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03129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第五、六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特点,儿童观的演变过程; 2、理解儿童发展和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3、运用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儿童发展和科学儿童观的内涵。教学难点: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第一节 学前教育和儿童关系概述一、儿童发展概述:1、儿童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包括健康、认知、社会性和人格等。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不同程度地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其中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1)儿童发展的含义:儿童发展是指在儿童生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

2、变的过程。A、生理的发展包括身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生长、发育和成熟。B、心理的发展包括心理过程各种机能, 如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的发展及个性心理特征, 如能力、性格、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2)儿童发展的特征A、顺序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都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次序、序列。B、不平衡性:儿童身心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匀速、不均衡的发展状态。C、阶段性:又称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过程中, 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D、个别差异性:儿童发展在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 个体发展的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等方面存在独特之处。2、 影

3、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儿童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片面强调或夸大某一方面而否认、贬低其他方面都不能科学地解释儿童的身心发展。(1)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 指经由基因的传递, 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 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遗传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A、遗传因素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是儿童发展的生物基础和物质前提。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影响着儿童身心的发展程度, 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以遗传素质的特点及成熟程度为基础。C、遗传素质的差异是构成儿童身心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2) 环境和教育。环境是指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在条

4、件, 包括胎儿先天的母体环境和个体出生后的家庭、社会环境。教育作为有目的地影响人的社会活动,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环境和教育给儿童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母体环境对胎儿的影响。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科学研究表明, 母亲的健康、营养、情绪、疾病、药物情绪等对胎儿的发育有着至关重要和深远的影响。B、环境和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丰富的刺激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3)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 是指个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A、儿童发展除了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制约以外, 还受个体主观

5、能动性的影响。B、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也强调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 能够积极地从外部世界获取各种影响和文化模式, 并有一定选择地进行吸收, 成为他心理的一部分。3、影响儿童发展诸因素的不同理论遗传决定论认为个人的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 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自我展开的过程, 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环境决定论否定生物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相互作用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两者不是彼此独立的, 也不是简单相加的关系, 而是相乘的关系,

6、它们完全交织在一起, 不可分离。 皮亚杰的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先天具有内部图式能够同化外界的刺激, 而引起图式数量的变化; 有时图式不能同化客体, 这时主体就要改变原有的图式或者建立一种新的图式, 引起图式质的变化, 从而达到认识上的平衡。二、学前教育影响学前儿童的发展: 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遗传和环境。一方面, 遗传提供了儿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 环境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儿童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得以发展的。但是与遗传、环境相比, 教育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学前教育通过保育和教育, 影响和制约着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1、 母体环境对胎儿的发育起着

7、重要的作用, 适当的教育和训练能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幼儿出生后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也离不开文化因素, 尤其是教育的参与, 世界各地关于兽孩的报道就说明了一点。2、 学前教育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包括心理过程各种机能及个性心理特征, 适宜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心理各方面的发展。学前期是儿童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期, 科学适时的教育能够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适当的科学教育能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培养科学探究兴趣。早期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音乐感知能力, 促进幼儿音乐素质的发展。早期美术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三、学前教育要受学前儿童发展的制约:学前教育能影响学前儿童的发展, 但是,

8、学前教育要发挥这种作用, 必须理解并遵循学前儿童的发展规律, 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学前教育是不能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的, 这是学前教育和学前儿童相互关系的另一体现。1、 学前教育要以学前儿童为主体学前儿童是学前教育的对象。在教育过程中, 幼儿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施加影响, 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幼儿教师的作用对学前儿童来说是外部影响, 学前儿童要通过自身的活动来接受这些影响。因此, 幼儿教师必须以学前儿童为主体, 以学前儿童为中心。首先, 幼儿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其次, 把学前儿童看成教育的主体, 并不是放任幼儿自由地发展。2、 学前教育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

9、律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 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1 2 岁的儿童, 活动能力增强, 活动范围扩大, 从以前依赖性较强的被动的状态逐渐变为能自动的、自主的活动, 这也是他们独立精神和能力逐步展现的开始。 3 岁的儿童身心都开始较快发展和充实起来, 个性也逐步开始发展。 4 岁儿童的心理出现较大的变化和发展, 心理活动表现出新的特征, 心理发展出现了质变。 5 6 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继续4 岁年龄的心理特征, 但又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儿童虽然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但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产生。学前教育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同时, 要注意儿童身心发展还具有一定的

10、可变性。教育既要以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为依据, 又要考虑到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第二节 儿童观的演变与建构一、儿童观概述: 1、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总的看法, 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涉及儿童的权利与地位、生长特点、发展的形式和成因、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2、儿童观的不同形态社会中人们的地位千差万别, 不同的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儿童观。有学者将儿童观分为三种形态:(1)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 指在一定社会中居统治和支配地位的人们所认定的儿童观, 呈现一元化特点。(2)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所特有的儿童观

11、, 往往是多元的。(3)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 即广大国民对儿童的基本认识和态度。3、儿童观的结构(1)儿童观的自然构成:儿童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 儿童观必然包含对其自然构成层面的认识。儿童的身体是在长期自然界的制约下进化、发展的产物。(2)儿童观的社会构成:人在本质上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 儿童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物。儿童观因此也必须包含对其社会构成层面的内容。(3)儿童观的精神构成:儿童有自己的独特需求、兴趣、价值, 也是一种精神存在, 儿童观也须对此作出回应。二、儿童观的演变1、古代的儿童观:在古代, 儿童的价值和权利并没有受到认可和重视, 他们只是缩小了的成人。确切地说, 那时候并

12、没有明确的儿童概念。2、近代的儿童观: 文艺复兴时期, 人类意识普遍觉醒, 人的价值、尊严、地位、智慧得到肯定。随着人性逐渐被发现, 同样具有灵性的儿童也同时被发现。3、现代的儿童观: 继卢梭之后, 教育领域出现“教育心理学化冶运动, 主张教育应以心理学规律作为依据, 这也包括对儿童心理的认识。三、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科学的儿童观是指那些符合儿童本质的认识观点, 由于认识总是发展的, 因此, 科学儿童观有一定相对性。在当代, 科学儿童观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1、儿童是人。儿童作为人, 具有和成人一样的人格和尊严、一样丰富的精神世界、一样的差异性。儿童稚嫩、不成熟, 这恰恰代表着人类发展的轨迹以

13、及学习和发展的可能性。2、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不同于成人, 正处于发展之中。一方面, 儿童的身心是稚嫩的, 各方面尚不完善, 需要科学的、合理的照顾和保护; 另一方面, 儿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被塑造与自我塑造的潜力, 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方式和成长特点。3、儿童是权利的主体。儿童与成人彼此平等、具有相同的价值, 法律赋予了儿童基本的权利。1989 年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 为儿童的保护和权利订立了一套全面的国际法律准则。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 即四个基本原则:第一, 儿童最佳利益原则, 任何事情凡是涉及儿童, 必须以儿童利益为重。第二, 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 尊重儿童的人格和尊严, 保证儿童生存与发展的质量。第三, 尊重儿童的观点与意见的原则, 任何事情如果涉及儿童本人, 必须认真听取儿童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第四, 无歧视原则, 不论来自任何社会文化背景、出身、贫富、性别、正常与残障, 都要受到公平对待。4、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做准备, 它自身还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儿童最终要长大成人, 而成人是经由儿童期、经过儿童的努力创造出来的。“儿童是成人之父”, 催促儿童尽快成熟、缩短儿童期是对儿童期自身价值的否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