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教学指导策略研究基于支架教学的实践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596041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教师教学指导策略研究基于支架教学的实践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幼儿园教师教学指导策略研究基于支架教学的实践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幼儿园教师教学指导策略研究基于支架教学的实践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幼儿园教师教学指导策略研究基于支架教学的实践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幼儿园教师教学指导策略研究基于支架教学的实践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教师教学指导策略研究基于支架教学的实践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教师教学指导策略研究基于支架教学的实践研究.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幼儿园教师教学指导策略研究基于支架教学的实践研究 The Study of teachers gui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in kindergarten ?The practical study based on Scaffolding teaching Ren Xueping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论文题目 幼儿园教师教学指导策略研究?基于支架教学的实践研究 姓 名 任学萍 学 号 2010210298 专业名称学前教育学 答辩日期 2013.5.25 E_mail Renxueping33163 通信地址邮编: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730070 备注

2、: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 绪 论.1 一、研究缘起1 二、研究综述2 一 相关概念界定.2 (二)理论基础.3 (三)文献综述.4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7 (一)研究目的.7 (二)研究意义.7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8 (一)研究取向.8 (二)研究重点.8 (三)研究对象.9 (四)具体方法.9 第一章 行动研究的第一阶段.10 ?内容选择与支架确立10 一、研究现场的进入.10 二、研究内容的选择.10 三、支架的确立11 一问题支架.11 二材料支架.11 三情境支架.11 四示范支架.12 五图示支架.12第二章 行动研究的第二阶段.13 ?搭建支架.13 一、活动过程中

3、所搭建的支架13 (一)问题支架13 (二)材料支架14 (三)情境支架15 (四)示范支架15 二、活动过程中需要改动的支架.16 (一)材料支架16 (二)问题支架16 (三)情境支架18 三、活动过程中需要增加的支架.18 (一)图示支架18 (二)问题支架20 第三章 行动研究的第三阶段.22 ?支架评估.23 一、支架搭建成功的地方.23 (一)创设游戏情境,将幼儿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相联系.23 (二)提供操作的材料,帮助幼儿减少数学学习的困难.23 (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23 (四)通过实物图,直观地呈现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内容.24 二、支架搭建中存在的问题

4、.25 (一)教师对支架教学的内涵理解不到位.25 (二)搭建不同程度的支架成为教师搭建支架的难点.25 (三)教师搭建支架时无法准确把握幼儿的“昀近发展区”.26 第四章 以支架教学为基础,教师指导教学存在的问题27 一、教师对活动内容把握不够27 二、教师的提问单一、不明确27 三、教师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28第五章 提高幼儿园教师指导教学的策略29 一、正确分析和处理活动内容29 二、及时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29 三、采用灵活的指导方式.30 四、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30 五、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31 结 语32 参考文献33 附录一:.34 附录二:36 附录三:.37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

5、成果.46 致谢.47摘 要 支架教学是在“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为幼儿园教师教学的指导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当前幼儿园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行动研究为取向,采用观察、访谈的方法,结合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确立了支架、接着由合作教师搭建了支架,昀后对合作教师搭建的支架进行了评估,发现支架搭建成功的地方有:创设游戏情境,将幼儿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提供操作的材料,帮助幼儿减少数学学习的困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实物图,直观地呈现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内容。支架搭建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师对支架教学的内涵理解不到位;搭

6、建不同程度的支架成为教师搭建支架的难点;教师搭建支架时无法准确把握幼儿的“昀近发展区”。 本研究以支架教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幼儿园教师指导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对活动内容把握不够;教师的提问单一、不明确;教师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昀后,本研究提出了提高幼儿园教师教学指导的策略,包括:正确分析和处理活动内容;及时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采用灵活的指导方式;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 关键词:支架教学;幼儿园教师;教学指导策略;数学活动 I ABSTRACT Scaffolding teaching is a kind of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Const

7、ructivism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is kind of teaching strategy provides broader development spac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teaching. It will also have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for the present teaching practice in kindergartenThis research adopted action

8、research orientation, used the way of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combined with kindergarten mathematics teaching activity to establish the scaffolding and construct scaffolds by cooperative teacher. And we evaluated the scaffolds in the end. The study found the successful scaffolds constructed by ki

9、ndergarten teacher, which created the games context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childrens life; the provision of operational materials helped children reduce their difficulty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the adoption of group cooperating learning method made children become activ

10、e involved in the teaching activity; and the using of physical maps made teaching content visually.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ng scaffolds,such as teachers inexactly understood 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 and constructed various degree of scaffolds difficultly,

11、they were also unable to determine the childrens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accurately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caffolding teaching 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teaching, The problems were as follows: teachers didnt hold the content of activities; t

12、eachers question was single and not clear; teachers neglected the childrens subject position. At last,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s guiding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analyze and handle the activities content correctly, the cognitive level of children should

13、be understood in time, flexible guiding method should be used ,and teacher-child interaction should be implemented effectively; teachers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reflect teaching in timeKey Words: scaffolding teaching; Kindergarten teacher;pedagogy Strategy ; mathematics activityII 绪 论 一、研究缘起 发展教育,教

14、师为本。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才能得以实现。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幼儿教师的指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纲要进一步强调了教师指导的必要性。教师是教的主导,教的本质就是指导,教师指导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成效,进而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状态存在两种不同的水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前者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水平,后者是指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能够

15、完成任务的能力水平,两者之间的区域即“昀近发展区”。 “昀近发展区”理论充分肯定了教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要素介入儿童发展过程的必要性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支架教学作为“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方面提供了一种支持与帮助。这种支持与帮助是在学习者的“昀近发展区”内提供的,从而能够像建筑上用的“脚手架”那样把学习者的能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提供给学习者的支架是随着学习者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而减少的,以便使其成为独立的学习者,从而使学习者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可见,支架教学在处理“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提出了富有创

16、设性的见解,在教师指导教学方面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对当前幼儿园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此外,研究者在跟随老师在幼儿园见习、听观摩课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有经验的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高水平指导能力,无论是在创设教学情境、课堂提问,还是组织教学方面都无不表现出对于教学的高度把握。正如刘晓东在儿童教育新论中指出,“一切教育活动的真正组织者都是教师,一切教育活动都是教师的学识、人格的外化。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中枢神经。” 因此,研究者想从幼儿园教学活动入手,在支架教学的理论基础上探讨教师在教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

17、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l.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09 1 实践活动中如何搭建支架,指导教学,以此来探讨幼儿园教师指导教学的策略。 二、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支架教学 “支架”一词的运用始于1300年,其原意是指建筑行业的脚手架,也指工人们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提供支持的暂时性的平台、 柱子等。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支架教学是 1976 年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及其同事在研究母亲如何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关于什么是支架教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在具体的表述上也不同

18、。但是,这些表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教学理念,即教学是一种提供支持、引导和协助的过程。如迪克森等提出支架教学是系统有序的,包含了提示性的内容、材料、任务以及相应的教师为改善教学所提供支持的过程。罗森赛恩认为支架教学是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为帮助学生解决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指帮助学习者跨越当前水平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而提供帮助、支持的过程。伍德借用了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斯南文(slavin,1994)指出支架教学是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儿童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识活动的过程。 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支架教学的定

19、义源自于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III的有关文件。支架教学被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 深入。”本研究中,支架教学指的是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为了把幼儿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事先通过各种方式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提供一种幼儿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2.指导策略 Beth kemp Benson,Scaffoldingcoming to terms,English January,November1997,p126朱

20、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导刊,2004,4:4-7王希华.现代学习理论评析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 “指导”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指示教导;指点引导”。 英文中用“guidance”表示,其解释为 “help or advice that is given to sb,especially by sb older or with more experience”,在这里,指导含有引导之义,是指给予某人的帮助或建议,尤其是指那些来自于年长者或者是更有经验的人给予他人的帮助或建议。策略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或斗争方式,指一种计策谋略。” 策略的建构是一个动

21、态的过程,强调随情境变化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英文中,“策略”一词用“strategy”表示,其作为名词的解释为“a plan that is intend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purpose” ,也被解释为一个计策、行动计划。策略的普遍特点在于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本研究中的“指导策略”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为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以支架教学的理念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不断调适、优化教学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昀佳的系统决策。 (二)理论基础 1.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又称社会文化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在人们相互

22、交往中完成的,维果斯基认为,在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包括了两类心理机能,即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 该理论表明人的认知具有社会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社会化的过程,只有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才能得以生长、发展和成熟。儿童参与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也就是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对问题的看法进而受到影响,实现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获得相应的心理机能,即社会文化。在此基础上,儿童将逐渐内化这些社会文化,将活动由外部转移为儿童个人内部的活动,形成其特定的内部心理机能。儿童的心理发展正是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得以顺利转化的结 果。2.认知建构主义理论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

23、个体的发展始终处于一个平衡到不平衡的循环中。当新的事物进入注意范围,就会引起与原有认知结构的矛盾,产生不平衡。在这种情辞书编委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李紫阳.幼儿园集体手工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5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刘杰.支架式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 3 况下,个体需要借助各种方式将已有经验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努力将新事物与原有经验进行联系,并将新事物纳入原有认知活动或经验体系中,通过同化与顺应作用,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如此循环,人的

24、认知便得到不断发展,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可以说每一个平衡状态既是上次认知活动的终点又是下次认知活动的起点,个体总是以原有的事物或经验为基础,借助支持和帮助,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建构新的事物。 (三)文献综述 1.支架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 对支架教学的研究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其影响的扩大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回顾己有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支架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对支架教学理解方面,主要有教学策略说和教学理念说 关于支架教学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支架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其中被广泛接受的是欧共体在其发表的有关“远距离教育

25、与训练项目”中提出的定义,将支架教学定义为一种教学策略,认为这种教学策略在于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并要求这种概念框架根据学习者的“昀近发展区”建立,从而能够像建筑上用的“脚手架”那样把学习者的能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并说明了支架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 第二种观点是教育理念说。认为支架教学对教、学的过程以及师生的地位与关系有着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理解,因此它实质上代表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如Bruner等人则认为支架教学是一个师生关系与地位随儿童能力成长而不断变化的互动过程。 Acovelli M.等人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他们认为应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支架教学。一

26、是从宏观的、根本目的层面理解支架教学。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给儿童的支持应该随儿童能力的逐步增加而逐渐较少,以促使儿童成长为独立的学习者,不仅在教师撤走支架之后能独立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而且能完成难度更大的新任务。二是从微观的、直接的层面来理解支架教学。在儿童完成某个特定任务或学习某个特定概念的过程刘杰.支架式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赵南,徐利新.对教师支架类型体系的理论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5,7-8:1韩吉义.基于 Web的助学支架研究与设计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4 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需要和任务情境提供给儿童特定的支持。 (2

27、)对支架教学操作步骤的不同认识 不同的研究者对于支架教学的操作步骤有不同的看法。Brownet al.(1984)把支架教学的操作步骤归结为三步: (1)预热。这是教学的昀初阶段,将学生引入事先设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 (2)探索。首先,老师给学生确立目标,用以引发展开情境的各种可能性,让学生进行尝试性探索。此时的目标可能是开放的,但老师对探索的方向有重大影响。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给以启发引导,可以做演示,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也可以给学生以反馈等,但是要逐步增加问题的探索性成分,逐步让位于学生自己的探索。(3)独立探索。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问题和方向,利用自己的所能想

28、到的方法独立地 进行探索。这时,不同的学生有可能会探索不同类型的问题。Rachel R.Van Der Stuyf(2002)在论述支架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时把教学步骤归结为: (1)判断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 (2)为幼儿提供引导、协助和支持。 (3)与幼儿保持其在昀近发展区内的互动,并且在互动中逐步把管理学习 的任务转移给幼儿,通过逐渐撤回支架来发展幼儿的主动建构能力。国内支架教学的操作步骤归结为五个方面: (1)进入情境。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知识框架中的某个位置),使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新的问题情景产生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愿望。 (2)引导探索。进

29、入情境之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分解问题,把昀终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可以一步步解决的问题,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线索。 (3)独立探索。老师提供的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支架,学生需要做的是自己探索,沿着支架不断攀升。 (4)协作学习。同学或者跟老师的协作能够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5)效果评价。能够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 (3)在对支架的类型研究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彭尼(Penny Li Beed,1991)根据教学情境的不同将支架分为偶发性支架和策略性支架。国内有研究者将支架的类型分为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能力方

30、面袁宗金,1999。赵南,徐利新(2005)在把支架教学理解为一种教育Acovelli,M.& Gamble,M. Scaffolding in ism-1.EdueationalTcehnology.1997,37,2李攀.支架式汉字教学模式?针对非汉字圈的汉语初学者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同上刘迎.支架式教学:概念、手段及模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45 理念的视域下根据支架程度的增加提出了两类支架类型。第一类支架:间接影响儿童认知过程的支架类型。支架:激发儿童参与的兴趣和动机;支架II:帮助儿童建立自信;支架III:提醒儿童注意当前的学习任务;第二类支架:直接影响儿童认

31、知过程的支架类型。支架:向儿童解释当前学习任务;支架V:激活儿童已有经验;支架VI:向儿童提供解决策略;支架VII:向儿童示范解决过程。另外,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朱文江在其毕业论文支架式教学模式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提到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工具支架、图表支架。这些支架类型主要是在中小学的各科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在于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各种方式向学习者提供支持与帮助。可见,支架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支架教学研究的应用性。 (4)对支架教学的特点研究基本达成一致 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们认为支架教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暂时性

32、。支架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律的学习者和问题解决者,因此支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支架的暂时性,即当学习者的能力逐渐增强时,更有能力的他人就要逐渐将支架撤退,直到昀终学习者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或掌握概念。也就是说,在支架教学中,教师的支架应该是动态的,教师应该随着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而逐渐撤去支架,将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生。(2)兴趣性。支架应当是温暖的,也即教师要给予学生温暖的、持续性的反应,肯定学生的能力,减少学生的挫败感和危机感,激发学习的兴趣,简化学习的任务,帮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进而获取成功。 (3)互动性。支架教学发生在合作性的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通过

33、合作、讨论等形式以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为完成活动目标而努力,解决问题。 (4)差异性。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往往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内容,并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支架教学则尊重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等差异,尊重个人的选择、判断,使每个学生能把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需要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有利于让每个学 生都能发挥出各自的潜能。(5)从支架教学的影响因素入手进行研究成为提高支架教学有效性的举措 以往研究中对支架教学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昀赵南,徐利新.对教师支架类型体系的理论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

34、, 2005,7-8:1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导刊,2004,4:5潘梅红.支架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6 近发展区”的多重性。支架教学要求教学始终保持在学生的“昀近发展区”内,然而,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必然产生多重性的“昀近发展区” 。另外“昀近发展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对每个学生来说,这个区间的大小也不相同,也就是说,具有相同现有发展水平的学生会具有不同的区间容量,他们的潜在发展水平也就不相同,即他们的“昀近发展区”并不统一,会因各自心理发展内容而各异。因而不可能像分辨学生身高差异那么容易地区别出学生的“昀近发展区”的差

35、异。 (2)学生已有经验的不同。支架教学要求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立支架。然而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因此建构事物的角度、方式、深度甚至性质可能不同。 (3)互动的形式化。互动是支架教学的一大特点,可以说没有互动就不成其为支架教学。然而,每节课的上课时间都是固定的,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互动往往比较少只能流于形式。 2.支架教学在具体领域的研究现状及不足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查阅,研究者发现对支架教学具体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的各科教学和大学的一些公共课程中。主要探讨了教师根据支架教学的步骤来搭建支架,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而在幼儿

36、园教学中教师也使用支架教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但是较多的则关注实施支架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以及支架教学对目前幼儿园教学的启示。利用行动研究在支架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幼儿园教师指导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试图在这个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观察,分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搭建的支架,在支架教学的理论基础上,通过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搭建支架的水平,从而提高指导教学的水平,并进一步探讨幼儿园教师教学指导的策略。 (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教学理论的深化来源于教学实践,通过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分析,丰富幼儿园教师教学指导策略的理

37、论体系,为教师指导教学寻找理论支撑。 单文经.教学引导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刘杰.支架式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 7 2.实践意义:通过与幼儿园教师的合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搭建支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并在不断地反思与研究中提高教师搭建支架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指导教学的水平,为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取向 本研究采用了行动研究的取向。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以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行动研究提倡研究者参与到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反思得出行动的新观念和新策略。本研究以幼

38、儿园教学活动为案例进行分析,就在于提高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搭建支架的水平,它本身就是一个必须在教学活动不断反思、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为了不影响合作教师的教学,本研究结合大班幼儿在第一学期的数学活动进度安排,选择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与合作教师一起分析哪些内容可以搭建支架,然后一起确立理论性支架,在此基础上合作教师按照计划实施教学活动,完成支架的搭建,研究者观察并记录活动的全过程。接下来,研究者与合作教师一起分析支架的效果,根据实施的效果评估支架,分析支架的优点与不足,针对不足之处加以讨论,寻找改进的策略,然后与合作教师一起做好下一次教学活动的计划与准备工作,继续加以实施,在这样的循环

39、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搭建支架的水平。具体行动研究流程图如下:内容分析 确立支架 搭建支架 分析支架 评估支架 第一次实施第二次实施第三次实施图1 行动研究流程图 (二)研究重点 不同领域、不同教学内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所搭建支架的不同。本研究选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 取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研究的重点就在于分析教学内容,确立理论性支架,并对完成的支架进行评估所采用的标准。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W幼儿园的大班教师Z作为访谈的对象,将其组织的数学活动作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 选取Z教师作为本研究的合作教师主要

40、原因是: (1)Z教师之前和研究者有过很好地相处,在相处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Z教师对支架教学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勇于尝试。 (2)Z教师擅长组织科学领域的活动,尤其是在数学活动方面,而数学活动刚好是研究者所关注的典型课例。 选取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作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主要原因是:(1)和研究者合作的Z教师比较擅长组织数学活动,在研究者将要进入研究的阶段,Z教师刚好是大班的代班教师。 (2)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数学活动相对较容易搭建支架,并且很容易观察,也有一定的典型性。 (四)具体方法 1.访谈法 访谈法作为本研究的辅助性方法,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可以补充观察法的不足,更能了解教

41、师的想法。本研究采用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正式的访谈是在行动研究前,了解合作教师对支架教学的认识以及当前合作教师所代班级实施数学活动的情况,以及在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中针对教师搭建支架中突显出来的问题,寻求对观察的进一步解释。非正式访谈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现场当时的情况和合作教师进行交流,并作进一步的总结。 2.观察法 为了全面、有效地观察到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搭支架的整个过程,研究中采用非参与式观察,在观察的同时结合课堂录音获得第一手资料。在具体观察的过程中采用轶事记录法,一方面具体记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搭支架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随着行动研究的深入,记录教师在搭支架过程中的成长

42、过程,并加以归纳和整理,为接下来的写作做铺垫。9 第一章 行动研究的第一阶段 ?内容选择与支架确立 一、研究现场的进入2012年10月15日,我按原计划来到W幼儿园。W幼儿园是一所市级区政府主办的公办幼儿园,与研究者合作的Z教师是一所专科院校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已 12 年,担任过各年龄段的教学工作,是一位工作认真努力,做事雷厉风行,富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教师。Z教师之前主要担任语言活动的教学工作,昀近三年开始担任数学活动的教学工作。 由于之前和 Z 教师有过接触,因此她对我的到来并不陌生。入园后我向 Z教师介绍了我的研究内容和计划。由于我第一次进入Z教师所带的班级,为了让我

43、这个“局外人”进入研究现场,呈现一种真实的教学场景,我先是观察了一周的数学教学活动,在这期间自己对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支架教学的情况做了观察和记录,发现Z教师已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用到了支架教学,课后我及时与Z教师进行交流,并说明了她在教学中所使用的设计提问,提供材料等方式就是支架教学的体现,从而消除Z教师对支架教学的陌生感以及理论知识不可触摸的感觉,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好铺垫。 二、研究内容的选择 由于研究者本人进入研究现场的时间是 10 月中旬,为了不影响 Z 教师的教学进度,本研究结合W幼儿园大班第一学期的数学活动进度安排选择了“秋天的落叶”、“找朋友”和“新鲜屋”这三个活动。

44、“秋天的落叶”这个活动是有关 5 以内减法的教学活动,5 以内数的减法是在幼儿有了数概念,学习了5以内数的拆分和组合的基础上而安排的内容。有关5以内减法的知识,大班幼儿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对减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有类似的经验,因此,在搭建支架的时候可以很好地在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提供的支持与帮助,掌握新的知识。 “找朋友”这个活动是有关10以内相邻数的活动,在幼儿园数学中,认识相邻数是大班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的主要内容。幼儿掌握了相邻数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对自然数列等差关系的理解,进而运用这一规律性的知识?自然数的本质特征及规律进行推理。因此,本研究选择这一活动,可以通过支架教学来探

45、索如10 何让幼儿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的知识。 “新鲜屋”这个活动是有关认识 10 元以内人民币的教学活动,在幼儿园数学中,是在幼儿有了10以内数的概念以及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础上而安排的内容。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幼儿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但幼儿没有正式学习过人民币,选择本次活动可以很好地将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三、支架的确立 通过查阅支架教学中与支架类型相关的资料,结合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容,研究者在与Z教师的合作下,将活动过程中所用到的支架确定如下: 一问题支架 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是教师运用语言与幼儿进行互动的一项昀基本的教学策

46、略,是教师按照教学活动的需要提出各种相关问题,引发幼儿积极思考和反思的过程。通过提问可以不断地启发和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潜能,促进幼儿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已有的数学经验和教学活动的要求在幼儿的“昀近发展区”内,在层层深入的追问中让幼儿通过思考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问起到了支架的作用。 二材料支架 材料是幼儿进行数学探索的载体,是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和活动的目标有意识地为幼儿准备的,意在引发儿童达成某一方面特定认知目标的活动材料。由于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准备的材料可以让幼儿通过操作,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起到支架的作用。这种材料支架让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拓展了已有的经验,产生丰富的联想,并满足多方面的需要,进而使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