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学生.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12905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学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学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学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学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学生.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学生刚当老师时,总是思考如何有效地改变自己的学生,改变他们的习惯,改变他们的性格,改变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改变他们如何面对人生观,改变他们的成绩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学生在诸多方面得到真正的改变,以达到自己对学生实施教育的目的。通常情况下效果往往是得不偿失,收效甚微。时至今日,才有点醒悟:那就是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总想去改变学生,而是要因人施教,用不滞后时代的观点正确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师表言行积极地影响学生。以前,我看见学生调皮捣蛋或是学生不听自己的话就上火、生气,就想着用各种各样的法子来管制、整治学生,总希望学生是服服帖帖的“乖”学生。利用一切手段,如规章制度、校纪校规等来威吓

2、学生:你再这样,我就如何如何,然而其结果总是事与愿违,结果是学生口服心不服,师生的情感总是难以产生共鸣,成为猫鼠关系。这样不但没有正面引导学生,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阳奉阴违,消极面对人生,更为糟糕的是自己含辛茹苦教育的学生不但不敬重自己,反而仇视,社会不认可,领导不满意。自己也感到对学生的教育是那么苍白无力。总感慨:现在的学生真难教呀!很少想过:师生平等,更没有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没有更好地教育学生懂得学习,更好地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品格和个性。缺少对学生一种由衷的热爱,更谈不上教育的艺术,经常想到的问题是:自己怎样做才能治服、改变学生?几乎没有想过,用自身的修养、知识、行

3、为、语言去积极地影响学生,润物细无声。应该承认,作为一名老师,用自己的知识使学生得以改变,以纪律和命令就能让学生信服,主观愿望、出发点是好的。但学生会经常反映不喜欢某老师,理解的家长和老师会对学生说,尽量去适应老师的教法吧,老师由于年龄的关系,可能一时难以改过来。当然这也无可厚非,老师教育观念一时难以转变过来,但教法改不改是态度问题,改不改得好是自身的水平问题。然而,作为老师,更多的是我们应该怎样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更多地影响学生。例如用你渊博的学识、行为习惯、敬业精神、爱生情结、精辟观点、人生态度、治事作风、幽默谈吐. 老师所有的一举一动,关键的一句话、一个赞许、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或许会让学生铭

4、记在心,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成长的动力,这些都会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之中,甚至会影响着他的一生。正因为如此,把教书育人作为天职的老师,如果把每句话、每个行动、每个赞许都能踏实做来,从细微末节处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这样,教育的力量就是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体现。教师影响学生,首先要了解自己。还要看自己是否有影响学生的条件(学识、气质、风度、修养),别不顾条件只想影响学生!要影响学生就要不断完善自我,从自己做起。一点一滴的、扎扎实实的去真正地影响和改变学生。其实,虽然强调老师注重对学生的影响,相反在老师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的同时,最终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影响去让学生有所改变。也就是说,影响是前提,改变才是目的,老师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是外界因素,而改变则是学生的内在因素,外因只能够在内因的作用下才能有所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