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韵律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策略.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591436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班幼儿韵律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班幼儿韵律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班幼儿韵律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班幼儿韵律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班幼儿韵律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班幼儿韵律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班幼儿韵律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策略.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班幼儿韵律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策略 摘 要: 幼儿园韵律活动是指随音乐而进行的各种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是幼儿特别喜爱的一种音乐活动,也是幼儿获得快乐的重要源泉之一。传统的幼儿园韵律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剥夺了幼儿快乐的权利,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师幼互动被严重扭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与幼儿建立起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让幼儿在与教师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关键词: 韵律活动 师幼互动 互动策略 幼儿园韵律活动泛指所有伴随音乐进行的身体艺术表现活动1。韵律活动只有从孩子本身所具有的节奏要素入手,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醒孩子天生的音乐本能,启发他们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

2、节奏和声音。然而,部分教师往往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幼儿情感、社会性等其他方面的发展,习惯把自己作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示范者,习惯采用“示范?模仿?练习”这样机械模仿的固定教学模式,幼儿始终处于被控制、被约束的被动地位,师生互动被严重扭曲。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与幼儿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动作和音乐的选择是实现师幼互动的前提 1.动作选择 在为幼儿选择动作时,首先考虑幼儿的兴趣,重视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其次,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因此,动作的类别和难度应是选择动作的两个基本出发点。 小班幼儿对模仿动作最感兴趣,他们所关心的是动作所表现的熟悉的事物。所以,在

3、为小班幼儿选择韵律动作时,应以模仿动作为主,如生活动作、劳动动作和模仿各种动植物、交通工具、自然现象等。除以模仿动作为主外,幼儿对跟随音乐做自己熟悉的基本动作也很感兴趣,如小碎步做小鸟飞的动作、小跑步做开飞机的动作等。 在动作难度的选择上,由于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动作、联合性动作发展缓慢,控制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都较差,因此,小班幼儿最容易接受的是不移动的单纯上肢大肌肉动作,如边拍手边点头等。随后,可以逐步学会做简单的下肢动作,另外,小班幼儿比较容易接受重复的、连续的动作,动作变换一般应在段落之间进行,偶尔也可以在乐句之间进行。 2.音乐选择 在为幼儿选择音乐时,首先要选择旋律优美、形象鲜明的音乐。

4、只有优美动听的音乐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韵律活动的欲望。同时,形象鲜明,特别对于模仿动作和表现情节、情绪的舞蹈来说,显得格外重要,也是吸引幼儿的重要条件之一。另外,要注意音乐的速度。由于小班幼儿动作发展较缓慢,缺乏快速动作的能力,应该选择速度较慢、曲调容易哼唱的音乐。开始时,尽量让音乐速度跟随幼儿的动作,逐步使他们转化为主动配合音乐的节拍。有研究认为每分钟120130拍的速度较为适宜,在幼儿控制自己动作的能力逐步增强后,才可采用稍快或者稍慢的速度,突然变化或逐渐变化的速度。2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实现师幼互动的关键 传统韵律活动教学往往是教师示范幼儿模仿幼儿练习,忽视幼儿在学习中的

5、主体地位与主动学习需要。在提倡能动个体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理想的。因此,在我将新的教学模式传授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期望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灵活应用。教学模式为:感受音乐情感交流即兴表演创编动作互相评价。如音乐游戏活动“小兔子和小狐狸”中,先让幼儿感受小兔子与小狐狸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为幼儿能够按照音乐性质的变化进行情节和角色表演打下基础。然后让幼儿通过说一说、唱一唱等方式分析音乐的情感,幼儿对音乐有了基本的情感体验后,可以随音乐即兴表演。在原始化的即兴表演的基础上,教师可与幼儿创编新动作,使其动作具有艺术化的味道。最后,互相评价。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幼儿也可以是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发

6、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不断寻求适合幼儿的教学模式,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才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才能使他们与环境、同伴、教师等之间进行多方位互动。 三、尊重、欣赏每一位幼儿是实现师幼互动的条件 心理学家认为,人性最本质的需求就是得到尊重和欣赏。当然,每位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关注、欣赏,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表扬、一次点头都会给予幼儿莫大的鼓舞和力量。陈鹤琴先生曾在“活教育”理论中对教师提出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或语言、或文学、或图画、或动作皆可以暗示。3如果教师只把欣赏的目光、尊重的态度给予个别幼儿,那么必然会伤害其他幼儿的自尊心、自信

7、心。因此,教师要以公正的态度,给予幼儿愉悦的空间、时间,支持幼儿的表现与表达。教师不应主观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幼儿,以说教的方式帮助幼儿,而应认真观察幼儿的表现、倾听幼儿的想法。 韵律活动是属于每一位幼儿的,每一位幼儿都有学习的权利和能力。韵律活动往往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开展的,这种活动形式决定了教师需要根据全体幼儿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水平把握活动设计的尺度,但每一位幼儿潜在的学习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异,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幼儿,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幼儿在活动中得到适当的发展,才能对于超出一般活动水平的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对于低于一般活动水平的幼儿提供补偿机会。如在韵律活动中的

8、队形安排中,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在最前面,起到示范带领的作用,能力较弱的幼儿跟随其后,这样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榜样。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韵律活动中,每个幼儿表现出的动作千差万别。教师切忌以动作表现的好坏当做评判的标准。因为幼儿表现好坏有很多原因,如孩子自身的差异:性格、年龄、性别、身心发展状况、家庭教育、知识积累等,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不能用统一的评判标准评判,应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欣赏每位幼儿,努力寻找幼儿表现的闪光点,注重幼儿表现韵律的过程。只有尊重、欣赏每一位幼儿,幼儿才能在这种温馨的氛围中自由表现,才能实现良好的师幼互动。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期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五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