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从尊重学生思维做起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17305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课堂从尊重学生思维做起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有效课堂从尊重学生思维做起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有效课堂从尊重学生思维做起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有效课堂从尊重学生思维做起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有效课堂从尊重学生思维做起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效课堂从尊重学生思维做起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课堂从尊重学生思维做起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效课堂从尊重学生思维做起【摘 要】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前线阵地,对教育者来说是一个有效的教育场所,如何做到有效,众说纷纭。本文从学生认知特点、课堂生成、把握课堂的重难点三个方面来解读如何做到有效。【关键词】课堂 有效 尊重学生思维 认知特点 课堂生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因此有效课堂应“以生为本”,从尊重学生思维做起,让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一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一个遵循学生思维的教学过程学生

2、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学、教师更有效地教,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学习新知的认识规律,设计一个环绕学生的思维“转”的教学过程。如教学“认识角”中的“比较角的大小”时,我根据学生认知思维的特点,对教材稍加重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先教学例2,让学生观察例2中三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在学生充分体会到角是有大小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比较角的大小的具体方法观察法、数钟面上的格子法等,但在这里学生探索不出“重叠法”。接着教学“想想做做”第4题:分组用纸折出大小不一的4个角,要求将折出的角用“弧线”表示出来后再剪下来,按从大到

3、小排列。学生们在折一折、比一比中,终于进一步探索出了“重叠法”,在以上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升华。接着教学“试一试”,让学生在制作活动角和玩活动角的过程中得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最后,教学“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在观察用剪刀剪扇子的变化过程中,再次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并进一步得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比较角的大小”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整个教学过程都遵循了学生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的每一环节的要求,让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形象抽象概括内化应用的过程。学生学得深入而快乐。二 根据课堂生成,随时改变原有预设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

4、过程,课堂生成的问题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支点。课前预设的难点不一定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难点,课前预设的重点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教学,而课堂生成随时在课堂中出现,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根据生成的新情况,及时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和设想,调整相关的重点和难点。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时:教学伊始,我设计了一个师生摆花片的活动:我先摆“8个花片”,然后让学生摆“比老师摆的多3个花片”。我在巡视中发现沈莹(化名)同学摆错了,于是在等学生们摆好后问该学生:“沈莹,你摆了多少个?”“我摆了10个。”话音刚落,其他同学纷纷举手,李立(化名)的声音清脆响亮:“老师,沈莹摆错了,应该是11个。

5、”我追问:“那她怎么会摆错呢?”“她摆的时候可能数错了,先摆了7个花片再在后面摆3个,应该先摆跟老师一样的8个花片,再摆3个,这样就对了。”这位学生把怎样摆出“比老师摆的多3个花片”的方法说得简洁、正确、到位。李立的回答是我课前没有预设到的(我估计李立会先算8311,然后再摆花片),接着我让李立把这种摆法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学生们看,因为这种摆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即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原本想在第二环节(探究新知)中解决,现在在课堂的开始就解决了,我也就顺水推舟地直奔教学主题。教师要时时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为了更有效地教学,应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探究主旨

6、,随时改变原有的“教案”。三 全局把握每课的重难点,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教师必须对整个数学学科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要有教材的“大局观”,降低学生学习时的思维难度。一个单元中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不是孤立的,它既是上课内容的升华,也是下课内容的基础,所以教学时要注重每一课的重点,这样才能促进本课和下一课课堂教学的有效。如我在教学“认识除法”时,课上得非常成功,具体表现是:(1)当我揭示“两种不同的平均分”可以用除法式子表示时,学生们热情高涨,忍不住连说“省力”。(2)在“巩固新知”时,几乎人人能快速做对(只有一个学生算错了:936,这在下一课“用口诀求商”时会得到解决)。(3)在“全课总结”时问:“

7、同学们,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生1:“今天我知道了平均分原来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生2:“我知道了除法算式的读法,还有认识了里面的被除数、除数和商。”生3:“我还知道了除法算式里面有个除号。”学生们都能把今天的学习内容说得头头是道。这堂课的教学原先一直是我担心的,因为要从“平均分”里抽象出除法算式及算式的含义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学生对这堂课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因为以后既要解决“加减乘除混合”的一步计算的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更要会解决“加减乘除混合”的二步、三步计算的问题。所以,这堂课不但要让学生明白两种不同的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抽象出除法的具体含义,而且

8、最好在课上提示给学生:除法有两种含义,即包含除法与等分除法,为以后进一步认识除法奠定基础。为了这堂课的成功,我上好这一单元里的每一节课。为了让学生更感性地认识平均分的两种分法,在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这一课时,注重让学生体验“每几个一份”的包含平均分,让学生充分地摆小棒:从指定的小棒中每次拿出“几根”摆一份,直到拿完,可以得到摆成了多少份。在教学“平均分成几份”这一课时,注重让学生体验“平均分成几份”的等分平均分,让学生充分地摆小棒:按“要求摆的份数”从指定的小棒中每次拿1根或几根摆成几份,直到小棒拿完时,知道了每份有几根。特别是在“比较两种平均分”这一课,“摆小棒”贯穿了整节课,要求学生

9、不但熟练地摆出两种不同的平均分,还要把摆的过程说出来(自己说、同桌互说、在组内说等),如果是包含分的,可以这样说:12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平均分成4份;如果是平均分的,可以这样说: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3根。不但说“小棒”里的平均分,还说生活中的平均分,例如用两种平均分说鸡(有4笼,每笼3只),或平均分说人(有3组,每组2人)等。总之,通过小棒的“摆”和摆时的“说”,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深厚”的关于两种平均分的概念,为本节课服务。教师只有尊重了学生的原创性思维,顺着学生的思维组织大家交流各具个性的思维过程,充分让学生深刻地去体验和对比、选择和发现,去再创造才能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也只有真正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高度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促进课堂的高度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