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43464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 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一、农耕自然经济的起源: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起源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代表新石器文化的仰韵文化、龙山文化,已经从渔猎过渡到农耕生产,已经显示出农耕文明,表明四、五千年前农耕文明已在黄河中游地域开始形成;同时,长江中下游也出现了农业文明,如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存和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遗存,都表明这一点。,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儒家典籍中所津津乐道的远古“有道帝君”的作风,都是一些创始农业、辛勤耕耘的君子,如禹、后稷(姜嫄之子)、公刘、神农。周易系辞下: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论语宪问称“禹、

2、稷躬稼而有天下”,古代诗歌的记载与反映:(1)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歌)(2)诗经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饁 彼南亩,田餕至喜。”(3)老子“小邦寡民”的理想:“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里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二、农耕文明的重心南移:农耕文明虽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但黄河中下游农业率先到达较高水平,此地自然也就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自然也就成了封建政权力量相互较量争雄、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地区)。,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如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农耕区域渐次向南扩展。而秦汉统一后,南北文化易于交流,汉晋以降,北

3、方边患渐多,战乱频繁,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由于迁徙及战死的因素而大量减少,生产力大受破坏,而江南战乱较少,相对于北方,它得到较大的发展,生产的巨大潜力开始发挥出来。,三、农耕自然经济体制的特点:1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多元化经济成份并存:农耕自然经济并非一种单一型的自然经济,而是在它的体制下允许多元化的经济成份并存。这些成份互相对立同时又相互依存、补充。,(1)纵向:远古村社经济宋元明清的乡族经济;奴隶制经济残余残存于封建经济中;贵族分封制度一度中断,但至明代亦存。(2)横向: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由来已久。,关于商

4、品经济的特点:(1)中国的农耕经济并非纯粹的自耕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其中也保留有商品经济一定的余地与比重。按理,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是对立的,我们不能清楚它在我国产生的确切时间,但可以肯定,当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化刚刚起步的时候,它就已经悄然出现,并且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在先秦典籍中,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商品交换与市场流通的记载,另据周易系辞云:神农创“市”,表明农业与商品经济同步产生。不过,与农业相比,商业的出现要晚一些,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市商贸易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春秋时各国都

5、城均设置了市场。据左传、国语记载,当时郑有,“逵市”、“羊肆”,晋有“绛市”,吴有“米市”。战国时商业都市崛起。到明代中叶,我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2)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为了补充农耕经济的不足和满足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这种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中国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性,从而使它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点。,2内敛型的海洋贸易:古代中国有一定海洋贸易的优势,而且有一定的发展历史,但最终却发展成内敛型的特点。古代中国海洋贸易的目的与特点?明中叶以后私有贸易介入海洋贸易中。,第二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6、 难以产生的原因 在明清时期(十六、十七世纪以来),西方文明以突飞猛进之势发展,出现了“近代化”运动,而中国却在农耕经济上原地踏步,明中叶始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却倍受挫折,步履蹒跚,出现了迟滞状态。其原因是有:,一、经济体制。根本上讲,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够成熟的特征。由此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顺利发展。首先,社会经济过早成熟,即与西欧社会相比,许多到西欧中世纪末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在中国却早已出现,古已有之;其次,社会经济又不成熟,它未能充分成熟,相反地却加重加大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与坚固性。,二、社会矛盾。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中国历

7、代王朝有一种盛衰交替、稳定与战乱(治与乱)互易的周而复始的规律。王朝更替的变化周期与同时期的经济兴衰周期大体同步,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破坏、停滞周而复始。农耕经济生产总量的增长,根本上是以扩大劳动量的投入来实现,而人口增长率会高于物质资料的增长率,人口增长与生产增长的比例会失调,战乱、灾荒等自然社会因素会自发调节其矛盾,使社会经济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循环中而遭受周期性的破坏。,三、上层建筑的箝制与束缚:上层建筑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时又严重地阻碍之。(一)经济剥削:赋税、徭役、兵役、重农抑商。(二)意识形态的保守、怀古阻碍之。(三)古代的政治布局的阻碍:(四)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国家政策上的平均主义又使先进地区商品经济及新因素发展不起来,第三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 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基本特点:持续性、多元化结构与早熟又不成熟。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文化的延续力、文化的包容性格、文化的凝重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