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让人惊喜实践催人深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改让人惊喜实践催人深思.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改让人惊喜 实践催人深思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比前几年鲜活了许多。然而,作为第一线的教学实践者,深入到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却隐约间发现了课堂中隐藏着某些“不正常、不正规、不正轨”,现采撷下来,以引起大家的重视。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我们看到,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总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
2、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注意到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更加开放了,注意走出课堂和书本,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等这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重视。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一、发表见解追求“无忌”,偏离了原意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
3、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在评价学生答问时,不少教师更是亲切有加,一味以表扬为主,作出不痛不痒、不是不非、不明不白的评价。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总结全文时问学生: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生: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了。生:乌鸦爱动脑筋,他想的办法挺巧妙。生:乌鸦很勤快,渴的时候到处找水喝。生: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多脏呀!生: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找根吸管喝水多方便。生:乌鸦还上过狐狸的当,挺愚蠢的。生: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点头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别对后面的四种意见大加赞赏。)你看,这位
4、老师真是“太爱学生”了,“太尊重学生”了,对这“无忌的童言”可谓是“尊重之至,保护有加”。这种开放已经走进了误区。开放性的思维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在于对问题本身的深化与提升,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前三种意见反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而后面的几种“创新”意见已经越来越脱离文本承载的教育价值,而教师却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使大部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严重偏离了原意。如果教师在肯定文本“动手动脑、实践创造”价值取向的同时,再让孩子发散思维,如让孩子说说“乌鸦喝水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学效果会好得多。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
5、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二、感情朗读追求“和气”,亵渎了读技歌唱,有个高低快慢、抑扬顿挫,如张也唱走进新时代是强音赞美的,周冰倩唱真的好想你是深沉怀念的,潘长江唱过河是欢快跳跃的并且,同一首歌曲,通过摇滚唱法、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等演绎出来的效果都是不同的,但同样能征服观众。感情朗读,有同于歌唱,需要的是情感的投入、语调的变化、停顿的转换。搞“千文一调”,尤其是“千文一柔”,朗读教学就黯然无光了。请看秋天的雨的朗读指导课例:师: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扇哪扇哪,扇
6、走了夏天的炎热。么富有诗意呀,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教师此时的导语缓慢又亲切。读生: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学生始终用缓慢的语速、亲切的语气读这一句。)接着,这位教师评价道:“你读得很温柔,谁也像她这样读一读。”其实,这句话朗读的语调也可以是“高声”的、“有劲”的(扇子是用力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不同,朗读的方式也不同。可这位教师的读前引语即朗读基调却已化成“亲切”,在教师的“亲切导引”下,学生只能“低沉缓慢”了。现在的课堂,为了尊重学生,为了搞好师生关系,读书也滥搞“一团和气”,亲切
7、地讲解,和蔼地引读,温柔地范读,学生读来怎不嗲声嗲气、“柔气横秋”呢?有人说:“走进小学,听着柔读,仿佛来到了奶声奶气的幼儿园。”读书时“一团和气”,做人又怎不优柔寡断呢?三、讨论探究追求“人气”,失却了自己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正是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的方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被教师广为使用。但在授课中也发现,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有的教师把问题一提出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8、就可以解决也去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的合作讨论则根据没有时间的保证,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了;有的小组学习,几个学生各自将答案一对便完事了,根本没有了合作,没有了讨论,结果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有的小组学习中,有发言权的依然是那些学习好的,学习差的则只是旁听;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还有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于是就这里看看,那是站站,有的还干脆去干自己的事去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四
9、个太阳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师:读了课文后,你知道四个太阳分别送给哪个季节?生:把红色的太阳送给冬天;把彩色的太阳送给春天;把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把绿绿的太阳送给夏天;师:请喜欢绿绿的太阳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金黄的太阳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红红的太阳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彩色的太阳和金黄的太阳小组中,而红红的太阳那一组只有位同学。接着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话的同学发言,发言往往只代表他个人的观点。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
10、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最让人担忧的是有部分学生在集体讨论会上很轻松,很能说,但当一个人思考练习时,什么都不行了。我说这都是习惯惹的祸。你看,大问题小问题都来讨论,精读课文讨论,略读课文讨论,尤其在公开课上,没有了讨论更不成“体统”。长此以往,深陷“论坛”,沉溺“论坛”,难怪“出了论坛就不会谈了”。离开了群体讨论,就丧失了独立的学习能力,这恐怕不是讨论式教学的初衷吧?组织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首先,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其次,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的确遇到疑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去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再次,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
11、向、范围,合作气氛要民主,要各抒己见,诚心参与,并且要有时间保证。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教学形式的决策依据。我们要准确把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绝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我们课堂教学的“调味料”或“商标”。合作学习也不应期望获得统一的答案,应允许学生在合作讨论后仍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四、课件应用追求“新奇”,替代了师生的活动。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多媒体资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对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应更科学、合理。新的教学理念不但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多样,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对多媒体资源的广泛应
12、用。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份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课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二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
13、楚,致使主次不分,宾主倒置。多媒体课件的便利和优势再多再好,但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在授课中我们感觉到,部分教师的课有明显的教师跟着课件跑的倾向和痕迹,教案是根据已有的课件来设计的,教学进程是由课件来控制的,教学节奏也是由课件来决定的,致使课件占据了教学的主导,而教师则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和跟随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我们还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但同时还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要用得更科学,更合理。课件使用得好了,的确能为我们课带来新鲜的空气,能增色出彩,不然则只会是适得其反。发言追求“无忌”,朗读追求“和气”,讨论追求“人气”,课件追求“新奇”,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如履薄冰,如踩地雷,一味迁就,一味放任,我觉得这太过了吧?随着教师底气的失去,接着失去的将是知识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