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拆迁后青农民城市适应性研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4855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征地拆迁后青农民城市适应性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征地拆迁后青农民城市适应性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征地拆迁后青农民城市适应性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征地拆迁后青农民城市适应性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征地拆迁后青农民城市适应性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征地拆迁后青农民城市适应性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征地拆迁后青农民城市适应性研究.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征地拆迁后青年农民城市适应性研究 以泰兴为例 摘要:本文基于泰兴市的实地调查和访谈后认为,征地拆迁后青年农民的城市就业和生活适应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观念、就业质量、环境适应、社会交往等方面,需要从个人层面、政府层面、社区层面和社会层面采取措施,促使其突破就业和适应问题,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关键词:征地拆迁 青年农民 就业 生活适应Employment and City Adaptation Issues for Young Land-deprived Peasants Taking Taixing City as an Example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

2、vey and interview accomplished in Taixing city, the paper holds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f the landless young peasants, job hunting and city adapting in employment conception, employment quality,environment adapting and social interaction.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ppropriately from the poi

3、nt of view of the subject, the government, the community and the society, so as to break though their plights and adapt to city life better.Key words: land expropriation and demolition ; young farmers ; employment; city adaptation目 录1 绪论51.1 选题的背景51.2 选题的意义51.3 相关概念51.3.1 失地农民51.3.2 社会适应61.3.3 征地拆迁6

4、2 研究设计72.1 主要概念的界定和操作化72.2 研究假设72.2.1 就业方面72.2.1.1 政府的就业安置工作不到位72.2.1.2 失地农民本身就业能力较弱,就业观念陈旧72.2.1.3 乡镇企业对于失地农民就业影响重大72.2.2 生活适应方面82.2.2.1 青年农民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相对较好82.2.2.2 失地青年农民交往范围狭窄,交往方式倾向于同质性82.2.2.3 失地农民迫切需要政府或社区为居民提供就业方面的帮助82.3 研究方式和分析方法82.3.1 研究方式82.3.2 分析方法82.4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82.4.1 创新之处82.4.1.1 丰富了城市化研

5、究82.4.1.2 研究对象限定为青年农民82.4.2 不足之处92.4.2.1 问卷编制及调查对象的选择上存在不足92.4.2.2 对调查资料的处理和分析上存在不足93 问卷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10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103.2 就业方面103.2.1 就业变化情况 103.2.2 就业渠道103.2.3 就业意愿113.2.4 就业满意度113.3 生活适应方面113.3.1 生活习惯123.3.2 居住形式123.3.3 业余生活123.3.4 社会交往123.3.4.1邻里关系123.3.4.2 来往对象133.3.5 生活满意度133.4 需求情况134 访谈分析144.1 访谈

6、一144.2 访谈二144.3访谈三155 讨论165.1 征地拆迁后青年农民城市就业和生活适应的问题165.1.1 就业方面165.1.1.1 就业不充分,存在隐形失业165.1.1.2 就业渠道窄,政府功能缺失165.1.1.3 失地青年农民就业能力较弱,就业观念陈旧165.1.2 生活适应方面165.1.2.1 青年农民比较适应城市生活,但对于过去生活方式和习惯比较留恋165.1.2.2 社会交往范围狭窄,同质性较强175.1.2.3 业余生活比较单一175.2 影响失地青年农民城市就业和生活适应的因素175.2.1 影响就业的因素175.2.1.1 征地制度存在缺陷175.2.1.2

7、缺乏合理有效的就业培训机制17 5.2.1.3 政府就业安置和引导就业的功能缺失175.2.1.4 自身因素制约185.2.2 影响生活适应的因素185.2.2.1 居住环境的改变185.2.2.2 社区隔阂185.2.2.3 社会交往的双重性185.2.2.4 自身因素185.3 促进失地青年农民更好地适应城市就业和生活的对策和建议185.3.1 就业方面195.3.1.1 个人层面195.3.1.2 政府和社区层面195.3.1.3 社会层面195.3.2 生活方面195.3.2.1 个人层面195.3.2.2 社区层面195.3.2.3 社会层面206 结语217 谢辞228 参考文献2

8、39 附录241 绪论1.1 选题的背景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指出,2000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3.63106hm2,也就是说将有3.63106hm2耕地由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今后每年需征用土地约1.67106hm2,若按照农民人均0.05 hm2计算,就意味着每年增加357万429万失地农民,10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人1。本次调查的主要地区泰兴市,其主城区、“一区四园”和重点中心镇建设不断加快,目前已启动征地10个批次,其中村镇建设用地和单独选址各5个批次,实施的征地项目主要包括334省道改线安置区建设、新区小学东侧地块等2 。 城市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社会空间上

9、表现为城市代替传统农村社区,在社会主体层面上表现为农民身份转变为城市身份。对进入城市的失地农民而言,城市化不仅是一个从传统乡村过渡到现代城市的空间地域上的变化,它伴随着失去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而且离开熟悉的村落,失地农民也失去了与之相关联的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由此看来,征地拆迁可能会引起农民就业和城市生活适应方面的问题,再加上农民大多是被动城市化,是政府行为迫使,而不是主动搬迁到城市,适应问题就变得更为迫切3。 面对这样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特别是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关于征地拆迁的极端事件,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失地农民在城市中的就业和生活适应情况给予关注。本次调查选取青年农民为对象,主要因为这一群体

10、具有特殊性。青年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就业情况大可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小则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失去传统生产资料,青年农民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此外,一般认为青年人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那么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情况是否比较好,这一假设也需要通过实地调查来考证。笔者试图通过调查了解他们的城市就业和生活状况,分析哪些因素会对他们的就业和生活产生影响,并尝试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1.2 选题的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客观的调查方法,真实地反映征地拆迁后青年农民群体的就业和生活状况,得出一定的结论,将对这一群体的关注纳入到城市化研究和失地农民安置的政策视野中,避免以往征地拆迁相关研究将失地农

11、民群体笼统化的不足。对征地拆迁后青年农民城市就业和适应状况的研究不仅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而且对正确认识城市化道路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以后的征地拆迁工作能够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1.3 相关概念 泰兴市地处长三角地区,是江苏省中心区域、上海南京经济圈的交汇点。全市总人口120余万,总面积1172平方公里,现辖15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和3个市级工业园区,连续10次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 。本文的青年农民是指20-34岁的户籍地在农村的年轻人。 1.3.1 失地农民失地农民是指一些因城镇建设、经济发展、公益性事业,在依法征占土地

12、之后,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而产生的失去土地的农民4。1.3.2 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是指人们为了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包括心理、生理以及行为上的改变,以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1.3.3 征地拆迁征地主要指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定程序强制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并根据补偿标准一次性给予被征地者(包括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发包人、承包人、转包人等)一定的货币补偿,必要的还要进行就业安置。 拆迁是指取得拆迁许可的单位,根据城市建设规划要求和政府所批准的用地文件,依法拆除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房屋和附属物,将该范围内的单位和居民重新安置,并对其所受损失予以补偿的法

13、律行为5。 2 研究设计2.1 主要概念的界定和操作化 在本次研究中,征地拆迁后的青年农民是指在依法征用土地后,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而失去土地的年龄在20至34岁之间的农民。研究的问题是这部分群体的城市就业和生活适应情况,分为就业和生活适应两大块进行研究。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将其操作化为以下几个指标:就业现状、客观就业条件、主观就业意愿;生活习惯的适应、社会交往、社会需求。就业和生活适应性的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评价,一种是主观评价。前者是调查者通过问题的回答判断对方适应不适应,后者是被调查者自己认为自己适应不适应。本文以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种方式,分就业和生活适应两大模块进行调查

14、研究,并通过问卷型定量研究和访谈型的定性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2.2 研究假设 本研究假设征地拆迁后青年农民在就业和城市生活适应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分就业和生活适应两部分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 此外也要关注到农村的空心化倾向:由于我国农业产业经济补贴很少,年青人很少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出现空心化倾向,即使不征地拆迁也将出现大量的年青人流入城市,也可能会产生城市适应问题。 2.2.1 就业方面2.2.1.1 政府的就业安置工作不到位在征地拆迁中,政府多采取一次性买断的作法,一次补偿后,对失地农民的就业与创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相应的扶持措施。同时,又由于现在占地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国家占地,也有地

15、方占地;既有本村建设占地,也有外来工商业占地,在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上责任分担存在矛盾。 2.2.1.2 失地农民本身就业能力较弱,就业观念陈旧文化程度低和知识技术缺乏成为阻碍失地农民城市就业的障碍。目前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大学生都降低了就业要求,失地农民的就业空间也愈发狭窄。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步发生改变,由单纯的体力型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企业对劳动者的年龄、知识、技能和市场竞争意识要求较高,失地农民容易在城市多元化的就业格局中处于劣势地位。此外,征地后的农民得到了一笔不小的安置补偿费,容易滋生懒惰的风气,就业意愿不强烈,希望找到体面的不脏不累的工作6。 2.2.1.3

16、 乡镇企业对于失地农民就业影响重大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是乡镇企业,它能够大量吸纳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征地用作企业的地区,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合理安排,可以吸纳大量失地农民进入企业就业,但是目前部分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充分发挥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2.2.2 生活适应方面 2.2.2.1 青年农民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相对较好 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和城市往来越频繁的青年人的适应能力较强。再加上被调查地区经济、交通比较发达,城乡交流频繁,因此失地青年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总体较好,但普遍对于过去生活方式比较留恋,主要是体现在对原有居住环境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留恋。 2.2

17、.2.2 失地青年农民交往范围狭窄,交往方式倾向于同质性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社会交往的对象和范围多少都有所变化,但是交往方面总体上仍改变不了同质性强的特点。来往对象比较倾向于以前同村的居民,而跟新环境中的人交往较少。 2.2.2.3 失地农民迫切需要政府或社区为居民提供就业方面的帮助社区是居民自治的基层组织,居民靠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会想到寻求社区的力量进行解决。就业信息的普及,就业技能的培训这些方面,社区可以给予居民更多的帮助。2.3 研究方式和分析方法 2.3.1 研究方式本次研究的以问卷调查为主,个案访谈为辅,选取泰兴市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地区部分征地拆迁安置小区进行调查,以2034岁的

18、青年为调查对象。调查地点为城南滨江某镇安置小区A社区、城北城乡结合部B社区以及某镇C社区。共计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3份,问卷回收率为93.2%。此外,在调查的三个小区中各选取3人,共计9人进行非标准化访谈。 2.3.2 分析方法 问卷分析方法: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以及相关变量分析。 访谈分析方法:访谈资料的搜集、整理、提炼、总结。2.4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2.4.1 创新之处 2.4.1.1 丰富了城市化研究 本研究将城市化、失地农民、就业和城市生活适应有效结合,丰富了城市化研究内涵。 2.4.1.2 研究对象限定为青年农民目前对于失地农民的研究大多将失地农民这个大

19、群体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很少将年龄作为单独的决定性因素进行专门探讨。笔者认为,青年农民作为自身家庭和国家的主力军,其就业和生活状况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因此,本次研究笔者将失地农民群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青年(2034岁)农民作为研究对象,以期真实反映这一群体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2.4.2 不足之处 2.4.2.1 问卷编制及调查对象的选择上存在不足问卷编制是本次研究的核心部分,虽然笔者投入了很多精力,但问卷在信度和效度上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另外,调查样本数量不够大、变量因素分布不均衡以及一些事先无法预计的因素会影响调查对象填答问卷,问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 2.4.2.2 对调查

20、资料的处理和分析上存在不足由于研究条件以及研究者本身的能力有限,对于调查资料的处理和分析的深度上存在不足,对于全面深入的反映研究课题的成果造成障碍,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3 问卷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3份。性别方面,男性108人,占46.4%,女性125人,占53.6%。年龄在2024岁的54人,占23.2%,2529岁的83人,占35.6%,3034岁的96人,占41.2%。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为0,研究生及以上的2人,占0.8%,初中的57人,占24.5%,高中或中专的109人,占46.8%,大专或本科的65人,占27.9%。由此可

21、见,调查的2034岁的青年群体中,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的占大多数,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征地拆迁的年限在1年以下的为0,1年(含1年)2年的占33.1%,2年3年的占31.3%,3年以上的为35.6%。这项指标的结果主要受调查地点的影响,笔者选择的调查地点为三个安置小区,是失地农民集中居住的地方,每个小区预先设定差不多的问卷发放量,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而这三个小区的失地居民拆迁时间都在1年以上,主要是由于当地拆迁安置房一般都要在拆迁后一年以上才能入住,安置房入住前发给失地农民租房补贴租房居住。3.2 就业方面3.2.1 就业变化情况 表1:征地前后就业情况打零工赋闲务农务工自主

22、经营其他征地前57231110631524.5%9.9%4.7%45.5%13.3%2.1%征地后2413214547210.3%5.6%0.9%62.2%20.2%0.8%通过分析征地前后的数据可见,在2034岁的青年群体中,征地前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所占比例不足5%,征地后这一数据甚至降到1%以下,可以说绝大多数青年农民一直从事着非农职业,失去土地对他们的影响要远小于对其父辈或祖辈的影响。征地前后,打零工和赋闲的人数有所下降,而务工和自主经营的人数有所上升。笔者分析,务工比例上升主要由于调查的三个社区中,有两个是因为工业发展征地,只有是一个由于住宅和商业发展征地,因为工业发展征地的地区,征地

23、后建造了大型工厂,周围居民很多选择到里面打工,带动了当地的就业率的提升。自主经营的比例上升可能是由于征地后居民一次性得到高额补偿款,有自主经营意愿但缺乏资金的青年得以自主创业。在所有就业方式中,务工所占比例最大。 3.2.2 就业渠道 在问卷有效的233人中,未就业的13人,占5.6%,政府安置就业为0,通过职介所介绍的66人,占28.3%,朋友亲戚介绍的107人,占45.9%,其他选项主要自谋职业,也就是依靠个人能力自主求职的47人,占20.2%。 表2 分析数据可知,调查对象的就业渠道主要是他人的介绍,包括亲友和职介机构,纯粹通过个人努力主动找到工作的仅占两成,而政府在失地青年农民的就业中

24、几乎没有发挥作用。 3.2.3 就业意愿233人中,没有人希望继续种田,有134人希望在城里找工作,占57.5%,希望自己创业的68人,占29.2%,不清楚的31人,占13.3%。可见,失地青年群体对于务农没有兴趣,大多数想在城里工作,有创业意愿的接近三成,而也有一小部分人对于自己的就业意愿比较模糊。 3.2.4 就业满意度对于自身目前的就业情况,被调查者中有21人非常满意,占9%,比较满意的107人,占45.9%,不清楚的43人,占18.5%,不满意的62人,占26.6%。 将非常和比较满意归类为满意这一大类,则有超过半数的人对现在的就业情况满意,满意度较高。但是不满意的也占到26.6%,虽

25、然不太高, 但也不容忽视,笔者专门设置了一题针对不满意就业现状的群体进行调查,探索原因。对自身目前就业情况不满意的62人中,有19人认为主要原因是没有合适的就业场所,占30.6%,有12人认为是由于就业信息闭塞,占19.4%,有10人认为是专业知识和技术缺乏,占16.1%,有9人认为是由于政府配套就业政策不完善,占14.5%。这四点,构成了目前就业不理想的主要因素。 3.2.5 收入变化 表3 本次调查发现,大约有51.5%的被调查者在征地后,本人经济收入增加了10%以上,收入持平的占44.6%,而减少的仅占3.9%。3.3 生活适应方面 3.3.1 生活习惯认为征地拆迁前后的生活习惯变化很大

26、有112人,占48.1%,其中征地拆迁年数在1年(含1年)2年的群体中有50.9%的人认为变化很大。认为没有感觉的35人,占15%,觉得变化不大的86人,占36.9%,其中,61.6%是拆迁距今3年以上的。由表中数据可知,认为变化很大的人居多,居住年数较少的人对生活习惯的改变感觉比较明显,居住时间较长的人在长时间的城市生活中已经逐渐适应,对生活习惯的改变与否感觉不甚明显。 3.3.2 居住形式城乡居住形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城市是单元房式的集中居住,农村是单门独院式的分散居住。有46.8%的人比较喜欢农村的单门独院式分散居住,33.9%的人比较喜欢城市的单元房式集中居住,19.3%的人选择不清楚

27、。可见,很大一部分人偏好过去的居住形式,相比征地拆迁后的社区式集中居住,更多人喜欢以前的居住形式。 3.3.3 业余生活关于业余生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被调查者可以选择多种。有19.3%的调查对象选择“看书看报”,有47.6%的调查对象选择“做做家务”,有60.9%的调查对象选择“看电视或上网”,有27%的调查对象选择“打牌或打麻将”,有22.3%的调查对象选择“与邻居朋友聊天”,有7.7%的调查对象选择“参加各种学习班”,另有10.3%的调查对象选择“其他”。表4 由此可见,调查对象的业余生活比较单一,多倾向于待在家中。3.3.4 社会交往城乡社会交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城市人的社会交往范围较广

28、,来往对象的异质性强,而农村人的交往面较窄,主要是村里人和亲友,来往对象倾向于同质特征明显。 3.3.4.1邻里关系有11.1%的人认为邻里关系非常密切,有21%的人认为比较密切,有51.1%的人认为邻里关系一般,10.7%的人认为不太密切,认为不密切的占6.1%。将非常密切和比较密切归为密切一类,仅占32.1%,可见,大多数人认为目前的邻里关系不够密切。农村生活中户与户之间的距离虽然较远,但邻里的交往相比城市更为密切,城市的单元楼居住,家家户户大门紧闭,串门少了,人与人之间也疏远了。 3.3.4.2 来往对象时常来往的对象有45.1%的人选择原来同村的居民,32.2%的人选择邻居,44.2%

29、 的选择同学或同事,15%的人选择其他。可见,被调查群体的社会交往范围较窄,同质性很强。 3.3.5 生活满意度有13.1%的人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44.6%的人比较满意,21.9%的人感觉一般,15.9%的人觉得不太满意,4.3%的人很不满意。将十分满意和比较满意归为满意一类,则有57.7%的人对现在的生活持满意态度,说明被调查对象整体对征地后生活的满意程度较高,但依旧有不少人对现在的生活不算满意。 关于对目前生活最不适应的地方,有35.2%的人认为是左邻右舍来往少了,31%的人对居住环境不满意,31.8%的人认为不存在什么不适应的情况,另有少部分人选择了其他。3.4 需求情况 研究最后调

30、查失地青年群体对政府和社区方面的要求,为多选,有50.2%的人希望得到就业技能培训,38.2%的人希望得到就业安置,48.1%的人希望社区多开展文化娱乐活动,53.6%的人希望能够享受便民服务,另有23.2%的人选择其他。可见,被调查者对就业培训、就业安置以及居住社区相关服务的需求都比较大,政府和社区需要给予高度重视。4 访谈分析本次研究由于时间和人力的限制,只进行了9个样本的访谈。笔者于4月上旬在调查的三个小区进行了非结构式访谈调查,这里仅选取其中3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4.1 访谈一访谈对象:陆先生,23岁访谈概要:就业方面,陆先生大学刚毕业,在大学期间就有创业意愿,但是缺乏资金。在他上大三

31、的时候家里拆迁,得到一笔数目不小的拆迁款,因此他从家人那里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认为征地拆迁对于他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而他的家人在征地前虽然有田,但父母都有工作,只是在工作之余料理田里的事情。因此征地也没有对他父母的就业产生影响。生活方面,陆先生觉得拆迁后最大的变化是居住条件和社会交往。拆迁前,他家的房子是三层的单门独院,居住宽敞而且活动自由,现在住一百多平米的单元楼略显拥挤而且要注意不能制造太大声响影响别人。另外,拆迁后不是每个村里人都住到安置小区,就是住在同一个小区,串门也没以前方便。很多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和熟悉的邻居都因此交往少了。除此之外,城市生活的适应比较好,因为他家

32、在城乡结合部,除了家里有田之外,其他跟城里人没什么区别。访谈分析:在城乡结合部有许多跟陆先生家相似的情况,他们有着农村人一样的居住形式,有田耕种,但是他们的中青年一代绝大大多数从事着非农工作,农田需要的时候照料,或者在必要的时候比如收割的时节雇人劳作。青年群体从事农业的更加少之又少,大多在城里或者外地打工,这部分人的生活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弱,因此征地拆迁对于他们的就业影响较小。因为拆迁后大家的生活普遍宽裕,手头闲置资金较多,年纪人进行自主经营的可能会变多。在生活适应方面,泰兴市作为一个县级市,地域范围不算大,周边的乡镇农村居民进城很方便,城乡结合部的居民进城只需十分钟,可以说他们过着半城市人的生

33、活。4.2 访谈二访谈对象:秦小姐,25岁访谈概要:秦小姐所在的地方征地多年,当初征地是因为要发展工业,目前这一地区已经有两家大型企业和多个小型民营企业。秦小姐以前在外地打工,家这边建了工厂之后就干脆回来了,在一家电子材料厂工作并且结婚生子,丈夫也在附近的船厂工作。当谈到征地是因为建造工厂,居民有没有得到就业安置时,秦小姐表示,据她所知当时并没有这样的政策。虽然自己的丈夫还有同村的很多人现在都在附近的厂里打工,但是一般都是亲友介绍或者参加厂里招工进去的,都是劳务工和临时工性质,工作一般是又脏又累。这些厂里就需要大量劳动力,附近的村民因此有了很多就业机会,有些以前在外地打工都回来了,以前打零工的

34、也进厂有了份还算固定的工作。在生活方面,秦小姐家里以前的房子是比较老的平房,拆迁后分了一套商品房,她比较喜欢小区的生活,觉得环境比较好而且干净。访谈分析:因为工业发展而征地拆迁的地区,乡镇企业比较发达,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然而很多地区的相关机构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当地企业对于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作用。此外,当地人进入企业就业,由于学历和技术的门槛,大多从事底层工作,再加上外地人大量涌入,对当地人的就业也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压。4.3访谈三访谈对象:陈先生,24岁访谈概要:陈先生大学毕业一年多了,一直赋闲在家,刚毕业那会儿也积极找工作,但由于对工作要求较高,一直没有找到合

35、适的。后来家里拆迁,一下子拿到一大笔拆迁款,家里条件改善了,他找工作的意愿就更小了,他觉得家里不缺钱花,不着急工作。附近的电厂招工,父母托人找关系让他去,他嫌工资不高、工作累而且没有编制不愿意去,认为既然不需要自己养家,工作也就不想迁就。访谈分析:陈先生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失地青年群体中存在一部分人本身缺乏就业意愿,职业期待过高,定位不准,再加上拆迁后手头宽裕,容易滋生懒惰浮夸的风气,影响就业积极性。5 讨论5.1 征地拆迁后青年农民城市就业和生活适应的问题5.1.1 就业方面 城乡就业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正规性就业、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劳动收入等。 5.1.1.1 就业不充分,存在隐形失业征地

36、后青年农民的就业率相对较高,但仍存在小部分赋闲和打零工的群体,这说明征地拆迁后失地青年的就业不够充分,这部分未就业或工作不稳定的群体需要给予更多关注。而在已经就业的人中,大部分是在工厂务工,进行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基层工作,有些人干的是又脏又累的活儿,工资待遇低,可替代性强,随时有被辞退的可能。因此,在已就业的群体中存在着隐形失业的隐患。 5.1.1.2 就业渠道窄,政府功能缺失被调查群体中,超过七成的人是通过他人介绍实现就业,就业渠道主要是亲友介绍和职介所,纯粹通过个人谋得职业的较少,政府在就业中发挥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很多地区因为发展工业而征地拆迁,当地建起了很多企业和工厂,需要大量劳动力,

37、然而由于当地政府未能扮演好中介人的角色,致使失地农民未能得到恰当的就业安置,当地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功能没能得到有效发挥。 5.1.1.3 失地青年农民就业能力较弱,就业观念陈旧被调查失地青年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三成,专业知识和技术较为缺乏。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在求职中都放低了要求,这在无形中挤压了其他人的就业空间。此外,部分人在择业过程中期待过高,总希望得到体面安稳的工作,要求好单位、好岗位,对于比较基层的工作嗤之以鼻、挑三拣四,这样错误的就业观念也对其就业产生不良影响7。5.1.2 生活适应方面 5.1.2.1 青年农民比较适应城市生活,但对于过去生活方式和习惯比较留恋失

38、地农民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不同,他们是被动离开土地到城市生活的。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渗透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并且一直在影响着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指出:传统的农业经济使土地成为重要的资本和唯一可靠的财富8。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动离开土地的农民存在一种失落感和不安全感。在居住形式方面,被调查对象中有46.8%的人喜欢农村单门独院式分散居住,仅有32.1%的人认为现在的邻里关系是密切的,有35.2%的人对目前生活最不满意的地方是左邻右舍来往少了。农村都是单门独户分散式的民居,邻里之间在地理上存在一小段距离,来往却非常紧密。社区生活明显与农村生活存在巨大差异

39、,单元房式的集中居住在空间上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但邻里之间的来往反而减少了,邻里关系比较生疏。这一改变可能会给征地后的农民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 5.1.2.2 社会交往范围狭窄,同质性较强失地农民迁人城市后,在社会交往的对象和范围上有所变化,但是交往方面总体上仍具有同质性强的特点。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彼特布劳(Peter Blau)所说,“有着相近的社会位置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要比其位置相差大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普遍些”9。征地拆迁后青年农民的来往对象比较倾向于以前同村的居民,而跟新环境中的人交往较少。 5.1.2.3 业余生活比较单一被调查对象中,业余时间做家务和看电视上网的占绝大多数,而外出进行

40、人际交往和各种学习的所占比例很小,这表明调查对象的业余生活比较单一,多倾向于待在家中。5.2 影响失地青年农民城市就业和生活适应的因素 5.2.1 影响就业的因素 5.2.1.1 征地制度存在缺陷 在我国现行制度条件下下,征地拆迁补偿是一种纯粹的补偿关系,这在当今比较完善市场经济背景下显得有些不合理。当前社会背景下,城市土地(划拨除外)及其他所有的生产要素已经采用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并且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交易,然而农村的集体土地还是采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配给制进行征用和补偿;此外,农民在参与社会生产过程中,是按照市场价格购买生产资料,而他们的土地却以低价被征用,这有损公平的性质10。失地农民得到征地

41、补偿款如同国有企业职工买断工龄一样,实质上均是失业。而按法定标准而非市场标准算出来的补偿费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差,难以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11。失地青年农民虽然在征地前大多从事的是非农产业,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弱,但实质上失去土地也就少了条退路,再加上土地依旧是父辈的主要收入来源,父辈失地等于失业,青年一代的养老负担也在无形之中加重了。 5.2.1.2 缺乏合理有效的就业培训机制 就调查所见,失地青年群体中接受过正规专业技能训练或者高等教育的所占比例较少,大多集中在初、高中学历,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严重影响失地青年农民的就业质量。失地农民群体种很多人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不高,

42、参与市场竞争力差,许多人从事的是技术要求低的底层劳动,替代性强,隐形失业的风险很大 。而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培训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征地后多采用简单粗糙的资金补偿后就撒手不管,缺乏长远考虑,导致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差、就业质量不高。 5.2.1.3 政府就业安置和引导就业的功能缺失征地后发展起来的工业、商业区,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然而由于政府就业安置政策不到位,缺乏及时有效的就业引导,就业信息闭塞,没有充分发挥周边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农民土地被征用建造工厂,子女却不能进入工厂成为正式工,大多只能通过个人的关系进厂做底层工作,工作不够稳定,收入较低。再加上大量外地

43、劳动力涌入,企业更愿意使用工价较低又能吃苦的外地人,当地人的就业机会再次被挤压。 5.2.1.4 自身因素制约部分失地青年文化素质较低又缺乏一技之长,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招工要求,在就业中明显处于劣势。受传统就业观念和思想意识影响,部分人一味等待政府安排就业,依赖心理较重,或者是对就业岗位要求较高,不愿从事一般职业。还有一部分人依赖征地拆迁补偿款,滋生懒惰消极思想,缺乏就业意愿。 5.2.2 影响生活适应的因素 5.2.2.1 居住环境的改变征地拆迁之后农民大多会居住在安置小区,从农村单门独院式的分散居住转换为单元楼式集中居住,在新的居住环境中,习惯了自由便利的生活的农村人,在短时间内对于相对拥

44、挤的集中居住式的社区生活往往无法适应。而且需要适应的不仅是住房条件,还要对以前的生活习惯进行调整,改掉不够文明卫生的陈规陋习。在调查中有46.8%的人比较喜欢农村的单门独院式分散居住,33.9%的人比较喜欢城市的单元房式集中居住,这说明大家更倾向于过去的居住环境。 5.2.2.2 社区隔阂拆迁安置小区一般建在城乡结合部, 远离中心城区,相对独立, 与外界现代化城市社区联系较少。这就在空间上人为造成了农民和市民交往和交流的障碍与隔阂12。此外,安置小区周边和小区内部的各项配套设施相比其他商业小区要缺乏,居民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 5.2.2.3 社会交往的双重性失地农民的社会关系仍以亲缘、地缘为主

45、,既部分保留了农村的特点,又有部分城市的特征,兼具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双重特性,而搬迁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破坏了失地农民原有的社会关系,整体安置并没有形成新的完整的社会关系13。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交往。 5.2.2.4 自身因素失地农民被动城市化,其行为模式转变相对滞后,农民的角色和特征依然明显,保留了很多农村生活习性,对于市民角色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再加上与城市人交往较少,生活中的行为模仿不足,使得失地农民无论是在行为模式还是身份认同的转变上都出现了滞后性,继而影响对城市生活的适应。5.3 促进失地青年农民更好地适应城市就业和生活的对策和建议 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大量的失地农民,面对当前失业率不断攀升的现实,对于缺乏资金、缺乏劳动技能的失地农民来说,失去了土地就处于失业状态,部分已经就业的年青人又面临隐形失业的困境。城市化应有利于带动农民致富,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拉大成乡差距,应促进进城农民就业、生活水平的提高,否则就失去了城市化的意义14。此外,被迫进城的农民在新环境下对城市生活的适应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了促进失地青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