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4914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doc(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西省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规划项目XX市XX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送审稿)XX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二O一一年九月目 录1 综合说明11.1 水库基本概况11.2 水库除险加固的必要性21.3 除险加固的主要内容31.4 工程特性表42水 文62.1基本资料62.2设计暴雨92.3设计洪水103 工程地质153.1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153.2 坝址区工程地质评价173.3 坝体质量及评价183.4 溢洪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213.5 坝下涵管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213.6 天然建筑材料223.7 结论及建议224 加固设计244.1 工程任务和规模244.2 主要加固项目254.

2、3 设计依据264.4 工程总体布置294.5 加固设计304.6 上坝道路544.7 安全监测设计555 施工组织设计565.1 施工条件565.2 主体工程施工565.3 施工总进度585.4 施工度汛与施工安全596 工程管理设计606.1 原管理机构606.2 管理机构及制度606.3 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617 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设计627.1 水土保持设计627.2 环境保护设计628 设计概算638.1 编制说明638.2 概算表658.3 附件739附件一:XX水库大坝现场安全检查报告10附件二:XX水库现场访谈记录报告11附件三:XX水库大坝安全综合评估报告12 XX市XX水库

3、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审查意见13附图 图 纸目录图号图名图幅XX水库-初设-水文-01XX地理位置及流域水系图A3XX水库-初设-水文-02P=5.0%洪水过程线及P=0.5%洪水过程线图A3XX水库-初设-水文-03XX水库水位面积库容曲线图A3XX水库-初设-水文-04XX水库溢洪道水位泄流能力曲线图A3XX水库-初设-水工-01XX水库枢纽现状平面布置及险情分布图A3XX水库-初设-水工-02XX水库枢纽加固平面布置图A3XX水库-初设-大坝-01XX水库大坝加固平面布置图A3XX水库-初设-大坝-02大坝典型断面图A3XX水库-初设-溢洪道-01溢洪道加固平面布置图A3XX水库-初

4、设-溢洪道-02溢洪道加固纵剖面图A3XX水库-初设-溢洪道-03溢洪道典型横断面图A3XX水库-初设-涵管-01XX水库溢洪道加固平面布置图A3XX水库-初设-涵管-02涵管加固纵剖面布置图(推荐方案)A3XX水库-初设-涵管-03涵管加固纵剖面布置图(比较方案)A3XX水库-初设-施工-01XX水库施工总平面布置图A31 综合说明1.1 水库基本概况1.1.1 自然社会概况XX水库位于XX市XX乡XX村,距XX村约2.3km(直线距离),距XX市XX乡约4.0km(直线距离),地理位置为东经1171625,北纬283325,该水库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3.07Km2,水库总库容39.16万m

5、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小(2)型水利工程,原设计灌溉面积1210亩。XX乡位于江西省XX市(城)以北三十五公里,东北部与XX县XX乡接壤,东南与XX镇相邻,西南与XX镇相交,西北紧依XX镇XX乡。乡管辖9个村委会,共2万余人,乡域总面积88.5平方公里,山地总面积65.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3.2平方公里,道路与村庄5.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4.4平方公里。属丘陵山区农业乡镇之一。XX乡年均气温17.9度,无霜期约257天(3月上旬至11月下旬),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800毫米。1998年为历史以来最大降水年份年降雨量2572毫米,属典型的南方气象气候。1.1.

6、2 水库建设过程XX水库于1970年9月动工兴建,1971年10月竣工并投入运行,至今已运行40年,期间未对枢纽部分进行除险加固,2010年对溢洪道进口控制段进行简易的除险加固处理至此达现有规模。1.1.3 工程现状特征XX水库工程等别为等,工程规模为小(2)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水库正常蓄水位60.54m,兴利库容25.33万m3。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23.54m。坝顶高程63.2963.84m(假设高程,下同),坝顶长81m,宽约4.5m。大坝迎水坡坡度为1:2.5,现状块石护坡;背水坡坡度为1:2.2,现状为草皮护坡,高程46.60m左右以下为贴坡排水。现状

7、溢洪道布置在大坝左岸的山体上,为天然山体开挖而成。2010年根据江西省水利厅制定的江西省小(2)型病险水库应急除险实施方案及小(2)型病险水库应急除险定型设计图已经对溢洪道由进口段、控制段及泄槽段前30m进行了简易除险加固。溢洪道进口段现状底宽9.37m,边墙为浆砌块石挡墙,溢洪道进口控制段及包括泄槽段前30m范围内底板均下挖了1m,进口控制段底板高程为59.54m,分三孔,闸墩设闸槽,非汛期采用叠梁闸门挡水,使水位保证在正常蓄水位60.54m,底板泄流总净宽5.13m,桥墩堰上设人形桥,边墙为浆砌石结构;泄槽段底宽3.04.7m,边坡1:0.51:1,底板与边墙均为砼结构,底板和边墙现状冲刷

8、严重,存在裂缝,现状溢洪道无消能设施。灌溉涵管建于1970年,涵管位于大坝右坝肩,为坝下埋管,涵洞长约66m,进口底高程50.00m,出口高程48.46m,管身结构为砼方涵,方涵尺寸为0.50.4m。涵管进口形式为斜卧管,采用木塞控制。1.2 水库除险加固的必要性1.2.1 水库安全运行的需要根据XX市水利局编制的江西省XX市XX水库大坝安全综合报告中指出,水库存在以下问题:(1)大坝现有防洪能力满足规范要求;迎水坡局部块石护坡局部存在凹陷现象;背水坡草皮护坡,局部不平整。(2)大坝坝基清基不彻底,大坝下游水田大面积沼泽化,存在严重的坝基渗漏。(3)溢洪道泄槽段为山体开挖而成,进口段及泄槽段底

9、板、边墙均冲刷严重,有裂缝、剥蚀现象。(4)灌溉涵管为砼方涵,管身存在裂缝、冲刷、渗漏现象,进口为斜卧管,采用木塞控制,存在砼剥落、漏水现象。(5)大坝无水雨情观测设施和大坝安全观测设施,无供电线路、管理房等管理设施,对防汛管理很不利。根据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建管(2003)271 号)和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的规定,XX水库大坝为三类坝。为消除水库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工程安全以及保障水库下游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充分发挥水库效益,保证当地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XX水库的除险加固十分必要。1.3 除险加固的主要内容1.3.1 编制依据本报告的编制依据主要有:(1

10、)江西省小(2)型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技术规定(试行);(2)江西省小(2)型水库大坝现场安全检查报告(XX市XX水库);(3)江西省小(2)型水库现场访谈记录报告(XX市XX水库);(4)江西省小(2)型水库大坝安全综合评估报告(XX市XX水库);(5)江西省重点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及审批导则(试行);(6)XX市水利局XX水库工程设计委托合同文件;(7)其他有关规程规范。1.3.2 工程加固的主要内容根据江西省XX市XX水库大坝安全综合报告提出的对维修加固的意见和建议,确定本次设计的主要加固项目为:(1)对对坝顶路面进行硬化,对下游坝脚处重建排水体; (2)对溢洪道进行重建进口段、控

11、制段、泄槽段及消力池;(3)封堵原灌溉涵管,重建虹吸管,设进水口、管身、出口消力池及下游渠道出口连接段。(4)大坝布置必要的水位观测设施,为水库管理提供依据。(5)新建水库管理房,并架设供电线路,满足水库防汛调度及管理要求。(6)对现状上坝公路进行拓宽,并设泥结碎石路面。1.4 工程特性表表1.1XX水库工程特性表序号及名称单位数 量备 注加固前(1996年三查三定资料)加固后一、水文1、坝址以上集雨面积km23.073.072、河流坡降/0.07103、代表性流量设计洪水标准及流量P(%)55.0m3/s53.6451.1校核洪水标准及流量P(%)0.50.5m3/s80.7184.1二、水

12、库1、水库水位 校核洪水位m62.5462.59假设高程(下同)设计洪水位m61.9462.03 正常蓄水位m60.5460.54死水位m50.0050.002、水库库容 总库容万m339.7039.16正常库容万m335.2928.63 死库容万m30.093.3三、工程效益指标保护人口万人0.050.05保护耕地亩12101210灌溉面积亩12101210四、主要建筑物1、大坝坝型土石坝土石坝坝顶高程m63.2963.8463.54最大坝高m23.5423.54坝顶长度m81.081.0坝顶宽度m4.55.02、溢洪道型式明渠WES实用堰堰顶高程m60.5460.54泄流段长度m83.41

13、09.11溢流堰净宽m3.512.0设计泄洪流量m3/s/46.11(P=5%)校核泄洪流量m3/s/74.08(P=0.5%)闸门型式3、输水涵管型式素砼方涵虹吸管长度m7578.4断面尺寸m0.50.4=500mm五、工期和投资工期月12工程总投资万元248.02建筑工程万元182.34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万元5.0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万元19.22临时工程万元5.80独立费用万元25.49基本预备费万元2.38工程占地投资万元4.8水土保持及环境保护万元2.992水 文2.1基本资料2.1.1流域概况XX水库位于XX市XX乡XX村,距XX村约2.3km(直线距离),距XX市XX乡约4.0

14、km(直线距离),地理位置为东经1171625,北纬283325,是信江河北岸北乡小河上的一座小(2)型水库。XX水库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3.07Km2,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小(2)型水利工程,原设计灌溉面积1200亩。本次初设对坝址控制的流域面积在万分之一航测图上进行复核,复核的结果为3.09Km2,主河道长度为3.1km,加权平均坡降为71.0。1970年的原设计资料缺失,仅在1996年的“三查三定”资料中记录流域面积为3.07Km2,无主河道长度和平均坡降记录。本次复核的流域面积为3.09 Km2,与“三查三定”资料中记录的流域面积(3.07Km2)相差仅为0.0

15、2 Km2,十分接近,属量取误差,本次设计流域面积采用1996年的“三查三定”资料中记录的流域面积。原设计主河道长度和河道平均坡降记录不详,本次复核成果无法与原设计形成对比,考虑到本次在万分之一航测图上进行复核,精度较高,因此,主河道参数和河道平均坡降采用本次设计复核成果值。本次设计采用的流域参数值详见表2.1。表2.1 XX水库流域特征参数比较表参数名称原设计(1959年)“三查三定”(1996年)本次复核本次设计采用流域面积(F)= km23.073.073.093.07主河道长度(L)= km/3.13.1河道加权平均坡降(J)=/0.07100.0710流域平均宽度(B)= F/L=

16、km/1.000.99流域形状系数(Kf)= B/L =/0.360.32水库库区为高山地貌,山顶高程多在140650m之间,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坝址两岸山顶高程约为240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未见大的滑坡和坍塌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岸坡稳定。库区内森林茂密,无较大的固体径流策源地,水土流失较轻。库区内无人为改造现象,自然状态良好。XX水库大坝下游有XX乡XX村村委会管辖的老XX汪家、丁家、新XX、XX等共110户,500余人口,农田1210亩,以及县级公路。大坝一旦失事,将给下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并将给下游沿河两岸的防洪工程带来灾难性的破坏。2.1.2流域内邻近流域水文测站的分布XX水

17、库所在的北乡小河流域内无一水文测站,相邻流域有信江水系白塔河支流上的柏泉水文站、圳上水文站、耙石水文站,信江水系葛溪水支流上的龙潭桥水文站,铅山河铁路坪水文站、项源水文站和信江干流XX水文站。这几个水文站均进行流量观测,都属国家基本水文站,相对面积较小的有项源和龙潭桥两个水文站。XX水库所在的北乡小河流域内没有设置雨量测站,邻近流域距离XX水库最近的雨量站点为周坊雨量站、XX雨量站以及XX气象站。2.1.3主要水文站基本资料1、铁路坪水文站铁路坪水文站属于国家基本水文站,位于杨村水中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0,北纬2808,控制集雨面积311km2,该站观测项目有水位、流量、降雨量等。水位观

18、测原采用直立木水尺人工观测,现改为自记式水位仪,该站流量测验采用缆道速仪,高程系统采用假设系统。该站于1958年7月设站,1962年停测,1963年又恢复对水位、流量、降雨的观测,实测资料系列至今已有39多年。该站测验河段顺直,两岸为高山,控制条件尚好,该站历年的水位流量关系均为单一曲线,其观测资料均已按规范要求整编,精度满足设计要求。2、项源水文站项源水文站1969年1月建站,属小河流水文测站点,当时只观测降雨量,同年5月加测水位、流量。1980年4月加测蒸发量。该站于铅山河杨村水的一条小支流上,地理位置为东经11741.5,北纬286.4,控制集雨面积41.9km2,流量观测采用缆道流速仪

19、,水位观测采用自记式水位计,高程系统为假设,其与黄海高程系统的换算关系为:黄海高程假设高程52.140。该站测验河道顺直,河床由砂卵石组成,两岸均为稻田,一般洪水河宽为2030m,当水位在81.5m以上时,左岸漫滩,河宽增加到60m。测流断面上游200m有一条小溪汇入,下游100m处有一座石拱桥,断面下游10m左右有群众来往的过河石,对枯水测流有影响。1982年已将过河石全部搬到断面上游15m处。该站自建立以来,其观测资料均已按规范要求整编刊印,资料精度较好,可满足设计要求,该站建立已于1994年撤除。3、龙潭桥水文站龙潭桥水文站位于信江水系葛溪河中游,横峰县青坂乡龙潭桥村,地理位置为:东经1

20、1732,北纬2832,集雨面积209km2,观测项目有水位、流量、降雨,资料已按规范要求整编刊印,精度可靠。该站于1958年8月建立,1959年开始测流,1979年因受水利工程的影响而停止观测。水位观测设备为自记式水位计,测流设备为缆道流速仪。高程系统为假设,其于黄海高程系统的换算关系为:黄海高程假设高程20.364。2.1.4水库水位库容关系曲线XX水库兴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1970年的原设计中无库容曲线记录,本次设计水位面积曲线采用实测数据,见表2.2。水位库容曲线计算方法为:按水库面积曲线中的水位分层,然后自库底向上逐层计算各相邻高程间的容积V,V采用下列公式2.1计算。水位库容

21、曲线计算成果见表2.2,水位面积库容关系曲线见附图。公式2.1式中:V相邻高程间的容积,m3;Z两水面的高层差,m;F上、F下分别为相邻两水位所对应的上、下水面面积,m2;表2.2 XX水库水位面积库容曲线(假设高程)水位(m)42.043.044.045.046.047.048.049.050.051.052.0面积(万m2)0.060.110.170.240.340.460.610.780.971.181.41库容(万m3)0.030.100.230.450.751.181.742.443.304.345.62水位(m)53.054.055.056.057.058.059.060.061.

22、062.063.0面积(万m2)1.641.872.132.452.813.193.644.214.925.606.64库容(万m3)7.158.9110.9113.2015.8318.8422.3126.2930.8536.1142.222.2设计暴雨2.2.1设计暴雨的分析方法、计算参数及计算成果设计暴雨可根据实测暴雨推算,也可根据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中的等值线图查算。1、由实测暴雨推算坝址以上流域中心的设计暴雨XX水库所在的北乡小河流域没有设置雨量测站,邻近流域距离XX水库最近的雨量站点为周坊雨量站、XX雨量站、XX气象站。周坊雨量站距离XX水库流域中心的直线距离约为14.6km,且同

23、属信江干流北岸。周坊雨量站为国家基本雨量站点,有1958年1994年(1962年缺测,1960年、1963年和1965年三年观测资料不完整,1995年停测)共36年的实测降雨资料,观测资料已通过整编民警杜满足设计要求。XX雨量站距离XX水库流域中心的直线距离约为3.9km,且同属信江干流北岸。XX雨量站为国家基本雨量站点,有19652006年共42年的实测降雨资料,观测资料已通过整编,精度满足设计要求。XX气象站位于信江干流南岸,距离XX水库流域中心的直线距离约为28.5km,XX气象站设立于1952年至今,保存有1953年至今的降雨资料。考虑到周坊雨量站虽然与XX水库距离较近,但观测资料不完

24、整,因此不宜采用;XX雨量站距离XX水库最近,观测资料均比较完整,且XX雨量站与XX水库同属信江北岸,怀玉山脉南麓,降雨同受怀玉山脉影响,可以作为XX水库设计暴雨参政站;而XX气象站与XX水库分居信江南北两侧,XX气象站位于信江南岸,武夷山的北麓,降雨受武夷山脉的影响较多, 不宜作为XX水库设计暴雨参政站。通过上述分析,本次设计选用XX雨量站为代表站。XX雨量站有19652006年最大一日暴雨资料,而无短历时暴雨资料,根据邻近XX雨量站同期24小时暴雨和一日暴雨的关系分析,得改地区一日暴雨与24小时暴雨的换算系数为1.124,本次设计XX雨量站24小时暴雨采用最大一日暴雨乘以1.13求得。根据

25、求得的24小时暴雨系列排频统计、P-型理论适线、定线,求得各频率的24小时暴雨,成果见表2.4。2、由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推算坝址以上流域中心的设计暴雨根据原水电部1978年下达编制短历时暴雨参数等值线图、径流查算图标的要求,在江西省水利厅直接领导下,以江西省水文总局为主,编制了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并经原水电部1983年(83)水电水建字第28号和(83)水电水规字第7号文件批准使用。本手册是为我省水文资料短缺的地区,作为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一般用于集雨面积在1000km2以下的山丘区)进行安全复核及新建工程设计洪水计算的依据。根据手册中暴雨等值线图和偏差系数图可查得水

26、库流域中心点各时段暴雨参数见表2.3。由此可计算得坝址上流域中心点的设计暴雨,其成果见表2.4。表2.3XX水库设计暴雨的计算参数表24小时暴雨6小时暴雨1小时暴雨H24=130mmH6=90mmH1=45mmCV=0.52CV=0.55CV=0.45表2.4XX水库设计暴雨计算成果表 频 率()项 目0.10.20.5123.33510实测暴雨24小时416386364316285262243210H24=137mm,CV=0.40,CS=3.5CV手册查算暴雨24小时513 469 411368 322 291 264 218 H24=130mm,CV=0.52,CS=3.5CV6小时37

27、7 343 299 266 233 209 188 155 H6=90mm,CV=0.55,CS=3.5CV1小时153 141 125113 101 92.1 84.5 71.9 H1=45mm,CV=0.45,CS=3.5CV3、设计暴雨的选用从上述两种方法求得的最大24小时设计频率暴雨可以看出,XX雨量站实测降雨计算成果与手册相差在43.1%16.9%,考虑到实测系列没有特大暴雨资料,计算出的CV值较小,而手册综合考虑了流域特征,成果较可靠,对无资料地区的设计暴雨计算有较高的精度;根据小型水力发站水文计算规范(SL7794)4.1.4条规定,同时参照水利水电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0

28、2)的规定,本次设计采用手册查算的成果作为设计暴雨成果。2.3设计洪水2.3.1 坝址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及计算结果XX水库所在河流内无水文测站,邻近流域内控制集雨面积相对较小的水文站有龙潭桥、项源两个,龙潭桥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为XX水库的68.1倍,流域面积相差太大;项源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为XX的13.6倍,流域面积相差较小,但本水库与项源站分别位于信江的北岸和南岸,暴雨同期性较差,同时项源站实测流量系列偏短(只有24年),故均不适宜选为参证站来推求坝址设计洪水。XX水库197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发挥效益,无任何类型观测资料。故本次设计既无法用水位、出库流量资料来推求设计洪水,也无法根据流量资料来

29、推求设计洪水,而只能根据暴雨资料来推求坝址设计洪水。设计暴雨采用前节计算的成果。根据手册使用方法和适用的范围,流域的设计洪水按可用瞬时单位线法和推求公式法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其中集雨面积大于50km2的流域,一般采用瞬时单位线法计算设计洪水;面积小于30 km2的流域,一般采用推求公式法计算设计洪水;面积在3050 km2之间的,一般采用推求公式法计算设计洪水。本工程集雨面积3.07km2,故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设计洪水。根据江西省产流分区图、推理公式分区图以及本工程的地理位置图得,本工程地点位于产流分区的第区,相应设计前期影响雨量为75mm;推理公式法计算分区为第区。设计洪水计算中暴雨历时取24

30、小时。1、推理公式法计算设计洪水(1)地面洪峰流量和相应的汇流时间计算首先计算最大24小时净雨过程,然后联解下列方程组:由于=L/J1/38.7830故m=0.2470.265=0.44式中:F坝址控制的流域面积,F=3.07km2;ht计算时段以前总净雨量,mm;t计算时段以前总时间,h;L坝址以上主河道长度,L=3.1km;J坝址以上主河道加权平均坡降,J=71.0;Qt、Q地面洪峰流量,m3/s; 汇流时间,h。经联解,可求得各设计标准下的地面洪峰流量和相应的汇流时间。(2)设计洪水过程线推求根据手册中的概化五点折腰多边形过程线推求地面流量过程线。各转折点的座标见表2.5。表2.5五点概

31、化多边形各转折点座标座标起涨点起涨段转折点洪峰位置退水段转折点终止点流量(m3/s)00.1QM地面QM地面0.2QM地面0时间00.1T0.25T0.5TT表中:T为过程线底宽,由下式计算 (小时)式中:W为洪水总量,由下式计算 (万立方米)式中:h为设计净雨总量。由此可求得各设计洪水的地面过程线,并以地面流量过程线终止点为地下流量峰顶位置,然后逐时段向前或向后减少地下径流过程,求得地下流量过程,并与地面流量过程叠加,就可求得所需的设计洪水过程线。其洪水成果见表2.6,设计洪水过程线见表2.7。表2.6XX水库推理公式法设计洪水计算成果表 频率(%)参数0.10.20.5123.33510一

32、小时面暴雨(mm)153141125113101928572三小时面暴雨(mm)266244214191169152138115六小时面暴雨(mm)377344299266233209188155廿四小时面暴雨(mm)514469411368322291264218设计净雨(mm)423380323282238208182139推理公式法洪水总量(万m3)129.8116.699.386.673.164.055.942.7洪峰流量(m3/s)10797.184.174.264.557.351.140.9表2.7XX水库坝址设计洪水过程线成果表(推理公式法)序号P0.1P0.2P0.5P1P2P

33、3.3P5P10时间(h)流量(m3/s)时间(h)流量(m3/s)时间(h)流量(m3/s)时间(h)流量(m3/s)时间(h)流量(m3/s)时间(h)流量(m3/s)时间(h)流量(m3/s)时间(h)流量(m3/s)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1.2 10.9 1.2 9.96 1.28.641.1 7.65 1.1 6.67 1.1 5.95 1.1 5.33 1.0 4.30 23.0 107 2.9 97.1 2.984.12.9 74.2 2.8 64.5 2.7 57.3 2.7 51.1 2.6 40.9 35.9 22.9 5.9

34、20.9 5.818.25.7 16.2 5.6 14.2 5.5 12.8 5.4 11.5 5.1 9.46 411.8 3.27 11.7 3.23 11.53.1311.4 3.05 11.1 3.00 10.9 2.94 10.7 2.91 10.3 2.85 513.7 2.75 13.7 2.67 12.03.0013.6 2.46 13.4 2.37 13.2 2.32 13.0 2.29 12.6 2.20 614.7 2.47 14.7 2.40 13.02.7314.6 2.20 14.4 2.10 14.2 2.05 14.0 2.02 13.6 1.92 715.7

35、2.19 15.7 2.12 14.02.4615.6 1.93 15.4 1.83 15.2 1.78 15.0 1.75 14.6 1.64 816.7 1.92 16.7 1.85 15.02.1916.6 1.66 16.4 1.56 16.2 1.52 16.0 1.48 15.6 1.36 917.7 1.64 17.7 1.57 16.01.9217.6 1.39 17.4 1.29 17.2 1.25 17.0 1.20 16.6 1.08 1018.7 1.36 18.7 1.29 17.01.6418.6 1.13 18.4 1.02 18.2 0.978 18.0 0.9

36、33 17.6 0.805 1119.7 1.09 19.7 1.02 18.01.3719.6 0.859 19.4 0.753 19.2 0.708 19.0 0.663 18.6 0.528 1220.7 0.810 20.7 0.741 19.01.1020.6 0.593 20.4 0.483 20.2 0.439 20.0 0.392 19.6 0.250 1321.7 0.533 21.7 0.465 20.00.8321.6 0.325 21.4 0.213 21.2 0.170 21.0 0.121 20.5 0 1422.7 0.257 23.4 0 21.00.5622.

37、6 0.057 22.2 021.9 0 21.5 0 1523.7 0 22.00.2922.8 0 23.002.3.2 设计洪水成果合理性分析一、与水库“三查三定”洪水成果的比较与分析XX水库于1970年设计上报,同年12月开工兴建,并在1971年4月建成受益。1996年的“三查三定”中洪水计算结果,设计标准20年一遇,校核标准200年一遇。1970年原设计资料缺失,因此本次设计洪水的计算与1970年原设计洪水计算成果无法比较。1996年的“三查三定”资料中无洪峰流量计算成果,只有洪水调节成果,故本次设计洪水成果与“三查三定”中洪水计算成果也无法比较。二、与周边水库设计洪水成果的比较与分

38、析总的情况看,本次复核洪水成果与附近已通过审查的小(1)型水库工程如童家山水库、刘家垅水库的设计洪水成果相比较,流域特征的变化引起洪峰流量、洪峰模数成有规律的变化(详见表2.8)。所以本水库复核洪水采用暴雨查算手册推理公式法计算的成果基本合理,结果详见表2.8。表2.8 设计洪水成果比较表 项 目水库名称流域面积(km2)加权平均坡降频率(%)洪峰流量(m3/s)洪峰模数m3/s.km20.525100.52510XX3.070.071084.1064.4751.1040.9039.0830.5224.1919.36童家山2.230.0110/37.029.223.4/21.6817.1113

39、.71刘家垅6.900.0550/123.597.875.9/34.0726.9820.943 工程地质XX水库建设前未进行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赣东北地质工程勘察院承担该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本次勘察遵照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碾压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水利水电工程注水试验规程(SL345-2007)、水利水电工程坑探规程(Dl/T 50502010)、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00)等相关规程规范要求进行。外业工作于2011年4月初完成,完

40、成主要勘察工作项目及工作量见表3.1。表3.1 主要勘察工作量汇总表工作内容单位精度数量工程地质测绘坝址区平面地质测绘km21:10000.08横剖面地质测绘条1:2002纵剖面地质测绘1:200工程地质钻探m/孔98.1/5各类试验钻孔注水试验段17钻孔压水试验段3原状土样试验组10水质分析组13.1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3.1.1 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XX水库位于XX市XX乡XX村,属丘岗地貌,库区植被较发育,水土保持良好,库岸边坡稳定。坝址处地形狭窄,河谷呈“V”形,左、右两岸山体高程分别为68m和85m,山体边坡稍陡,坡角在2040之间,大坝左侧为溢洪道,右侧为灌溉涵管,下游为农田和村庄。3.1.2 地层岩性根据钻探揭露及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特征,可将坝址区场地岩土层分为3个工程地质单元层,自上而下依次为:(1)素填土;(2)含砾低液限粉土;(3)-1强风化石英云母片岩;(3)-2弱风化石英云母片岩,分述如下:(1)层 素填土(Q4r):以含砾低液限粘土为主,局部为粘土质砾,呈褐红色、稍湿湿,稍密中密,可塑,主要由粉砂、粘土及风化千枚岩碎块等组成,为人工堆积夯实而成。 (2)层 含砾低液限粉土(Q4):暗红色,可塑,饱和、主要由粘粒、粉粒组成,局部含少量砾石,为第四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