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汇报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汇报材料.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立足区域活动指导策略研究 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汇报材料年以来,做为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课题“幼儿园教育质量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基地园,在市子课题“提升幼儿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途径与策略研究”的引领下,我园开展了“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我们认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指导策略的有效性,是幼儿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集中体现。在研究中,我们实践总结了三大策略,有效地提高了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一、材料推动策略-实现隐性指导,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对材料的合理投放,实现
2、着对幼儿在区域中的隐性指导。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区域材料投放重点要突出 “四性”:1主题性。区域活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做到在主题目标的引领下投放材料,实现区域活动与课程的有机结合。因为我园是是蓝色海洋教育实验基地,这段时间一直在进行海洋教育的主题,如可爱的海洋动物、美丽的金沙滩,大班在进行神秘的海洋次主题我是小小海洋工程师主题,主题目标为:(1)初步了解桥、隧的基本结构、分类等,知道每一部分的重要作用,并能认识几种类型的代表桥梁。知道桥、隧等海洋工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 (2)能够用多种制作方法制作各种不同的桥梁和隧道,并能大胆表述自己对隧道、大桥的认识,大胆地
3、运用表演、绘画、制作的方式表征自己的见解; (3)体验制作隧道、大桥的成功感,感受隧道大桥为我们带来的方便以及其建造的巧妙和工程的浩大,感受身为人的自豪。 根据此目标,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布置了伟大的海洋工程主题信息区,有隧道大桥开通啦、参观前的调查(比如说跨海大桥有多长,海底隧道最深处有多深等)、参观时的感受、参观后的问题与解答(比如孩子提出的问题-海底隧道会不会进水)等;在阅读区投放了各种版本的有关海洋工程的书籍(包括绘本-摇摇晃晃的桥等、家长自制的书、桥隧的亲子报)与资源软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使幼儿对桥隧特征有了初步了解;在美工区幼儿绘制了色彩画-我眼中的桥隧、我设计的大桥、线描画-美丽
4、的跨海大桥、沙画-美丽的海底世界、国画-螃蟹,盘子画-跨海大桥等,并和老师家长一起制作了大桥;绘制了海洋环保宣传海报,张贴在幼儿园内;科学区进行了不同桥面的承重实验、摇摇晃晃的桥(平衡实验)、巧提沙实验;建构区建造海湾大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材料投放紧扣主题,为幼儿的主动探索提供了物质支持,使课程内容在区域中得以延伸与发展。2支持性。区域活动是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主阵地,加强材料的隐性支持可以有效地提高活动的质量。如美工区范例提供为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提供了技能支持,可帮助幼儿实现主动学习。范例提供可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操作步骤范例(图示、流程图等),可应用于折纸、剪纸,立体泥工;二是作品范例可应用于
5、水墨画、蜡笔画、立体制作等,如美工区制作“漂亮的帽子”活动中,教师投放了两类范例材料:一是实物造型,主要是用卡纸、皱纹纸、小筐等制作的各种造型的帽子,保证幼儿最低水平的模仿;二是图案纹样范例:主要有羊角纹、波浪纹、花样纹、鱼形纹、八卦纹、羽毛纹等。这些纹样范例为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海洋主题中,益智区幼儿在利用福禄倍儿玩具拼摆-桥,教师提供了拼摆的范例,保证了幼儿基本的模仿,另外还提供了各种桥的照片,让幼儿观察后去创造,这位幼儿根据大桥上有围栏这一特征,创造性的采用了立体的摆法,来表征围栏;这位幼儿还拼摆出双层桥-上面走汽车,下面走人,这样会更安全,说不定这位小朋友长大就会成
6、为一名桥梁工程师。3趣味性。“有趣”是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学习的驱动力。我们力求让每一种区域材料“有趣、好玩”,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如将科学区的材料与幼儿感兴趣的“变魔术”的活动结合起来,提供了“掉不下去的水杯”、“神奇的鸡蛋”等魔术材料以及表演步骤示意图,让幼儿在探究魔术背后的秘密时了解有关科学现象。再如表演区提供了可以背在身上的龟壳、套在鼻子上的小鸡嘴巴等有趣的材料,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表演活动。4层次性。在研究中,我们注意贴近幼儿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把握两个要点:一是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让同一种材料具有不同的难度差异,区分层次,既让能力弱的孩子吃“饱”,又让能力强的孩子吃“好”。
7、二是根据活动的不同阶段,体现材料的递进性。如在大班“我是小小航海家”主题“有趣的帆船”中,就是通过分阶段的投放材料促进了活动的深入开展。第一阶段: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经验投放材料,制作简单的帆船。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如提供了筷子、矿泉水瓶、不沾水的纸盒等材料,多数幼儿做出了瓶子船、纸盒船,结构与制作方法都很简单(矿泉水瓶插上筷子做的桅杆),但有些船放入水中就出现了倾斜的现象,引发了第二阶段的活动。第二阶段:投放多种指向性强的材料,探索让船身稳定的方法。围绕“如何让帆船平稳的漂浮在水面上”这一问题教师又将泡沫地垫、木板、空口服液药瓶等投放到活动区,由于材料的指向和暗示,有的幼儿把木板呈十字状绑在矿泉
8、水瓶的底部,有的在矿泉水瓶两旁分别用透明胶固定上两个并排的空口服液药瓶,这样增大了船底与水面的接触面积,船身更稳定了。船浮起来了,还有哪些材料也能浮在水面上呢?第三阶段:提供挑战性材料,激发深入探究的欲望。教师发现,孩子对物体的沉浮有了更多探究的欲望,因此又投放了像玻璃珠、石块、橡皮泥等相对较重的东西,怎样能让这些物体也浮起来,新的问题又给了孩子新的挑战,也使活动向更深的层次迈进。二、渗透点拨策略-实现师幼、幼幼有效互动,为幼儿主体性发挥搭建支架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三种指导策略-寻机点拨、情感激发、等待观察,充分发挥幼儿活动的主体性:1寻机点拨-为幼儿主体性发挥搭建支架寻机点拨是在充分观察幼儿
9、行为的基础上,选择恰当时机,及时切入,给予幼儿支持。教师要把握好以下时机:当幼儿对择区犹豫不决时,帮助幼儿制定计划。当幼儿出现意见不统一时,引导幼儿积极协商。如在表演区排练童话剧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刚开始孩子们最大的困难是对角色出场顺序模糊并出现纷争。于是,教师抓住时机,及时组织幼儿讨论,除了用脑子记住角色顺序外,还有什么简单的办法可以提示小朋友出场,孩子们思路马上打开了,想出了各种办法,最后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筛选出了最便捷的方式绘制角色出场顺序图来提示演员出场,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其他区域活动中,教师也要逐步引导幼儿共同协商解决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合作。当幼儿遇到困难或问题时,适时点拨,解决问
10、题。如孩子们在搭建跨海大桥的立交桥部分时,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大班幼儿建构区主要发展的技能是穿插与转接,但是刚上大班的孩子还没有建立穿插的明确概念):因此出现了幼儿在尝试进行穿插时两层桥面紧贴在一起,教师发现后,不是简单地指出问题,而是拿起一块积木充当小汽车,和孩子一起试一试是否能通过,这个动作给了孩子以启示,孩子明白了问题所在,随后对第二层进行了加高。另外有的孩子反映易拉罐搭的桥墩很容易倒,怎么办?教师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并实验1:小头卡小头时与大头卡小头时哪种更坚固?结果孩子发现大头卡小头时不容易倒,这样无形之中又积累了有关重心方面的经验。2情感激发-调动幼儿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情感激
11、发是教师以适当的言语、动作、表情等引导幼儿参与到区域活动中,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探究兴趣,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的有效策略。(1)谐趣夸张,激发兴趣。教师以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情来带动孩子,引发幼儿活动兴趣,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如幼儿在表演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时,教师发现幼儿只是面无表情的学说对话,表演干巴、无趣,于是,教师参与到游戏中扮演狐狸的角色,只见“狐狸”眼珠一转,声音尖细,还拖着“哎呀呀”的长腔,一个狡猾狐狸的形象活灵活现的出现了,幼儿的情绪也一下被调动起来,在尝试表现角色的时候表情与动作丰富了许多。(2)设疑切入,激发思考。教师以启发性的提问,将活动引向深入。如科学区幼儿反复试验得出橡皮泥放在
12、水里是要沉下去的,教师说:“怎样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一个问题引得幼儿又找木板,又找塑料盒,还尝试着将橡皮泥压薄等多种方式,探索使橡皮泥沉不下去的方法。(3)区域互动,引发合作。区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增加了幼儿与同伴之间合作的频率,能激发起幼儿更多的活动热情。在“美丽的伞”主题中,原本区域之间的活动是独立进行的,当教师发现伞面装饰区的幼儿活动积极性不高时,便将“制作伞”-“装饰伞”-“运输伞”-“销售伞”-这样一条活动线索引入整个区域活动中,使互不相关的区域流动起来,促进了不同区域幼儿之间的积极互动,幼儿的活动热情得到了激发,取得了良好效果。3等待观察-给幼儿自主选择与决定的权利观察的内
13、容大致可归为:幼儿计划的执行情况;幼儿对不同活动的兴趣与态度;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幼儿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有哪些独创的做法;幼儿合作交往的情况等。只有耐心观察,才能从中获取幼儿主动性发挥的准确信息,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例如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孩子们计划着在建构区搭建花果山,可没一会儿老师却发现孩子们忙着制造起了坦克,而且兴趣高涨。“花果山里搭坦克干吗?”教师心中产生了疑问,经过观察、倾听孩子们的讨论,原来,他们在制造孙悟空的新式武器。教师立刻释然了,观察、等待策略让教师没有贸然否定孩子的做法,于是在理解了他们的创新做法后,支持了活动的继续开展。这是几位小朋友在建好高楼后想在上面搭避雷针,但是
14、够不到,不能将避雷针放到最高处,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努力,大乐乐最终实现了他的目的。能够看到孩子有他的自主性(包括创造性)的发挥,并且在此过程中建构了他的学习经验,教师如果盲目进行帮助或干涉,反而会阻碍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三、评价共享策略-实现幼儿经验的有效提升,激发幼儿再次活动的愿望区域分享活动阶段,是梳理经验、共享成果,体验成功的过程,高质量的评价共享,可有效推动区域活动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1)情感体验法:当幼儿在群体面前表演或介绍作品时,会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因此教师着重让幼儿进行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充分领会活动带来的快乐、克服困难的自豪与合作的愉悦。如让小班幼儿戴
15、上亲手穿的五彩项链,在全体幼儿面前走一走,会极大的激发幼儿的成功感,激发起再次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 (2)讨论延伸法:在区域活动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问题,如新材料的使用、遇到的困难等,进行讨论的目的主要让幼儿通过主动思考,充分、大胆地表述想法和见解,探寻解决方法;了解别人与自己的不同想法与行为,互相借鉴、学习。如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分享时,提问: “她的作品好在那里?大家还有什么建议”等等, 或是“你的做法真是太巧妙了,能把这种方法介绍给大家吗?”请他向大家讲解做法,体验分享的快乐,然后引发进一步的思考:“谁还能有和他不一样的方法” 激发幼儿积极的讨论,引发幼儿间的生生互动,以一个孩子的创新行为带动大家的思考。(3)共享经验法:教师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情况的观察,抓取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在集体中提升、推广,使其他幼儿共享新经验、创造性做法或合作经验,同时调动其他幼儿参与此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上一个例子的分享评价活动中,教师以这样的方式归纳梳理孩子的思路,提升并推广幼儿的经验,引导大家共同分享他人的经验。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在不同区域活动中,实施以上三大策略,探索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整个研究过程带动了整体区域活动质量的提高,使研究成为了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和提升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双重途径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