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类病害(PPT 61页) .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29117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9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薯类病害(PPT 61页)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薯类病害(PPT 61页)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薯类病害(PPT 61页)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薯类病害(PPT 61页)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薯类病害(PPT 61页)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薯类病害(PPT 61页)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薯类病害(PPT 61页) .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幻灯(薯类作物病害),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QQ:1318241189,第四章 薯类病害 SWEET POTATO AND POTATO DISEASES,本章学习重点:1.甘薯黑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2.甘薯茎线虫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3.甘薯贮藏期病害种类、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4.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5.马铃薯病毒病的病原、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薯类作物包括甘薯和马铃薯等,是我省乃至我国的重要粮食和蔬菜作物。,概述世界已报道甘薯病害50多种,我国已发现近30种,河南省有10多种。发生普遍而危害较重的有:黑斑病

2、、根腐病、茎线虫病和贮藏期病害等,每年因病害减产20%左右。世界已报道的马铃薯病害有100多种,我国约有40种,河南省14种。主要病害为晚疫病、病毒病、环腐病等。一般因病害减产10-30%。,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QQ:1318241189,甘薯黑斑病Sweet Potato Black Rot,又称甘薯黑疤病,属世界性病害。1890年首先发现于美国,1937年由日本传入我国辽宁省。随后,该病逐渐由北向南蔓延危害,已成为我国甘薯产区危害普遍而严重的病害之一。我国每年由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5-10%。病薯中可产生甘薯黑疱霉酮等物质,家畜食用后,可引起中毒,严重者死亡。,苗期症状:受侵

3、染的幼芽基部产生凹陷的圆形或梭形小黑斑,后逐渐纵向扩大至3-5mm,重时则环绕苗基部形成黑脚状。地上部病苗衰弱,矮小,叶片发黄,重病苗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可产生灰色霉状物或丛生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生长期症状:病苗生长衰弱,叶片发黄脱落,遇干旱易枯死,造成缺苗断垄。即使成活,结薯也少。薯蔓上的病斑可蔓延到新结的薯块上,多在伤口处产生黑色斑块,稍凹陷,圆形或不规则形,生有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二.症状 Symptom:,苗期、生长期及贮藏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薯苗、薯块,不危害绿色部分。,贮藏期症状:贮藏期薯块上的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黑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膏药状病斑

4、,稍凹陷。病部组织坚硬,可深入薯肉2-3mm,薯肉呈黑绿色,味苦。温湿度适宜时病斑上可产生灰色霉状物或散生黑色刺状物,顶端常附有黄白色蜡状小点。,黑斑病 黑痣病,三.病原物(Pathogen):,1 病原学名和分类地位:病原为薯长喙壳Ceratocystis fimbriata,属子囊菌亚门长喙壳属真菌。,图4-1 甘薯黑斑病菌1.分生孢子 2厚垣孢子 3.子囊和子囊孢子 4子囊壳,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QQ:1318241189,病原形态菌丝体初无色透明,老熟后深褐色或黑褐色。无性繁殖产生内生分生孢子和内生厚垣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筒形或棍棒形。孢子可随时萌发生出芽管,芽管顶

5、端再串生次生内生孢子,可连续产生2-3次,然后生成菌丝,也可在萌发后形成内生厚垣孢子。厚垣孢子暗褐色,球形或椭圆形,具厚壁。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壳,子囊壳呈长颈烧瓶状,基部球形;颈部极长,称壳喙。子囊梨形或卵圆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壁薄,成熟后自溶,子囊孢子散生在子囊壳内。子囊孢子无色单胞,钢盔形。,图4-1 甘薯黑斑病菌1.分生孢子 2厚垣孢子 3.子囊和子囊孢子 4子囊壳,病原生物学:病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温度范围为9-36,适温为25-30。病菌的致死温度为51-53。,四.病害循环(Diseases Cycle),1 越冬与初侵染来源:病菌以子囊孢子、厚垣孢子和菌丝体在薯块或土壤中病残体

6、上越冬。带菌种薯和秧苗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其次是带有病残组织的土壤和肥料。2 传播: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田间主要靠种薯、种苗、土壤、肥料和人畜携带传播;收获、贮藏期,病菌可藉人、畜、昆虫、田鼠和农具等媒介传播。,3 侵入:黑斑病菌寄生性不强,主要由伤口侵染。甘薯收刨、装卸、运输、挤压及虫兽伤害造成的伤口是病菌侵染的重要途径,也可从根眼、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其他自然裂口侵入。4 再侵染:有多次再侵染,但贮藏期一般只有一次侵染。,四 流行因素(Epidemiology),与品种抗病性、土壤环境、伤口、栽培条件等因素有关。1.品种的抗病性:甘薯品种之间抗病性存在着差异,其抗病性与皮层薄厚、薯块质地、含水

7、量多少、伤口木栓层形成快慢等特性有关。薯块易发生裂口的或薯皮较薄易破裂、伤口愈合速度较慢的品种发病较重。目前,尚未发现甘薯对黑斑病免疫的品种。,2.温度和湿度:土温在15-30之间均能发病,最适温度为25,低于8或高于35病害即停止发展。甘薯贮藏期间,15以上利于发病,最适发病温度为23-27,10-14较轻,35抑制发病。田间发病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在适温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在14%-60%时,病害随湿度的增高而加重,超过60%,又随湿度的增加而递减。多雨年份,地势低洼,土壤黏重的地块发病重;地势高燥,土质疏松的发病轻。,3.伤口:伤口是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途径。薯块裂口多或虫鼠危害重,有伤口的薯块

8、,病害也相应加重。在收获、运输和贮藏过程中造成大量伤口,附着在薯块表面的病菌乘机侵入,加之此时薯块呼吸强度大,散发水分多,病害蔓延较快。4.栽培管理措施:连作有利于发病;地下害虫多发病重;收获、贮运时伤口多,有利于发病。,五 防治方法(Control),采取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安全贮藏为保证,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2.选用无病种薯 可采用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得到无病种薯。(1)无病留种田:采用高剪苗,结合药剂浸苗,或在春薯蔓上剪蔓插植夏薯。留种地要选3年未栽种甘薯的生地。留种地收获的种薯,要单收、单运、单藏,收获运输工具及贮

9、藏窖物应不带菌,必要时可用药剂消毒。注意粪肥不要带菌。(2)精选种薯:种薯出窖后,育苗前要严格剔除有病、有伤口、受冻害的薯块。,温汤浸种:薯块在40-50温水中预浸1-2min后,移入50-54温水中浸种10min;药剂浸种:可采用50%多菌灵WP、70%甲基硫菌灵WP、88%乙蒜素EC(402抗菌剂)800-1000倍液等对种薯进行药剂处理,10分钟左右。,(3)种薯消毒:,3.培育无病壮苗 尽量用新苗床育苗,旧苗床时应消毒。育苗初期,可用高温处理种薯,促进愈伤组织木栓化的形成,阻止病菌从伤口侵入。实行高剪苗,获得不带菌或带菌少的薯苗。苗床(炕)上的春薯苗,要求距地面3-6cm处剪苗栽插;或

10、利用春薯薯秧栽夏薯。育苗过程中,可用药剂喷床法和药剂浸苗法防治黑斑病。药剂有:50%多菌灵WP、70%甲基硫菌灵WP。浸苗时,要求药液浸至秧苗基部10cm左右。,4.安全贮藏 留种薯块应适时收获、严防冻伤,精选入窖,避免损伤。种薯入窖后进行高温处理,35-37 4昼夜,相对湿度保持90%,以促进伤口愈合,防止病菌感染。发现病薯及时清理,防止蔓延。5.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有:济薯7号、烟薯6号等。6.加强栽培管理 实行轮作换茬,施无病肥,及时防治地下 害虫。,第二节 甘薯茎线虫病Sweet Potato Stem Nematode,甘薯茎线虫病又称糠心病、空心病、空梆、糠裂皮等,是一种毁灭性病

11、害。以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市发病较重。该病不仅在田间危害薯块和茎蔓,还引起贮藏期烂窖,育苗期烂炕,减产可达10%-50%,严重时绝收。,一 症状 Symptoms:,可危害薯块、薯蔓以及须根,以薯块和近地面的秧蔓受害最重。苗期受害出苗率低、矮小、发黄。纵剖茎基部,内有褐色空隙,剪断后不流乳液或很少。严重苗内部糠心可达秧蔓顶部。大田期受害,主蔓茎部表现褐色龟裂斑块,内部呈褐色糠心,病株蔓短、叶黄、生长缓慢,甚至枯死。,薯块受害症状有3种类型:糠皮型。薯皮皮层呈青色至暗紫色,病部稍凹陷或龟裂。糠心型。薯块皮层完好,内部糠心,呈褐、白相间的干腐。混合型。生长后期发病严重时,糠皮和糠心两种症状同时发生

12、呈混合型。,二 病原物 Pathogen,病原为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属于线虫纲,垫刃目,茎线虫属。腐烂茎线虫除为害甘薯外,还可危害马铃薯、山药、胡萝卜、萝卜、大蒜和当归等70多种寄主植物。,茎腐烂线虫为迁移型内寄生线虫,一生中有卵、幼虫、成虫3个时期。雌雄虫均呈线形,虫体细长,两端略尖,雌虫 较雄虫略粗大。,三 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越冬,传播,侵入,再侵染,越冬和初侵染来源:腐烂茎线虫以卵、幼虫和成虫在土壤和粪肥中越冬,也可随收获的病薯块在窖内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2.传播:病薯和病苗是进行近、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薯干也可成为线虫

13、的传播媒介。此外,流水、农具及耕畜的携带都可传播线虫。,3.侵入:用病薯育苗,线虫从薯苗茎部附着点侵入,沿皮层下及髓向上活动,营内寄生生活。病秧栽入大田,线虫主要在蔓内寄生,也可以进入土壤。结薯期,线虫由蔓进入新薯块顶端,并向薯块纵深发展,形成典型糠心型病薯。病土和肥料中的病原线虫也可从秧苗根部的伤口侵入、或从新形成的小薯块表面通过口针直接侵入,多在块根上形成糠皮症状。4.再侵染:以初侵染为主,亦有再侵染。,四 发病条件 Epidemiology,1.环境因素:耐低温而不耐高温。-25下7h才死亡;43干热处理1h或49热水浸10min,则全部死亡。生长最适温度为25左右。该线虫耐干、耐湿。在

14、自然条件下,线虫多集居在干湿交界(10-15cm)的土层内。2.栽培方式:种薯直栽地发病重于秧栽春薯地。春薯生长期长,线虫繁殖代数多,发病重于夏薯。连作地土壤中虫量积累多,发病重。甘薯适当提前收获,可缩短线虫侵染时期,减轻为害。,3.土壤条件:湿润、疏松、通气及排水好的砂质土发病较重;黏土地、有机质多的地块,极端潮湿和过分干燥的土壤发病较轻。4.品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鲁薯3号、7号,济薯10号、11号,北京553等抗病。,五 防治方法 Control,加强植物检疫,保护无病区;病区应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用抗病品种。1.严格种薯种苗检疫 在甘薯生长期、收获期以及入窖、出窖、育苗阶段进行查苗、

15、查薯,严禁病区的病薯、病苗向外调运,或不经消毒直接用于生产。对病区薯干外调也应实行检疫。2.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尚未发现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可根据不同地区选用鲁薯3号、7号,济薯10号、11号,北京553等抗病品种,也可选用鲁薯5号,济薯2号等耐病品种。,3.建立无病留种地,繁殖无病种薯 选5年以上未种甘薯地作为无病留种地,严格选种、选苗,并用50%辛硫磷浸苗半小时。取无病蔓栽植,防止农事操作传入茎线虫。无病种薯单收且用新窖单藏。4.实行轮作 重病地应与玉米、小麦、高梁、谷子、棉花、花生、芝麻等实施5年以上轮作,水旱3-4年轮作效果更佳。5.消除病残体 病薯、病苗和病蔓是主要侵染来源

16、,在春季育苗、夏季移栽和甘薯收获入窖贮藏三个阶段严格清除病薯残屑、病苗、病蔓,集中烧毁或深埋。,6.药剂防治(1)药剂浸种薯:辛硫磷浸薯苗15min。(2)土壤处理:10%益舒宝颗粒剂,每亩用药1-2kg,在移栽苗前条施于垄中。茎线灵颗粒剂等每亩用药3kg,也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第三节甘薯贮藏期病害Sweet Potato Storage Diseases 甘薯贮藏期病害在我国有10余种。生理性病害:冻害;侵染性病害:主要有黑斑病、软腐病、干腐病等。贮藏期病害可造成甘薯烂窖,其损失约占贮藏量的10。,一 症状 Symptoms:1 生理性病害-冻害:薯皮略带暗色,失去光泽,用手指轻压有弹性

17、感觉,剖开冻薯可见薯皮附近的薯肉迅速变褐,受冻越严重变褐速度越快。受冻部分水浸状,用于挤压,有清水渗出。受冻薯块往往形成硬心、硬皮,且发苦。受冻害后,容易遭病菌侵染造成腐烂。,2 侵染性病害:主要包括:1.软腐病:薯块发病后,患病组织软化,呈淡褐色水浸状,破皮后流出黄褐色汁液,带有酒味。病部表面长出白色棉状菌丝,并生出灰黑色小粒,即病菌孢子囊。病情扩展迅速,环境条件适合时,4-5d全薯即腐烂。,2.干腐病:干腐病有两种类型,河南省以第一种为主。在薯块上散生圆形或不规则形凹陷的病斑,内部组织呈褐色海绵状,后期干缩变硬,在病薯破裂处常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二 病原菌 Pathogen,1 学名、

18、分类、形态 软腐病病原为接合菌亚门的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菌丝及孢囊梗白色,孢子囊黑色,孢子囊内含大量褐色、单胞、圆形的孢囊孢子。干腐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的尖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刀菌F.solani 及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 引起。,2 病原生物学:软腐病病菌在23-25发育最好,6.5以下,30以上则不发育。孢子萌发适温范围为26-29。病菌腐生性较强,从伤口侵入,由死的寄主组织提供营养。侵染一般自薯块两端或死蔓和毛根相连处开始,侵入后,病菌产生果胶酶、淀粉酶和纤维素分解酶,分解寄主细胞中胶层及其他成分,使细胞离析,组

19、织溃散而形成腐烂症状。,三 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随气流传播,从伤口侵入。薯块受冻,生理机能衰退,病菌易于侵入。薯块伤口多,环境条件不利于伤口愈合等,都是加重病害的因素。,四 防治方法 Control,1.适时入窖 甘薯要适期收获,一般掌握在当地旬平均气温14-15左右,降霜之前为宜,尽量避免薯块受冻,以减少病原菌侵染。2.旧窖消毒 甘薯入窖前,铲去旧窖窖壁的土,上一年发病的旧窖最好进行消毒处理,药剂及方法有:抗菌剂“401”或“402”熏蒸;硫磺在盆内点燃,置于窖内;甲醛喷洒。用药后,封闭两天,打开通气后再使用。3.精心选薯,细心窖藏 入窖时,精心选择健薯,剔除病薯以及虫伤薯、霜冻薯、机伤薯等

20、,以减少病原菌侵染。在收获、运输、贮藏时,轻拿轻放,防止造成伤口。,4.入窖前的处理 薯块收获后最好在35-37下处理4d,以促进伤口愈合,或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液浸薯,滴干药液后趁湿入窖。5.加强薯窖管理 实行阶段管理:入窖初期的15-20d内,薯块水分大,呼吸作用强,要敞开窖门,散去水分,通风换气,晚上或雨天应关闭窖门,待窖温稳定在10-14时,关闭窖门。这一阶段如能将温度控制在14以下,就可防止黑斑病引起烂窖。冬季应注意保温,窖温仍应保持在10-14之间,尤以11-13为好,最低不能低于9,为此应封严窖口,必要时在薯堆上加盖麦秸等。春季气温回升后,应随气温变化

21、,开门降温通风,闭门保温保湿。,第四节 马铃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世界各地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发生,在我国中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发生较普遍。,一 症状 Symptom 可危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叶片发病:病斑多在叶尖和叶缘处,初为水浸状褪绿斑,后扩大为圆形暗绿色斑,病斑边缘界限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扩展迅速,可扩及叶的大半以及全叶。边缘有一环白色稀疏的霉轮,在叶背或雨后清晨尤为明显。,块茎发病:初为褐色或紫褐色不规则的病斑,稍凹陷。病斑下的薯肉不同深度的褐色坏死,与健康薯肉没有整齐的界限,病部易受其他病菌侵染而腐烂。,二 病原菌 P

22、athogen,学名: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病原形态:菌丝无色,无隔膜。在病叶上出现的白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囊梗2-3丛从寄主的气孔伸出,纤细,无色,1-4分枝,每个分枝的顶端膨大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无色,单胞,卵圆形,顶部有乳状突起,基部有明显的脚胞。孢囊梗顶端形成一个孢子囊后,可继续生长,而将孢子囊推向一边,顶端又形成孢子囊,最后孢囊梗成为节状,各节基部膨大而顶端尖细。,图4-2 马铃薯晚疫病菌 1.孢子囊 2.孢囊梗,病原生物学:湿度: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需要在水中才能萌发。孢子囊需要达到95%-97%的湿度才能大量形成

23、。当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时,病菌从气孔向外伸出孢囊梗。温度: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23。孢子囊形成的温度为7-25。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的温度为10-13,孢子囊直接萌发为芽管的温度为4-30,多在15以上形成。,三 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1 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和病残体中越冬,也可以卵孢子越冬。番茄也可能是初侵染源之一或成为病菌的中间寄主植物。2 传播:病菌的孢子囊主要借助气流进行传播。流水、起垄、耕地等农业操作也能传播。,3 侵入与发病:低温高湿条件时,孢子囊吸水后间接萌发,形成6-12个双鞭毛的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片刻后,便收缩鞭毛,形成球形静止胞,随即长出

24、芽管。当温度高于15时,孢子囊可直接萌发成芽管。形成的芽管都可以从气孔侵入,也可以直接从角质层侵入叶片;侵入薯块则通过伤口、皮孔或芽眼外面的鳞片。4 再侵染:中心病株上的孢子囊借助气流传播,萌发后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周围植株,经过多次重复感染引起大面积发病。,四 流行条件 Epidemiology,气候条件:此病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忽冷忽暖,多露、多雾或阴雨有利于发病。病菌孢囊梗的形成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85%,孢子囊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0%以上,而以饱和湿度为最适。孢子囊在叶片上必须有水滴或水膜才能萌发侵入。低温多雨,病害可迅速爆发。反之,如雨水少,温度高,病害发生轻。孢子囊萌发的方

25、式和速度与温度有关,当夜间较冷凉,气温为10左右,重雾或有雨,促进菌丝产生大量的孢子囊;白天较温和,16-24,伴有高湿,则促进孢子囊迅速萌发、侵入以及菌丝的生长发育,病害极易流行。,2 品种抗病性: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克新1号、克新2号、克新3号、跃进、克疫等较抗病,男爵、白头翁等高度感病。3 耕作与栽培措施: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重。密度大或株形大可使小气候湿度增加,也利于发病。施肥与发病有关,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土壤瘠薄、缺氮或黏土等使植株生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减轻为害。,五 防治方法 Control,1.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

26、是防治晚疫病的有效措施。目前培育的抗病良种主要有:中薯2号、内薯7号等。另外一些老品种如克新号、高原号、郑薯4号、抗疫1号、胜利1号等也比较抗病。2.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用无病种薯 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相距2.5km以上,以减少病原菌传播侵染的机会,并严格实施各种防治措施。在收获时应进行严格挑选,选取表面光滑、无病斑和无损伤的薯块留种用,晾晒数日后单收、单藏等。在播种催芽和切块时还应仔细检查,彻底清除遗漏的病薯,剔除的病薯要集中处理。,3.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高燥、沙性较强的或排水好的地块种植马铃薯。适时早播,不宜过密。合理使用氮肥,增施钾肥,保持植株健壮,增强植株的抗病力。合理灌溉,结薯后增加培土

27、成高垄,减少薯块受侵染。及时清理中心病株或栽除病叶,及时深埋或烧毁。4.药剂防治 封锁和消灭中心病株是大田防治的关键。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喷药,尤其是在中心病株的附近。防治晚疫病有效药剂有:47%加瑞农、72%克露、72%霜脲锰锌、72.2%普立克、58%甲霜灵锰锌、64%杀毒矾等。轮换使用,或混合使用效果较好。,第五节 马铃薯环腐病Potato Ring Rot,马铃薯环腐病又称轮腐病,俗称转圈烂。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在我国各马铃薯产区均有发生,此病不仅影响产量,还造成贮藏时的烂窖,影响块茎质量。,一 症状 Symptom 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叶片边缘

28、或全叶黄枯,并向上卷曲。可引起地上部茎叶萎蔫和枯斑,地下部块茎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块茎:轻度感病外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势发展,皮色变暗,芽眼发黑枯死,也有表面龟裂,切开后可见维管束呈乳白色或黄褐色的环状部分,轻者用手挤压,流出乳黄色细菌黏液,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生环状空洞,用手挤压薯皮与薯心易分离。黑胫病病薯无明显的维管束环状变褐,也无空环状空洞。,二 病原菌 Pathogen,学名:病原为密执安棒形杆菌环腐亚种Clavibater michiganense subsp.Sepedonicum,菌体短杆状,有的近圆球形或棒状,大小为0.4-0.6m0.8-1.2m;无鞭毛,不能游动;无芽孢

29、和荚膜,好气;革兰氏染色阳性。,三 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环腐病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病菌也可以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长期成活,成为薯块感染的一个来源。病菌主要靠切刀传播,据试验切一刀病薯可传染24-28个健薯。经伤口侵入,不能从气孔、皮孔、水孔侵入,受到损伤的健薯只有在维管束部分接触到病菌才能感染。病薯播种后,部分芽眼腐烂不能发芽。出土的病芽中,病菌沿维管束上下扩展,引起地上部植株发病。马铃薯生长后期,病菌可沿茎部维管束经由匍匐茎侵入新生的块茎,感病块茎作种薯时又成为下一季或下一年的侵染来源。,四 流行条件 Epidemiology,影响环腐病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30、温度,病害发展最适土壤温度为19-23,超过31病害发展受到抑制,低于16症状出现推迟。一般来说,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贮藏期温度对病害也有影响,在温度20上下贮藏比低温1-3贮藏发病率高得多。播种早发病重,收获早则病薯率低。,五 防治方法 Control,采取以加强检疫,杜绝菌源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环腐病的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种薯,只要不用病薯作种,病区会逐渐缩小,为害会逐渐减轻。调种时应进行产地调查,种薯检验,确定无病方可调运。2.建立无病留种基地 繁育无病种薯可与脱毒生产体系相结合,从无病试管苗和原种繁育到各级种薯的生产,每一环节控制环腐病的侵染,以确保种薯无病。,3.选用健薯,汰除病薯 播种前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 5-6d,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使田间环腐病大为减少。此外用50g/kg硫酸铜浸泡种薯10min有较好效果。提倡小种薯作种,避免切刀传染,如用切块播种,应进行切刀消毒。4.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 利用东农303、郑薯4号、克新1号、高原3号、长薯4、长薯5号等抗病品种。5.栽培管理 施用磷酸钙作种肥,在开花后期,加强田间检查,拔除病株及时处理,防治田间地下害虫,减少传染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