540.220.570.220.540.223.013*焦虑0.630.190.630.150.640.180.600.190.580.200.520.2212.124*合群0.6

11、30.150.680.150.710.160.690.170.680.170.660.173.335*幸福与满足0.660.210.670.180.710.190.700.19.0.720.200.700.192.342*自我意识总分0.630.160.620.140.650.160.660.140.640.170.660.142.989*注:* p.05,* p.01,* p.001,下同。表4的结果表明:各年级儿童在自我意识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随年龄的增长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从自我意识的各因子上看,在行为上的得分普遍高于其它各因子,而在躯体与外貌属性及智力与学校情况上的得分则较低。

12、经事后多重比较,在行为上,二年级与六年级、初一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1);在智力与学校情况上,四年级、初三与其它各年级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5);在躯体外貌与属性上,差异主要体现在四年级与初二(p.01),四年级与二年级、初一、初三上(p.05);在焦虑因子上,差异主要体现在初三与二、四、六年级及初一上(p.001),还有初二与二、四、六年级及初一、初三上(p.01);在合群因子上,二年级与四年级、六年级、初一、初二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5);在幸福与满足上,主要是二、四年级和初二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5)。3.3不同类型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状况我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

13、儿童的自我意识进行了不同欺负类型儿童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见表5。表5 不同类型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状况(MSD)类 型F欺负儿童受欺负儿童欺负/受欺负儿童其他儿童行为0.640.230.730.170.620.210.780.1632.069*智力与学校情况0.530.180.520.190.510.190.580.208.603*躯体外貌与属性0.560.240.480.210.500.180.550.224.935*焦虑0.590.170.560.180.510.230.620.1910.187*合群0.650.170.610.190.550.210.710.1626.414*幸福与满足0.6

14、80.190.650.190.590.190.710.1910.504*自我意识总分0.620.140.610.140.560.150.670.1420.421*表5的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儿童在自我意识的各个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欺负/受欺负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最低,其次是受欺负儿童,而其他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则最高。经事后多重比较,各类型儿童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是欺负儿童、受欺负儿童和其他儿童之间的差异(p.001),比这三者与欺负/受欺负儿童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p.01)。4 讨论4.1 欺负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当中根据本研究调查所得,存在于中小学生中的欺负现象依然是较普遍的,有近

15、30%的儿童卷入了欺负行为。其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高于初中生,男生卷入欺负的比例高,女生被欺负的比例高。从小学到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卷入欺负的儿童的人数也有所下降,尤其是受欺负儿童和欺负/受欺负儿童下降地更加明显。本研究得出与与张文新等7相同的结果,即不管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到了初中阶段,儿童总体上采用直接言语欺负和受到他人直接言语欺负的比例均为最高,其次是直接的身体欺负,而间接欺负的发生率比较低。从各年级卷入欺负的儿童人数可以明显地看出,欺负儿童的人数在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这段时期有明显增长,而从高年级之后基本就保持这一水平。受欺负儿童的人数也是在小学高年级这一时期人数最多。欺负行为的发生

16、地点反映了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多数欺负行为都发生在走廊或大厅,其次是操场和教室。多数在校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相对较少,很多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冲突就自然地发生在走廊、教室或者操场。许多儿童对发生在身边的欺负行为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多数被欺负者在被欺负后都没有向老师报告,而且也不向家长诉说,所以很多欺负行为未能被老师和家长发现,因而得不到及时的制止和批评教育。4.2中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状况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随着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到了初中,儿童的内心

17、世界越发得丰富起来。有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初中生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得其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因而此时他们很容易出现反抗心理,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他们反抗的方式也会多样化,有可能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而这种方式很容易将其自身卷入到欺负行为当中去;另一种表现形式则是漠不关心、冷淡相对,这种情况常出现在性格内向的初中生身上,而这种方式又有可能将他们带入被欺负的行列中。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基本处于一个从低到高的上升趋势,即从小学低年级到初中,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基本保持上升状态。4.3 不同类型儿童的自我意识存在差异性卷入欺负行为的

18、儿童,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社会认知倾向会表现出与一般儿童不同的特征。欺负者通常会有一种盲目的“智力优越感”,他们较强的自信常与对他人的怀疑、低估或歧视相对应,从而构成欺负发生的重要“心理条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儿童在自我意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欺负儿童的自我意识高于受欺负儿童和欺负/受欺负儿童,但低于其他儿童,而欺负/受欺负儿童最低。卷入欺负的儿童当中,在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及幸福与满足上,欺负儿童的自我意识均最高。由此可见,不切实际的过高评价可能会导致儿童目空一切,自认为自己有很强的优势,从而仗“势”欺人。欺负/受欺负者是欺负问题中一类特殊

19、的群体。他们本身就具有被欺负者的某些特征,如过度焦虑、自尊低下、缺乏自信或社会技能发展水平较低。但他们同时又有某些攻击性的反应模式,常常惹是生非,制造事端。其中有些人会表现出多动倾向,常引起其他同学的厌恶9。可见,不良的自我意识是欺负他人、受他人欺负的原因,又是欺负和受欺负的结果。参考文献1 7 张文新等. 中小学生欺负问题中的性别差异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0(4):435-439.2 郑希付. 中学生欺负行为现状研究J. 心理科学,2000(1):73-76.3 9陈世平. 中小学欺负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科院心理所2000年博士毕业论文.4 张文新,武建芬,程学超儿童欺负问题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1999,7(3):37-42 .5 6 魏晓娟. 欺负卷入儿童的自我概念及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J.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003: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