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窑洞四合院及其他.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4821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104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窑洞四合院及其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土窑洞四合院及其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土窑洞四合院及其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土窑洞四合院及其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土窑洞四合院及其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窑洞四合院及其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窑洞四合院及其他.doc(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窑洞四合院土窑洞 在我国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地区,自古以来流行着一种窑洞式住宅。因为这个地区多为高原黄土地带,地势丘陵起伏,土质坚实,老百姓充分利用这个自然条件,创造了多种形式的窑洞住房。一种称作靠崖窑,就是在天然土山崖上横向往里挖洞,洞呈长方形,宽约三一四米,深有达10多米的,顶上作成圆拱形,进口安上门窗就成了一间住房。规模大的有将并列的几个窑洞横向用券门打通联成一体;有上下作成二层或多层窑洞的;有在山崖外另建房屋与窑洞一起用围墙围成院落的。另一种称作天井式窑,就是在平地上向地下挖一深井,呈方形或长方形,深约七一八米,再在方井的四壁横向往里挖洞作住房。从地面经阶梯到井内,井底院子也种植树

2、木花卉,形成为一座环境秀美的地下四合院。窑洞建筑的优点是既省工又省料,经济条件差,先挖一个洞,做一副木门窗就能住人。条件好了再接着挖洞,再做比较讲究的门窗装修。窑洞四周土质厚,所以保温好,洞内冬暖夏凉,适合北方气候。但它的缺点是比较潮湿,洞内通风不好,另外还怕雨水,尤其天井式窑洞,轻者滴漏,重者可使洞穴倒塌。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方最基本的住宅形式,其中尤其以北京的四合院最为典型。它的基本形式是由几幢单体建筑,分别放在东南西北四面,建筑之间用廊子联系组成一个方形院落,所以称为四合院。四合院的主要建筑称正房,都坐北朝南;两边东西向的房屋称厢房;南面是一排廊子,中间开一道门称二门;二门内部为四合院的内

3、院,二门外是东西狭长的前院;院南面是一排称作倒座的房屋,四合院的大门就设在东南角上;在正房的北面还有一排后罩房。这些房屋的用处是:正房为一家的主人住房,东西厢房为儿女辈使用,前院倒座作待客的客房和男仆使用,后罩房作为库房、厨房和仆人用房,有时在正房两侧加建称为耳房的小屋多作厨房、厕所等用。这是北京四合院的标准形式。有的小型四合院只有一道院落,正门进去直接到内院,既无前院,也没有后罩房;有的大型四合院则用几重院落前后重叠或左右并列在一起;有的还附有花园以满足富有的几代同堂大家庭的需要。四合院房屋的门窗都开在朝院里的一面,背面除临街的一面有时开有小窗外,其余都不开窗,形成一个四外封闭的内向的住宅空

4、间。这样的布置,一方面符合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等一套封建的宗法观念,同时又满足一个家庭生活上的需要。从大门进去,迎面有一堵称为影壁的短墙,上面有装饰雕刻,可以起到一个遮挡作用,不使人一进门就直接见到内院的住房,同时也是进大门第一眼能见到的景观。内院多种花木,品种随主人的爱好而定,经常用的有海棠、柿子、紫荆、紫薇等树种和芍药、月季、玉簪、菊、莲荷等花卉。院子中央有十字形砖石铺砌的路,四周房屋用廊子相联以便雨雪天行走。整座四合院避开了城市的喧哗,创造了一个宁静和亲切的环境。东北地区的四合院虽然也是由四面房屋组成院落,但由于这个地区地广人稀,当地多用马车作交通工具,又加以气候寒冷,所以这里的四合院占地

5、比较大,院子宽敞,便于车马回旋。尤其院子的东西方向长,以便使正房更多地受到日照。大门开在南面的中央,门较宽,没有高起的台阶,便于车马进出。山西一些城市的四合院和东北的又不一样,因为城市用地紧,每一户又都要临着街道,所以只能占据一小块临街的面积,同时也为了避免夏季烈日对正房的照晒,所以形成的四合院多呈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条形状。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特点和造园经验 明代末年,中国出了一本名为园冶的书,这是一本造园的专著。作者计成,公元1582年出生于松陵(今江苏吴江县),从小喜欢绘画,青年时代游历过长江和华北一带,饱览过祖国山河之美,后来在家乡一带从事造园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著名的造园家。他

6、53岁时,写了这本园冶。因为他既是一位能文能画的文人,又具有丰富的造园实践经验,所以他能在这本书中对园林的选址、立基及园林建筑的种类和式样,对堆山、选石、造墙、铺地等等都作了详细的论述。书中不仅包括这些具体经验,而且还有作者对造园理论的理解和阐述,可以说这是一本中国古代园林经验的系统总结,作者的不少见解都带有精辟的理论性质。图20 园林中圆洞门图21 园林中堆石在园冶第一卷的兴造论中,计成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所谓因就是因地制宜,随地基之高低,体察地形的端正,应用原有的树木、水流,看适宜建亭之处则建亭,适宜造榭处则造榭,什么都要处理得“精而合宜”。所谓借就是借景,园林虽有内外之别,

7、但取景没有远近的限制。颐和园西面玉泉山上的玉峰塔,虽离万寿山有近2000米之远,但它却是颐和园最好的借景,仿佛塔也是园内的一处景点了。苏州拙政园内可以遥望到城内的北寺塔影。园外临居楼阁的一角,墙外的繁花一株,都可以把它们组织成为园内的景观,这就是计成所说的远借、邻借和应时而借。所以他讲“极目所至,俗者屏之,嘉者收之”,这才是“巧而得体”。在园冶第一卷的造园总论中,计成又提出建设园林,不论在城郊、乡村,选地、开路、建房屋、开门窗、造围墙、种花木,这些都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就是说,人创造的环境,看起来好像是天工所开辟的自然界一样。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地呢?计成又分别对建造亭、台、楼、阁,

8、选石、堆山总结出了具体的经验,例如园中建廊,他说:“廊宜曲宜长则胜”,廊要“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嶓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我们在南方许多著名园林中见到的正是这种蜿蜒无尽的游廊。人步廊中,随势而行,左顾右盼,步移景异。概括起来看,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有的环境条件,精心去设计和经营房屋、山水、植物,使创造出来的园林环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就是中国古代自然山水园的造园要领。南方的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南方私家园林也是古代园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1)南方私家园林产生的条件 南方私家园林集中在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尤其是苏州、扬州、杭州这几座城市为数最多。这不是

9、偶然的现象,而是因为这些地区具有建造园林的自然、经济和人文等诸方面的条件。建自然山水园,要有山有水有植物。江南一带,江流纵横,河网密布,水源丰富。园林堆山,除土以外,不可缺石,江浙地区多产石料,南京、宜兴、昆山、杭州、湖州有黄石,而苏州自唐代以来就出湖石。湖石颜色有深浅变化,形态玲珑剔透,历来为堆山之上品。江浙地属温带,冬季无严寒,空气湿度大,适宜生长常青树木,植物花卉品种多,这些都给造园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造园与建宫殿、寺庙一样,需要有经济条件。江浙自古以来是鱼米之乡,手工业发达,苏杭自两汉以来就以盛产丝绸而闻名。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繁荣,扬州在唐代就已经是重要的对外商埠了。经济的发达给造园提

10、供了物质条件。但是园林又不仅是物质建设,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的建设,需要有人文的条件。江南自古文风盛行,南宋时盛行文人画与山水诗,随着朝廷的南迁临安(今杭州),大批官吏富商拥至苏杭,造园盛极一时。明、清两代以科举取士,这个地区上京做官的为数不少,这批文人告老返乡,购置田地,建造园林。尤其是清代后期,北方战乱,官僚商贾纷纷南逃,在江浙一带购地造园,偷安一方。这批文人懂书画,好风雅,精心经营自己的宅邸,参与自己的园林设计,使这个时期在造园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一个高峰。(2) 南方私家园林的特点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属自然山水园,以模仿自然,得自然山水之真趣为上品,但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特点。从园林的内容上

11、看,皇家园林兼有朝政、生活、游乐的多种功能;而私家园林则有待客、读书、游乐的要求。从规模上看,皇家园林占地大,有几千亩之广,多选择在京城之郊;而私家园林附设在住宅之旁,占地不大,多者几十亩,小者仅几亩之地。从园林风格上看,皇家园林追求宏伟的大气魄,建筑金碧辉煌,颜色五彩缤纷,讲求园林的整体构图;而私家园林则追求平和、宁静的气氛,建筑不求华丽,色彩讲究清淡雅致,力求创造一种与喧嚣的城市隔绝的世外桃源境界。(3)私家园林的造园手法 私家园林多设在宅邸之旁,除住宅外,它有待客、读书、游乐的多种要求。在功能上,住宅要隐蔽,读书处要安静,待客厅堂要方便,而游乐部分要有自然山水的趣味。在几十亩,乃至几亩之

12、地的范围里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这些要求呢?也就是说,在园林的设计与建造上采取了哪些手法呢?首先在布局上,采取曲折多变的手法,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丰富的景观。这种手法表现在道路的设置上,多用曲折多弯的形式而切忌用径直的大道。沿着弯曲的道路,巧妙地安设风景点,让游人一路走来,可以见到不同的景致,在有限的空间里,延长观赏的路线。表现在景点的形象设计上切忌雷同而尽量采用多种不同的式样。廊子在春、冬季多雨,夏日炎热的南方园林中是不可缺少的建筑形式。但廊子很少用直线形式,而是沿墙而建,有时紧贴墙身,有时又离墙而行,成为多边多方向的折廊;有时随着山势而或上或下成为爬山廊和跌落廊;有时驾廊于水面而成水廊

13、;随着这些廊子的高低上下和左曲右弯,都设置了不同的景点。有时面对着小亭一座,有时能见到墙根下的堆石和竹丛,有时直通建筑的入口,廊子成了一座园林观赏景色的最佳路线。景点的设计以建筑为主,有厅堂、亭榭、画舫、楼阁;但又不限于建筑,一处堆石,一棵古树,一丛翠竹都是可供观赏的景点,它们的形象各具特色,随着弯曲的道路,先后不同地展现在游人面前,真正达到了步移景异的绝妙效果。第二,善于将自然山水的形象加以概括和提炼而再现到园林中来。在不大的空间里要创造出具有自然山水之趣的环境,就必须对自然山水的形态进行认真的观察研究,加以概括和提炼而典型地再现于园林之中,这样才能做到小中见大,得自然之神。例如堆山,用土或

14、者用石,要依园的大小和周围的景观需要而定,但不论土山石山都应该像自然山脉一样,切忌呆板,如二峰并列,应有主有从,有高有低,不可如排笔之状。如以土为主堆山,则可广植花木,使山上郁郁葱葱,山的上下散置大小不同的石块,好像石自土中露出。若以石为主筑山,则在上下培以积土,种植一些花树,使之有自然生气,用石头太多,纵然是乖巧灵石,也失去自然之意。又例如开挖水池,水池形状以曲折为好,切忌方整。因为自然湖水绝无方方正正的形状。在比较大的水面上宜用石桥将水面分隔为大小不等的部分。为了使死水看上去如同活水,往往将池水的一角变成细弯水流,折入山石或建筑的基座之下,仿佛水自这里流出,水源无头。水面的处理,不可满布植

15、物,即使是美丽的莲荷,也应错落有致。远处宜用荷莲,岸边桥头种植睡莲以宜近观。水池岸边的作法,不宜满用石砌,最好以土为主,土石相间,疏稀布置石块,高低错落,高处可供人站在上面观水景,低处可供游人下到水面戏水作乐。所以水池不分大小,只要处理得好,可以小中见大,不显呆板局促;处理不好,池虽大也无自然之趣。第三,讲究园林的细部处理。要做到小中见大,除要在布局、在模仿自然山水上下功夫外,很重要的是十分讲究细部的处理,这里包括建筑、山水、植物各方面的细部处理。私家园林建筑类型并不少,有待客的厅、堂,有读书作画的楼轩,有临水的船榭,还有大量的亭、廊,亭子和廊又有不同的形式。建筑上的门窗更是多样。门有长方门、

16、圆洞门、八角门,还有梅花形、如意形和各种瓶形的门;墙上除普通的窗外,还有花窗、空窗、漏窗,窗上的花纹,仅在苏州园林里就可以找出一二百种式样(图20)。连园林的地面都是用砖、瓦、卵石拼砌出各种不同的花纹图案。石头除用作堆山外,还喜欢以独立或组合的形式供观赏。造园者选用颜色深浅有变化,形象玲珑透剔的石块,配以少许植物花草,放置在厅前、墙下,犹如一件大型盆景任人欣赏,在这里,块石已成为独立的雕刻艺术品了(图21)。清代的皇家园林 清代的造园盛期是自康熙皇帝开始到乾隆皇帝为止。康熙皇帝用武力取得了政局的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以后,就开始了皇家园林的建设。建设集中在北京的西郊和河北的承德两地。承德是清

17、代皇帝带着皇族狩猎和习武的地方,那里有山有水,气候凉爽。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685年)开始在那里利用山丘起伏和热河泉水汇集之地兴建皇家园林,占地共8000余亩,这就是清代最大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北京的地形是三面环山,中间为一小平原,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倾斜,北京的西郊正处于西面山脉与平原交接之处,多丘陵,除西山外,还有玉泉山、瓮山,地下水源充足。自金代开始,这里就建有不少皇家和私家的园林。到清代,把这些官私园林都没收入官,康熙利用明代官吏李伟的“清华园”旧址建造了畅春园,前有供议政和居住的宫殿部分,后有以水为主的园林部分,成为西郊的第一座离宫型园林。接着又将玉泉山的澄心园改建为静明园,在香山建

18、造了静宜园。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在畅春园的北面特别建造了圆明园赐给他的儿子胤禛,胤禛当皇帝后,把圆明园扩建,可以在里面处理政务和居住,成了雍正皇帝的离宫。乾隆皇帝即位,国内经过一段休养生息,国力昌盛,经济繁荣,加以这位皇帝好大喜功,又醉心于游乐,在六次下江南巡视过程中饱览了各地风光之美,返京后大兴土木,将建造园林推向高峰。他进一步扩大圆明园,把附近的长春、万春两园并入,成为占地5000余亩的大型离宫型园林。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圆明园工程完成,乾隆皇帝写了一篇“圆明园后记”,记叙了这座园林规模之宏伟,景色之绮丽,并告诫后世子孙不要再废弃此园而重费民力另建新园了。但是,事隔不久,

19、他自食其言,又在圆明园西边不远的地方,利用瓮山和西湖水面,兴建起另一座皇家园林清漪园。至此,在北京西郊,建成了京都著名的三山五园,即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和畅春园、圆明园。再加上附近的蔚秀园、朗润园、勺园(以上三园在今北京大学内)、熙春园、近春园(二园在今清华大学内)等,在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几乎是园园相通,楼阁相望,成为一个历史上空前的、举世无双的宫廷园林区。下面重点介绍圆明园和清漪园。(1) 圆明园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完成于乾隆时。这里本是一片平地,既无自然的山丘,也没有已经形成的湖面。但是地下水源却十分丰富,可以说挖地三尺即可见水,所以确是一处建造园林不可多得的佳地。在这

20、样的自然条件下建园,自有它的特点。特点之一是平地造园,以水为主。圆明园中有大型的水面如福海,它宽达600米,处在全园的中心,湖中建有岛屿;有中型水面如在正门北面的后湖及长春、万春两园内的湖,长宽约二三百米,隔湖观赏对岸景色,尚可历历在目;小型水面无数,山前房后,一塘清水,比比皆是;还有回流不断的小溪小河,如同园内纽带,将大小水面串联成为一个完整的水系,构成为一个十分有特色的水景园林。正因为是平地造园,水面是挖出来的,挖湖堆山,一举两得,所以湖多山也多,大小土丘加起来约占全园面积的1/3。只是这些土山都不高大,并没有破坏圆明园的水景特点。特点之二是园中造园。圆明三园,规模宏大,但它没有清漪园万寿

21、山和北海琼华岛那样的山峰可以作为全园的风景中心,它是用一组组小型园林布满全园。这些小园或是以建筑为中心,配以山水树木;或是在山水之中,点缀各式建筑,围以墙垣,形成一个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小园,组成无数各具特色的景观。这里有处在宫门内供皇帝上朝听政用的正大光明殿;有以福海和海中三岛组成,象征着仙山琼阁的“蓬岛瑶台”;有供奉祖先的庙宇安佑宫;设有佛殿的小城舍卫城;有建造在水中,平面成卍字形的建筑“万方安和”。乾隆皇帝几下江南,便想把苏州、杭州一带的名园胜景统统带到园里,于是圆明园里出现了苏州水街式的买卖街;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柳浪闻莺、平湖秋月等著名景观;只不过这些江南胜景在这里都变成小型的、近似

22、模型式的景点了。特点之三是园中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极富变化。建筑的平面除长方、正方形以外,还有工字、字、田字、井字、卍字、曲尺、扇面等多种形式;屋顶也随着不同的平面灵活地采用庑殿、歇山、硬山、悬山、卷棚等形式;光亭子就有四角、六角、八角、圆形、十字形,还有特殊的“流水”亭;廊子也分直廊、曲廊、爬山廊和高低跌落廊多种。乾隆时期还在长春园的北部集中建造了一批西洋形式的石头建筑。这批建筑由当时在朝廷做事的意大利教士、画家朗士宁设计,采用的是充满了繁琐的石雕装饰,被称为欧洲“巴洛克”式样的形式,建筑周围也布置着欧洲园林式的整齐花木和喷水泉等。可以说这是西方建筑形式第一次集中地出现在中国。圆明园就是这样

23、由不同大小的水面、不同高低的山丘和形式多样的建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景观。在雍正时期就形成了24景,乾隆时期又增加了20景,加上长春园的30景和万春园的30景,形成占地5000余亩、共有100多处景点的宏大的皇家园林,所以西方有人把圆明园称为“万园之园”。(2)清漪园一颐和园 1750年乾隆以庆贺母亲皇太后六十大寿和整治京城西北郊水系的双重名义,开始改造和经营颐和园。造园者首先将原来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扩大了水面,在湖的东面筑成一道东堤,设有水闸,在湖的西面留出一条西堤,组成一个具有蓄水功能的大小三个水面的湖泊,定名为昆明湖。同时在瓮山上下大兴土木,在山的南坡中央建造了大报恩延寿寺,将瓮山定名为

24、万寿山以庆贺皇太后大寿。公元1764年建成了占地5000余亩,水面占3/4的又一座大型皇家园林清漪园。清漪园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景区。一是万寿山东部的宫廷区。凡属离宫型园林都有供皇帝上朝听政的地方,所以在清漪园的东宫门里有一组宫廷建筑群。其中有皇帝听政的仁寿殿,住宿用的玉澜堂、宜芸馆和乐寿堂,以及成组的服务性建筑。它们也是采用传统的前朝后寝的布局,仁寿殿在前,寝宫在后。第二个景区是前山前湖区,这是清漪园最主要的部分。万寿山经过改造,形成座北面南,前临湖水的良好格局,在山的前坡中央建有一大组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寺的山门、大殿、佛塔沿着轴线,随着山势,由山脚到山顶,顺序安置在山坡上。其中最高的原为一

25、高九层的宝塔,还未完工,发现有倒塌危险,拆除后改建为供佛像的楼阁,即佛香阁。这一组建筑金碧辉煌,成了整座清漪园的风景中心。在它的两边,布置着成组的建筑,其中有宗教建筑转轮藏、五方阁;有游乐建筑画中游、听骊馆、景福阁;还有许多可供休息玩乐的院落建筑。特别是在万寿山的南面脚下,沿着昆明湖岸,建造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自东往西,贯穿整个前山区。人们漫步廊中,外观湖光山色,里望组组宫殿与住所;内望廊里,每一间廊子的梁架上都画满了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彩画。长廊,成了一条绚丽多彩的画廊,一条观赏园内不同风光的游廊。前湖经改建后,用堤岸分隔成了三个湖面。西堤是模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在堤上也建了六座桥。在三

26、个湖中各有一岛,象征着东海中的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登上万寿山,近处的昆明碧水,远处的万顷良田,相连成片,一望无际,园林风光在这里得到了无穷尽的伸延。三是后山后湖区。万寿山的北麓,紧靠着围墙,地势狭窄,本没有什么景致,但造园者却巧妙地在山脚下沿着北墙挖出一条河道,并且使河道形成宽窄相间的湖面,用挖出的土就近在北岸堆成山丘,两岸密植树木,然后将昆明湖水自万寿山的西面引入后山。这样就造成了夹峙在山丘之间的一条后溪河,在这条河的中段还模仿苏州水街建造了一条买卖街。泛舟后湖,或处于自然山林之间,湖面忽宽忽窄,忽明忽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进入繁华市街,两岸鳞次栉比地排列着各式店铺。登

27、岸步入后山山道,则两旁高树参天,树荫深处,散布着组组亭台楼阁。到了后山的东头还出现一座谐趣园,这是模仿无锡寄畅园建造的园中之园。小水一塘,四周布置着楼台亭榭,环境宁静清幽,别有洞天。整个后山,变成一个与开阔的前山前湖迥然不同的、十分幽静的景区。(3) 名园遭劫 公元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占领海淀,对圆明、畅春、清漪、静明、静宜诸园先是大肆掠夺园中财宝,后又放火烧毁了这些园林。清漪园除个别建筑外几乎被焚烧殆尽,清人对劫后的清漪园曾作了如下的描绘:“玉泉悲咽昆明塞,唯有铜犀守荆棘,青芝岫里狐夜啼,绣漪桥下鱼空泣。”这真是对一代名园满目

28、苍凉景象的真实写照。直到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造船的经费修复了清漪园的主要部分,并改名为颐和园。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中国,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往西安,沙俄、英国和意大利侵略军相继进驻颐和园达一年之久,对园内陈设又抢劫一空,建筑的内外装修也遭破坏。公元1902年慈禧返回北京用巨款修复颐和园,并于公元1904年在园内耗费巨资举办了她70大寿的庆典活动,这是封建统治者最后一次大规模地使用这座皇家园林。圆明园被烧毁之后,在同治皇帝时曾下令用拆除清漪等园的旧料去修复三园,但不久就因国库空虚和意见分歧而中止,到如今也就只剩下西洋楼这一区少量石头建筑的断柱残壁了。现在许多

29、人去圆明园参观因为只见到这些石头建筑,所以把它们当作是圆明三园的昔日面貌,这真是一个误会,西洋楼并不代表圆明园的典型建筑式样,现在留存下来的断柱残壁只能使人们看到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野蛮与凶恶。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发展 据历史记载,远在公元前21世纪的商代就有了苑。苑是选择一块山林之地,在里面放养一些野兽专供帝王在这里狩猎行乐。这时,除了在苑内筑有高土台供观察天文和瞭望以外,还没有什么建筑。到了西周(公元前10世纪到前8世纪)苑被称为囿,囿的规模有大到方圆70里的,在这些囿中蓄养禽兽和鱼类,挖有灵沼,筑有灵台,在灵台上开始建造宫室以供帝王享用。秦、汉统一中国,这种苑囿得到进一步发展。汉代建造的卫林苑

30、,长达300里,在其中蓄养百兽,采种各地花木,建造宫殿和供观赏游乐的建筑,已经是一座供帝王娱乐休息用的园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国统治者之间相互并吞残杀,连年战争不息,使一些文人士大夫产生一种消极悲观的思想。他们不理世事,崇尚玄理,喜好清谈,一时间,逃避现实的老庄学说备受欢迎。他们隐逸江湖,寄情于山水。这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大大盛行,大自然成了人们寄托感情的环境,于是文人士大夫开始也在自己周围经营起具有自然山水之美的小环境,这就兴起和发展了追求自然情趣的山水园林。帝王的以狩猎为主的苑囿也开始向山水园转化,在园中开池堆山,布置亭台楼阁,创造一种具有自然之美的环境。佛寺为了避开尘世之扰,多选择风景

31、优美的山林之地建造寺庙,由此也开发了山区的自然风景点。文人仕宦更大量兴建私家园林,在园里堆筑小山,培植花木以陶冶他们的性情,寄托他们的感情。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山水园林的奠基时期。唐代是山水园林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相对安定,经济得到发展,文化上诗文、绘画、工艺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建筑更得到大规模的发展。京都长安城的北郊设有规模宏大的禁苑,另外还有东内苑、西内苑和南苑诸园;在大明宫的内廷区,挖有太液池,在池中堆有蓬莱仙山,池周围布置殿宇长廊,形成一个专门的内廷园林区。将长安城的东南角曲江一带开辟为公共风景游览区,每年二月的中和节、三月的上巳节、九月的重阳节,这里都是百姓聚会游乐的胜地

32、。在杭州、广西的桂州(今桂林)都有这类供百姓游乐的自然风景区。在各地的风景建筑中最著名的是初建于唐代的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和湖南的岳阳楼。这三座楼无论从建造地址的选择和建筑形象上都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个时期的私家山水园更得到极大发展。诗人白居易在他任杭州刺史时,极力开发了西湖风景区,同时他又精心营造了他自己在洛阳的小宅园。宅园占地仅17亩,其中住宅占1/3,水面占1/5,竹林占1/9;水池中有三岛,岛上有小亭,池中种有白莲、菱及菖chang昌蒲;池岸曲折,环池的小路穿竹林而过,四周建有小楼、亭台、游廊,供读书、饮酒、赏月和听泉之用;园中堆筑有太湖石、天竺石、青石和石筍。小小宅园,经营了10多年

33、,可见他用心之精。这类私家小园在洛阳一地就有千家之多。到了宋代,造园更加普遍,从京都到地方,从贵族到平民,造园的地区和规模都扩大了。在京都汴梁,建造的帝苑就有九处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徽宗时所建的艮岳。为了建造这座帝王园林,在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专门设了应奉局,负责搜集南方名花异石,凡发现民间有一石一木可用者就破墙拆屋强夺运往汴梁。当时运输花石的船成群结队,所以称为“花石纲”,为此还引起极大的民愤。汴梁城内外,大臣贵族的私园不下一二百处。当时连一些酒楼为了招揽生意,也在店内设置园林,建造亭榭,有的挖池沼,设画舫,让宾客在船上饮酒作乐。大规模的造园活动促进了造园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园中造山由用土

34、堆山转为用石堆山,仿照自然界的屏嶂、峰岫、石壁、瀑布、溪谷,有的还做出山间磴道、栈道,仿蜀道之难,在这些实践中造就了一批堆石造山的名匠。植物栽培术也得到了发展,用驯化、嫁接技术使洛阳园林的花木多达千种,光牡丹、芍药的品种就达到了百余种。南方的名花如紫兰、茉莉、山茶花等也都在洛阳落户生长。明、清两代是我国古代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名园,使我们能够具体地领略到古代园林的风采。地方的家庙与祠堂 我们走到农村,尤其到经济比较富裕的农村,往往可以看到历史上留存下来的祠堂,这是一种地方性的家庙。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不仅上有世代相传的皇族,而且下到老百姓中间,家族观念都很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

35、生活着同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家族内都有自己的族规和族训,由有威望的族长实行统治,可以说这是整个封建社会在最基层的政治支柱和思想支柱。所以就像皇帝建太庙祭祀祖宗一样,各族也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都称作祠堂。基层的祠堂和皇帝的太庙不同,它除了供奉和祭祀祖先外,还具有多种用处。一是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犯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带有基层衙署性质的建筑。二是祠堂也可作家族的社交场所,族人在这里交往。尤其有的祠堂内还有戏台,在祠堂旁边附设学校和仓库,吸收本族儿童上学和贮藏粮食。族人在这里观戏、上学,使祠堂成为

36、具有民俗性质的公共建筑了。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宗族,他们的祠堂就越讲究,几重院落,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成了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历史名人的纪念建筑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出现过许许多多名人。其中有在思想文化上卓有贡献的文人学士;有立下赫赫武功、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有不畏强暴、为民除奸的清官等等。人们为他们建庙立祠以资纪念,所以在全国留下了众多的名人祠庙。在这类祠庙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孔庙。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创立儒学,受到各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在群众中有深远的影响。在孔子家乡山东曲阜建立的孔庙是这类纪念

37、性建筑中规模最大的。这是一组十分宏大的建筑群体,从南到北长达650米,在建筑的布置上可以分为前导和主体两部分。前面由三道牌坊五道门组成前导,占据了全庙长度的多一半,层层牌坊和门在两旁绿色的常青树丛中,造成了一个十分肃穆的环境。后面主体部分由四座殿堂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大成殿,面阔达九间,重檐歇山式屋顶,大殿的28根檐柱全部由石料制成,在前檐的10根石柱上雕有突起的龙纹,两侧及后面的28根石柱上也有祥云和蟠龙的浅雕装饰,大殿内部供奉着孔子像。大殿坐落在二层石台基上,殿前留有宽广的月台,作为祭祀时举行仪式的地方。历史上不少皇帝都亲自来这里祭奉孔子以表示对儒学的尊重。除曲阜的孔庙外,在各地大城市也多

38、设有孔庙,或者称为文庙。唐代武则天皇帝为了尊儒,命令各州都建孔庙。宋代范仲淹在苏州任知府时,特别重视教育,把苏州府的学校与文庙合建在一起,在府学学习文化,在文庙行尊孔之礼。这种作法深受朝廷赏识,被推广到全国,于是兴学必同时建庙,全国各府县中就普遍建立起文庙了。这类文庙规模虽不大,但也都有大成门、大成殿、棂星门这几座基本建筑,加上旁边的学校,在一个县里也算得上是重要的公共建筑群了。三国蜀主刘备以忠义著称,先是桃园三结义,结拜了武将关羽和张飞,后是三顾茅庐,请出了军师诸葛亮。一部三国演义,使这几位英雄的传奇式业绩家喻户晓,于是全国出现了不少纪念他们的祠庙。四川成都的武侯祠和四川资中的武庙,名义上是

39、纪念诸葛亮和关羽的庙宇,但在这两座庙中同时也都供奉着刘备、关羽、张飞和孔明。也有的是专门纪念某一位的,四川云阳县的张飞庙,山西解县的关帝庙都是规模相当宏大的庙宇。尤其是关羽,以一生忠义和武艺高超而著称,后来成了历史上武将的代表,所以纪念关羽的庙被称为武庙,它与文庙并存于全国的许多府县里。宋代名将岳飞,率军坚持抗金,建立赫赫战功,后为奸臣所害,冤死狱中。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不畏帝国主义强盗,在广东当众烧毁鸦片,抗击英军的侵略。这两位民族英雄的业绩在群众中都深有影响,所以在浙江杭州建有岳王庙,在福建福州建有林则徐祠以资纪念。包拯也是在群众中极有影响的一位历史人物。他任职于北宋朝廷,体察民苦,严惩贪官

40、恶霸,执法严明,铁面无私,自身又廉洁奉公,成为一位古代清官的典型,在他的家乡安徽合肥专门建有包公祠。李冰,在秦昭王时期(公元前4世纪)在四川当太守,他主持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后代,百姓为了纪念他父子二人的功绩,在都江堰的东北岸上建了一座二王庙。此外,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北宋文学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分别建有专门的杜甫草堂和三苏祠来纪念他们。以上所说的这些纪念性祠庙,它们在建筑上有些什么特点呢?这些祠庙一般是建在名人的家乡和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有的就是在他们原来的住宅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建筑布局多灵活,不拘于一定的统一格式,较多地具有民间建筑和地方的特点。位于四川云阳

41、县的张飞庙,选在长江的南岸江边陡坡上,与县城正好隔江相望,庙中的结义楼、正殿、旁殿及轩阁亭台都随着地势高低布置在起伏的山坡上,各建筑翼角飞檐,造型不拘一格,整个建筑群成了该地的名胜。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地点也是选在都江堰东北岸的玉垒山麓,从山下到山坡上的主殿,安排了四道门,它们的方向各不相同,用坡道上下左右连接,门的形式有牌楼、城楼、与大戏台结合的门楼,它们与影壁、亭台布置在一起,构成了建筑群体的入口序列,经过曲折的坡道,将人们从山底引导到二王庙的主要建筑李冰殿。在这中间,让大家通过不同的空间,观赏到不同的景观,所以在这组建筑的入口牌楼上挂着“玉垒仙都”的大匾,真是名副其实了。四川成都杜甫草

42、堂原来就是杜甫在成都的住处,位于浣花溪旁,现在除了将主要建筑大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放在中轴线上外,周围仍保持了原来的自然风貌,小桥流溪,丛丛翠竹,其中散布着横跨水上的水槛,以草作顶的碑亭,环境十分宜人。这类名人祠庙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具有教化的作用。前面说到的祭祀天地日月的坛庙,祭祀祖宗的太庙,不管祭祀的内容多么复杂,仪式多么隆重,其实祖宗并不知道,天地更属虚构,所行所为,自然也是做给人看的,是为了教化后人的。这种教化由朝廷所兴,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强化他们的统治。但是名人祠庙所供奉的,多是在某一方面对历史、对民族有过杰出贡献或者具有表率作用的人物,他们受到广大百姓所敬仰和喜爱,所以

43、这些祠庙多由地方和民间建立,它们起着宣扬这些人物精神的作用。湖北襄樊隆中是诸葛亮青年时期隐居的地方,27岁时受刘备三顾茅庐之邀才出山当了蜀汉的宰相。诸葛亮在这里的故迹经过历代保护和修建,成了今天的古隆中。这里建有诸葛武侯祠,里面有“抱膝亭”,是纪念诸葛亮在隆中时“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以抒胸怀大志而报国无门心境的;还有三顾堂,题有“卧龙深处”的野云庵等。后人游览古隆中,身入其境,更能缅怀这位著名军事家、政治家的历史功绩。安徽合肥市的包公祠,规模不大,只有一个院落,建筑内外都很朴素,祠堂内供奉着包公坐像,墙壁上刻着包拯家训,这种环境本身就体现着这位包青天一生廉洁的品德。所以这些祠庙建筑具有很

44、大的教化意义,尤其其中不少建筑,由于它们的地势险要,或者环境优美,往往成了一个地区的名胜区,吸引了千千万万的百姓,更使这种教化作用得到普及发挥。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体现着的一部分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正是通过这些祠庙建筑而得到了传播和继承,不仅在历史上,在今后仍然起着作用。祭天地、祖先的坛庙 (1) 太庙与社稷坛 远在公远前11世纪的周代,各种祭祀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礼制。在后人写的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当时王城的规划是:王城每边长九里,各有三个城门,城内纵横各有九条道路,路宽有九轨(二车轮之间为一轨),王宫居中,左面是祭祖宗的庙,右面是祭社稷的坛,前面是朝会场所,后面是市场。这说明庙和坛当时在都城

45、中已经有了比较重要和固定的位置了。这种左祖右社的格局在以后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中都有体现。明、清的北京城,更是明确地将庙、坛分置于紫禁城前的左右。世袭制的封建社会皇位代代相传,帝王自然特别重视祭祀自己的祖先。现在留存下来的祭祀祖先的太庙只有北京的一处了。北京太庙设置在紫禁城的左前方,它的形式也是一组规则的建筑群,外面用方整的三道墙围住。主要建筑是前、中、后殿,前殿最大,宽有11开间,坐落在三层白石基座上,是祭祀祖先的祭场,每逢大祭,把历代帝后神主的木牌移到这里举行祭祀仪式。中殿是平时供奉帝后神主木牌的地方;后殿是供奉皇帝远祖神主之地,例如清朝把满清在东北没有称帝以前的四位君主追封为皇帝,将他

46、们的神位供奉在这里,所以后殿又称为祧tiao佻庙,以表示祀奉先君之意。这三座大殿都安排在中轴线上,左右两边有配殿,形成前后几重院落。在第二层围墙的外面,种植了成排的柏树,数百年的古柏成荫,构成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我国古代称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所以很早就立社稷加以祭祀,反映了中国长期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特点。所谓立社、立稷是因土地广阔,谷类众多,不能漫无目标地广为祭祀,只能把一小块土堆为土丘坛称为太社和太稷,以此作为祭祀对象。早期社、稷分为二坛或一坛一庙分别祭祀,到了明、清则将太社、太稷合二为一,称为社稷一起祭祀了。北京的社稷坛位于紫禁城的右前方,与太庙相对称而成为左祖右社的布局。它的形式是

47、一块边长约15米,高近一米的方形土坛,坛面上覆盖着青、赤、黄、黑、白五种颜色的土,按照传统的分布方式是东方为青色、南方为赤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以四方之土象征着国家的疆域。在这块四方土坛的外围加筑了一圈矮墙,墙表面也按四个方位分别镶砌了青、赤、白、黑四种颜色的琉璃。祭祀社稷的仪式是由北向南设祭,所以坛在最南面,它的北面是拜殿、享殿和正门。(2) 天、地、日、月坛 人类早期生存的威胁很多来自自然灾害,暴雨使江河泛滥;不雨而赤土千里,颗粒不收;狂风引海啸,人畜两亡;闪电成雷击,房屋毁于火。所以人们很自然地将苍天当作是主宰人类命运的神,祭祀天地很早就成为人类很重要的活动了。在出现国

48、家以后,不论是奴隶主或者封建皇帝都善于利用这种原始的信仰,把自己称作是受命于天来统治人间和治理国家的。这样,祭天地的活动与巩固和加强政权统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更加受到重视,到后来成了统治阶级的专门权利了,它的重要性超过了祭祀宗庙,成了国家的大礼。国家遇到像死了皇帝、皇太后这类大丧,规定停止祭宗庙,但不能停止祭天礼,并把平民百姓或其他人的祭天活动划作为越轨的非礼行为。祭祀天地既然成了历代帝王的重要政治活动,所以这些祭祀场所在历代都城中都给予了相应的位置。按周礼规定,祭天场所在都城的南郊,因为古代以南为阳向,北为阴向,天属阳,应在南;地属阴,应在北,所以祭地的场所相应在北郊;南阳北阴,天地互为对应。另外祭日于东郊,祭月于西郊,因此统称为“郊祭”。城郊可以避开密集的街市,免除人烟凡俗的嚣闹,更接近于自然,也更适于祭祀天地日月之神了。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这些祭祀场所正是按这种格式安排的,祭天之坛位于南郊,祭地、日、月之坛分别在城的北、东、西郊。明代中叶扩建北京城,才将天坛划入北京外城墙之内。现在我们集中介绍天坛(图19)。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与北京紫禁城属同一时期。清代对天坛建筑虽作过改动,但基本格局仍保持着原来样子。天坛占地4184亩,约四倍于紫禁城的面积。在这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