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杂忆读后感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棚杂忆读后感大全.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牛棚杂忆读后感大全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在时期亲身经历的一本回忆录。季老先生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要为过去的事和人打翻身仗,而是希望现在的人能总结教训和“经验”,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让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能出来说真话,而不是沉默不语,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牛棚杂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牛棚杂忆读后感1一本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血与泪的凝结。而一场却是中国历史悲惨的浩劫。作为晚辈,那段刻骨铭心的痛,我们无法理解。但从让人心碎裂的文字中,从老人们埋藏心底的仍隐隐疼痛的伤口中,我们是否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畏惧和痛心?季老用他诚恳真诚的话语,向我们讲述他的亲生经历,每一个字都
2、是心里挚真的话。当我读到在牛棚那些知识分子受到难以忍受的折磨,却百缘莫明的时候,我的心仿佛崩出一道口子,鲜血溢出来,撕心裂肺,滴成了充满血腥的。那些折磨人的红卫队是没有人性的,我非常瞧不起他们,平时对教授、朋友很恭敬,到了大革命的时候,揭底最多、最残忍的就是他们,而他们却往往是被批斗的人身边最亲近的,而这一切就仅仅只为了头上的一个虚伪的头衔。人的本性,人的残暴,毫无遮拦的被挖掘出来。灵魂上有了污垢,抹不去,擦不掉。或许,有什么能清洗一下,人们也就不会那么糊涂,那么无情。是史无前例的,它是致命的罂粟花,轻易的触摸便会窒息;它是弥漫在宇宙间仿佛凝固起来的黑暗,吞噬着一切光明与生命;它是人间的十九层
3、地狱,置身于炼狱中的人必定受尽折磨,痛不欲生。那段峥嵘岁月,扼杀了多少无辜的生灵,毁害了多少宝贵的知识财富,它垄断了中国发展的道路,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历史遥远,但的罪证却在身边,牛棚杂忆就是其中一件。那时的社会多黑暗,生活多糟糕,知识分子都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成了不可接触者。他们是低微的蚂蚁,别人轻轻一捏就成了手中的齑粉。那时的人是冷血动物,冷漠得令人不寒而栗。听老师说过一个故事,这也是她老师讲给她听的,说的是一帮同学欺负老师。同学们揪着老师来到一间教室,四面都是毛主席的画像,他们命令老师要是哪一面背对着毛主席的画像,就是大不敬就要挨打。最终那个老师被打得遍体粼伤,衣服全被撕烂了。震撼!
4、完全、绝对的震撼!难以想象那是什么样的时代?如果说:“一本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么牛棚杂忆就是的诠释,它是一面镜子,把那个时代的人和事照得清清楚楚,真实地反映在读者眼前。人在它的照射下除去了虚伪的外表,只剩下一个高洁的灵魂在经受着血与泪的洗礼。今天的中国是强盛的,走上了明智的轨道。但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最应该时刻铭记的就是他失败时落魄的教训,只记着短暂的胜利,成功是不会长久的。骄兵必败。中国应记住这个血与泪的教训,时时鞭策,刻刻不忘,引以为戒。历史为证,牛棚杂忆为证。中国的前进离不开我们,让成为永久的历史,再也不要重演!牛棚杂忆读后感2很多年前就知道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读。借着这次生病住在
5、亲戚家终于有机会读到它,读过之后感觉很心痛。那是怎样的一段时期。真无法想象我的父母是怎样度过那些年的,他们一定有很多委屈吧!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们在那段时期生活的是怎样的胆战心惊,怎样的苟延残喘。平日在妈妈片段的回忆里面我只知道:家里四口人分别住在不同的干校,夫妻不能见面,母亲也见不到孩子,我的哥哥们一定在这段分离的日子里心灵受损小小的年纪就被迫和父母分离。妈妈在学校里被批斗,爸爸被发配到遥远的乡下社教,一年才允许回家一次。才三十多岁就给自己建公墓,我想那时候他们真的没有盼望吧。不过妈妈说还算走运,因为没有被打成右派,没有劳改,没有挨打。她的姐姐我的大姨,在那段时间被打的浑身青肿,逃出来躲在车站里
6、度日买张次日的火车票可以在车站的长椅上过一夜,早上再将票退掉,战战兢兢生怕别人起疑心查问。妈妈大学里最聪明的一位同学因为太聪明,看懂了这个政治斗争的实质而说了一句实话,结果被判刑关押了近20年。受尽折磨,后来也早早离世。那是一个多么没有人性的年代。政府应当为那一代人做点什么以示谢罪。书中所提到两派的斗争尖锐而血腥,其中之一的头目是一老佛爷。我很有好奇的打听了下这人是谁?她都干了些什么事,她怎么会有这么大能量。我的感受是:人心贪婪,每个人都想多占点便宜。也许起先的决策不是很坏,但是通过人的执行就渐渐变了样,最终到了一个无法控制的地步。因为每个人都想在上面填点什么以示自己的聪明,再取走点什么让自己
7、心里舒服些。最终的结果恐怕决策者也无法控制。圣经上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点。真是没有错。之后,有一天我和一位在国外生活多年的亲戚讨论两党执政和的问题。她认为两党执政要民主的多。但因为刚刚看过牛棚杂忆中关于两派厮杀的文字。我心中突然觉得两党执政在中国也许不合适。一个被压抑了几千年的民族一旦被释放,恐怕会自由的没边儿了。再加上数十年的各种运动,丢掉了传统没有了教养。人生又没有所敬畏的,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看看小区里的邻居占公共绿地为己有的劲头和速度,我想倘若有机会两党执政带来的未必是民主,反而可能是更大的混乱。所以,凡是都因人而异,有些事对别人是好的,对自己未必。最后,我想说:带给社会的损失
8、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妈妈的那个同学不肯谈起有关那时的任何事情,一定是太痛苦。我也开始从心里明白(思想上早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一代甚至是那几代人总是活得谨小慎微,同时又脾气古怪。我想经过那样的心灵创伤以后再很难淡定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的爱和理解这代人。牛棚杂忆读后感3各位朋友,建议大家读读季羡林的牛棚杂忆,里面记载了“时期的种种现象,能让我们跟好的了解这一段历史,并且对日后的人生定位有一定的正面的影响。以免辜负季老先生给后人留下的一番美意。在读牛棚杂忆的过程中,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倘若自己处于如当时这么一个环境当中,我会是被迫害的那一类人还是迫害别人的那一类呢?这很难说得清楚,即使说出来了,
9、那也无从证明,因为没有人会希望再次发生这样的灾难,来证明一下这个问题。虽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从书中我们应该要认识到一些问题,然后来个自我反思,看看自己身上存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具体说来,我总结了几点:首先、切勿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这是一个大多数人在幼儿园或是小学时就经常听老师说的道理。怎么这么一个基本的做人道理、价值观取向竟然曾被一个民族集体遗忘呢?季羡林先生在书中说,时候的批斗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只是满足一下那种人身上的以折磨别人为乐的劣根性而已。那时的批斗根本上不存在什么“正义感”和个人憎恶的情感,而在我的记忆中,确实也亲眼见过在这种劣根性的驱使下,整个村
10、子的人吧一条生命活活毁灭的事件。我也曾经亲身经历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小偷就在群众的毒打下奄奄一息,最后死去。当时我还很小,不明白为什么整个村子的人都打得那么的起劲,那么的满足,开心。甚至妇女们还在一边呐喊助威。我只是想难道他们就真的这么有正义感,为那个被偷东西的人出一口气(其实那小偷确实最不至此)。后来才慢慢的发现,有份教训小偷的人当中,不乏是被偷的那户人家的仇人,其余的大多数也没有什么正义感,大家都只是以此为乐而已。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实,不正好是风气吗?这样,你还能不承认人“性本恶”的事实吗?一个人一旦缺乏向善的教育,他必定会是一个坏人,但这还不足以证明“性本恶”,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
11、时期的很多北大学子,甚至是教授),只要有机会,就干出革的各式各样禽兽不如的批斗恶行,那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性本恶”这一结论吗?足矣!而那些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人,如在我们同学或是朋友当中,那些经常为能够贬低他人,抬高自己而满足或感到神气的人,如果重现人间,大有可能成为“革命小将”,“红卫兵”一类的人,对这样的人,我们要慎防之,因为这样的人要么就是伪君子,要么就是蠢货一个,很容易为人所利用。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为数不少。所以我们要时刻记住一句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顺便也说说,那些见到领导就浑身发热,打心里大喊一声“哇!某某领导来了”,这样的人,在当时肯定也为发动“”出来不
12、少力,在今天的社会,倘若气候合适,也将是一群为虎作伥的人。其次,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也许,那种人身上的以折磨别人为乐的劣根性事一种世界性的劣根,在其他国家也存在。但是,为什么在向美国那样的西方国家就没有发生过像那样的大灾难呢?(至少在近一百年来没有发生过)那是因为制度上的问题。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首先杜绝了权利过于集中的现象,同时也杜绝了个人崇拜现象。我们再看看几个国家过去发生过的种种自己创造的灾难,我们也能略见一斑,如前苏联的“大清洗”运动,还有柬埔寨的“红色高棉”运动,这些事件在残忍和手法上,皆与“”同出一辙。而这些灾难得以发生的原因皆是因为制度上的不健全。当然,这是大方面的问题,以我的见
13、识浅陋,没有资格多说,我想说的是,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做人一定要为自己设一条底线,并且坚定的执行。一旦有人吩咐你触及这条底线,无论他是谁,你都应该拒绝。必须坚持自己的底线,不能越雷池一步,不然,你便会陷入无底的深渊,永生不得安宁。在季羡林今时今日的地位和名誉面前,那些曾经迫害过他的人难道就能若无其事的安然活着吗?他们要么继续的丧尽天良下去,倘若他们还有那么一点良心,那肯定会日日夜夜的忍受着自己良心的责备而不得安生。我记得教我的一位教授曾经对我们说过,90后的年轻人当中有许多人因为生于国家思想最为封闭的时候,使其身上有着一种极左的东西,而自己又全然无知,这就很容易把自己毁掉自己的人生。这种极左的东
14、西就如当日时期“革命小将”和“红卫兵”一样,只要有人指使,什么坏事都敢做。季先生在书中还说到,其实即使是在今天还没有真正结束。确实如此,而的某些极左思想在新时期里得以改头换面,正在侵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青年。(如当日的“革命小将”为讨好领导而疯狂,今天很多人却为了金钱而疯狂)而在社会制度还远没有得以完善的今天,我们除了相信党和国家外,还应该去了解这一事实,以免灾难重现人间,贻害苍生。所以,列位看官,请抽时间读读牛棚杂忆吧。也只方便说到这里了。牛棚杂忆读后感4通过季羡林自己在中的经历,使人感到“”是中国当代史上黑暗、混乱、可悲、可叹的一页。在历史上留下的景象是:斯文扫地、文化遭到扫荡、知识分子受
15、尽侮辱和磨难、他们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感情遭到践踏,人性中黑暗和暴虐的一面被释放出来,被激发放大,酿成无数国家内部自相残杀的惨剧和悲剧,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打断了国家的发展进程,迟滞了国家发展的脚步,毒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有没有好的一面呢?应该说还是有的。但恐怕是损失大于收获,破坏大于建设。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不可能一无是处。评判的标准应该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和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大多数人的利益。发起人的初衷就是打破和破坏,然后重建。他的理论是:“由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治”,“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他认为国家和社会不能陷入一种僵死固化的状态,那样
16、就失去了活力,所以他主张要不断革命,不断破坏,不断重建,从而保持活力。这种理论对不对?恐怕难以分辨,但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破坏性已经从中充分暴露了。读了此书另一个感觉是季羡林对社会的复杂性和阴暗面认识很肤浅,对人的复杂性和阴暗面认识很肤浅。从这个意义上说,季羡林很幼稚,很傻。许多知识分子在这个问题上也很幼稚,很傻。为什么这本书迟迟没有出版?季羡林说原因之一是他在等待,等待那些在中疯狂的迫害过别人的人能够反省自己,反省以后写成书,说说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想看到这些人写了以后再出版自己的书。结果,他一直没有等到。这好像是在说:一个人在等待老虎吃人以后,有一天会良心发现,把吃的人吐出来。或者
17、说等老虎悔恨自己的虎皮是吃肉以后长出来的,要扒下自己的虎皮以谢天下。这不是幼稚吗?不是傻吗?季羡林的确是傻的,幼稚的。这从他在中的举动可以看出来。本来一开始,人家没有针对他,没有整他也没有批斗他,他完全可以遵循知识分子远离政治的传统,躲远点,当个逍遥派。但他自己反而觉得受了冷落,觉得自己被排斥在运动之外了。他看不惯当时的政治红人、北大实际掌权者的行径,于是一怒之下加入了掌权者的反对派。按他自己的话说是“牛劲发作,自己跳了出来”。从此,他给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招来了疯狂的打击和迫害,他的厄运开始了。他经受了残酷的肉体和灵魂的磨难和摧残,差点丢了老命。他的遭遇应该说很大程度上是他自找的。这说明了他
18、政治上的幼稚,对人的认识的幼稚。他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尽侮辱和折磨,这近乎自取其辱,几乎是一个笑话。所以知识分子不是那块料千万别掺和政治,否则只能自取其辱,自投罗网,徒增笑柄,弄不好把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季羡林的经历说明:犟脾气的人总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尤其在政治上和官场上,彭德怀是另外一个例子。人们说:性格即命运。深信然。季羡林“自己跳出来”,结果被整得惨不忍睹,他差点自杀,因为偶然的原因没有死成。从那以后,他鬼使神差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忍受了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大大小小肉体上、精神上的折磨、摧残和侮辱,人不人鬼不鬼的活了下来,而且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都像他一样,受尽屈辱和折磨活了下来,不能忍受侮辱
19、和折磨而自杀的知识分子很少。一位老干部说“古人说:士可杀不可辱,中的事实说明,士可杀亦可辱”。是古代的士境界很高吗?不是。是现在的士堕落了吗?不是。其实古代的士说的这句话,是自视过高的表现,是自认高人一等的表现。士不可辱,难道别的阶层可以辱吗?可能因为这句话,一部分士免除了被辱。但很多时候,这恐怕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中那些宁愿受尽侮辱和摧残而不自杀,而选择活下来的知识分子是对的。活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斗争,一种胜利。放弃自己的生命,本身就是逃避,一种失败,一种投降。只有活下来,才有希望看到对手的垮台和失败,才有希望报仇雪恨,才有希望等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才能宣示自己的胜利和对方的失败,这是一种强者
20、的态度和行为。“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看似消极,但也包含了某种积极的意义。季羡林中受尽侮辱而没有自杀,他做对了。不然,他怎么能看到那个北大老佛爷的垮台?怎么能够恢复工作?补发工资?怎么能够后官复原职?而且步步高升?飞黄腾达?事业达到顶峰?人生达到顶峰?就季羡林本人来说,他不是一个聪明人,他的脾气倔强,对社会和人的许多认识显得幼稚,肤浅。这说明知识分子有很多局限性,人们说知识分子“迂腐”“穷酸”“死读书,读死书”“百无一用是书生”,不无道理。为什么刘邦、毛泽东等帝王不重视知识分子,要整治知识分子?引人深思。季羡林关于的回忆和思考对社会、对国家是有积极意义的,他敢于把自己在中受尽侮
21、辱和磨难的经历写成书,敢于暴露自己做过的傻事,自找的侮辱,这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对个人来说,这可能很傻,但对国家和社会来说,这是一件很有益的事、很重要的事。一个国家和社会,如果在国家和社会利益面前,个人太聪明了,国家和社会利益往往受损,如果个人傻一点,国家和社会往往受益。对的反思和总结,由于当时领导人的认识和决策,国家和社会没有进行这项非常重要、非常有必要做的工作,中国历史上极其值得反思和总结的重要一页被稀里糊涂轻率的翻过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决策失误。中出现的许多事情、许多人物,没有得到反思,得到总结,得到清算,他们就像病毒和细菌一样,在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的身上隐藏下来,潜伏下来,一旦某
22、种时机和条件成熟,这些病毒和细菌还会爆发,还会卷土重来,这些病毒和细菌很多来自人性的阴暗面、社会的阴暗面、文化的阴暗面,本身就极其难以清除,更何况后我们放弃了对他们的清算。牛棚杂忆读后感5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代文豪,在十年的动荡里确实经历了一场“浩劫”。牛棚杂记就是季羡林先生对这一段亲身经历的直白记录。牛棚杂记缘起总述了在时期的遭遇,由对西方与中方的地狱描绘写起:“但丁的诗句如同黄钟大吕,但是诗句所描绘的地狱,却不敢恭维,一点想象力都没有,过于简单,过于表面。读了只能让人觉得好笑。回观印度的地狱则真正是博大精深。再加上中国人的扩大与渲染,地狱简直如七宝楼台,令人目眩神驰。”然而这些对地狱的所谓已出
23、神入化、被众生畏惧谈之色变的描写,跟牛棚比起来呢?“革命小将在东胜神州大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建造起来的牛棚,已经对牛棚的管理措施,还有在牛棚里制造的恐怖气氛,同佛教的地狱比起来,远远超过印度的版本。西方的地狱更是瞠乎后矣,有如小巫见大巫了。”在牛棚中,没有牛头马面,也没有刀山油锅,有的是过去的在讲台下虚心学习的学生。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革命小将”,将讲师教授们揪下三尺讲台,关进“劳改大院”,还有什么比看到昔日的学生在一夜间变得面目狰狞、狂热到失去自我更令曾经朝夕相处的老师们心碎呢?更何况在这“劳改大院”有的是无穷无尽的恐怖气氛。“每当夜幕降临,犯人们列队候训。恶狠狠的训斥声,清脆的耳光声,互
24、相应答,融入夜空。”在那样的日子里日日夜夜、时时刻刻,无不需要人吊着十二分的小心,正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然而那个时代,已经偏离正规、狂热化,每个侥幸站在牛棚外地人,不仅不寄予同情,反而在他们最四面楚歌之时添上不屑、嘲讽,这可谓是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每个人的悲哀,无论是在牛棚里面,还是在牛棚外面。季羡林先生对当时的描述是:“院外小土山上,在薄暗中,人影晃动。我低头斜眼一瞥,知道是自由人在欣赏院内这难得的景观,宛如英国白金汉宫前面广场上欣赏御林军换岗的盛况。此时我的心情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这是整个时代和社会的颠覆,无人理解,无人倾诉。地狱也只不过是对人身体的折磨,然而牛棚,是从身到心,由外及内的
25、摧残。对身体的虐待只会至于伤残,而对于灵魂的逼迫与强行改造,就是对一个人的彻底抹杀。还有什么比身处一个颠覆的时代,周围全是被极端化了的有绝对统治权的人群,自己却保持着清醒独自与整个世界对抗,面对着整个世界的人的唾弃、谩骂与鄙夷更让人绝望呢?更何况季羡林先生这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当时是怎样的失望,又是怎样的在风雨飘摇中坚信着自己的一份清醒。有人发了疯,有人焚毁了以前所有的稿件,连同过去坚守的自己,有人为了尊严,为了自己的信仰,选择了遗弃这个充满失望与绝望的世界。然而季羡林先生没有,没有被同化,没有放弃,也没有弃世而去。在人群中逆行,在黑暗中守着一盏心灯匍匐,是需要怎样的强大。他以一种近乎调侃却
26、又极其虔诚的笔调,再次重新审视过去强加给他的条条疮疤,写下用血与泪换得的文字。我们知道,对于过去所受的痛苦,尤其是那些惨烈的、让人目不忍视的历程,最好的释怀方式是尘封它们。然而季羡林却把过去的伤疤再次揭开,审视着那些触目惊心的血痕,为我们展现那段往事。他要得不是理解和同情,而是为了让现在的青年人了解,让世人铭记。他觉得经历过牛棚岁月,又能把不堪回首的经历写的淋漓尽致的人太少了,而这些人竟都默而不语。十年浩劫过去还不到二十年时,人们就渐渐淡忘了,当今的青年人无法理解,像在听一个天方夜谭。季羡林先生所恐惧的不是那些让我们听来已可以毛骨悚然的经历,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人对历史的漠然与遗忘。于是季羡林先生觉得,不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对于人类全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不惜再让伤口流脓流血,只是为了让过去的灾难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一面镜子。为天地立心,竟至如此。现在,那个时代早已远去,留下的伤痛也渐渐的平淡。然而作为新一代的知识青年,我们切勿失了为天地立心这一心境。世界伤害了我们,我们却以最坦荡的心致意最虔诚的思索与回报。这是作为每个有识之士,对这个社会和国家,最基本也是最伟大的义务。风雨如晦,扶一盏心灯踽踽独行;安居乐业,留一份理性熠熠生辉。无论是风雨飘摇,还是和平安定的时代,我们所要做的,都是为天地立心,让思想之声穿透历史,遍及世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