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森林防火长效工作机制规定.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25845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化森林防火长效工作机制规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强化森林防火长效工作机制规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强化森林防火长效工作机制规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强化森林防火长效工作机制规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强化森林防火长效工作机制规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强化森林防火长效工作机制规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化森林防火长效工作机制规定.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坚守精品文档主页地址:强化森林防火长效工作机制规定为切实落实好森林防火责任,建立和完善森林防火防范措施长效机制,管好火源,消除隐患,有效防止森林火灾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安全,现就我乡进一步强化森林防火长效工作机制作如下规定。一、完善森林防火组织机制在原有防火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以乡村级为重点责任区的村干部为巡防主体,在林区重点防火地带设立防火巡查的森林防火新机制,将森林防火组织落实到最基层,强化基层森林防火管理。(一)以乡村级为重点,落实防火责任区。村干部、乡干部都要划片包干,尤其是行政村里的防火责任区要与财政转移支付相挂钩;村级护林巡护经费,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落实了责任

2、的行政村与转移支付挂钩;加强乡村防火能力建设,添置必要的防火设备,建设防火设施。(二)建立以村干部为责任主体的巡防制度。由村干部牵头,与经营者、“三防协会”成员组成巡防队。巡防制度要具体化,村干部的防火责任要与经济相挂钩,对责任区没有发生火灾的,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给予适当报酬。(三)加强乡村级半专业队建设。乡村要加强半专业队建设,增加配备一些灭火工具,从实际出发,建立及时发现,尽早扑灭的机制,具备就近打早火、打小火的能力。(四)村、组设立防火员1、森林防火员的人选重点林区要设立防火巡查员,防火巡查员由素质高、能管事、责任心强的村民担任。2、森林防火员的职责(1)负责森林防火宣传

3、,做好鸣锣、送发宣传单、召开森林防火户主会等工作;(2)负责责任区“痴、呆、傻、老、幼”和精神病人监护人的落实,明确监护责任;(3)负责各自责任段森林巡护,进入三级以上火险天气,每天坚持进山检查野外火源,管理野外用火,制止各种可能引起森林火灾的用火行为,并及时报告火情;(4)负责责任区的重点地带砍出防火隔离带,负责防火林带的抚育。(5)建立工作日志,对上述工作进行记录存档。3、森林防火员考核。按照上述主要职责,由乡、村防火办组织年度考核,并实行月、季动态考核,考核结果报区防火办。4、森林防火员的待遇。重点防火期内,防火巡查员报酬每月不低于300元/人。二、完善森林防火预防机制凡出现三级以上火险

4、天气,全乡森林防火工作进入警戒状态,各单位应根据火险等级采取下列响应措施。(一)野外火源管理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三级以下火险天气由乡村按要求组织野外生产性用火,并报区防火办审批备案。未备案属违规用火,发现违规用火,当事人及所属村、场分别罚款1000元。(二)进入三级火险天气后,全乡森林防火工作应落实下列相应措施:1、乡村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森林防火工作上来,森林防火指挥部要按照户均一份的标准将森林防火宣传单发往各村、场,并由村、组防火员送到各家各户;2、各村、组要在进山路口、林边、村庄和每户墙面竖立、刷写、张贴和悬挂森林防火警示标语;3、中小学校每周要开设森林防火教育课,教育中小学生不能玩火;4

5、、村、组要加强对“痴、呆、傻、老、幼”和精神病人的监管,落实监护人,明确监护责任;5、各村、组要召开一次森林防火户主会,警醒群众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不准野外用火。(三)进入四级火险天气后,全乡森林防火工作在做好应对三级火险有关工作的基础上,还应落实下列相应措施:1、乡森林防火指挥部停止组织一切野外用火;2、乡森林防火指挥部出动防火宣传车,鸣锣进入林区进行全天候森林防火宣传;3、乡村森林防火半专业队员相对集中,并保持通讯畅通;4、乡、村、组干部到岗到位,乡、村、组防火责任人员全天候进入林区巡山,加大对重点林区、重点部位和人员活动密集区域的巡查力度,并在重要进山路口设立检查点,落实专门人员,佩戴防火

6、袖章,对进山车辆和人员进行防火检查,严防火源进山;5、护林员加大森林巡护力度,坚持每天进山检查野外火源,管理野外用火,制止各种可能引起森林火灾的用火行为,并及时报告火情;(四)进入五级火险天气后,全乡森林防火工作在做好应对四级火险有关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下列相应措施:1、根据区森林防火指挥部高火险天气应急预案,出动宣传车,深入林区加强全天候的宣传;2、各村、场要将森林防火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主要负责同志不得外出,实行领导带班制度、24小时值班制度和零报告制度,随时保持值班电话和传真机畅通;3、乡村森林防火半专业队队员相对集中待命,随时准备进入火灾现场扑救森林火灾;4、乡、村、场取消双休日

7、,乡、村、组干部进山入林进行全天候巡逻巡查,乡主要负责人坐镇指挥。三、完善森林防火阻隔工程规划管理机制森林防火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积极消灭”,重点突出是在一个“防”字,所以防火道的设计和开辟是森林防火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当前森林防火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我乡近些年火灾发生情况,以山脊、道路、河流等天然屏障为基础,全面实施森林防火阻隔道网络工程规划管理,防火网络由主干、支干、山脚边缘构成。开展边缘“七边”防火隔离带清理。针对发生的森林火灾,主要都是茅草山,或由路边“四边”茅草引起,要开展路边、林边、屋边、田边、坟墓边、重点设施(液化气站)的“七边”清理,砍出防火隔离带。清理的隔离带要符合防火

8、的相关要求,重点危险区域水平宽度要达到30米,公路两边的隔离带宽度要达到20米。为了有效扑救森林火灾,防止火灾蔓延,组建一支30-40人组成的防火道路清割队伍,队伍在相对集中的劳动力工作场所中组建,当扑救火灾时,调集到指定地点开辟防火道,按亩计件计算报酬。四、完善森林防火档案管理机制乡、村森林防火办公室应加强规范化建设,要按“一图二书三表四案五制六薄”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森林防火工作档案,具体内容为:(一)一图:进山道路示意图;(二)二书:森林防火责任状、村规民约;(三)三表:重点防火期工作安排表,区领导包片、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责任分工表、护林员包山头、守路口责任划分表;(四)四案:森林火灾处

9、置预案,森林火灾应预案,森林防火实施方案,高火险天气工作预案;(五)五制:森林防火办公室工作制度,森林防火值班制度,森林防火物资管理制度,森林防火办公室应急处置工作职责,森林火灾报告制度;(六)六薄:森林防火指挥部会议记录薄,森林防火值班记录薄,森林防火巡查督查登记簿,火灾火警登记簿,乡村组森林防火人员、护林员通讯联系薄,森林防火工作日志薄。五、完善森林防火监督机制(一)进入四级以上火险天气,乡森林防火指挥部应派出森林防火巡查组,到各村、场全天候检查森林防火工作,检查期间应佩戴防火袖章,并要深入山头路口排查火灾隐患,发现火灾隐患,应及时责令责任人限期清除和整改,并对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进行记录

10、建立档案,由检查人员和村、组干部签字后交乡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归档。(二)进入五级火险天气,乡抽调包村人员到村协助防火人员全天候做好巡山、守路和开展宣传等森林防火工作,被抽调人员要密切配合,人员要服从调配。(三)乡纪委、区森林防火指挥部成立联合防火督查组,负责对全乡森林防火工作进行督查。对防火工作不落实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由区纪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六、完善森林防火奖惩机制严格实行森林防火工作奖惩制度,对在森林防火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进行奖励,对违反森林防火规定的进行严肃查处。(一)有下列先进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乡人民政府分别给予奖励:1、有林组年度无森林火警的,

11、有林村年度无一般以上森林火灾的,有林乡年度无一般以上森林火灾的;2、发现森林火灾及时报告,迅速组织有力扑救并及早扑灭的;3、在扑救森林火灾中表现突出的;4、主动抓野外火源管理,对发现野外用火行为,进行处罚的款额全部奖给举报者;5、在查处森林火灾案件中表现突出的。(二)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依法从重给予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1、有森林火灾隐患,经森林防火部门或林业部门通知不予清除的;2、未经批准,擅自在野外用火的;3、引发森林火警、火灾的。火警、火灾肇事者或违反野外用火规定的行为人,除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人外,还应依法承担赔偿经济损

12、失、支付扑火人员工资及相关费用、限期植树还林等民事责任。同时,各(场)、可依据村规民约,给予责令书写、张贴悔过书和防火宣传标语、参加法制培训班和义务敲锣、防火值班等处理。(三)对违反规定进行野外用火的违法行为人及森林火警、火灾肇事者,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应及时适度曝光。(四)对野外用火管理松懈造成森林火灾的,或因值班人员不在岗而贻误扑火时机的,追究有关领导和失职人员的行政责任。因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省森林防火条例和本办法的用火规定用火,引起森林火灾的,由所在地的乡镇街道会同森林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