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潜高速公路黄尾出口连接线起于黄尾镇黄尾村总体设计说明书.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5157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潜高速公路黄尾出口连接线起于黄尾镇黄尾村总体设计说明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六潜高速公路黄尾出口连接线起于黄尾镇黄尾村总体设计说明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六潜高速公路黄尾出口连接线起于黄尾镇黄尾村总体设计说明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六潜高速公路黄尾出口连接线起于黄尾镇黄尾村总体设计说明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六潜高速公路黄尾出口连接线起于黄尾镇黄尾村总体设计说明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潜高速公路黄尾出口连接线起于黄尾镇黄尾村总体设计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潜高速公路黄尾出口连接线起于黄尾镇黄尾村总体设计说明书.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总 说 明 书第第一篇 总 体 设 计说 明 书六潜高速公路黄尾出口连接线起于黄尾镇黄尾村(接六潜高速公路黄尾出口),途径黄尾镇黄尾村纱帽、枣树、上街、下街,终于黄尾镇黄尾村境内的X084与霍山县公路交叉口处(接霍山县胡家河至古碓岭公路),是岳西县北部地区重要的干线公路,全长3.44655公里。由于路线线形差、路面等级低,特别是云峰瀑布以及临近的牛草山风景区、龙井河风景区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大地吸引了外地的游客,促进了本地的经济发展,对安徽省乃至华东、华中地区公路网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老路行车条件恶劣,车辆行驶速度慢,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已满足不了交通需求,改建已势在必然。一、任

2、务依据1、岳西县交通局施工图设计委托书。二、设计依据及标准(一) 设计依据(1)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交通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3)交通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F10-2004。(4)交通部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3。(5)交通部公路桥涵通用规范JTG D60-2004。(二)设计标准(1)设计标准: 四级公路标准; (2)计算行车速度:20公里小时;(3)路基、路面:路基宽7.5米;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25;路面宽7米。 (4)桥梁涵洞:宽度与路基同宽;设计荷载:公路II级。三、老路概况六潜高速公路黄尾出口连接线

3、是县道X084黄尾至巍岭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修建的道路,现有道路等级低,且为混合交通,老路为沥青路面,经修建六潜高速公路岳西段时过多的超载施工车辆反复碾压已严重破坏,全长3.44655公里,路基宽4.56.0米,路面宽4.55.0米。且老路多处均为急弯陡坡,路面较窄,弯道较多,部分路段被高速公路的高架桥的立柱占据,已严重影响旅游景点的容貌以及旅客的人身安全。四、测设经过根据岳西县交通局委托的任务,我司立即筹备,多方收集资料,领会有关精神,初拟设计方案,落实测设措施。并于二O一0年三月十五日进驻工地,测设前首先对老路线形进行了实地调查,在充分利用老路老桥、尽量减少拆迁等工程

4、的前提下,拟定改建方案,再进行定测。测设期间,在岳西县交通局和黄尾镇党委、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全队人员克服各种困难,起早摸黑,艰苦努力,于二O一0年三月底完成外业勘测工作。五、工程规模六潜高速公路黄尾出口连接线起于黄尾镇黄尾村(接六潜高速公路黄尾出口),途径黄尾镇黄尾村纱帽、枣树、上街、下街,终于黄尾镇黄尾村境内的X084与霍山县公路交叉口处(接霍山县胡家河至古碓岭公路)。路线跨越的主要河流为黄尾河,跨越大别山中脉。主要工程概况如下:1路线:路线起点桩号K0+000,终点桩号K3+435.976,设计全长3.44655公里。路基土石方总量为49910立方米,其中石方23287立方米; 2、路

5、面:全线水泥混凝土路面20401.8平方米;3、桥涵:全线利用桥梁1座;改造利用桥梁2座。全线新、改建涵洞22道,其中新建涵洞21道,新建涵洞平均每公里6.093道。4、交叉工程:全线无立体交叉,平面交叉共有32处;5、道路设施:沿线设置各种安全管理设施如警示牌、各种标线、标志牌、指向牌等。其中,标志牌2块,指向牌8块;六、占用土地情况路线所经地区多为山地和旱地,间有部分水田。主要占地有水田、旱地、山地、水塘、宅地、菜地等。全线永久占地28.7亩(不包括老路、养护道班占地,包括弃土场占地),其中水田11.5亩、旱地7.9亩、山地9.3亩。七、沿线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路线通过地区在地貌上属于山岭

6、重丘区,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均为大别山中脉,海拔在200米以上。 2、气候沿线所在地区为季风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6.2 0C。3、水文项目跨越河道主要是黄尾河及其支流、小沟渠、鱼塘等。均不通航.。地表水水位及流量与降水关系密切,夏季雨量充沛,水位高流量大;冬季雨量稀少,则水位低流量小。河道最高水位多发生在7月份,最低水位多发生在1112月份。4、地质本项目所经区域为太古界地层的变质岩、新生界地层的碎屑沉积物。表层出路的岩浆为混合花岗岩、混合二长花岗岩。本区表层土壤为桔黄、淡红、灰黑、灰白色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层。厚度为0.540米。5、地震基本

7、烈度据地震资料,近几百年来,该区未发生过震级4.5的地震,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八、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协调本项目在测设过程中,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遵守“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的环境保护方针。对开挖路堑边坡和高路堤采用护坡、植草皮等防护措施进行防护。九、与有关部门协调情况我室在外业勘测过程中,多次与岳西县交通局以及沿途乡镇对路线走向以及路基路面、桥涵结构、交叉型式等设计经多次磋商,均达成了共识。十、新技术采用及计算机的运用情况1、 利用路线、路基、路面、桥涵、预算等微机程序进行辅助设计;2、 全部设计图表均由计算机制出,计算机应用覆盖率达100%。十一、需要说明的问

8、题1、 考虑到充分利用老路降低工程造价,部分路段平纵面线形标准采用了一般最小值和极限最小值。第第第二篇 路 线说 明一、路线方案1、 路线方案以充分利用老路、少拆迁、少占地、尽量降低造价为原则;2、 路线走向为:起于黄尾镇黄尾村(接六潜高速公路黄尾出口),途径黄尾镇黄尾村纱帽、枣树、上街、下街,终于黄尾镇黄尾村境内的X084与霍山县公路交叉口处(接霍山县胡家河至古碓岭公路)。3、 全线在K0+000K2+500段平纵面线型改动较大,K2+500K3+435.976路段基本沿老路布设;4、 本项目全线长3.44655公里,老路加宽利用,局部裁弯取直,纵坡调整;老路利用率约为64%。二、路线平、纵

9、面线形设计1、平面设计 路线平面线形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在保证尽量缩短路线里程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直线、圆曲线等线形,既不一味撇开地形、地物限制而追求高指针,也不轻易采用最小值,线形均衡、顺畅、协调。本路段基本避开集镇,减少拆迁量,且线形较好,有利于地方规划、发展。全线共设12个平曲线,圆曲线半径R250米时不设超高,圆曲线半径R250米时不设加宽。主要技术指标见表2-1项 目技 术 指 标备 注平均每公里交点个数3.482平曲线半径(m)Rmax=500.00 Rmin=30.00最大平曲线转角132.30最小平曲线转角14.60最大夹直线长度(m)378.705平曲线占路线总长(

10、%)49.152平 面 主 要 技 术 指 标 表 表2-12、纵面设计纵面设计中,在满足洪水位及构造物净空要求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 降低填土高度和挖方深度以减少工程量。同时尽量避免大填大挖,减少废方。对于坡长较短的路段基本采用竖曲线对接的方式促使纵面线形柔和,改善行车条件。纵面线形主要指标见表2-2。3、平纵组合设计平面线形设计中,尽量采用了较高的技术指标,纵面线形所设置的竖曲线半径均超过视距上所要求的竖曲线半径值。针对山岭区地形特点,为充分减少土方工程量,纵坡设计采用“小纵坡、微起伏、大半径”的原则,充分考虑路线线形与景观的协调。平、竖曲线个数比为1:1.182。全线平纵技术指标大小基本均

11、衡,组合也较为合理。线形设计平顺、圆滑、连续能够满足规范要求和使用性能。纵面主要技术指标表 表2-2项 目技术指标备 注最 大 纵 坡7.960%/1最 小 纵 坡0.00%/1最 大 坡 长600.00/1最 小 坡 长100.00m/1凸形竖曲线最大竖曲线半径15000/1最小竖曲线半径1000/1凹形竖曲线最大竖曲线半径10000/1最小竖曲线半径2000/1竖曲线占路线总长54.507%三、交通标志交通标志是车辆在公路行驶中的重要信息来源。标志的设置以尽可能合理、齐全,便于驶入公路的车辆能安全快速地到达目的地为设计原则。交通标志分为禁令标志、警告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等标志。六潜高速

12、公路黄尾出口连接线的交通标志设计,系以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 D82-2009的有关规定进行的,本标段设置的交通标志的数量、类型、支撑形式相对应的情况见表8-1。交通标志设置如下图:=支撑形式数量(块)标志类型单柱式2交叉路口标志、线形诱导标志、人行横道标志、村庄标志、窄路标志、限速标志、注意儿童标志双柱式2地名标志单悬臂6指路标志版面设计a、指路标志的汉字高度根据JTG D82-2009并结合本次设计车速为20公里/小时,设定标志汉字高H为30,以确定版面尺寸的大小,字间距及行距均按国际执行。指路标志为蓝底,白字符。b、警告标志尺寸采用边长70的等边三角形,警告标志为黄底,黑边,黑

13、图案。c、禁令标志尺寸采用直径60的圆形。禁令标志为白底,红圈,红杠,黑图(2)结构设计 本次交通标志的结构形式有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两种。a、钢筋结构形式有:单柱式、双柱式、单悬臂三种。在设计中根据所需的标志板的大小、设置的位置、标志的重要性、美观等因素选定支撑方式。标志立柱与横梁采用无缝钢管,根据结构形式及版面尺寸的大小可选择894.5、32514等规格的无缝钢管。b、标志板采用铝合金板,根据版面尺寸的大小可选择壁厚分别为1.5mm、2、3的铝合金板。对于禁令、警告等标志面积小于5平方米的标志,采用1.5厚的LF2-M铝合金板整体制作。对于尺寸面积较大的标志牌采用3厚的300挤压成型的拼

14、装板拼接制作。c、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有:里程碑、百米桩、公路界碑等。里程碑、百米桩设置于右侧土路肩边缘,里程碑碑体为白色,字为蓝色,百米桩柱体为白色,字为蓝色;公路界碑设置在非村镇路路段公路两侧用地范围边缘,设置间距为200米,碑体为白色,字为黑色。(3)反光要求a、钢结构形式标志采用四级反光膜。b、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采用反光油漆。2.交通标线:交通标线设计依据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的规定。1)路面中心线直线段为黄色虚线,弯道部分为黄色实线,用于分隔对向交通流。设置于车行道中线上,采用黄色热熔型路用反光涂料划线,线宽0.15米。2)车行道边缘线是用来表示行车道的边界,采用白色

15、实线。3)人行横道线为白色平行粗实线,表示准许行人横穿车行道的标线,以防止行人随意横穿车行道。四、安全设施本路段交通安全设施有示警柱和防撞护栏。示警柱设置于桥头左右两则40米、平交道口前后30米及填方高度2米6米的路堤段;防撞护栏设置于桥头左右两则40米、平交道口前后30米及填方高度大于6米的路堤段。五、几点说明1、路侧标志的安装宜符合相关规定和设计要求,单柱和双柱标志板内缘应距公路限界以外0.25米。标志在装设时应尽可能与道路中心线垂直或转一定的角度。禁令标志为045,指路和警告标志为010。2、标志的制作宜符合设计要求,且全部采用反光标志。3、本设计未包括监控、收费、房建等项目。六、施工注

16、意事项1、平面控制坐标采用假设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施工放样时,必须采用设计文件所提供的导线点、水准点成果资料。中桩放样应采用极坐标敷设中线桩位,导线点为极坐标原点,并使用高精度光电测距仪。放样前,首先对导线点进行复测联测,查明导线点确未破坏或挪动时,方能进行放样。如需恢复或加密导线点时,应严格按一级导线测量方法进行,计算时与相邻导线点统一平差。当进行下一站放线时,必须对前一站所放中桩点进行至少两个点位复测 。在移动测站之前,必须进行仪器归零校核,归零误差应在限差之内,否则所放点位重新检查校正。 2、沿线水准点需加密、迁移或重新恢复时,应按GB12898-91三、四水准测量规范及

17、交通部颁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所要求的精度执行。3、路线纵断面设计高程为路中心线设计高程。第三篇 路基、路面说 明一、路基设计1、路基设计原则:路基设计高程采用路中线高程,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25。老路利用段尽可能不破坏老路基层,宜填不挖,宜整少碎,并根据原有老路使用情况综合考虑确定。路基边坡坡度视填挖高度和土质条件确定:1)填方路段:路堤高度H8米时,边坡度1:1.5;路堤高度H8米时,上部8米边坡度为1:1.5,下部边坡度为1:1.75。地面横坡陡于1:5时,基底应开挖成向内倾斜2%4%横坡的台阶,且台阶的宽度不小于2米。2)挖方路段:土质挖方边坡坡度为10.30 ;强风化段

18、石质挖方路堑边坡坡度为10.30 ;弱风化、微风化段石质挖方路堑边坡坡度为10.20。K1+268.218K1+348.362段左侧路肩上为纱帽电站输变电设备,路外为机房、管理处,路右侧为高石质边坡,该处山嘴俗称“尖刀石”,为尽量减少对原山嘴的开挖,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安全,该处路基挖方边坡取1:0。3)半填半挖段及路线纵向填挖衔接处:先在填方一侧地面线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0米,台阶高度为0.40.6米。 4)填石路基设计边坡坡度采用1:1.5。5)为减少填挖面和少占用田地,部分路段设置挡墙和护坡。2、路基横断面设计及超高方式1)根据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对四级

19、公路山岭重丘区路基标准横断面几何尺寸的规定,路基宽采用7.5米;路基横断面几何尺寸布置为:0.25米(土路肩)+ 23.50米(行车道)+ 0.25米(土路肩)2)行车道正常路拱横坡为1.5%,土路肩3%;平曲线半径R250米时不设加宽,平曲线半径R150米时设置超高。全路段共有7处平曲线半径小于250米,根据设计均设置加宽缓和段;共有6处平曲线半径小于150米,根据设计要求均设置超高缓和段。3、路基压实标准及压实要求为了使路基获得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抵抗路面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形能力,保证路基路面的综合服务水平,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及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要求,路基压实标准须按公路土工试验规

20、程(JTJ051-93)规定的重型击实标准,其压实度要求为:1)填方路基:路面底面以下030厘米(上路床)95%,3080厘米(下路床)95%,80150厘米(上路堤)94%,150厘米以下(上路堤)94%。2)零填及路堑土质路床:路面底面以下050厘米应翻挖、回填,重型压实度95%。3)填石路基填石路基的压实度应严格按照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进行,采用12t 以上的重型振动压路机,通过击实试验确定压实到所要求的紧密程度所需的碾压遍数,根据碾压遍数,指导类似路段的施工压实。紧密程度应达到在规定厚度范围内,压实顶面稳定,不再下沉(无轮迹),来判别密度状态。石料强度不小于15Mpa,要求最大分层松铺

21、厚度不得超过50cm,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压实层厚度的2/3。填料的岩性相差较大,应将不同岩性的填料分层或分段填 筑,强风化石料或软质岩石填实应按土质路堤施工规定先检验CBR值,CBR值 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CBR值满足要求应按土质路堤的技术要求进行施工。路床顶面以下50cm应按土质路堤路床的要求进行施工。4)土石路堤土石混合材料中所含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压实层厚度的2/3,超过应清除;所含石料为软质石(强度小于15Mpa)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压实层厚度,超过的打碎。填料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每层摊铺厚度不得超过40cm。压实度、路床和岩性的要求同填石路堤 。5)路基应分层铺

22、筑,均匀压实,取其最佳含水量压实。路基压实度须符合上述要求;路堤基底为耕地或土质松散时,应在填筑前进行清表、压实,其压实度(重型)应不小于85%;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床厚度(80厘米)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小于路床的压实标准;对基底为松散土层时,应翻挖再分层压实。水稻田及湖塘等地段应采取排水、清淤、晾晒、换填、掺灰等措施进行处理。6)涵洞两侧和桥台与锥坡的填土与压实应对称均匀或同时分层回填压实,分层松铺压实厚度不宜超过20cm,从填方基底或涵洞顶部至路床顶面压实度均匀为94%。涵顶面填土压实厚度大于50cm时,方可通过重型机械和汽车。桥涵填土范围;台背填土顺路线方向长度,顶部距翼墙尾端不小于台加2米

23、;底部距基础内缘2米;涵洞填土长度每侧不小于2倍孔径长度。7)在地面横坡较大或路线穿越较大较深水塘地段,设路肩挡土墙。2、挖方路堑段:土质路堑边坡采用植草皮防护;强风化石质路堑采用护面墙防护。路堑高度大于8.0米时,每隔8.0米设置一平台,平台宽1.0米,平台植草皮和矮灌木,石质段先培土25cm,再植草皮和矮灌木。二、路面设计 1、设计依据:本段地处公路自然区划3区,依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进行设计。2、路面材料、设计参数统一采用圆柱体试件测定抗压回弹模量和劈裂强度,沥青混合料在弯沉计算中用20抗压模量,层底拉应力计算中采用15抗压模量,允许拉应力计算中采用15劈

24、裂强度。半刚性材料设计参数,设计参数龄期:水泥稳定类为三个月。根据交通部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参数的研究总报告,参照室内混合料试验结果,结合国内已建成路面调查情况,确定各层材料抗压回弹模量。3、设计交通量设计使用年限水泥混凝土路面15年,交通量平均增长率8%,根据预测交通量资料,考虑车型发展趋势,考虑超载现象,考虑经济发展对交通量增长率的影响,将各级轴载换算为标准轴载100KN,7年累计标准轴载作用次数为86.8万次。4、土基抗压回弹模量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要求,上路床30厘米,填料CBR值不小于6,下路床50厘米填料CBR值不小于4;上路床压实度不小于95%;根据沿线填挖情

25、况确定上基回弹模量E0=35Mpa,全线属于IV2自然区划。待路基建成后在不利季节实测土基回弹模量。若小于设计值,采取补压、化处理等措施,或调整路面结构,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5、路面结构设计根据交通量预测以及K2+560K3+290已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现实情况,确定六潜高速公路黄尾出口连接线的路面结构形式:K0+000K0+140段为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口,已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可直接利用;K0+140K2+686段和K3+290K3+435.976段采用宽7米厚0.22米的C35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采用厚0.20米的水泥稳定碎石(在面层与基层之间设沥青下封层),底基层采用厚0.20米

26、的沙砾石(其中K2+560K2+686段为黄尾大桥,拟对全桥范围内进行挖除旧路面,然后重新铺筑路面);K2+686K3+290段视原混凝土路面破损程度进行挖除和修补(具体见路面结构设计图S3-2-33)。全段共有沙砾石底基层20878.8平方米,沥青下封层21109.8平方米,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1109.8平方米,厚22cmC35水泥混凝土面层20401.8平方米,厚18cmC35水泥混凝土面层1050平方米,挖除旧路面1932平方米。6、水泥砼板块设计1)平面设计板块平面尺寸按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规定并结合行车道、路缘带、非机动车道宽度等确定,机动车道标准水泥砼板或素砼板为长X宽=4.50

27、mX3.50m,与标准板尺寸相近的弯道板横缝按行车道板法向切割,板宽3.50m,板长按行车道中边长4.5m控制 。板面尺寸过大或形状不规则的板块(渐变板)等为非标准板。非标准板尺寸计算确定,均进行配筋补强设计。2)搭配及渐变板钢筋砼搭板及渐变板设置在桥梁两端处。3)砼板的补强 非标准板、渐变板填高小于1.04米的涵顶行车道板均进行配筋补强。桥梁两端及构造物顶端至行车道板底距H30cm时,设置双层钢筋补强板,当30cmH80cm时,设置单层钢筋补强板,当H80cm时,不作补强处理。7、接缝设计1)纵缝 纵缝按施工缝设计,为平缝拉杆型,左右两侧行车道及行车道中心各设一条,自由边及纵缝切割间距两侧均

28、为3.50m。2)横缝(1).缩缝分假缝传力杆型和假逢(不设传力杆)型两种,前者设于临近胀缝或路面自由端部的三条缩缝内,后者设于一般板块之间(渐变板除外)。缝宽0.5cm,缝深5.0cm.(2).胀缝主要设置在以下部位,每处设置一至二条:a.临近桥梁或其它构造物;b.凹形竖曲线纵坡变换处;c.平面交叉弯道处。对于上述各处胀缝,当两处胀缝之间的距离过短时少设或不设胀缝。胀缝宽度2.0cm,内填接缝板和填缝料,胀缝传力杆施工时须用支架钢筋固定不得扰动。(3).横向施工缝,为平缝传力杆型,施工缝不得单独设置,应与缩缝或胀缝重合,避免板块尺寸破碎。3)填缝料 纵缝、缩缝及施工缝均填以路面灌缝料,胀缝上

29、部填灌缝料,下部为填缝板,填缝板应选用无节(少节)、无劈裂变型的软质木材制作,以红松或白松为好,其次为白杨或杉木。木板应事先用油180沥青进行防腐处理。使板的纤维表面全部被沥青覆盖住。填缝料采用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研制的鱼刺形路用密封条。 填缝料的技术要求 表4-1复原率(%)接缝板贯缝料压缩应力(%)5.02.0灌入稠度(S)55(吸水者不应小于不吸水的90%)失粘时间(h)620挤出量(mm)75弯曲荷载(N)100400流动度(mm)0拉伸量(mm)154)拉杆及传力杆拉杆设于纵缝及搭板与渐变板A之间的横缝处。一般拉杆为直径14mm、长80cm螺纹钢筋,标准设置间距50cm。铪搭板与

30、渐变板A之间拉杆为25mm、长70cm的螺纹钢筋,布置间距为40 cm。传力杆设于缩缝、横向施工缝及胀缝处(不设传力杆的缩缝除外),传力杆为直径25mm的圆钢筋,长40cm,标准设置间距30cm。传力杆一端,长度的一半以上(约32cm)应涂布23遍沥青,利用传力杆在板内滑动。胀缝传力杆涂沥青的一端另加套筒,套筒及涂沥青端应交叉布置,以确保传力杆的滑动(施工可根据情况予以调整套筒位置),套筒应有一定强度,在砼浇筑过程中不得变形或破坏,可选用镀锌铁皮或硬质塑料制作。套筒长10cm,直径比传力杆稍大,以传力杆自由插入为度,套筒顶端与传力杆端头留有23cm空隙,填以棉纱头或麻絮。8、材料组成及技术要求

31、 1)水泥砼面层:设计弯拉强度4.5Mpa水泥砼面层骨料的选用,有关技术指标须满足国标水泥砼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表4.1-3-1支表4.1.2要求的标准。项 目技术要求颗粒级配见表4-3石料强度等级3级压碎指标值(%)14针、片状颗粒含量(%)15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为SO4)(%)1含泥量(冲洗法)(%)1(1)水泥: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路用水泥,砼道板设计抗折强度机动车道5.0Mpa。(2)粗集料(碎石):采用当地花岗岩,应质地坚硬、洁净、耐久、最大粒径超过40mm,级配类型根据具体情况选定,条件许可时优先采用连续级配。其级配及技术要求见表4-2、表4-3。 碎 石 技 术 要 求

32、表4-2级配类型粒径(mm)筛孔尺寸(圆孔)(mm)40302520151052.5通过百分率(以质量计)(%)连续5409510055693954254014275150553095100677744592540112431105520951005569254051505间断54095100556939542540142714270553095100677744592540254031105520951005540254051505 石料标准级配范围 表4-3(3)细集料(砂):砂料应质地坚硬、洁净、耐久,细度模数应大于2.5。砂的级配及技术要求见表4-4、表4-5。 砂料标准级配范围 表4

33、-4级配分区筛孔尺寸(mm)圆 孔方 孔1052.51.250.600.300.15通过百分率(以质量计)(%)100901006595356515295200101009010075100509030598300101009010085100759060841545010砂料技术要求 表4-5项目技术要求颗粒级配见表4-4含泥量(冲洗法)(%)3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SO4)(%)1有机物含量(比色法)颜色不深于标准溶液的颜色(4)水:采用沿线沟河池塘里的水及地下水,所用水不应含有影响混凝土质量的油、酸、碱、盐类、有机物等,经化验应符合下列要求:a.硫酸盐含量(按SO42-1)小于2.7m

34、g/cm3b.含盐量不得超过5mg/cm3c.PH值大于4(5)外加剂和砼配合比设计:所用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国标水泥砼外加剂的规定。砼配合比应根据设计弯拉强度,耐久性、耐磨性、和易性的要求和经济合理的原则,通过计算、试验等反复调试后确定。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设计抗压强度3.0Mpa,压实度98%(1)水泥:采用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的32.5级水泥(2)碎石:采用花岗岩碎石,其级配及技术指标见表4-6 水泥稳定碎石的标准级配范围及技术要求表 表4-6级配范围筛孔尺寸(mm)302010520.50.075通过百分率(以质量计)(%)10090100608030501530102007技术指标压

35、碎值30%液限25%塑性指数6基层集料的压碎值不大于35%,压实度不小于95%,浸水4天的CBR值不小于40。10、施工注意事项1) 路基填筑应采用机械施工方法,路基填筑前应对松散土质进行压实,且须压实要求,对穿越稻田、水塘的地段应进行排水、清淤。2)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当路基填料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2%-+2%以上时,应进行必要的翻晒或洒水,以保证路基施工质量。3)各种路面的面层、基层、底基层的矿料级配、水泥用量、添加剂用量,配合比、用水量等,均应在开工前通过工地试验确定,并在施工中严格控制,以达到设计强度等各项要求。4)为了确保路面质量,水泥混凝土混合料、沥青混合料、水泥稳定基层

36、混合料等,全部由拌和站集中拌和,采用机械摊铺方法进行施工。5)为了防止路面水渗透路基,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摊铺前应在基层上沿着混凝土板纵横方向喷涂23遍下封层油,下封层油采用中、慢凝液体石油沥青AL(M)-2或AL(S)-2,用量约0.81.0kg/m2。6) 路面施工各项要求及质量标准:对土层、基层、底基层的要求等均按照交通部的有关规定及GBJ-92-86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7)面层、基层、底基层的养生不得少于7天,养生期间除了洒水车外,禁止一切车辆通行,砼板应在初凝后及时切缝,防止收缩裂缝。8) 禁止在不利季节、不利时间进行路面施工,特别严禁在冰冻季节或雨后立即施工。9)

37、 为确保施工质量,施工单位除应建立、建全相应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工序管理并按规程的规定进行施工外,还应配置从集料的制备、试验、生产、运输、摊铺、碾压、质量检验等现代化全套设备,以便优质高效的进行施工。三、路基、路面排水及防护工程设计(一)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全线通过设置纵向排水沟、边沟、横向排水设施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1、 路面排水设计 全线路面排水采用漫流水方式,通过路面横坡沿路肩及边坡流入边沟或排水沟,排出路基范围外。2、路基排水设计 路基排水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并结合环境保护和当地农田水利规划,在尽量不影响原来的排水体系、不降低其使用性能的前提下,设置排水沟及涵洞等路基排水系统,使其网络

38、化、系统化,确保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全线在路堤边坡高度H0.6米路堤段设置纵向排水沟,纵向排水沟 截面形式及尺寸根据流量计算确定,为了便于施工,全线均采用统一截面型式,浆砌片石矩形边沟尺寸为宽0.4米、高0.4米。纵向排水沟与桥涵构造物、自然沟渠、河、塘及设置的横向排水沟配合,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沟底纵坡根据自然地面情况和排水要求进行设计,本路段排水沟沟底最小纵坡控制为0.30%,纵向排水沟控制在500 米长以内设一出口,出口处与自然沟渠、河、塘沟通,或通过涵洞和设置横向排水沟,将地表汇集水排至路基范围以外。 (二)防护工程设计路堤、路堑边坡根据实地情况及路堤、路堑边坡高度,采用不同

39、的防护措施,对全线进行防护,防护型式有:桥头护坡、护面墙、路肩挡土墙、路堤挡土墙、拱形护坡和种草。路肩挡土墙、护面墙为7.5号桨砌片石砌筑。具体设置原则:1、填方路堤段:(1)中、小桥两端,路堤边坡以8cm厚20号混凝土预制块满铺防护。两端满铺长度一般为10米,从而加强与桥台衔接处路堤边坡的稳定性。(2)在地面横坡较大或路线穿越较大较深水塘地段,设路肩挡土墙或拱形护坡或种草或浸水护坡。2、挖方路堑段:路堑边坡采用护面墙防护;路堑高度大于8.0米时,每隔8.0米设置一平台,平台宽0.5米。四、取土坑(弃土堆)设置原则及取(弃)土方案取土坑(弃土堆)设置原则:本着少占稻田、高产田,服务于民的原则,

40、取土后均可复耕或还塘。本路段路线属山岭重丘区,且路线基本沿河图河河岸布线,沿线土质主要为砂性土,路基填料主要来源于路基挖方,路基弃土(石)必须分段调运至指定的弃土场地,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填料最大粒径控制:路面底面以下080厘米以下不大于10厘米,路堤(路面底面以下80厘米以下)不大于15厘米。零填及路堑路床(路面底面以下030厘米)不大于5厘米。填料最小强度控制:路面底面以下80厘米的路床,上路床:路面底面以下030厘米,下路床:路面底面以下3080厘米,上路堤:路面底面以下80150厘米,下路堤:路面底面以下150厘米以下,要求CBR值分别达到6、4。当路床填料CBR值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应

41、采取掺石灰处理,掺灰量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五、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1、路基填筑应采用机械施工方法。2、路基填筑前应对松散土质进行压实,且须达到压实要求;对穿越水稻田、水塘的地段应进行排水、清淤、换填、压实。3、路基填料当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2个百分点以上时,须进行必要的翻晒,以保证路基填料的质量。4、填方路基应分层铺垫,均匀压实,必须达到路基压实标准和要求,以保证路基施工的质量和路基的稳定。5、填方路堤路面底基层下80厘米的路床,上路床030厘米,下路床3080厘米,要求CBR值分别达到6、4 。6、施工时应对取土坑填料取样试验,使CBR、E0值均满足设计要求。第四篇 桥梁、涵洞 说 明一、桥涵设

42、计依据、标准及采用情况1、桥涵设计依据及主要技术标准(1)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部颁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程JTJ062-91。(3)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4)部颁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5)部颁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6)部颁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7)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2、设计荷载:公路II级;3、地震基本烈度:路线所经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按7度设计。4、设计洪水频率:中桥1/50;小桥涵洞1/25。5、桥上护栏:

43、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6、桥梁孔径采用标准跨径,各桥梁布孔均满足泄洪要求。为减轻由于桥台与桥头路基沉降差引起的桥头跳车,所有主线桥梁均设置桥头搭板,桥头搭板宽与行车道同宽。7、涵洞与路基同宽,主要结构形式为钢筋砼盖板涵,圆管涵。进出口型式为跌水井、八字墙和一字墙。二、沿线桥梁、涵洞分布情况全线共新改建涵洞22道,其中新建21道。平均每公里新建涵洞6.093道。本路段共利用桥梁1座;改造利用桥梁2座,长152米。根据沿线有关部门提供的水文资料,结合外业勘测调查结果,综合该地区地形、气候、水文特点,沿线桥梁水文计算采用形态法与径流法相比较结合的方法,各桥梁流量计算结果见具体设计图。1、形态调查用于汇水面积较大,或有规则河床断面的主要排洪河流。用均匀流公式计算流速:V=CR1,式中C谢才系数,C=mRV,m粗糙系数,R水力半径(m),R=W/P。W过水断面(),I河床比降;Y指数。形态断面处历史洪峰流量Qn计算:按调查的二十年一遇水文资料,以均匀流公式确定形态断面处的流量。Qn=iv计算形态断面处百年一遇流量:将二十年一遇流量折算成百年一遇流量,按同期换算系数推算。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