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创造性儿童戏剧表演为载体的课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以创造性儿童戏剧表演为载体的课程.doc(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构建以创造性儿童戏剧表演为载体的课程,发展幼儿多元智能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三之三双语幼儿园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宋庆龄女士在1947年创办了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她在谈话中讲到:“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戏剧去培养下一代,提高她们的素质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儿童戏剧家都把宋庆龄关于借助儿童剧来提高儿童想象力作为一个重要任务,作为一个宗旨记在心里,可见国内专业剧团都以提高儿童想像力,德育渗透为主流文化。随着教育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戏剧教育理念的引入,少数幼儿园以儿童剧为载体开展各项研究。南京普德村幼儿园进行了儿童戏剧与儿童情感的培育课题研究,主要落脚点在于为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探
2、索创新。上海市荷花池幼儿园,以艺术为媒介,她们从艺术情感入手, 开创了以“音乐、文学、美工”三朵金花为特色的艺术教育,进行目标的整合、内容的整合、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和资源的整合。儿童在艺术活动中,根据自己需要,积极尝试用音乐、语言文学、美工等多种语言,自觉主动地去感知周围世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桃园幼儿园以儿童剧为载体培养儿童表达表现能力课题研究,关注儿童在过程中的表达表现能力的发展,使这门传统艺术更具有普及性,为更多的儿童发展服务。(二)研究意义1、增加儿童学习形式多样化,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儿童戏剧在我国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存在着重表演结果,而表演是建立在排演、训练基础上,因此
3、轻视了过程中儿童能力发展;另外,剧本的选择比较狭窄,局限于几个老牌的童话故事;表演角色的选择也仅限于集中在个别能力强的儿童身上,大多数儿童缺乏参与的机会:从剧本的选择、编排、舞美的设计等基本由成人负责,从成人的思维角度考虑,儿童参与度少,儿童接受的过程中基本上以接受听从、服从为主,虽然对于表演中的内涵会有所回应,但是儿童的表达却是零;所以能将幼儿园儿童戏剧的排练过程优化成学习、体验过程更为重要!2、创作出更接近幼儿生活,更助于幼儿成长,更易于幼儿发展的儿童剧题材儿童戏剧利用童话中有趣形象及寓教于乐的特点,针对儿童的德育、合作、情感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以儿童剧剧目的创新题材开发力不从心
4、。一般儿童戏剧的素材都倡导来自幼儿的生活或著名文学作品,但幼儿园孩子一天中有至少8小时是在幼儿园中生活和学习,而来在幼儿学习过程的儿童戏剧素材,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问津,尤其是系统性研究可以说是空白点。3、探索有利于发展有多元智能的指导策略9月,我园引进了马赛克音乐教育理念,他主张让幼儿亲自参与听、说、唱,体验表演、创造、交流、合作的快乐,具有的即兴性、综合性、参与性、自然性、民族性与大众性等特性,从而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马赛克音乐教学强调教育的综合性,它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小剧、演奏马赛克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
5、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综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从而丰富了知识经验。可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马赛克音乐教学,它虽然将众多的音乐元素巧妙地进行了整合,挖掘了音乐生成的许多元素,增加了教学中幼儿的参与性,增添了幼儿学习的趣味性,但针对我们现实行的课程体系,光利用音乐课来进行马赛克音乐教学,是远远不到我们所期待的效果。因为孩子们对其音乐的背景乃至自己的表演剧意义却无法理解,因此仍然存在技能化倾向,忽视对幼儿的兴趣培养和审美教育,强调技能的熟练程度,轻视幼儿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三之三唯亭园确立构建以创造性儿童戏剧表演为载体的课程,发展幼儿多元智能的研究,旨在通过我们的课题
6、研究,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以儿童剧表演为活动载体,注重儿童对剧情的理解,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多元智能的发展,探寻一些指导策略,形成一个既新颖又实用的课程体系,为更多的儿童发展服务。二、 课题界定1、 多元智能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及现在被逐渐关注的生存智能,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2、 创造性儿童戏剧:概念中称“适合儿童欣赏的诸多戏剧剧种,统称为儿童戏剧”。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儿童戏剧学者为其在 “欣赏”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创造性”的理念。是通过儿童戏剧培养儿童的批判性
7、思考和创造性进行表达的,即关注儿童在剧中面临各种矛盾、冲突、问题时的应变能力。3、 课程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全部活动。它不仅指“上课”,还包含日常生活和游戏。它不仅是显性课程,还包含隐性课程.它不仅是“正规课程”,还包含“非正规课程”。 三、 理论依据A 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多元智能理论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儿童的多种智能,帮助儿童发现其智能特点的业余爱好和特长,强调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寻找相对符合幼儿兴趣,又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幼儿共同学习的经验。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
8、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 、空间智能( Spatial intelligence )、身体运动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音乐智能( Musical intelligence )、人际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认知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如今生存智能也被
9、逐渐重视起来,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通过考察,多元智能在人一生中的作用,我们认为多元智能在三个独立的方面起作用,分别是: 休息作用,在各种环境中可运用多元智能 娱乐作用,能得到快乐和放松 欣赏作用,和他人合作,并理解他人一旦我们了解孩子拥有的智能,就能够协助确认孩子所影响孩子最在行的部分,对他而言,这个部分的影响却可能是强而有力的,从而可以为孩子协助提供所需的机会及经验。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提供一条既固定又快速的规律,而是想说明,在儿童的早期培养多元智能,对他们整个的一生会产生一个很好的、积极的作用。B 由美国的儿童戏剧学者在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创造性戏剧理论在西方,被公认为“创造性戏剧
10、”理论对于儿童的启发和学习有着极佳的效果。儿童戏剧至少有5种价值,分别是娱乐、心灵的成长、教育的发展、美学的欣赏及未来观众的培养。所以,儿童戏剧是值得鼓励及推广的。1.发现美,发现自我。儿童戏剧课程内容生动有趣,是教育性和艺术性并重的课程。儿童亲身参与创作、体验完成的过程,充分运用肢体语言、声音、表情、想象力,活泼快乐的学习,在力求创意、精致及感动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开发自我,达到技艺的增进,藉由剧中故事角色的扮演,学习生命的智能并满足儿童爱玩的天性。此外,还能培养欣赏戏剧、欣赏艺术的能力。活泼快乐地学习,同时协助及改善儿童的学习及应对能力。2.开发自我,创造世界。通过创造性的儿童戏剧,让儿童
11、透过五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的运用,开发儿童的多种智能。儿童戏剧里使用的戏剧游戏与一般的游戏最大的不同是每个戏剧游戏都有其需要达成的目标,借用这些戏剧元素来开发感官、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从而让儿童在戏剧的游戏过程中体验人生,全面发展。 3.专注自律,和谐你我。肢体动感训练和静心放松训练的动静结合,让儿童充分展现爱玩的天性的同时,改善儿童的学习能力、专注力、自我约束力、应对能力和人际能力。 4.亲子同乐,共享天伦。通过亲子互动游戏,享受亲情和关爱,培养儿童的爱心,促进儿童情商的发展。 5.尽心观察,科学建议。指导老师在活动中除了指导和辅助儿童的戏剧活动之外,还将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特
12、点,在活动结束之时,提供科学的培养建议。美国儿童戏剧学者麦凯瑟林进一步强调“创造性儿童戏剧”是通过儿童戏剧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进行表达的,即关注儿童在剧中面临各种矛盾、冲突、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它正是通过儿童在戏剧扮演中尝试各种解决办法,促使儿童在“演戏”中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和问题,从而丰富了儿童的各种经验。麦凯瑟林认为其教育目的不是戏剧作品的创造,而是通过戏剧来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美国学者艾林纳蔡斯约克对创造性儿童戏剧带给儿童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象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
13、能力。台湾儿童戏剧发展比较蓬勃,他们认为戏剧亲切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是极容易让儿童接受。戏剧活动的进行有助于儿童情绪的疏通与自我的展现,儿童可以舒展平常积存已久的內外在压力,并可以在活动中实现平常所被禁止的童趣行为或天马行空的梦想,进而由此获得心理上的平衡,逐渐肯定自我。儿童戏剧表演活动本身具有群体性,儿童必须学着与人协调、相互尊重,并且适时的表达自己,具备合作精神,才能使活动圆滿完成,有助于群体生活与默契的培养。它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手段,对儿童的认知、社会适应性和情感等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其特有的教育作用。C 马赛克教育原理:是指老师与幼儿在教育中不是作为听众,而是参与其中,把动作、语言、舞蹈
14、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即兴性、综合性、参与性、自然性、大众性,激发幼儿开朗的性格、大胆表现自己,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在交往中获得全面发展,通过简单的儿歌、童谣、故事、律动、即兴创作、舞蹈设计及打击乐器的演奏、指挥、合唱等综合学习,挖掘孩子本能的闪光点,让孩子一脑多用。 D 新纲要精神: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根据3-6岁幼儿表达力、表现力,选择、改编、创编适合幼儿发展的儿童剧,根据幼儿八大智能发展需要,构建出完善的课程体系,探索适合各年龄段幼儿戏剧表演活
15、动指导策略,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二)研究内容(1)对本园3-6岁幼儿八大智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2)构建一套3-6岁幼儿以创造性儿童戏剧表演为载体的课程(3)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进行儿童剧的选择、改编与创编儿童戏剧题材。(三)子课题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1、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更新教育观念,让幼儿也有发言的机会,也要听一听幼儿的想法,有时孩子的想法也是可以利用的。在园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幼儿在创设的情境中有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主动意识的进取精神,帮助幼儿在教学中得以自我发展,创新学习。 2、帮助教师逐渐成为科研型教师。 通过课题研究这一载体,引导教师积极主
16、动地参与实践,用科研促教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以儿童剧表演活动为载体,构建家园合作新模式活动中引导家长领悟我园教育理念,逐步增强家长合作共育的观念和行为,提高家庭教育的成效。以儿童剧为载体,培养儿童表达表现能力的指导策略研究以课改理念为先导,以儿童剧为活动载体,注重儿童的自我编排,制作道具,关注儿童在过程中的表达表现能力的发展,探寻一些指导策略,使这门传统艺术更具有普及性,为更多的儿童发展服务。提高园本教研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研究1营造“求真务实、勇于质疑、不断创新”的教研氛围,建构“宽松平等、合作互助、共同成长”的不同层面研究共同体。2、建立吻合我园园情的教研管
17、理体系,探索在不同教研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中教研“针对性”的运作机制。3、确立教师在园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在教研中的积极、主动和创造性,探寻富有“实效性”的园本教研体系,促进教育成效、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办学水平提高“三赢”目标的达成。(三)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观察法-由课题组人员设计观察记录表,通过观察,了解幼儿艺术表现的现状。比较法-通过比较前后测幼儿艺术表现的情况,从理论角度分析幼儿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为教育的实践奠定基础。行动研究法 -以实践作为研究的起点,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行动研究,从而不断探索出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整合课程的研究策略。经验总结法-通
18、过对实验教育过程的回顾、反思、总结,将教育措施、教育观察、教育效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研究。文献法 -通过查阅各类资料,了解文化先河们的理论观念,通过对瑞吉欧、皮亚杰、杜威等教育理论的一般解读,了解了我们课题的制定背景,产生课题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36岁儿童,小、中、大班幼儿五、课题实施(一)第一阶段:设计准备阶段(2009年6月至2009年8月)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理论学习、搜集资料;根据幼儿表现表达发展需要,有机选择内容,或改编、或创编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各年级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将活动方案落实到各年龄阶段研究小组,总课题组每两周一次开展实践研究和反馈研讨,在
19、具体研究中边实践边调整实施方案。初步构建出针对36儿童“以创造性儿童戏剧表演”为载体的课程体系(二)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此阶段的主要工作:讨论以儿童戏剧为载体,发展幼儿多元智能指导策略,确定具体教育措施;开展具体教育活动;加强家园合作;进行艺术环境创设;运用边实验、边思考、边提炼、边总结的方法,逐渐形成一些阶段成果,如论文、经验总结、教材实例等。(三)第三阶段:中期汇报及升化研究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此阶段的主要工作:开展中期汇报。定期对上一阶段形成的方案进行验证、修改、完善,经过不断的效果评价,形成比较有效的指导策略。(四)第四阶段:总结
20、整理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 1、对教学活动中的课程进行测试;对测试获得的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对实施过程中的教育现象实施年级组长组织制,分年级组进行描述、分析、解释和总结;在回顾、归纳、提炼、总结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等,形成课题最终成果(经验论文、结题报告、体现多元整合课程的马赛克音乐分年龄段的园本教材,各班幼儿别具特色的小小音乐剧呈现);2、举办结题报告会,敬请专家论证。3、“星期八剧团”汇报演出。推出多部创编剧目,展示教学成果。体现幼儿多元智能发展。六、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在课题开展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调查幼儿对现有艺术教育的情况;搜集相关资
21、料,了解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如何进行才能够综合运用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发展幼儿的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艺术评价与反思能力、通过艺术学习形成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以及多种艺术综合发展的能力等;认真阅读、理解相关的书籍如马赛克音乐教学等,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七、预期研究成果1、0-3岁幼儿八大智能发展状况及需求。2、教师在课题中的观察指导个案及成长发展。3、幼儿成果展示。4、与课题有关的教养笔记和论文的发表。6、关于构建以创造性儿童戏剧表演为载体的课程,发展幼儿多元智能实验报告与工作报告。7、关于课题研究
22、的音像资料。八、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课题组组长及课题主持人:孙艳 课题组副组长:陶欢、吴艳 课题组成员:郎琦琦、吴晓庆、赵彩霞、李艳梅 、万 琼 、陈方圆、马艳春、李振兴子课题负责人: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负责人:孙艳以儿童剧表演活动为载体,构建家园合作新模式负责人:赵彩霞以儿童剧为载体,培养儿童表达表现能力的指导策略研究负责人:郎琦琦提高园本教研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研究负责人:陶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
23、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 终身教育 B. 普通教育 C. 职业教育 D. 义务教育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3.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 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 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4.( )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5.( )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A. 观察法 B. 访
24、谈法 C. 实验法 D. 行动研究法6.(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A. 视角 B. 视敏度 C. 视野 D. 明适应7.考察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A. 常模参照测验 B. 标准参照测验 C. 目标参照测验 D. 团体参照测验8.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的教育学者是( )。A. 杜威 B. 卢梭 C. 赫尔巴特
25、 D. 夸美纽斯10. 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 教育者 B. 受教育者 C. 教育措施 D. 教育内容11. 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 理论联系实际 B.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C. 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2. 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A. 场依存型 B. 场独立型 C. 冲动型 D. 沉思型13. 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 自我期待感 B. 自我归因感 C. 自我预期感 D. 自我效能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6、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4. 教育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15.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16. 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17.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和。18.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和,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19.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20. 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被看作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21.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通常
27、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与的综合表现。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22. 动机强度越高,越有利于取得成功。23. 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24. 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5. 教学26. 学校课程27. 有意注意28. 社会抑制29. 学习策略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30.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31. 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有哪些?32. 简述影响社会知觉的特点。33. 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34. 简述桑代克的三条主要的学习律。六、论述题(11分)35.
28、试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七、教育写作题(16分)36.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 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2.B解析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3.D解析 (1)从课程制定者
29、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4.D解析 略5.A解析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被观察者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6.B解析 视敏度在医学上称为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的大
30、小表示。7.A解析 被试在常模参照测验中的成绩必须放到所在团体中,以被试在该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估其能力水平,这一团体即为常模团体。8.A解析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C解析 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10. A解析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11. D解析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12. A解析 场依存型者的知觉倾向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从题干可以看出该同学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很可能就属于场依存型。13
31、. D解析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二、填空题14. 民主化 15. 康德 16. 能动的 17. 不同刺激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18. 监督调节19. 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 20. 认知内驱力 21. 态度情感三、辨析题22.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通常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在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23.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智力是
32、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24.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首先,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其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再次,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四、名词解释25. 教学是在
33、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6. 学校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以下具体含义: (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27. 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
34、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8. 社会抑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为社会干扰。29.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它包括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五、简答题30. 答案要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
35、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31. 答案要点(1)把各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2)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3)注重学习原理、规则和模型等方面的重要性;(4)对学生应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予以鼓励。32. 答案要点(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主要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和认知者的需要。(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3)知觉的情境方面。在社会知觉中,除去知觉的主体、客体之外,知觉的情境也具有重要作用。(4)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定势在对人的知觉形成
36、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陌生人形成初步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33. 答案要点韦纳等人认为,对于构成人的行为的原因,除去按照控制所在分成内在的个人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还可以按照另一维度即稳定性划分。在内部因素里可以分为稳定的(如能力)和易变的因素(如努力程度)。在外部因素里可以分为工作难度,这是稳定的;机会和运气,这是不稳定的。34. 答案要点(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对教师而言,重
37、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六、论述题35. 答案要点(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
38、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
39、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七、教育写作题36. 参考例文道德养成途径之我见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就可以获得。在普罗塔哥拉斯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但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我认为道德养成
40、途径有三条:基本知识的传授;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和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
41、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对汉语的学习,使个体常常会沉醉于其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对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因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从而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42、。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道德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品质,但其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1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
43、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案例2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 符合什么规律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
44、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案例3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
45、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案例4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案例5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
46、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案例6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 为什么 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育学练习一.选择题:“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 B)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