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托起未来──爱心教育浅议.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18401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爱心托起未来──爱心教育浅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用爱心托起未来──爱心教育浅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用爱心托起未来──爱心教育浅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爱心托起未来──爱心教育浅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爱心托起未来──爱心教育浅议.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用爱心托起未来爱心教育浅议 用爱心托起未来爱心教育浅议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用爱心托起未来爱心教育浅议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用爱心托起未来爱心教育浅议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关键词教师 爱心教育 学生一、倾注爱心,做学生表率作为教师,除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外,还要有慈心、爱心、能爱、会爱,“爱”是最好的润滑剂,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本着对学生负责,帮助学生健

2、康成长。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真正的关心帮助他们,让爱成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无形的情感纽带,没有爱就没有心灵的沟通,也就没有情感的融洽。要培养学生的爱心,老师自己也要有爱心,言传身教。首先,教师要做有心人。教师要细心留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贴心的关怀和帮助。其次,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爱心环境,长期生活在充满爱心的集体里的学生,其心里也必然充满爱心,以良好的心态学习。二、师生平等、民主、和谐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建立并保持经常性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会导致教育效果差。这是因为,在没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中,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反感意识总是销蚀着他们良好

3、的心态,最终形成学生对教育的排斥现象。正是因为如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所强调的。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讲求师生平等、民主,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肩负着社会的重托,教育者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包含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期待。对学生当前状态下良好言行的期待,对学生未来的成就和行为的期待,都伴随者教育者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关心和爱护,并且把这种情感春风化雨地传给学生。当学生感受到这种期待、体验到教育者对他们的真切关爱,就会意识到教育者希望他们怎样学习、怎样做事做人,同时在内心产生一种强大的推动力,这种推

4、动力的不尽源泉,就是教育者的期待。三、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之爱,应该是尊重而不是苛求。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亲其师,是因为教师爱其生。而一个热爱学生的老师,肯定会给学生充分的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爱。教育者爱心的直接体现关心、爱护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也包含对学生的尊重成分在内,但不是对学生的一般尊重,它是教育者满怀深情地对待学生的成长寄予良好的期望的态度和行为。教师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对有问题的学生,切忌当众羞辱、责骂和体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的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孩子“成为好人”的愿望破灭。尊重乃是宽容和理解。其

5、表现之一是在尊重人格、平等人格意义上的理解。作为一个孩子,他们有不同于成人的天真纯稚,心灵上的一片洁白,表现为对世事的好奇与知识的渴求,而老师常常把这种好奇与渴求禁锢起来,因为他们常常超越了我们教育教学中所人为设置的框框,稍越雷池,便声色俱厉,务必改过自新而后心安。这正是不尊重、不理解学生的错误。理解的意义之二是对学生的学生的错误与缺点的宽容与耐心,原谅学生错误,善待学生错误。列宁说过: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的。因此,教师应有宽容与大爱之心。(作者单位:山东菏泽牡丹区皇镇乡初级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6、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7、: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

8、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