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故事化的利与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21678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新闻故事化的利与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试论新闻故事化的利与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新闻故事化的利与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新闻故事化的利与弊.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新闻故事化的利与弊 摘要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许多电视栏目把新闻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不断追求新闻故事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违背新闻本质的因素。作者就新闻故事化的利与弊谈点初步看法。 关键词电视栏目 新闻故事化利 弊 近年来,随着电视节目内容的不断丰富,栏目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许多栏目把新闻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不断追求新闻故事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违背新闻本质的因素,作者就此谈一些初步看法。 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运用电视语言以故事化的手法来做新闻报道,对电视新闻改革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电视新闻故事化改

2、变了国内新闻媒介以往严肃的面孔和枯燥直白的新闻表现形式,使新闻报道更加形象生动;电视新闻故事化使新闻从业人员加强了深挖题材的意识,使创作者写作风格呈现多样化;电视新闻故事化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为观众提供了轻松活波的文化休闲方式,用讲故事、设悬念的手法带给观众信息,在故事化的过程中,新闻从业人员进一步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寻找一点,设置悬念,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新闻故事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为电视媒体带来新颖形式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弊端。新闻故事化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片面强调新闻欣赏作用和娱乐作用,淡化新闻的认识作用,异化新闻的认知功能,对社会和受众都没有益处。首先

3、是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电视新闻节目追求时效性、贴近性、新鲜性。以故事为基本结构方式和叙事方式的新闻故事化使电视节目笼罩在一种怀旧的情绪当中,表现出一种美的所在,这种美的内在规定性,放慢了电视的叙事节奏,使电视节目内容过于注重细节的精雕细琢,从而忽视了对整体深度的把握与挖掘,使新闻节目大多呈现“过去的事情”,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其次是削弱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真实原则是新闻报道的首要职责,电视新闻故事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存在的生硬、枯燥的状态,但是与客观报道手法相反,故事化大多呈现“过去的故事”,侧重于“情

4、景再现”、“真实再现”等方式,这种追求曲折情节的特点也容易引发人为安排、主观介入的不良后果,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有些故事化后的新闻,只重视“再现”过程,忽略新闻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有明显的摆拍和导演痕迹,与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相违背。再次故事化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表现技巧,但不是表现的唯一形式,有的节目适合,有的节目不适合,不能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为故事化而故事化,否则就导致受众欣赏视线转移,削弱了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新闻故事化借助情节对新闻加以报道,导致受众过分关注故事情节,削弱对新闻事件本身的理解。另外故事化过分注重情

5、节,导致许多重要的新闻信息缺失,因此一些情节性不强但对社会生活影响重大的事件就有被屏蔽的危险,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受众对新闻的辨别视角,削弱新闻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新闻故事化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片面强调新闻欣赏作用和娱乐作用,淡化新闻的认识作用,异化新闻的认知功能,给社会和受众带来不良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故事化如果虚构了事实,会对依靠真是新闻获取信息并指导工作、监测社会运行的政府机构形成误导,从而影响对公共事务的正确判断和处理,严重时甚至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极大地提高执政成本,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次对媒体的公信力也带来损害。记者如果习惯了忽略新闻的要素,对于事件进程、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等重要信息各取所需甚至杜撰,一旦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必将危害媒体的信誉和公信力,从而失去受众;再次不顾事实的故事化行为,还会形成对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贬损,特别会使刚接触新闻媒介、缺乏分辨能力的青少年受众难辨真假和是非,从而产生社会价值观念的错误和模糊。过分故事化倾向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为了吸引受众,受众意识片面化;二是只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媒体的社会责任,商品意识极端化;三是新闻理念错位,忽略新闻的真实性;四是新闻写作文风不端,新闻书写随意化。要克服新闻故事化的过度倾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