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论文:幼儿园开展渔文化教育的探索和思考.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598763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论文:幼儿园开展渔文化教育的探索和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幼儿论文:幼儿园开展渔文化教育的探索和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幼儿论文:幼儿园开展渔文化教育的探索和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幼儿论文:幼儿园开展渔文化教育的探索和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幼儿论文:幼儿园开展渔文化教育的探索和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论文:幼儿园开展渔文化教育的探索和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论文:幼儿园开展渔文化教育的探索和思考.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幼儿园开展渔文化教育的探索和思考 象山人民以海为生、以渔为业,在长期的渔业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渔文化。渔文化是个异常丰富、博大的文化,是人们从事渔业生产实践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同时渔文化又是我们家乡象山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目前在幼儿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幼儿学习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了可展开的教育资源渔文化,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让他们体验、接触地方渔文化,并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开展渔文化教育呢? 一、积极开展渔文化教育的探索(一)创设渔文化的教育环境1 、充分创设幼儿园渔文化环境.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2、,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开展渔文化教育对我们象山的幼儿来说是得天独厚的:每年的中国开渔节、象山美食节等大型活动,满载而归的渔船、集市里新鲜的各种海鲜、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海鲜在我们的生活里可说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但我们生活在象山的小朋友,对这些海洋文化资源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因为父母辈对家乡的特色海鲜、渔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只有从祖辈那里才可比较完整的了解。因此,为了了解、传承宝贵独特的渔文化资源,我们班联合爷爷奶奶开展“健康小厨师”系列活动,着重进行了“聆听动人传说”、“自制海鲜小吃”、“品尝美味佳肴”活动的尝试。 首先,我们在主题墙面上布置“大海真奇妙” 、“开渔

3、罗!”、“身边的海鲜”、“我爱大海”系列。这里有的以图片形式出示,如:“大海真奇妙”我们在电脑里找到了很多关于大海的图片:有珊瑚群礁、各种漂亮的热带鱼、海底里各种稀奇古怪的生物等等,小朋友对大海最初的探索欲望就是通过观看图片后所产生的。“开渔罗”则是在象山开渔节期间要求家长尽可能的带小朋友参加开渔节活动,通过现场观看:祭海仪式、感恩大海、开渔节晚会、渔文化书画展、渔区摄影作品展、开渔仪式等活动,大家一起收集门票、照片、图片还有文字说说自己观后感等来布置主题墙面。当我们大班小朋友参加了县里“未来的大海”大地画活动后,个个对如何保护大海有了很多的建议,于是我们就布置了“我爱大海”的主题绘画活动,让

4、每个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然后把他们的绘画作品布置到主题墙面上,并随时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增添、更换。其次,在班级的自然角、区角里放置各种螺壳、虾壳、鹅卵石、大片鱼鳞、海星、鱼网等,让每个孩子在摸摸、看看、闻闻、说说中感受大海的博大和丰富。而那些小螺壳可让小朋友学习数数、拼图、装饰画面。大的螺壳、虾壳、鹅卵石、鱼鳞可让小朋友在上面直接画画。随着小朋友收集的海产品日益丰富,他们的知识也随之而丰富。再次,幼儿园的多个廊梯也成为我们创设渔文化的好地方,随着大班小朋友对海洋知识的逐渐增加,我们想到了把海洋知识传播给幼儿园的全体小朋友,于是幼儿园的廊梯被我们布置成了极具特色的“渔文化之梯”:那里有鱼船发展历

5、史的各种图片、有渔民捕鱼的照片、有各种鱼谚、传说、象山十大名菜、有用鱼网制作的画、有用各种螺壳制作的装饰画等等。使幼儿园的小朋友无论在走廊里、还是在楼梯间就能直接、形象地感受象山渔文化之灿烂。2 、走出幼儿园感受社会环境。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学习的空间”。走出幼儿园感受社会,是我们和小朋友的共同心声。到石浦参观“中国水产城”,在那里我们小朋友看到了满载而归的渔船,那些活蹦乱跳的鱼、虾、那些贼亮贼亮的鱼都给小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小朋友不顾鱼腥味亲手触摸了各种海鲜。而那里排列着上千箩筐的鱼更让小朋友留连忘返,看了又看。在“石浦老街”小朋友感受到了渔家小镇

6、的魅力,欣赏了很多贝壳工艺品,对小朋友学习贝壳制作有直接的帮助。“中国渔村” 集中了很多的渔乡渔俗,有大型渔船、鱼网、船上救生圈等等,小朋友在玩玩、看看中再次感受了家乡独特的美。在松兰山小朋友犹如进入了大海的怀抱,在沙滩上尽情地跑、跳、追,在礁石上找寻小螃蟹、摸小螺、挖蟹洞。我们充分利用了象山优越的地理自然环境,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为每个幼儿扩展了生活学习的良好空间。(二)引进合理的家长资源家庭是幼儿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在开展渔文化活动中,无论是收集资料、图片,还是带幼儿参观,家长成了我们必不可少的帮手。活动开展初期家

7、长不知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活动开展到中期家长对渔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很多家长开始非常积极帮助教师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实物,及带幼儿一起外出参观。最后在活动的开展中家长们特别是那些爷爷、奶奶成了我们开展活动必不可少的好帮手。这些祖辈们有着丰富的阅历、生活的环境、他们历代生活在海边,对自己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他们所从事的劳动为我们小朋友提供了丰富、实在的本土教材。班内一位小朋友的爸爸在石浦船厂工作,当他听说了我们的渔文化活动后,亲自来到了幼儿园给小朋友画了各种各样的渔船:舢舨船、大捕船、小对船、流网船、张网船、机帆船、渔轮。并向小朋友介绍了各艘船的年代、发展历史、船的作用、捕鱼的方法及造船时的一些

8、习俗。为了让小朋友对各种渔船有进一步的了解,这位爸爸帮助我们联系了石浦的一家造船厂,让我们小朋友亲临船厂看造船工人是如何造船的。他则是我们小朋友的“专业讲解员”。动人的传说是象山渔民的“特产”,这些动人传说产生于渔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寄寓了无穷的教意。因此在活动的开展中我们请小朋友的爷爷奶奶,帮助收集民间传说,如:三月三辣螺姑娘、“糊辣”的由来、鱼丸的传说、鱼化龙的美丽传说等,并邀请他们向小朋友讲述动人传说。通过各种传说了解家乡的传统饮食,激发幼儿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为学习家乡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高尚品质做了铺垫。 象山历史悠久,海洋资源丰富,海水鱼类440多种,蟹虾类80余种,贝类100余种。这

9、为勤劳智慧的象山人民开发多种海鲜美食奠定了基础,象山的海鲜小吃种类繁多,花样复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动手能力,教师先与有经验的爷爷奶奶设计好菜谱,选好配料。由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邀请爷爷奶奶一起参与活动,指导幼儿制作海鲜小吃。如:结合元宵节幼儿学做“糊辣”,“糊辣“里有十余种配料,其中海鲜就有四五种:牡蛎、虾仁、鱼肉、蛏子等,所有的配料均需要小朋友一起切、剥。制作“鱼丸”则把马鲛鱼剔骨后,由奶奶剁成鱼茸,幼儿洗干净手,先在盆里抓一小团配料,用手握紧,然后从虎口处挤出一个圆形状的小球,用调羹刮入盆中,再由教师放到电饭煲的热开水中。而“麦饼筒”的制作则需要小朋友一起准备各种小菜

10、、洗、择、切等。然后由奶奶炒好,再用皮子把所有小菜包起来,卷成圆筒状,即可食之。其中配料里的海鲜也是必不可少的有:鲳鱼、墨鱼、虾仁、鱼糍面、鱼丸、蛏子等。(三)、生成渔文化的探究活动纲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找寻渔文化,建设班级教育活动,创设海鲜制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对家乡的渔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由于一知半解、急于求成,在进行“健康小厨师”系列活动中,幼儿还是闹出了很多的笑话如:包麦饼筒时,个别幼儿一手拿皮,一手拿筷,小菜就着皮子吃开了。在做鱼丸时,幼儿两手抓了配料,放

11、在手心里搓呀搓,变成搓汤圆了,导致做的鱼丸紧而硬。在品尝“糊辣”时部分小朋友说不好吃,里面的东西是什么呀?因此,我们在进行“健康小厨师”活动中深化了家乡特色菜,小朋友通过找家乡菜、品家乡菜、学做家乡菜的系列活动后,延伸了“大带小分享活动”,首先我们让幼儿把自己制作的海鲜小吃推广到中班,并要求每位“厨师”大胆向中班幼儿介绍自己的海鲜小吃名称、配料、制作过程。在这些活动中不仅让幼儿对自己学习制作小吃有了严格要求,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胆魄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开展“健康小厨师”活动过程中,由于爷爷奶奶的参与(他们讲的都是方言)使小朋友对家乡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根据小朋友的兴趣生成了“有趣的渔俗”“有趣

12、的谚语”“有趣的家乡话”“有趣的渔谣”活动。渔民以海为生,长期以来形成渔区特有的风俗习惯。如:吃鱼要自上而下吃光,当上半部吃光时,不可把鱼翻个身。渔船最怕翻船,鱼最怕没有,因此说话忌带“倒”、“翻”、“没有”等含义。而“有趣的谚语”、 “有趣的渔谣”都产生于渔民的生产劳动中,如:鱼名谣、 四季渔歌 柯鱼鸟这些渔谣用家乡话念来非常地有趣、生动,小朋友在学习了鱼名谣后,个个都摇头晃脑:鳗鱼长,鲳鱼扁,大头梅童短身体、乌贼乌,两根须,背着石板游江湖。通过这些系列活动,幼儿进一步了解了家乡、了解了渔民。 二、幼儿园开展渔文化教育的思考具有地方特色的渔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使家园联系、

13、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其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收到的成效。1、增进了亲子情感“健康小厨师”系列活动均邀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参加,这些爷爷奶奶既要讲动人传说又要教幼儿制作海鲜小吃,他们虽忙但个个精神抖擞,正如他们所说:“和孩子一起,我们都变小了”!而小朋友们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也发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是那么的了不起、那么的能干。如丁丁听了奶奶的“糊辣“传说后,回家对奶奶说:“奶奶,你真了不起,以后我也要向您学讲传说故事。”还有蓓蓓奶奶开心的对我说:“我孙女以前我讲什么,她总说奶奶您年纪大了不懂。这次我教小朋友做麦饼筒后,蓓蓓总爱对我说奶奶你真是太能干了。”亲子、祖辈的感情在这一

14、系列活动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2、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幼儿的营养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幼儿对食物产生兴趣,了解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形成符合营养准则、健康标准的好习惯。海洋生物富含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等营养素。而鱼类、蟹虾类、贝类虽说在我们的饮食中无处不在,但根据幼儿的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大多数幼儿喜欢吃贝类,而不喜欢吃鱼类,主要原因是鱼有鱼刺,很多幼儿不敢自己吃鱼,需要父母的帮助,在幼儿园就乱咬一气。、还有很多幼儿纯粹是偏食。而我们通过“健康小厨师”的系列活动,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各种海鲜小吃,把鱼肉、虾仁等放到了海鲜小吃里,他们就不知不觉得全吃下去了。时间久了这不仅改善了幼儿的饮食习惯,

15、也均衡了幼儿的营养。并为培养幼儿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3、体验亲自动手的乐趣。纲要指出:“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幼儿在参与“健康小厨师”的系列活动中,亲自动手制作各种海鲜小吃,这一活动不仅让幼儿体验了亲自动手的乐趣,同时幼儿的手指精细动作在感兴趣的活动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饭来张口,从不管各种菜肴是怎么来的。而家长对孩子也不敢放手,怕孩子烫着、伤着。而在幼儿园幼儿亲自动手,做那些平时不可能做的比较复杂的海鲜小吃时 ,家长们普遍的反映是“哇!那么能干呀?”因此,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幼儿亲自体验了制作各种

16、菜肴的不易,在切、剥、刮、卷、捏等的精细动作中,使幼儿的动手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同时也体会了劳动的不易,培养了幼儿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美好情感。 4、促进家园有效互动。 渔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家园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家长对幼儿园、幼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各个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祖辈的参与使他们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他们的教育观念,深化了祖孙间情感的交流互动.三、引发渔文化教育活动后的思索1、 如何利用周边环境、社会资源。我们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海洋环境资源。如:每年举行的开渔节、海鲜节。宽阔、多样的海滩、风景秀丽的石林。应考虑到各种安全问题,带幼儿外出教师需要事先进行踩点、考察、及做好活动安排,而如何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组织幼儿外出,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2、 如何及时恰当渗透环保教育。“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这是中国开渔节的口号。渔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海洋有了更深的感情。当小朋友商讨如何保护海洋时,他们提出不能往海里扔垃圾、不要在海里游泳、渔船在海里不能捕很多的鱼、要把小螃蟹、小虾放回大海等等。然而,孩子们的思考有些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背离,因此,使我们教师对于如何进行恰当的环保教育有了更深的思索。 200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