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13951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皮亚杰强调顺应生物自身的脑力发展水平,鼓励顺势而上,教育者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启蒙,他相信孩子在脑部神经系统发展日益成熟的同时,孩子能在教师、家长的引导下发现那些“普遍的真理”。莱布尼茨和牛顿都是微积分的创立者,除此之外,大多数第二个发现者都被忽略掉了。关于造纸,各个大陆在过去彼此割裂的时代都发明了纸,但是很快教科书下了比较的结论,中国的造纸水平最高。我们一般只认可最早的,最好的,最经济的。所以即使现在的教育者在谈素质教育,实际上仍是在堆积素材,让普遍的真理看起来穿了一件衣服,等孩子兴高采烈的去发现马甲。不可知论者恐怕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支持者。 维果斯基作为苏联唯物主义的

2、心理学家,强调我们发展的高度受到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的限制,学习先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先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谈的上发展。也就是说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时有可能发现望远镜是近视镜片的叠加,但是即使有了三角几何方面的知识,也未必能发现勾股定理。最后,我想问,撇开那些高深的定理,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容忍自己的孩子以“幸运的发现者”来进行探索和发展。大多数的教育乃是功利性质的,强调实用性,我们从灌输到引导已经是进步,但最终也绝对无法容忍孩子再造一个世界。 我相信皮亚杰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的智力高度可能发现一些共同的真-相,殊途同归。但是用我妈的话来说,徒弟都是一个师傅带出来的,所以我觉得维果斯基的观点更

3、加贴合实际。 关于认知发展的过程。皮亚杰的一些观点我基本赞同。 其中基础性的概念,我们会最终把基础性概念简化成信息的雪片来保存,忘记曾经是怎样收集到他们的,所以会惊讶小孩子为什么这么愚蠢.我们已经忘记了过去我们是如何掌握它的。就好像代际之间,常常经历过一些同样的事儿,但是在一轮一轮的蜕变之后,留下的只有几个普普通通的道理,而只依靠几个经典的句子不足以支撑起我们整个生活的信仰,仍然需要去实践去内化一些感受。为什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总是很多隔阂,也正是因为他们忘记了曾经的自己,而很多年轻人又去张扬的姿态去招呼未来的自己。所以断言未来和否定过去都成了一场无休无止的纷争。 关于一个记忆的多-维度的理解会

4、出现在生命中的各个角落,引起不同的共鸣。可以称之为3d记忆。又比如成年之后再去读这类研究儿童的文章,会发现很多新的知识点,这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智力发展差不多在15、16岁就已经定型,在这之后只是不断的客观化的过程,从围绕自我,到逐渐接纳客观世界的多-维度的发展规律,所以说我们始终都在成长,都在更加贴近现实。智力最初的发展只是单向的维度,比如从高度来比较,之后发展到面积的比较,再发展到体积的比较。成年时候,我们需要做的还是多-维度的思考问题,全面的解决问题。但是这样看起来更像是情商的发展,实事上仍可以理解为智力的进步。很多人成年之后严肃性阅读量会骤减,这并不是坏事,教科书可以丢弃,

5、投身生活的大舞台可能是最好的出路,因为现实生活可以使人认识到更多的维度。实事上,书本和知识的更替,需要自我的供给了,也就是自我选择。如果不选择,就越会发现它们教条的很,死板的很。所以你会错怪书本充斥着不灵活和假象。还有很多很多的书躺在哪里,只不过无人问津。 需要补充的是,我欣赏维果斯基的另外一个观点,就是说对于陌生的领域,我们仍会沿用由浅入深的学习方法,从感性到理性,而不尽是像皮亚杰所说的,完全内生化的思考。尽管我们更多的通过语言这种工具区构建知识的内涵,但是本质上,我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具象化的内容、丰富的例子来作为入门。 语言可以视为是思维表达的结果,但是维果斯基还认为语言极大地推动思维的促

6、成。把语言混淆成思维本身的先决条件-苏联专家的理论,我认为是偷换了概念,就发展成了新的理论?语言和思维是独立的,并无直接的交集。 如维果斯基所言,假设我们是在最大的程度上灌输一些东西给孩子,那么孩子在有了一定的词汇基础后可以更多地进行语法上的练习,同时促成逻辑的思考能力,表达本质上是加强自我与客观世界的沟通。这点我还是认同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会思考,但是没有素材,思考什么呢?如果眼前没有香蕉,猴子怎么表达他想吃香蕉呢?可以说,我们从可知觉的世界中走向语言系统,以一种内化的知觉去了解世界。 其次,思维是一种普遍的联系,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我们发现了新的联系新的事物,接纳或者创立新概念,进一

7、步扩大客观世界的联系和刺激,推动思维产生出新的火花。语言如神经元,而思维正是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信息的电流。语言不仅仅是思维的工具,甚至成了思维本身前行的呼唤。这点就像猴子本来不想吃香蕉的,看到香蕉又想吃了。 最后,在语言系统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人的思维水平更落后,语言词汇系统越加丰富的环境里,人们描述与解释事物的精准性越高,也就是说最经济的传播了知识。语言使知识成了咀嚼过的碎片,易于消化。这一点也算是补充前面的。 想到那些消失的帝国和语言,就如同金子塔的建造,间歇性的哑巴,使知识陷在了断层之中。因为语言的消失,也意味着曾经的人类文明的总结将走向灭亡。 语言与思维如同循环论证,相对人类的历史长河来

8、说,思维很重要,相对短暂的一生来说,语言更重要。我们大多数人不具备非凡的创造性的思维,但是具备模仿的能力来维护现有的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秩序,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改进自己的生活,语言是像他人学习的必要工具。这个观点非常符合他的学习先于发展的观点。 自然科学的发展可能适合皮亚杰理论解释,以他的发现者姿态看来,他并不完全认可现有的规则,但这看起来不可笑,因为自然科学讲究的是可证伪。而社会科学的发展可能适合维果斯基解释,因为他事先认同既定的规则,但是到后来他会表示反思和否定,社会科学不具备颠覆性,只具有革命性。 甚至回到了叔本华的那句话,可能没有单纯的知识,有人发明了原子弹,于是就有人把原子弹社会化,讨论其该不该被发明。每一项新的知识,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含义,两者本不可能割裂。思维的本身是发散的,非定向的,但是社会的发展需要使思维受到约束,有选择性的发展了思维和它的新知。语言在某些方面就起到了筛选的作用,就比如课本,可以设置各种理论,但是实事上你只被要求掌握了其中一部分,你的思维也只能往这个方向照抄。 人的思维是被输入的一些公式,并且朝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前行,最终还是为了社会服务。但是同时又存在一定的弹性,可以使社会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我也不知道我写了什么.既然写了,就算是想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