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3.激发欲望 释放天性优化思维 推动创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53.激发欲望 释放天性优化思维 推动创新.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激发欲望 释放天性 优化思维 推动创新小议高中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摘 要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灵活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应坚持实践第一的理念,理论联系实际,处理好实践主体(学生)与实践主导(教师)的关系,主体才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从而能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创新精神与能力。那么,在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握自己的教学课堂,如何抓住信息本质,把握实践本色呢?本文就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景触思,激发实践欲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精选项目,释放实践天性;创立和谐的交流平台,博采众长,优化实践思维;捕捉课内学生感悟,跳出预设,推动实践创新四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更好地凸显实践本色
2、,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关键词 实践 激发 优化 释放 推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革为我们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活动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信息技术课程如何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跳出陈旧的框架,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审视其技术教育本质呢?一、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
3、景触思,激发实践欲望为了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枯燥的理论学习变为行动有趣的知识,变厌学为乐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注重“情境”教学。奥苏泊尔的学习理论认为: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此,在实际教学中的我们应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实践欲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情境中质疑,强化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创设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首先是“引入”情景,游戏、故事、动画等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同时唤起他们
4、学习、实践的激情。其次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以便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例如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1.3信息技术讲信息技术展望这一节内容时,所涉及的七个概念都是现阶段非常热门的话题,由于受条件与本身知识储量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当然更不可能全面深入的向学生展示。为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兴趣,笔者选择了其中的“机器人”这一个知识点向学生做重点介绍。在前一节课尾用视频和实物向他们介绍了“机器人”及机器人所用到的各种传感器(传感器也是本章1.2.4多媒体信息编码中所要求了解的),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机器人的相关知识。在上这节课时把学生带到了机器人实
5、验室,向学生介绍了机器人及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并观摩了机器人的工作状态,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实践欲望,同学们纷纷动手搭建了简单的走迷宫机器人(这也是我们学校科技节中高一年级的比赛项目),成为了信息技术课堂上难忘的一刻。“机器人”这个知识点并不是省会考标准所要求的,而笔者认为让学生了解“机器人”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实践欲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笔者在上课前特意播放“机器人”视频,向大家介绍各种行业机器人的功能,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实践欲望,为制作机器人做了很好的铺垫。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
6、识,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一个以个体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更多的知识需要通过个体自身的探索研究活动,才能真正纳入其认知结构中。知识构建的过程是由学生自己去完成的,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支架,或者是支撑点。而上面所举的事例中创设的教学情境,就是一个有效的支撑点,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实践欲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创设教学情景,通过让学生投身其中,以景促思,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精选项目,释放实践天性从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来看,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为了应付会考和高考而教,他们忘记了信息技术课的初衷是什么,教学非常的功利。而学生大多是在做考
7、试系统或者模拟卷里面的题目,而这些题目有一个通病,所有的操作都是在一个半成品的作品上进行修改,学生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做题工具,虽然对应付考试相当有效,但这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不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宗旨。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相互融合、集成的学科,一味地“死教书、教死书”,会遏制他们的兴趣和欲望,也会让学生厌倦和反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操作。为此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坚持实践教育理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精选项目,学生才能更多地、更好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不断增强实践创新精神与能力。即便是在复习阶段,也应关注学生的实践,
8、而项目教育法就是这样的一种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photoshop一节课安排如下:课前准备:收集大量的素材课题:设计一幅作品“春天来了”要求:1. 有背景图层。2. 有动物植物图层。3. 有太阳、云层等图层。4. 有人物图层。5. 有文字说明图层。6. 自由发挥,注意画面整体效果,至少对实现滤镜和图层样式两种效果。7. 最好做到有几个对象就设置几个图层。采用项目教学法,用到的项目要由浅入深,由易至难,项目教育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把握度的问题,不要为了培养一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略了后进生的掌握程度,要做到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项目教育法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解放了学
9、生的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三、创立和谐的交流平台,博采众长,优化实践思维心理学家指出,学生在单一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使自己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这种 “定势思维”已经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高中的教育。当学生的思维走向了一种惯性,学生会不自觉地陷入定式思维的误区。处在这样的状态中,学生很难有更大的思维空间。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优化个体思维的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三个臭皮匠”所带来的惊喜。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教师要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
10、相互合作的过程。这本质上就是一个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要尤为重视解疑这个环节,如何让学生正确地选择,博采众长,优化实践操作思维成了我们着重要研究的一个问题。例如在上FLASH综合课时,我出了一个综合题,其中第4小题为仔细观察“中国馆”元件,模仿制作“上海馆”元件,要求元件的图像、文字的属性相同。我介绍了该题最常规的操作思路,希望同学们能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甲同学主动上来演示:1. 新建图形元件,命名为“上海馆”。2. 编辑“上海馆”元件:插入图像,复制文字。3. 进入“中国馆”元件,观察并记录图像的坐标及大小,文字的坐标、字体、字号、颜色等各种属性。4. 进入“上海馆”元件,完成属性设置
11、。学生反应:绝大多数学生反应平淡,有几个同学跃跃欲试。教师点评:甲同学完成的非常熟练,他和老师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有没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呢?乙同学提出以下方案:1. 复制“中国馆”元件并重命名“上海馆”。2. 编辑“上海馆”元件:记录下图像坐标、大小,之后删除“中国馆”图像,然后插入“上海馆”图像并设置图像的坐标、大小。3. 修改文字:修改后的文字属性自动和“中国馆”的文字属性一样。学生反应:刚才跃跃欲试的学生基本都同意这样一种解题思路,还有1位同学举手。教师点评:非常好,这也是一种不错的解题思路,完成的比较快,还有其他方法吗?丙同学站起来说,我和乙的解题思路基本相同,但是他替换图片的方法比较烦,
12、得重新设置图像的属性,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我发现库中“中国馆”和“上海馆”的图像大小是一样的,所以我在编辑“上海馆”元件的时候,只要右击图像,然后选择替换功能就行了,这样坐标也不会发生变化,不用其他任何的设置,操作更方便。学生反应:不少同学表现出佩服的表情。教师点评:我观察了同学们对于这三种解题思路的反应,绝大多数同学比较欣赏后两种方法,特别是第三种,老师也非常高兴我的学生能观察的这么细致。老师觉得这三种方法各有所长,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掌握这些方法。甲同学的解题思路非常正规,我们需要原创某个作品或者某个元件的时候就必须要用到这个方法;乙丙两位同学所采用的方法也非常巧妙,当我们在模仿的时候,这种
13、走捷径的方法也是值得提倡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要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思路。激活学生思维,创立和谐的交流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和谐让人身心愉悦,思维飞扬,再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经学生比较、分析,博采众长,优化知识结构。但此过程的首要前提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实践思维连接成一张有着信息技术特色的网,允许学生在其中呈现出百花盛开的场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大花园里互动、碰撞和提炼,从而达到真正优化实践思维的目标。四、捕捉课内学生感悟,跳出预设,推动实践创新不难看到,许多教师在课前紧抓课程内容、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案,期待在最完美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课时教学。课堂上教师沉浸在原先设计的精心教案中,进行
14、得游刃有余,却全然不知学生这个鲜活的生命,有着自主探究、质疑创新、自我构建知识的潜能。面对课堂中学生突如其来的发问,甚至是对教师的讲述持有怀疑态度,教师又该如何面对这尴尬的“小插曲”?是回到自己的预设轨迹,还是捕捉有益的信息,想法设法让其成为课堂上的闪光点。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勇于面对自己,直视教学中的不足,接着要有舍弃的精神,敢于跳出预设轨迹,捕捉创新的信息。对新信息的处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或思考、或讨论、或操作,用实践去论证这一新信息对错。正因为有了师生之间互动的即兴创造,教学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例如在讲解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的时候,笔者已经按照新课标和省普通高中会考标准的要
15、求完成了所有知识的学习,并制作了具有浓厚学生色彩的个人网站,正为圆满完成这一模块的任务窃喜时,有学生提出了问题。学生:老师,我们制作的网页能不能放到网络上?那我的朋友们都能欣赏到我的作品了!老师:这个当然是可以的,做页站的目的就是要让别人来欣赏的。学生:那我们有这样的条件吗?你能帮我把我的网站放到网络上吗?老师:同学们,刚才有同学提出了想把我们做好的网页放到网络上,同学们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想把自己的网页放到网站上。老师:同学们,请安静。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的网页放到网站上呢?互联网上有没有这样的平台呢?请大家回去后查找一下这方面的资料,下一节课我将向大家
16、介绍如何在我们学校的FTP服务器上注册账号及如何使用Cuteftp上传作品。接下来的时间请大家把自己的网页再美容美容,以便你们的朋友能在互联网上见到它。自从有了网络空间后,学生的作品能够得到长期的保存,平时课堂上完不成的作业可以在课堂外得到补充,而绝大多数的学生精益求精,在课余时间不断的改进完善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把信息技术从计算机房解放出来,走向家庭、走向社会,真正地释放了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思维。著名教育家叶谰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渠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
17、有生命有思维有创造力的学生,我们教师是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结合信息技术新课程所要强调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告诉我们,在课堂中的实践操作,应该突破原先的限制、拘束,让学生展示自己实践操作的思维,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活动,学生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都离不开操作。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接受知识,创新知识的物质活动。如果课堂教学中以教代替个体的学,以说代替个体的实践,那么这样的课堂将是一潭死水,教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疲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还时间与学生,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多多动脑,让个体深入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在实践的过程中与自己的思维火花碰撞,真正领会教材的理论知识,甚至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我们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充分深入研究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抓住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贯穿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散思维同中求异,优化思维异中求同,努力创造适合社会的有用人才。参考文献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标准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05期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教学 姚国锋 2007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教学 戴春涛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