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触发性点评令文学气息充溢师生灵魂.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20389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触发性点评令文学气息充溢师生灵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触发性点评令文学气息充溢师生灵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触发性点评令文学气息充溢师生灵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触发性点评令文学气息充溢师生灵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触发性点评令文学气息充溢师生灵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触发性点评令文学气息充溢师生灵魂.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牛弹琴,琴声悠扬 触发性点评令文学气息充溢师生灵魂内容摘要:如何尽自己的最大可能教好每个学生?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生成触发性点评的契机,充分利用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利用以文解文的触发,利用丰富的生活阅历,引领学生徜徉于烟波浩渺的文学殿堂,令文学气息充溢师生灵魂,促使学生拥有一双深邃慧眼。关键词: 点评 触发 文学对牛弹琴,成语大辞典的解释是:比喻做事不看对象。这是个贬义词。但是我国现行义务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师,我们是没有对象可供选择的,因为对象就是我们所任教到的每一个学生。我常常将那些勤奋好学的莘莘学子比作默默耕耘的牛,他们的辛勤劳作会开辟出富饶的沃土,创造出灿烂的未来。我也常常

2、将教学工作比作对牛弹琴。科学家认为,处在悠扬琴声中的奶牛可提高产奶量,我们有理由相信,牛是懂琴音的。那么作为学生,他们更能听懂老师悠扬的琴音。新课程标准有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怎样成功引导和组织学生的课堂学习?我认为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之一是课堂点评。关于课堂点评的专述文章何其多,我这里所谈的点评并非指老师就学生回答问题的状况作出简单的或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老师因学生的回答而触发出来的思维和言语的火花,它是不可预设的,我谓之为触发性点评。夏丏尊说: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到与平常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联,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读到

3、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教学相长,学生的精妙回答会触发老师妙语如珠。这种触发会让老师引领学生徜徉于烟波浩淼的文学殿堂中,此时,点评就如一曲古朴雅淡的高山流水,老师则化身为从容抚琴的俞伯牙,长期沉浸于悠扬琴音中的“牛”们学生,耳濡目染,怎会不进化为知音的钟子期。语文课堂内文学气息弥漫,无形中引领着所有学生学好语文。教师该如何抚好这一架焦尾琴,奏一曲行云流水的雅乐呢?一、立足教材的触发性点评,给予学生鲜活合理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后,老师们达成一个共识:给学生的课堂评价以正面鼓励为主,于是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这样单调的几个词语“好”“很好”“你真棒”受好评伊

4、始,学生会激动兴奋,经久之后,学生慢慢对这样的评价产生审美疲劳,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了。而“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立足于何处?它就立足于语文课本。老师们或许有这样的困惑,除了古诗词和文言文,针对现在的考试机制,现行教材里选用的现代文似乎没用,因为它们不会出现在中考试卷中。然而,我认为语文教材里的课文是经过专家们多方论证精心选用的。它们或是一篇经典或是一页时文,课文的语言鲜活而又丰富,正可以利用它们来作为评价学生的语言,引领学生初窥文学殿堂。例如对于学生朗读的评价,点评如下:你“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令老师想到了藤野先生。

5、对于学生详尽的答案,点评如下:你的回答“植被多于空地”,令老师想起列夫.托尔斯泰胡髭的样子。当学生提出独特的观点时,点评如下:“我感觉到有无数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那正是莎莉文老师带给海伦.凯伦的感受学生的巧妙回答触发了老师对于课文的重新解读和利用,这样的触发性点评,让学生觉得鲜活贴切又亲切合理,每每引发他们会心一笑,自然而然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坚实基础。二、 以文解文的触发性点评,引领学生徜徉文学殿堂 “ 以文解文”是从“以诗解诗”这个词语中演化而来的,陈淑维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老师过于理性化,遇字必解,就会大大削弱诗词的神韵与诗意,学生的想象能力、

6、领悟能力、审美能力便无从提高,能否以诗词来解读诗词。我将诗这个词扩大化,我们不但可以以诗解诗,也可以以诗解文、以文解诗、以文解文。学生的奇妙回答有时会触发老师联想到曾经读过的某部书某篇文某句话,此时,教师适当的跟进触发性点评,会影响学生去好读书、读好书。记得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有学生提到:“我比较喜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天上宫阙,固然美丽,但却难免孤寂,难免寒冷,与其追求那高不可攀的嫦娥,倒不如把握眼下的所有。”学生的回答令我非常意外,也为他独特的见解倾倒,他的回答并不停留在对文意粗浅的把握上,而是文本的人生观触发了他解读自身的人生观。于是我点评道:“这

7、位同学的回答很好,就他刚才的回答,让我想起徐志摩的一首诗,我不愿成仙,蓬莱不是我的份;我只要地面,情愿安分地做人,与苏轼可谓异曲同工。所以,理想可以有,但幻想最好不要有,当然,理想与幻想之间该如何界定,是依据客观的标准,还是依据主观的标准,这还是个问题。当年袁世凯要复辟称帝的时候,他的二儿子,叫袁克文,是个有着魏晋名士之风的文人,也就是被称为东方居里夫人的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的公公,为了劝谏父亲,特地写了一首诗,诗写得很好,我记得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剧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就是借用这里高处不胜寒的意思。”这样的触发性点评,得益于教师平时的博览群书,并不是一本教参可以解决问题的。于是乎,儒

8、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哲学,道家 “无为而治”的出世经典,释家空灵又晦涩的禅道各种思维涌现于学生心头;于是乎,孔子、孟子、池莉、韩寒、德谟克利特、伏尔泰、雨果、勒克莱齐奥等古今中外一干文化名人漫步于语文课堂。作为教师就需要引经据典,纵横捭阖,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光辉的人格令学生折服,才会让学生爱上语文。触发性点评,可以引领学生进入文学殿堂,窥视无尽的文学宝藏。三、源于生活的触发性点评,触发学生独具深邃慧眼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经提炼深化就形成了文学作品。成功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传承千古,久经考验也不会淹没在时间的洪流里,就是因为文学作品所涉及到的

9、事件或者思想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文学和生活不可分割。在语文教学当中,某文会触发某事,某事也会触发某文。课堂内学生的回答有时会触发老师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事,以此来印证文中的某话。老师如能把握好教学契机,课堂内作适当的源于生活的触发性点评,同样能给学生带来别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关于读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时候,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提到周恩来讲过的一句话:面壁十年图破壁。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于是我马上联想到初三学生的生活实际,跟进触发性点评:同学们养兵千日,用在一时,那是面壁三年图破壁,惟有埋头方出头。引得学生颔首不已。在教学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0、”时,在学生关于大漠感知问题回答的基础上,我将自己进入大漠的一些亲身体验告知学生。这样的触发性点评归功于老师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老师有时化身为精通生活细节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长者,有时化身为诗剑飘零遍历祖国名山大川的书生,有时又化身为眼神犀利直击时事要闻的新闻人。在老师这样的触发性点评的带领下,学生自然而然会练就一双发现生活之美的深邃慧眼。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论述不仅论述了语文学习内容容纳了整个生活,而且表明了语文学习对生活的依赖性。语文课包罗万象,那就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杭高附属中学启正中学校长欧自黎眼中,初中孩子就像一个装知识的桶,我们要做的不只

11、是向这个桶装知识,更多的是要让这个桶学会自己变大,具有成长性,即使初中高中大学毕业,桶也会自己向里面装知识。他的话用昆体良的话来概括就是: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本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教师的模范作用直接影响到他所教的学生能否感受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触发性点评能充分体现一个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它能令文学气息充溢师生灵魂。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他就必须在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学等各方面均有涉猎,他也许不是精而专的学术辞典,但一定是博学的百科全书,这才拥有他独特的魅力,让学生喜欢上他进而学习好这门学科。刘少森说

12、:做学问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在课堂上立足的基础,教师拥有学识魅力,学生才会在“学问”这个意义上信服教师。作为新时代的牛莘莘学子们,在博学的老师的“润物细无声”下,终有一天,他们能听老师的琴音而知老师的雅意,在老师的琴音下,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变得勤奋努力,自觉去学习。琴声悠悠,遍洒每个学生,愿每个学生在老师或优雅潇洒,或鞭策激励的琴声下,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参考书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写给儿子的信 夏丏尊校园之声学习月刊.语文课堂点评之我见 2007年第2期 滕达、王卫峰中学语文教学.以诗解诗的有益尝试 2006年第6期 陈淑维郴州师专学报.还学生以语文学习的沃土 1997年02期 吴代德如何做最好的教师.师者,人之楷模也 南京大学出版社 编者:魏书生语文教学通讯.是名师成就语文,还是语文造就名师 2009年第6期 刘少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