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浅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10520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浅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浅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浅析罗 观 李月华摘要: 离异家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是这一问题衍生出的较为突出的不良后果,要从离异家庭子女由于家庭的解体而存在着心理上的问题这一角度出发,探讨产生这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以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如何来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离异家庭子女 心理特点 教育对策 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离婚率的迅速上升和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父母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一个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问题。一些追踪研究表明:父母离婚事件本身,并非影响子女心

2、理发展的惟一因素,父母离婚后包括孩子在内新建立的家庭生活环境,才是重要因素。但事实上,父母离婚后要重新创造一个适合于孩子成长的环境,确实有相当的困难。父母离婚后不再婚者,常继续争执,且不惜拿孩子为斗争工具,因而不易建立良好的单亲教养家庭环境;父母离婚后再结婚者,生父母继父母关系复杂,再加上继而出现同父(母)异母(父)同胞关系,使孩子在心理发展上更加困难。父母离异极易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感。而且,在很多孩子身上,这些消极情感不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轻消失,反而会愈积愈深。和成人应付离异创伤不同,孩子的创伤愈合期要比成人长得多。尤其是那些年幼的孩子,因为心智尚未发育

3、成熟,对家庭的突变他们无法预见,所以在事发后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很容易将父母的离异归结于自己,形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夫妻离异超过百万对。在父母离异后,1/3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压抑,缺少目标和抱负。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障碍问题。而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认识,误以为这些出现品行障碍的孩子道德败坏,就放任自流,使这些孩子的心理与行为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倾向,部分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并且离异家庭这一社会问题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方面便是其子女的生活问题、发展问题、教育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问

4、题。心理健康是相应于生理健康而言的,是指人的心理功能正常、无障碍或心理疾病。据调查,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严重,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学校、家庭及社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确保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一、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离异家庭子女生活在一个残缺不全的单亲家庭之中,享受不到正常孩子所能享受的完整的父母之爱,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不仅在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出现很多问题,而且也会导致精神异常和心理变态,从而影响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1. 失落自卑离异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影响首先体现在:离异家庭子女为父母离婚感到羞耻,怕人笑话,觉得自己低人一

5、等,对自己失去信心,感到自己非常渺小、无助和不幸。他们常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的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对自已以前的兴趣爱好也提不起精神。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他们封闭退缩,不愿意交往,情绪苦闷,这种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无助。自卑是离异家庭子女性格缺陷的主要问题之一。有自卑感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总觉得别人都比自己聪明、能干,因而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安、内疚、胆怯、忧伤等。2. 冷漠憎恨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影响,不仅是失去一方在心理上产生的失落和自卑,更重要的是使子女对人间真情产生了怀疑。有的学生对父母的离异充满了憎恨,憎恨他们的争吵

6、,憎恨他们不顾及自己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他们不履行其责任等等。这种由爱到恨的感情变化过程对其心理发展产生很多负作用,进而扩展到对学习和生活都不感兴趣,对同学和老师冷漠无情。3恐惧怯懦当人们失去依靠、觉得不安全时便会产生恐惧。离异家庭子女的这种强烈恐惧感又无法得到缓解和调节,因而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障碍,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感到不踏实、焦虑不安、担惊受怕、注意力严重涣散。有的夫妻离异后,对婚姻生活感到厌倦,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特别盼望孩子成材,显示自己教子有方,因而对孩子管教严厉,使孩子望而生畏,老是担心自己使父母失望,久之变得胆小怕事,怯懦退缩,容易屈从别人,无反抗精神,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感

7、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打击等。4疑虑抑郁离异家庭子女易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贬褒不理不睬,但对涉及有关自身的问题又相当敏感,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强,爱说谎话;有时又表现得自尊心特别强烈,受不了外界的任何刺激,渴望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尊重关爱;有时在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情绪波动明显,心情抑郁,对周围的人和事失去兴趣,对任何东西都提不起他们的精神,他们对未来感到悲观失望,整天闷闷不乐。严重的还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或行为。5消极封闭想方设法抵毁、诬陷、为难他人,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学习、生活的效率急剧下降,这类学生认为自己读书无望,不愿与人打交道,知心朋友越来越少,逐渐自我封闭。6逆反失常容

8、易激怒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的行为往往不理解,或是将其理解为冷酷无情和极端自私,加上家庭成员间如果经常打闹,极易使孩子产生冷酷、悲戚的心情,并由此导致惊慌、恐惧、心绪不良的情绪,长此下去,就会形成粗暴的性格。父母离异后觉得很不光彩,再加上受到同学的歧视,就会慢慢地对父母、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严重的甚至把对家长的逆反发泄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上,从而产生破坏性,不服从管理。离异家庭子女不但怨恨父母、还迁怒他人、迁怒整个社会。他们对成人怀有敌意,对谁都不信任,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遇事易怒,稍不如意就作出过激行为,以此来发泄心中长期压抑的不满,如行凶、斗殴、骂人,做事不考虑后果。7偏执孤

9、僻离异家庭的孩子自我评价较低,消极的自我情绪体验使他们形成扭曲的自我形象,既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别人,以至于不能接受自己。思想、行为固执,不愿听别人的劝说:对人不信任,常把别人好意或中性态度误解为恶意,认为世界上好人少而坏人多,觉得别人老是和自己过不去,感到别人“笑里藏刀”、“指桑骂槐”;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分析形势,自以为是,片面性大,心胸狭隘,对批评、拒绝过分敏感,对侮辱、伤害耿耿于怀,反应强烈持久。家庭的解体、父母的离异使孩子变得非常孤僻,他们把苦恼、不满和怨恨都深藏在内心,不愿向别人说。久而久之便与其他儿童格格不入,失去了朋友。似乎他们不仅被父母遗弃了,而且也被其他同学、被老

10、师乃至被整个社会遗弃了。强烈的自卑感使他们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唯恐被人轻视或排斥,当恐惧感超过亲近别人的欲望时,就会压抑自己的欲望,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造成性格孤僻。这种性格障碍不仅直接影响了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和学业进步,而且也给教育带来了很大困难。8智力落后、不能正常的学习据程跃博士1989年9月至1990年4月在朱智贤教授和林崇德教授指导下的“智力表型表达等级及其条件”的研究,发现家庭关系的紧张度与儿童智力发展直接相关,随智商的降低,家庭关系呈越来越差的趋势。反言之,即家庭关系越紧张,儿童智力发展越差。离异家庭的家庭关系是严重恶化的,其子女的智力发展障碍也就在所难免了。离异家庭子女

11、的智力障碍主要表现在认知水平差、智商低、学习成绩落后。傅安球等人在全国妇联的协助下,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评价量表对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共1733名小学生进行了测试,其中离异家庭儿童929人。结果表明,离异家庭子女的认知水平总体上低于完整家庭儿童,无论是文字性测验的认知成绩,还是非文字性测验的推理成绩,离异家庭子女都明显落后。中小学教师也普遍反映,离异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明显不如正常家庭儿童,其原因有人格、环境因素,也有智力障碍因素。如:上课注意力涣散、不能集中,注意的稳定性较差、难以持久,观察问题不仔细;记忆力差,表现为记得慢而忘得快,尤其是意义识记的能力差;思考问题容易受情境影响,思维缺乏广度

12、和深度;反应迟缓,不能变通。二、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 个体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其中引起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一) 家庭因素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是很大的。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1、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不和睦“家和万事兴”,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一家人相互关心、尊重、理解、信任,是和谐家庭教育子女的基本条件。而在失和的家庭中,父母的感情趋于破裂,家庭气氛紧张

13、,以及由此而引起社会的歧视,使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当他们渴望父母破镜重圆的梦想最终破灭时,强压的情绪很易爆发。对孩子情绪、情感的发展来说,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缺乏家庭应有的温馨和关爱,使孩子极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情感反应,具体表现在情感的脆弱、易激动、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生活得不愉快、没有幸福感等方面。2、与父母交往的缺乏在离异家庭中,孩子由于父亲(或母亲)的缺少,他们交谈的对象就少了一人,又由于离婚后父亲(或母亲)通常处于一种悲伤的氛围之中,他们除了工作之外,也懒得再与孩子交流情感,因此只在学习上过问孩子几句,而对于孩子情感的需要则关注不够,本来独生子女就容易

14、产生孤僻、不合群的现象,而在离异家庭中,这种行为发生率就可能更高了。3、离异后父母教育方式的偏差不少饱经离异痛苦的父母,为了弥补离异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决心把一切爱都献给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而不知道溺爱会严重妨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而冷淡、粗暴、放任不管与溺爱一样,同样会极大地妨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任何不适当的教育方式,都是导致离异家庭子女各种性格缺陷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消极影响是绝不能低估的。4、子女周围的榜样及对成人的摹仿对性格及行为发展的影响。家庭的离异,造成孩子被迫与父母中的一人生活。如果男孩与母亲生活在一起,那么他们接触更多的是女性的角色行为,如:对人的体贴

15、入微,多愁善感。那么,在这些男孩的生活里缺少了具有阳刚之气的父亲的榜样,那么他们的性格中也就缺少这方面的素质,对其成年以后的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无疑会产生重要的影响。5、父母的离异,使他们在心灵深处感到有被父母抛弃的感觉,厌恶或憎恨父母,尤其是看到同伴们在父母面前撒娇时,他们更加感到心灵的痛楚,使他们过早地领略了人间的痛苦,再加之周围同伴的耻笑,他们会害怕与人交往,表现得沉默寡言,有的甚至会从仇恨父母发展到对社会的仇恨,甚至发展为反社会的病态人格。(二) 学校因素学校是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

16、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的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的矛盾,影响身心健康。由于离异家庭学生拥有特殊的心理特征,他们还处在成长和发育阶段,大脑的发育尚未成熟,生活的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整能力较差,这些因素对其造成的负

17、面影响更是不可低估。一方面,目前的社会环境对离异家庭还不够宽容,间接影响了子女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主流文化也很容易给他们贴标签,用另类的眼光看待他们。三、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一)家庭教育:悉心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首先,作为父母应在各方面都尽力关照子女,有意多安排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展示他们的才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子女多参加游泳、篮球、舞蹈等户外活动,能让孩子感到运动的乐趣,使其变得坚强和乐观。其次,要引导子女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有效地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一个人常处于情绪化中,主要原因是其对自我情绪缺乏足够的认识。人只有在懂得分析、理解自我情绪的前提下,才能保持心理平衡,维护身心

18、健康,调剂好人际关系。另外,亲生父母要共同关爱,为子女撑起完整的情感空间。父母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情感投入是孩子身心健康、学业进步的必要条件。而离异家庭子女最缺乏的便是父母之爱,他们成为父母感情上的弃儿。离异分居的单亲,由于主客观原因除了尽义务的经济补贴,从不去看望孩子,更别说情感沟通了。即使是抚养孩子的单亲由于怨恨自己的婚姻、怨恨这个家庭,进而会迁怒自己的孩子,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出气筒。在这种没有爱、没有温暖的残破家庭,孩子的智力提高、情感发展及人格完善都会出现障碍。因此要保证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必须给他们健康的父母之爱。这首先要求负责抚养孩子的单亲必须把自己全身心的爱倾注给孩子,抚平孩子

19、心灵上的创伤,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抚养单亲如果能够再婚重组家庭当然是件好事,但必须首先消除孩子情感上的隔阂,沟通继父或继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让孩子在感情上接纳他(她)并能逐步以其代替已离异的生父或生母在心目中的地位;其次,应当强化单亲子女同离异分居的父亲或母亲的接触,这要求离异父母双亲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夫妻反目乃至离婚尽量不要影响孩子,不要把夫妻间的不满和怨恨带给孩子,抚养者应排除各种主客观干忧,主动安排离异单亲孩子的正常接触。当然分居的一方也应积极配合,这样可以让孩子重温父子或母子之情,减轻其心灵上的痛苦。另外,应当发挥单亲子女其他亲属的情感影响。父母离异后,子女与

20、父母感情或多或少会被削弱,而与其他亲属,特别是抚养者的一方的亲属的关系,一般反而会因被同情、怜爱而得到加强。如果我们充分发挥这一情感作用,就可以弥补离异家庭子女残缺的父母之爱。(二)学校教育:竭力弥补情感与人格发展的缺失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有学识、有才能的人,也同样需要有道德、有良好个性、亲社会的人。对离异家庭孩子来说,教师更要重视他们,帮助他们。教师是学生在学校里的父母,一位充满爱心的优秀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有时比父母还要高。离异家庭的子女在家庭中情感失落,他们更容易把原来对父母的情感依托转向老师。有经验的教师如果抓住这一时机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便完全可以弥补孩子失落的父母之爱,保证孩子身心

21、的健康发展和学业顺利进步。离异家庭子女所受打击实际上可以说就是家庭人际关系失衡,而一个孩子不仅是家庭中的成员,他也是社会公民,是学校中的一分子。他也需要与同学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医学心理家丁瓒教授认为:“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离异家庭子女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同伴的尊重、理解和帮助,他们希望对自己的好朋友倾述心中的痛苦和烦恼,他们受伤的心需要好朋友来抚慰。他们最憎恨的便是别人的讥笑、冷落、申斥和疏远。也正因为害怕别人的嘲笑和鄙视, 他们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自我封闭,变得孤僻了。因此教师应引导离异家庭子女多与他人接触,与同学相处

22、,特别是鼓励他们多同与自己抚养单亲不同性别的同学交往,这对于纠正其认知偏差和性格缺陷非常重要。教师也应当教育其他同学理解、关心和帮助离异家庭的子女,不能歧视他们,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给他们更多的爱,让他们感觉到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家,教师就是他们的父母,同学们便是他们的至亲兄妹。为了消除离异家庭孩子的不良心理倾向,矫治异常心理活动与言行,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最大限度地减少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担负起外围关系的情感补偿和桥梁的作用,要结合各个离异家庭学生的特点,开展培养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离异家庭子女跟其他孩子一样,求知欲高,可塑性强,不甘寂寞,喜欢探究新事物。

23、他们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电视、书本,所接受的教育是学校教育,这都具有时代意义与气息。然而离异家庭子女常常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总感觉到有很多一直不协调的地方,因而他们不知道如何是好,不知所措。内心存在许多疑惑不解,造成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这种矛盾与痛苦如果得不到帮助、发泄与解脱,久而久之,长期积淀在心里,会对他们构成危害,因而他们不是找机会发泄,就是寻求机会报复,以求心理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如果大大超过了家庭教育,产生这种心理的机会就会少得多。1、用爱心抚慰创伤爱心,是建立在责任心之上的。孔子言:“仁者爱人”。教师最无私,可称“大仁”,“爱心”自是最不能少。更何况教育是一种心灵、情感人

24、格的交流活动,严肃有余,慈爱不够,交流难臻畅达,教育的效果自然好不了。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家庭中难以得到爱,此时,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关爱无异于一剂良药,孩子在冰冷的世界里感到了老师的温暖,明白自己没有被抛弃、被遗忘,有人在关心自己,心灵的创痛就会减轻许多。2、用友情弥补亲情离异家庭的孩子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而在学校里他们如果能够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援助和温暖,就会获得父母之外的爱的补偿,逐步熨平心灵上的创伤。3、用理解剔除顽劣光有爱心,缺乏理解,心灵的沟通难臻完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现代的孩子从生下来就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之下,一旦家庭变故,父母的关注发生偏离,他们在一

25、夜之间忽然发现自己不再重要,心理难免失衡。在家庭得不到慰藉,人生的目标本来就模糊,难保不去找新的寄托。4、用鼓励驱除自卑离异家庭的孩子思想负担重,怕老师知道家中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老师应该帮助他对这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对平日总是喜欢独来独往的孩子密切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特别安排一些班级活动让他们参与,当他们取得了成绩后,不失时机的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上课时有意识地关照他们参加讨论、回答问题,犯错误时则尽量维护他们幼小的自尊心,以理晓之。而对于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孩子我就把活动中重要的活动交给他,让他有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潜力,从

26、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三)社会教育:共同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教师和学校要坚持家、校联系,与家长沟通,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网络,针对孩子的个性健康所需的环境和教育共同探讨合适的方法。切切实实从孩子的将来出发,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改变学生异常的心理状态,促进有效的心理活动,提高心理素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倡导和参加社区教育活动,把单亲家庭学生在社会上的情况掌握起来,只有把社区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三者协调配合的教育体系,才能使家庭、学校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四)离异子女自身就离异家庭子女自身说来,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7、改变: 1正确认识并接纳自己、悦纳自己。父母离异已经客观存在,这不是你的过错。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不足,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印象,既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失去自信、看不起自己,要悦纳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厌弃自己。如果长期处在苦恼和怨恨之中,势必加速和加重对自己的否定,而如果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反倒更能赢得他人的尊敬,从而能更好地发展自我。2主动在新家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理解和尊重父母离异后的处境和感情,不要随意猜疑、歧视自己的父母,在新家庭里要主动与家庭成员沟通,不要人为地制造矛盾,使彼此之间真正做到心理相容。 3主动把自己置于同龄群体之中。不要因怀疑同伴对自

28、已可能歧视、嘲讽和冷淡,以及因自己自卑、烦恼和懊丧而与人疏远。应该“忘却”自己的所谓:离异家庭子女”身份,自然诚恳待人。 4教会自我心理防卫,消除不良情绪。心理防卫是指当人由于挫折而产生不良情绪时,用一种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解释和处理它,以缓解心理压力、消除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平衡。由于离异家庭子女更容易出现挫折和不良情绪,所以自我心理防卫对他们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常用的心理防卫方法有:淡化作用。即淡化引起烦恼、痛苦的情节和场面,也可以通过做其他事,想其他比较愉快的情景来转移注意力,淡化痛苦的情绪体验。自慰。即自我安慰,适当用一点“阿精神”,自我解嘲、自我其乐,只要能自圆其说,求得心理平衡、心情愉

29、快就好。宣泄。通过适当途径发泄心中被压抑的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5加强自身性格塑造。事在人为,别让父母的遗憾延伸为你的不幸。 当然,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整个社会都应当重视离异家庭子女,不能放任自流,把他们变成了失教儿童;也不能歧视他们、厌弃他们。要把他们与正常儿童同等对待,甚至要给与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怀,以保证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四、参考文献1Hethering, E.M, Cox, M & Cox, R(1985).Long-term Effect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 on the Ad

30、justment of Childre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ology(5):518-5302董奇. 离异家庭儿童良好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3).12-183赵虎等. 亲子关系及父母性格对子女个性形成影响的探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4张智. 浅析身心障碍与家庭教育方式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哲版),1997(6).67-715王欣等.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5)6苏婷. 家教要适应社会的变革J.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27皮亚杰. 教

31、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 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8邵伏先. 中国的婚姻与家庭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9兰春明等. 婚姻与家庭模式的选择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10傅安球,史莉芳.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224-26611张小乔. 心理咨询、治疗与测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12戴胜利. 论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3).73-7413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14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社公司 1990年版15张淑萍:单亲孩子的教育、班主任文选2001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