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10973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订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订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订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订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订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订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订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订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根据订单教育的实践阐释订单教育的内涵,分析订单教育产生的背景,提出在订单教育中学校与企业要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才能推进订单教育的实施。综合分析订单教育的意义,同时指出了当前在实践订单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订单教育;市场需求导向;互动合作 曾经一度职业教育对市场的漠视,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构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形成了残酷的“技工荒”,出现了人才市场结构性缺陷。最近一项全国性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要成为“世界工厂”,需要造就和培训数十万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修人员;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过程中,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万

2、人左右;随着汽车持有量的大幅度上升,全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近万从业人员一组组数字,一个个技能型人才的缺口,迫在眉睫;又无一不预示着我国职业教育将要承担的重责。然而一方面是人才紧缺,而另一方面又是大学生就业难,特别是高职学生就业更是令人担忧(2003年全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72%),如何解决这个制约着高职发展的难题。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管理部门都在思考在探索。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三次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提出高职教育要把就业导向作为主要办学方向,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订单教育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较好的途径。2004年月,教育部召开“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

3、训工程”启动仪式上,教育副部长吴启迪认为:我国职业教育将面向市场,院校应根据企事业用“订单”进行教育培训。在教育一线,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将订单教育作为一种办学模式在实践,有些本科院校(如河南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天津理工学院等)也在进行订单教育。 一、订单教育的内涵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使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这就需要学校结合社会、用人单位需求有目标地对学生的未来进行必要的设计。“订单教育”就是围绕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实现教育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这个量身定做的过程就是以人才市场需要为导向,依托用人单位,根据职业要求,注重培养动手动脑能力相结合的

4、复合型人才。 何为“订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定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具体来讲也是一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有许多种,订单教育不同于其它的校企合作模式。订单教育要求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具体要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内容进行教育和培养。 具体实施定单教育,一般的操作是:企业与学校签订培养专业人才的协议。学校在招生时根据协议,按照企业用人的要求,校企共同对学生进行面试、审查、考核,最后确定录用学生名

5、单,组成以企业名称命名的专业班级。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在培养中注重渗透企业文化,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定期到企业实习,毕业后全部到定向企业上班。 二、订单教育产生的背景 教育其实质是把有利于提高生产能力的人力资本凝结在学生身上,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体现在毕业生的报酬上是教育或人力资本的回报;而一部分提高了生产率仅仅表现为社会效益而未体现在个人回报上面,这就是教育的外部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个人效益较高,外部性较小,所以更适宜个人投资,进行人力资本积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相对专业型人才。对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来说,一个良好的传导社会关于人才需求信息的机制是十分必要

6、的。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这个机制应该是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是派生的需求,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一个市场机制发挥基础作用的大学生就业渠道,是毕业生得以符合社会需要的保障。与此同时,劳动市场上的需求信号最终通过教育部门作出相应反应,才得以转化对人才培养结构调整。随着高等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人数增加,学而无以致用的矛盾暴露出来,出现了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在于利用劳动力市场提供的信号,按需求导向的规律重构高等教育体制,向需求导向型大学教育过渡,以输送社会需要的人才。 检验学校教育能否适应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的试金石,就是要看学

7、校培养的人才能不能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适销对路”,学校培养的学生能不能学以致用被社会、用人单位所广泛接受,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在这一点上,培养人才与生产产品有异曲同工之处,订单式培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现代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智力资本的竞争,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具有战略眼光,特别是对于新增劳动力,很多企业由被动选择转向了主动开发,企业与学校合作,按照企业的意图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要和忠于企业的劳动力。虽然企业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需要给予投入,但与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效益和对企业的深远影响比较,这些投入是完全值得的。 教育管理部门人士认为,新技术不会首先

8、出现在课本上,最新的设备也不会出现在学校里,如果闭门造车,教学肯定会落伍,教出来的学生成了滞后的“商品”,怎么能“卖”得出去?订单教育模式是学校解决这一难题的绝佳途径,也是高等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方向。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从资源配置,企业从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源开发,学校从自身功能发挥,学生从个人投资回报和自我发展的要求出发,订单教育模式也就呼之即出了。 三、订单教育的模式 (一)企业与学校联合:这种模式是企业与学校直接签订培养协议。学校与企业共同选拔学生,联合教学培养。这种模式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可做到适才适用,对企业对个人来说都是有利的,也是企业用人的真谛。企业与学校建立联系,合

9、理利用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包括进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教育和优秀企业文化对学生的渗透等,使学生对企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这样,这些学生就会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会把自己的前途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联;对企业来说,培养的人才针对性强、技术精湛,毕业时就能为我所用,人尽其才,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由于使用人才有更明确的目标定位,使学校能专心为企业培养各种层次的合格人才,既为学校增添了活力,也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实现了双赢。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就是在信息上不灵通使校企双方难以自由地联系,且教育资源使用上有单一化倾向。 (二)人才交流中心等中介机构与学校联合:这种模式的实质是:企业

10、-中介-学校的模式。各企业根据需要与中介机构联系,委托中介机构代为联系学校。学校与中介机构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后通过中介机构介绍到企业就业。中介机构在这中间起到咨询建议、信息交流与沟通、指导与培训、评价与推动作用。这些作用和优势恰好弥补前种模式的不足,在信息沟通和资源利用上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其针对性不强,影响了“量身定做”的订单效果,同时毕业生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纪律了解不够。 四、学校与企业的任务、职责 在校企互动合作过程中,订单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先是粗放型,企业只是向学校声明要多少某专业的毕业生,学生毕业时,学校就如数派遣。后来发展到中级阶段,企业对毕业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

11、,而这些具体的要求是在毕业生招聘时验收时用,没有参与学校的培养过程,学校是在知晓用人标准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培养任务。现在发展到高级阶段,也就是我们前面定义的订单教育,这要求校企联动,全程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提出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专业理论和文化课的具体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订单教育“量身定做”人才的优势。 (一)在订单教育的校企互动中,作为学校应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提供人力保证。 实施“订单教育”关键是要靠人来协调、运作和管理。因此,建立一支素质高、群体结构合理、充满创新精神并各有专长的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至关重要。学校从领导到职工要思想统一,严抓教师队伍建设,选拔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提高,使

12、他们能成为名负其实“双师型”教师。 2、提供质量保证。 要想实现“订单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必须强化教育教学管理。重点要进行课程结构和评估导向的改革。 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强化评估导向,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评估标准。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的评估和达标测试. 3、提供物质保证。 强有力的物质支撑,是开展订单教育的外在动力,是实现校企联办的根基。依据订单教育所需的各种教学资源要求,学校应配足配齐,以满足培养学生的需要。在硬件建设上为“订单教育”提供物质保证。 4、提供信誉保证。 学校要依据订单协议,加强学生教育和培养,使之在技能上合格,培养出符合订单要求的学生,

13、同时加强学生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配合企业做好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并培养他们对企业的感情,促使学生尽快的实现由学生-员工的转变,积极引导学生到订单企业就业,赢得企业的信赖。同时要做好学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既维护企业的利益,也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作为企业应在订单教育中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企业应向学校明示对学生和学校的具体要求,提出标准,以利于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与学校共同商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习实训项目等。 2、企业应配合学校完善培训学生技能相关硬件建设,以利于因需施教。提供实训所需的一些机器设备,提出实验室建设建议,配合学院建设好实验实训基

14、地。提供因定向教育而增加的教育费用。 3、企业应配合学校提供教师锻炼的机会,先让教师了解熟悉企业的工艺和文化,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讲授。企业也应为学生实习提供机会,结合教学计划安排好学生的实习,缩短学生适应期. 4、按订单合同接收合格的毕业生。 五、订单教育特点、联动的意义 “订单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方面实践证明,订单教育可以把原来校企松散的意向性合作变成实质性的联办。订单教育,不仅使企业摆脱了用非所学的困惑,也使学生减少了学非所用的烦恼,实行优势互补,实现了“五定”:即定专业、定人数、定招生录取标准、定安置、定待遇,疏通了招生和就业渠道,取得了学生、企业、学校“三赢”的效果。 (一)对于学

15、生来说,可以在报考时就知道自己将来的去向,从事的工作,工薪待遇,了解企业对自己所学知识技能的要求,从而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保证生源的稳定性。减少了学生的就业压力,给学生入学就就业吃了“定心丸”,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 (二)对于企业来说,搞订单教育企业受益至少有三点:一是得到合适的人才;二是优先得到人才;三是“订单生”顶岗实习可以节省企业人力成本。学生是在了解企业的基础上,按企业要求的

16、标准报考的,这些学生(将来的员工)是热爱企业的。企业可以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并提供实习条件,还可以就学生培养的规格、要求提出建议,企业把学校看成是自己人才的培养基地,从而可以使企业得到自己满意的人才,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不仅有了人才成长的摇篮,还拥有了一个编外“智囊团”。有的还根据协议,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论证服务。 (三)对于学校来说,以销定产,有利于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是促使学校新设专业, 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增加了实习实训基地,为其理论教学提供支持。其次是锻炼了一批老

17、师。再者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设置,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学生一旦进入就业岗位,其适应能力较强。另一方面同时也能让学校在人才培养上避免盲目性,有了“定单教育”,可以直接得到企业优势的影响,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订单式培养为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注入了活力,为校企合作找到了最佳的途径。 六、订单教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当然,“订单教育”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在如下几方面要引起注意: (一)对企业而言,企业成建制地引进同一个班的学生,在管理上有一些负效应,也易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另外,由于市场瞬息万变,签约时红火的企业,也许学生还没毕业就垮掉了,“合办”难以为继。企业对订单班学生要有一个理性

18、的认识,不能予以过高的要求,同时要信守合同给予相应的安排和合理的待遇。 (二)对学校而言,要应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作为订单班,既有学校安排的实践性教学的时数,又有企业安排的实践性教学。因此,实施“订单式教育”必须处理好这个矛盾,使订单班学生不要因为过多参与实践教学而耽误了理论知识的学习,甚至有的完全放弃理论学习,致使学生没有发展后劲。另外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对订单和非订单班学生不应该分别对待,也不能让订单班学生有什么特殊性和优越感,相反要让他们感觉到来自社会和非订单班学生的压力,增强他们更大的求知欲。 (三)、订单教育是对未来人才的一种预期,且教育的时间周期性和过程性决定了人

19、才产出的迟滞期,因些企业要做好人才发展趋势预测和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预测,使订单生产的人才能满足未来的需要。同时对学校而言,教育应具有超前性,不能一味的被企业现实需求和订单牵着走,否则教育的先进性无从发挥,也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学校应未雨绸缪,引领人才培养方向,促进社会发展。参考文献:1、“订单教育”校企能否双赢 李伦娥 中国教育报0105162、“订单教育”打造新蓝领 南方日报2004年2月27日3、对接-湖北经济学院“订单教育”模式的启示 袁新民 陈春保湖北日报 (2004-06-08 )4、创新办学模式 服务地方经济 冯俊强职教论坛2003/145、订单式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新举措 姚自平职教论坛2003/146、订单教育彰显学以致用 景志强 转自人民网7、职业教育与企业相互影响机制探析 黄日强,张霞 职业技术教育2004/4科教版8、建立需求导向型的教育体制 蔡日方 职业技术教育2003/27综合版9、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职业技术教育2004/6综合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