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替代行为观察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替代行为观察分析.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替代行为观察分析背景:角色游戏是一种反应生活经验的假象活动,所以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对周围的物品产生假想,以一种物品替代另一种物品,并从游戏的意义来看待实物,或以某种物品的表象来替代实物,使实物的游戏意义超出物品本身的意义,从而赋予了物品以象征性。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寻找及使用替代物的行为都是不同的,反映出了孩子游戏水平的变化。从“仿真”到多物替代,孩子的游戏行为也发生着变化。到了大班,孩子更注重替代物的使用去为游戏情节发展服务,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丰富游戏内容和游戏交往上。这样的改变其实是由孩子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是:象征性游戏趋于成熟。对角色比对物体的兴
2、趣更浓,儿童之间对替代物的一致认同程度提高。因此在本班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时候,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材料库,引导幼儿探索、想象,运用材料库中的材料开展游戏,为孩子的游戏行为起到了推进作用。 实录:情景一:娃娃家佳琪抱着娃娃,嘴里嘟囔着:“宝宝生病了,不怕,爸爸在上班,一会爸爸下班带你去医院。”过了一会,她看看手表说:“不行,得给爸爸打个电话。”她在娃娃家的“百宝箱”里翻了起来,翻出了一个扁扁的盒子,像模像样地拨了号码,给爸爸打起了电话打好了电话,佳琪叫到:“姐姐,快拿体温计来,给宝宝量量体温,估计宝宝发烧了。”做姐姐的诗佳在桌子上看了看,没有找到体温计,于是也到“百宝箱”里找了一根笔芯,跑过来给
3、宝宝量起了体温现象分析:在这段打电话及量体温的游戏情景中,幼儿几次出现了以物代物的替代现象:佳琪将一个扁扁的盒子代替了手机;诗佳将空笔芯当成了体温计。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会模拟现实生活的许多片段,这就会需要大量的物品,但我们不可能把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东西都带到游戏中去。首先条件不允许,其次,每个孩子各有不同的需求,老师提供的玩具或材料不可能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同时幼儿的角色游戏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现实生活,因为孩子在自得其乐的同时,还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即游戏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学习因素,只有当游戏与学习并列呈现的时候,游戏的本质内涵才得以揭示。从幼儿的替代行为来看,他们正是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根据
4、物与物之间的相似性特点进行合理使用,孩子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得到了发展。情景二:小吃店亚伦和几个同伴凑在一起,商量着开一个小吃店,他跑过来说:“老师,我需要一些小吃店的餐具。”我说:“现在老师没有空,你要是想今天小吃店开业的话,就自己想想办法吧。”于是他们商量开了。把餐厅里的小桌子作为小吃店的桌子,一会陈璇拿着几个雪花片拼搭成了小碗,奕帆则用雪花片接插成了一些小勺子,亚伦到“文具商店”里买了卡纸,制作了面条和饺子,小吃店开业啦陆熠峰来光顾小吃店了,他用雪花片做成的小勺子,津津有味地吃起了饺子。现象分析:在上述案例中,孩子们把雪花片变成了万能物,孩子们想到什么就变成什么,即所谓的“一物多用”,可见,
5、有时候越是简单的,易于变化的事物,在孩子们的角色游戏中运用的空间越大。幼儿在游戏中对物品的假想是多种多样的,最明显的表现是以物代物中的“一物多用”和把多种材料假想为一种物品。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大班幼儿对物品的替代从单一的替代逐步演变为组合替代。角色游戏要求幼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他们对物品的象征性想象水平就越高;生活经验越贫乏,他们对物品的象征性想象水平就越低。思考:华爱华教授指出:到了大班,教师只要把一些基本的装扮主题的道具整齐地陈列在一个角落,到角色游戏时间,允许幼儿到这里取用这些道具并与各原来用于学习操作的非结构
6、化材料自然搭配,他们自然会生成出丰富多彩的游戏情节来的,所以以物代物的替代行为必然会产生。幼儿的以物代物的行为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所以,教师必须重视材料的提供,提供材料时,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时,除了提供形象逼真的玩具外,还必须提供既利于象征性想象,又在外形上比较接近生活原型的物品,如雪花片、木珠、纱巾、积木等。到了中大班,可以增加多功能的多种形状的镶嵌积木以及废旧材料,这样,幼儿不仅能组合替代物,还能自作替代物。其次,教师的指导应该是“参与”,而不是“干预”,更不是“包办”。也就是说,教师要在观察的基础上,不断鼓励和强化幼儿的替代行为,从而使某些材料成为幼儿的替代物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和创造。这样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使角色游戏中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