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03154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学习辅导母亲:怎么又吵起来了?你们俩不是争这个就是抢那个,一点都不大方。三岁:我不会抢。我大方,哥哥小方。五岁:只能说大方,没有人说小方。三岁:我大方。我的方好大好大。五岁:我的方比你的大。三岁:我的方更大。五岁:我的方最大。三岁:我的方最最大。以上我们可以看出,3岁的幼儿已经有了惊人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在语音方面,3岁的弟弟有了汉语语音的知识;他能熟练地把一连串的杂音,分析为有意义的信息。而且,当他听到一个新词“大方”,马上会重复为汉语语音的“大方”,这一点是外国的成人在短期之内很难学到的。在语意方面,3岁的弟弟有断词的能力:他知道“大方一点”应断为“大方”,而不会是

2、“方一”,又能够从上下文领悟到一个极抽象的概念“大方”是一种美德,还会使用“大”和“小”相反的含意,创作一个新词“小方”。三岁的幼儿经常会用这种方式在语言中操弄这类抽象的概念。在语法方面,3岁的弟弟还掌握了句型变化的知识:他知道如何表达“大、更大、最大、最最大”的层次。当5岁的哥哥把“方”用在“我的方比你的大”的句型中时,3岁的弟弟能进一步用“更”来回答,表示他了解前一句是比较的句子。在语用方面,3岁的弟弟似乎了解妈妈的第一句话只是形式上的问句,不必回答,第二句才是反驳的重点。幼儿早期语言的发展是神速的。6个月的婴儿只会咿呀学语,12个月时就会使用10到20个词。到了2岁,他的词汇是1岁时的1

3、0倍。3岁的幼儿,平均可能会用900个不同的语词,流利的与人交谈,甚至辩论了。幼儿语言的发展就表现在幼儿语音、语义、语法、语用技能的发展几个方面。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本节主要内容语音是一种发育模式,它具有特别的结构,不同的语种的语音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汉语用声调辨别意义,而英语语言不用,因此,学汉语的幼儿,必须辨别和发出不同声调,而学英语的幼儿,却必须把不同声调的语音归为一类。尽管语言间的差异很大,但世界各地儿童语音的发展基本上是相似的。一、前语言阶段的语音婴儿最初发出的声音,还不能算是语言,但它为婴儿语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婴儿的发音越来越分化、越来越接近母语,发音也越来越有意识、有目的性,因此该

4、阶段被称为“前语言阶段”。该阶段婴儿经历了几个相当明显而顺序固定的分阶段。第一分阶段,反射性发音阶段(出生-2个月),该阶段的特征是反射性发音,如哭声、烦躁时的发音以及诸如咳嗽、打嗝和打喷嚏等声音。另外也可能出现一些类似于元音的声音。该阶段的发音部分地取决于婴儿声道的生理结构。第二分阶段,出现叽叽咕咕的声音和笑声(2-4个月),婴儿开始在比较舒适的状态下发出一些愉快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是从口的底部发出的,出现了软腭音和后元音,并且出现了持久的笑声和咯咯笑声。第三分阶段,发音游戏阶段(4-6个月),婴儿似乎在检测他们的发音器官,以确定他们所能产生的发音范围。该阶段的特征在于出现了很响和很轻的声音

5、(喊叫和轻语),以及很高和很低的声音(如尖叫和低吼)。一些婴儿产生了长久的双唇颤音和持久的元音,有时也发出一些初始的辅音和元音音节。第四分阶段,典型的牙牙语阶段(6个月以上),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出现了系列的辅音-元音音节,并且在时间的控制上类似于成人。婴儿的声音第一次听起来像单词。在此基础上,婴儿的发音逐渐复杂和精细,出现了重复牙牙语(如bababa)和变化牙牙语(如bagidabu)。起初重复牙牙语占优势,在12个月左右变化牙牙语出现更多。第五阶段,含混语阶段(10个月以上),该阶段在牙牙语的最后阶段出现,通常与有意义的言语阶段早期相重叠,其特征是所发出的声音和音节串有丰富的重复变化和音调模

6、式。这种牙牙语也被称为会话牙牙语或协调牙牙语。二、音调和最初语音的发展音调是婴儿发音中较早出现的语音。经过一年的发展,婴儿发出的声音中出现了音调(或称声调)。学习汉语的幼儿最先学会的是一声和四声,随后他们又学会区别二、三声,在两岁半左右,四声基本掌握。二声的发展比三声早,但是当幼儿开始使用三声的时候,会混淆二、三声,这可能是发音规则的变化而带来的干扰。分化的语音在含混语阶段的后期也出现了,12个月的婴儿开始逐渐能控制自己所发出的语音,使用单词与父母进行交流了他们开始说话了。不同语种中的“爸爸”和“妈妈”,大都发baba、mama的音;而大部分婴儿说出的第一个字,也基本上都是称呼父亲或母亲的。语

7、言学家对这种全球性的语言规律特别感兴趣。他们认为,这个现象可能与人类的口腔结构和发展有关。他提出“最大对照定律”来解释早期的语音发展。他认为人类的神经系统,最适宜于组合差异最大的语音单位,b、m、a的发音,就是差异最大的语音组合,它们的发音都是把口腔最前的部份合起来,轻轻发出的双唇音。三、语音的辨别语音的辨别能力,就是对语言的听觉辨别能力,也是很早就出现的。研究表明,婴儿很早就表现出了语音的范畴知觉能力:即使不同的人发音不同,但只要发出的音是在同一音位范畴之内,儿童就能把它知觉为一个语言信息。如不同的人发b的声音会有细微的差异,但1个月的婴儿就能把它们都知觉为一个语言信息。这说明语音范畴知觉是

8、某种先天的能力。经验会对婴儿的语音辨别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如果经常接触某一种语言,婴儿对这种语言的音位辨别就会更敏捷,相反,缺乏接触则可能使这些能力变得迟钝。所以,母语为汉语,在汉语语言环境中成长的幼儿,在第一次听到“大方”这个新词时,他们很容易听清楚并重复这个词,但母语不是汉语的儿童,即使是成年人,在最初听到这个词时,也很难“听清楚”这个词的发音,更难重复或模仿。第二节 语义的发展本节主要内容:语义是指语言的意义系统。婴儿在前语言阶段所发出的语音,大都是无意义的声音。我们很难察觉到第一个有意义的字在什么时候出现,因为婴儿的词义与成人的词义,有很大的差距。语义的发展。一、单词句阶段词义的发展一周

9、岁左右,婴儿开始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与他人进行交流。因为这个单词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义,因此我们称之为“单词句”。宝宝说出第一个字或词之后,就进入了单词句阶段。单词句阶段初期,词汇量发展比较慢,2、3个月才增加20个左右的单词,但是随后,词汇量迅速增长,平均每天增加几个新词。在单词句阶段,幼儿每次“说话”只说一个词,词与词之间都会停顿,单词代表着一个完整的意义。如“奶”代表着“我要喝奶”的意思;“妈妈”代表着“妈妈抱我”或“我要妈妈”、或“这是妈妈的衣服”等意义。单词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单音重复(“球球”);二是单词或“句子”表达的意义不明确,成人只能根据当前的各种线索分析孩子的意

10、图;三是幼儿的表达经常与动作紧密相连,孩子在用单词表达自己意图时,常常伴随着动作,如指着皮球说“球球”;四是单词句的单词词性不确定,“嘟嘟”既可以是名词指汽车,也可以是动词表示开汽车,或者是象声词表示汽车跑起来的声音。在单词句阶段,孩子掌握的词汇大都与自己的生活有关,如人物(爸、妈)、交通工具(车车、飞机)、食物(奶、饼饼、饭饭)及物品(钥匙、袜子),且以名词居多,动词出现略晚。幼儿通过“快速映射”学习新的单词,理解单词的意义:他们会根据情境判断一个新的单词所代表的是事物哪一方面的特征,儿童必须对该词的重点进行判断:该词是指物体的功用(苹果:可吃),或是物体的表面特征(小猫:外形),或是对象的

11、动作(抱抱:动作)。例如,当母亲指着天空飞过的小鸟,说“鸟”时,通过“快速映射”,儿童知道妈妈指的是那只小鸟,而不是天空、白云、或者小鸟的羽毛、或者小鸟飞的动作,进而有机会习得“小鸟”这个单词。二、幼儿词汇量及词义的发展词义的理解是儿童正确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儿童早期是词汇量和词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有意义的词汇,随后,经过一年缓慢的增长,2岁后,幼儿的词汇进入了急剧增长期。 幼儿早期掌握的单词,大致可以分为六类:按出现频率的高低,依次为普通名词、特指名词、动词、形容词、个人和社交的词、功能词。名词是儿童出现最早也是掌握最多的词。在名词的

12、掌握过程中,名词词义的过度扩张和过度缩小现象普遍存在。词义的过度扩张,即儿童扩大了单词的外延和使用范围,赋予他说出的单词很多不同的意义,请看下面的对话:成人:浩浩,你长得这么胖、这么可爱,你小时候是吃什么长大的?浩浩(4岁):我是吃妈妈的牛奶长大的。浩浩把奶,妈妈的奶,或者牛奶,都称呼为“牛奶”,这就是很典型的“过度扩张”。他们还会把能走动的四足动物,如猪,都称呼为“狗”,这可能是由于儿童在词义的掌握中主要依赖于知觉信息,依赖于物体的外部特征和活动特征;同时,也说明,孩子已形成了对一类事物的概念,并用词来概括这个概念。而词义的过度缩小,是指儿童过于狭隘的使用某一词汇,缩小了单词所代表的概念的内

13、涵。请看下面的对话:爸爸对爷爷:爸,今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4岁的浩浩:他是爷爷!爸爸:是,他是你爷爷,他也是我的爸爸呀。浩浩:不,他是爷爷!他不是爸爸!孩子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的爸爸把爷爷也叫爸爸,他“过度缩小”了爸爸这一概念的内涵。他还会认为“白菜、青菜是蔬菜,茄子不是蔬菜”,这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有关: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前概念性思维阶段(见第五章),他们对某类事物的认识(如“爷爷”),只是基于其外表的典型特征(如年龄),而非其本质特征(生养),因而对事物做出过于机械的区分,把一些本质的、非典型的特征排除于该词所代表的一类事物之外。4、5岁是儿童使用形容词的数量开始快速增长的年龄。儿童对

14、形容词的掌握从简单到复杂。例如,幼儿先掌握“胖、瘦”,再掌握“年老、年轻”。有趣的是,儿童虽然掌握了成对的形容词,如“大”与“小”、“好”与“坏”、“高”与“矮”等,但是在选择使用时,儿童往往倾向于选择有积极词义的那个词,如“大”、“好”、“高”等。所以,当我们让幼儿在两块饼干中“挑一个比较小的”的时候,他们挑出来的,往往是大的一个。这与他们的思维受事物的典型特征影响有关。幼儿对生词的理解有很多方式。首先,儿童能够借助于将生词和他们已经知道的词进行对比,把生词放到自己以前的词汇库中去理解。其次,儿童可以通过观察词语在句中是如何使用的线索,来精确地推断词语的意思。再次,儿童还常常通过推断他人的意

15、图和观点来拓展他们的词汇量,理解词义。例如,当成人第一次向孩子介绍某个单词(如“喙”)并用手指指向某物体其中的一部分(如鸟的喙部)时,3岁儿童就能意识到“喙”是鸟的身体上的一部分,而不是整只鸟。再如,随着幼儿理解能力的提高,他们也开始推断成人在交流中使用的新的单词的意义,如成人告诉孩子:“肥皂是用碱液做的”,幼儿就可能理解“碱液”的含义,是“做肥皂用的东西”。第三节 语法的发展本节主要内容:一、双词句和简单句的语法单词句出现大约半年后,双词句出现了。双词句很短很简单,一般是由只有两个内容最丰富的“内容词”构成,用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双词句中省略了如助词、介词等功能词,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

16、,如“我们跟狗狗一起玩”,会被幼儿表达为“狗狗玩”,因此,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幼儿的双词句也有其规则。在双词句中,“动作者+动词”、“动词+受词”的顺序很多,如幼儿在亲吻妈妈时会说:“亲亲妈妈”,而当要求妈妈抱她时,她会说:“妈妈抱”。双词句持续一段时间,幼儿的句长逐渐增加,进入简单句阶段。简单句似乎是幼儿在原来电报句基础上进行“微调”,以使得句子中的时态、数量、观点等能更清楚的结果。在简单句阶段,幼儿不但会用到成人语言中的一些规则,还会出现过度规则化的现象,如“我大方,你小方”,学会说“我们”后,4岁的孩子会说“桌子们”。过度规则化还表现在幼儿对句子的理解中,如幼儿对“主词十动词十受

17、词”的句子理解和掌握都是最好的,在这类句子掌握后,如果幼儿听到被动语句(“受词+被+主词+动词”),他们仍会按照语序原则来理解这个句子。如“妈妈被小明背着”,孩子们也会理解成“妈妈背着小明”。过度规律化的现象在幼儿期非常普遍,这与幼儿的概括能力发展有关,同时,这种倾向也有利于幼儿迅速理解和掌握母语。二、语法的习得(一)否定句汉语的否定句在语法变化上比英语简单,没有助动词的介入,所以发展也比较迅速:第一阶段,“不”、“不要”和“没有”与单词结合使用形成双词句,用来表达幼儿的意愿或状态。如“宝宝不要”、“不要摇”等。双词句阶段的否定句,以“主词+否定词”的结构居多。在幼儿的句子发展中,“不要”往往

18、比“要”更早出现,“没有”稍后出现,这与幼儿自我的发展有关。第二阶段,名词和动词会同时与否定词出现,形成“主词+否定词+动词”和“否定词+动词+受词”的句型结构,如“这个没有要修好”和“不要关灯”。第三阶段,完整的否定句出现,有了“主词+否定词+动词+受词”的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还要学习不同的句型,来表达不同的的否定概念:(1)不存在(例:没有人在里面) (2)拒绝(例:不要糖糖)(3)否认(例:没有脏脏)(4)禁止(例:不要爸爸吃)(5)消失(例:奶奶没有了)(二)疑问句母语是汉语的幼儿,其疑问句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能使用疑问语气词(例:妈妈呢?)第二阶段,大部份的疑问词

19、都出现。第三阶段,“A不A”类的疑问句(如:有没有好?)和复合问句(例:我们出去,好不好?)都相继出现,但是语法不一定正确。第四阶段,选择性疑问句(例:是吃的东西还是玩的东西)出现。(三)复杂句和复合句复杂句是指由几个相互联结或相互包含的词所组成的单句。2.5-6岁,幼儿言语中出现了三类复杂句:由几个动词性结构连用的连动句(如“小朋友看见了就告诉老师”)、有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连在一起的递进句(如“老师教我们做游戏”)、主语中或宾语中包含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如“妈妈在就好了”)。4-5岁,儿童开始喜欢使用复合句,包括并列复句、连贯复句、补充复句、因果复句等。其中,并列复句出现得最多,如“

20、我没看电影,我看电视了”。因果复句出现得也比较多,如“佳佳很可爱,小朋友们都喜欢她”。但是,在使用复合句时,学龄前儿童很少使用连词,到5、6岁时,少数儿童才会使用“因为”、“如果”等关系连词和 “如果就”等成对连词。第四节 语用技能和读写能力的发展本节主要内容:一、语用技能的发展语用技能就是使用语言进行沟通的能力。沟通的能力牵涉到说、听和社会技能,包括有来有往的轮流说话、评估对方的知识、能力和需要、察觉对方是否了解自己的话、引起对方的注意力等。儿童语用技能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婴儿期语用技能的发展初生婴儿能用肢体来呼应与配合照顾者的语调,这似乎说明人类从出生开始就有沟通的意愿和潜力。

21、前语言阶段的婴儿,已经会使用肢体、声音和语调来影响或回应照顾者的行为。在与母亲“脸对脸”的互动、交流中,婴儿学会了轮流“说话”、眼对眼的交流、引发互动、夸张的表情,以及联合注意等。这些早期的“语言动作”,能够达成大部分沟通的功能,如示物、感情流露、要求的表达等,虽然该阶段母婴互动基本上都是由母亲发起的。(二)幼儿期语用技能的发展2岁左右,当孩子的表征能力得到发展后,幼儿就能表达不在身边的事物,以及以前或以后会发生的事件,而且会主动地与别人进行有来有往的谈话,甚至引发与他人的互动。3岁的幼儿,已经能根据交流双方的话题,来调整自己的语音、并提供需要的信息。但由于自我中心,这个阶段的幼儿在与其他幼儿

22、一起玩的时候,会有大量的自我中心语言,他们各自说着不同的话题,不关心别人在说什么或做什么,类似于游戏中的“平行游戏”。4岁以后,幼儿说话时还是倾向于使用自我中心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看到的东西,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开始意识到听者的理解水平,并据此调节自己的语言;但当他们作为听者时,他们的自我中心倾向更明显,他们往往意识不到对方语言中信息的缺乏,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做出反应。6、7岁时,幼儿作为说者,描述的准确度提高,句长增加,也更能考虑听者的观点;而作为听者,他们会更多地考虑说者的意图,并在信息不全时会用提问的方式确认相关信息。总之,学前儿童已经逐渐能够考虑、评价听者的理解而调整语言的复杂度,也能维持

23、有来有往的对话,澄清对方的疑惑。不过,如果遇到陌生的任务、材料或情境,他们缺乏描述抽象材料的语言能力时,幼儿就会变得更自我中心,无法发挥沟通上的语用技能。二、幼儿读写能力的发展幼儿最初是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接下来发展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最后才能使用书面语言。(一)幼儿读写能力发展的特点读写,即阅读与写作。广义读写能力的发展在婴儿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婴儿在怀抱中听成人读图画故事书,就是阅读的开始。对文字的识别是一种符号学习,3、4岁的幼儿,就可能在生活中学会辨认周围的符号和文字,如各种标志、标签等等。在家里经常接触汉字的幼儿,到了4岁,大都知道汉字的结构和功能与其它符号(如箭头、音乐符号)

24、以及图画不同。到了5岁,幼儿对文字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所以有阅读经验的幼儿很少会把一页写着汉字的纸颠倒来看。幼儿对文字用途的理解是读写能力发展的基础。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成人使用读和写来达成各种实际的目标,逐渐认识到文字的作用。例如,幼儿可能发现成人从玩具包装上的文字知道盒子里的详细内容和玩具的玩法,从电视节目表获知节目预告和播出时间,或是看到成人记下朋友的地址、写贺卡、留字条、制造标签等等。拥有这些经验的幼儿,可能更好地领悟到文字的用途,于是他们可能会更主动的学习文字,而不仅仅将文字当作一种需要在学校由老师传授的、需要背诵和反覆练习的学科知识,他们对文字学习的兴趣也可能更浓,学习更积极,也更有

25、效。幼儿读写能力的发展和口头语言的发展有相似的学习策略。幼儿学习口语时所犯的错误,尤其是语法上的错误,如过度规则化,反映出他语言的知识,以及寻求规则的学习策略。这类错误也会反映在读写学习过程中,如他们遇到不认识的字,会使用一些猜读策略,如认读半边字的现象,如把“倩”读成“青”,这些都表明儿童在尝试寻求使用书面语言的知识和规则,只要正确引导,这些策略有利于儿童读写能力的发展。研究发现,儿童在自由阅读熟悉的故事或是陌生的文章时,并不是逐字认念或点读,而是在应用他对语法和语意的知识,根据字形的线索,寻求文章的整体意义。他们为了保留自己所使用的规则或维持上下文的连贯,甚至连本来认识的字也会念错。其实,

26、成人阅读时,也会用相同的策略。因此,对儿童在说话和阅读中的错误,不必过度关注或干预,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这些错误会逐渐减少并消失。(二)促进幼儿读写能力的发展要促进幼儿读写能力的发展,首先要将书面文字看做是一种信息交流工具,将读写能力看作是一种沟通能力,强调幼儿主动的发展,而不是让孩子被动地学习有关读、写等文字知识。幼儿在入学之前,已经积累了不少有关文字的知识,他们有兴趣、有动力去延伸、去使用有关文字的知识。所以,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只要让幼儿接受适当的文字刺激,不必经过正式指导,幼儿就能够独立地学到许多有关文字的读写知识,正如他们独立地学习口头语言的听和说一样。看图画书讲故事既是一种文化传承

27、的方法,也是一种促进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五节 影响语言发展的因素本节主要内容: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从三个方面讨论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和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地的儿童,学不同的语言,但是都以类似的顺序和发展速度,经过类似的发展阶段,连耳聋的儿童也会有自创的语言和咿呀学语。这种超脱语言界限的一致性,支持了语言发展的生物学取向:人类精致的发音器官和大脑的语言控制中枢决定了人类语言的学习能力。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转换生成说”或“先天语言能力说”,他认为,人类大脑中天生有一个“语言获得装置”(简

28、称LAD),这个装置就像一个能够学习英语或日语或汉语或其他语言的电脑程式。幼儿听到的语言,经由“语言获得装置”的处理,就会产生一套适用于母语的规则。所以,只要婴儿处于某种正常的语言交流环境中,他们就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那种语言的语法系统。语言的发展有其生物学基础,所以,语言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一般而言,婴幼儿阶段是大脑对语言刺激最为敏感的阶段,也是语言能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错过了这个时期,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不可逆转的消极影响。基尼语言的发展说明了语言敏感期的存在。二、环境的影响没有听过别人说话、或只能听或看到别人交谈而没有机会与人交谈的儿童(如看电视或听广播),都不能学会说话。语言的

29、学习必须有适当的环境刺激。环境和学习理论认为,幼儿会模仿照顾者正确的语句,通过成人给予的积极或消极的反馈,使幼儿正确的表达方式得到强化,不正确的表达方式逐渐减少。所以,模仿和强化是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模仿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儿童通过对成人语言的直接模仿,学会了很多单词。研究发现,婴幼儿对物体名称掌握的顺序,多数与父母对物体的命名有关。如果母亲能经常在日常照料时,对一些物体进行命名游戏,婴儿的词汇量就会发展得更好。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单词大都是父母经常使用的;父母对儿童说的话越多,儿童的语言发展就越早。但是,在语言发展中,幼儿并非只是直接模仿成人的语

30、言,他们也会进行“选择性”模仿:他们会选择那些比自己的语言结构略为复杂一点的语言材料,经过不断的模仿,这些语言结构逐渐融入儿童的自发语言中。语言学习中,模仿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幼儿词汇中的过度扩大或过度缩小、语法上的过度规则化现象,以及语言发展中的创造性,都不能用模仿来解释。而且,幼儿模仿的频率有极大的个别差异,而模仿量与语言发展的速度并无相关。因此,模仿只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途径。 (二)强化斯金纳把学习理论的原理应用到语言学习领域,他认为,环境选择性的强化了孩子的发音和表达,进而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发展。他建议成人要积极强化婴幼儿说得正确的词和句子,积极强化会促进幼儿发音、用词和语法的发展。例如

31、:婴儿伸手拿牛奶时说:“niuna”,母亲可以对他说:“你要niunai。”待婴儿发出像成人标准的音后才给他牛奶喝。研究表明,父母可能会关注孩子言语中的语法正确性,并为他们提供各种形式的反馈和指导。一般而言,母亲会以三种方式对孩子不正确的陈述作出反应:扩充以某种纠正的或完整的形式复述儿童的陈述(儿童:“要牛奶!”妈妈:“哦,你要喝牛奶了”);重新塑造以某种不同的结构重新阐述儿童的话语(儿童:“叔叔有小小个狗”,妈妈:“对,他的狗很小”);澄清问题表示听者没有理解该叙述,要儿童再次进行交流尝试(儿童:“今天雨下大。”妈妈:“哦?下雨了?”)。这些反馈方式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也是比较好的互动方式,

32、有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三)“妈妈语”照顾者与幼儿的互动,逐渐受到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养育者与幼儿说的话,有许多有趣的特征,这些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被称为“妈妈语”。妈妈语的特征是:简短的句子,具体的内容和夸张的声调和表情,以及正确的语法。这种“妈妈语”能促进儿童早期语言的发展。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分两次对母亲和幼儿在家中的言语交流情况进行观察。第一次孩子18个月(单词句阶段),第二次是9个月后孩子27个月(简单句阶段)。结果发现,如果妈妈对18个月的宝宝说话时,用比较简化的“妈妈语”,那么孩子在27个月时似乎表现出更高的言语能力,能使用更长的句子和更多的名词、名词短语和助动词。如果

33、母亲使用较长的复杂的成人化的句子,那么孩子语言发展就会比较慢。总之,“妈妈语”对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三、认知发展的影响语言发展还受认知发展、信息处理策略的影响。认知发展的研究表明,1、2岁的婴幼儿心理表征能力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日渐成熟,这些都是词汇的理解和掌握、语法的获得和运用的关键因素。皮亚杰认为,符号功能(或象征功能)是语言发展最一般的认知前提。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形成的心理表征能力,使词汇的理解、延迟模仿、假装游戏等成为可能。词汇能力是表征功能中的一种,与假装游戏相似,都是借助意义所借的事物来指代意义所指的事物的心理过程。儿童的语义发展反映了他们的认知内容和认知结构的发展,而他们的认知发展来源于他们的感知运动。语言发展反映了思维的发展。所以,单词句的产生发生于感知运动阶段、幼儿获得了客体永久性之后;而词汇量的迅速增加,是在获得了心理表征能力之后。认知发展无疑是语言发展,尤其是词义和词汇量发展的基础。但是,幼儿的认知发展与幼儿对语法规则的掌握,存在不同步性,对幼儿语法的掌握,认知理论的解释力不够。以上的几个因素的分析为我们理解儿童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人类先天就有特殊的语言学习能力,尤其是在语音辨别和发音系统方面;语言发展必须在语言环境中、在语言交流与互动中进行;幼儿拥有处理语言信息的策略,这些策略与认知发展水平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