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济青高速公路连接线南外环至寿尧路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5213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济青高速公路连接线南外环至寿尧路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济青高速公路连接线南外环至寿尧路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济青高速公路连接线南外环至寿尧路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济青高速公路连接线南外环至寿尧路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济青高速公路连接线南外环至寿尧路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济青高速公路连接线南外环至寿尧路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济青高速公路连接线南外环至寿尧路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项目名称: 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至济青高速公路连接线南外环至寿尧路段工程 建设单位:寿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环评单位: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SHANDONG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环评证书:国环评证甲字第2402号二一三年六月济南目 录1 项目概况11.1 建设背景11.2 工程特性11.3 路线方案21.3 相关政策符合性62 项目周围环境现状62.1 项目区环境现状62.1.1 声环境现状62.1.2 环境空气现状62.1.3 水环境现状72.2 评价等级、范围及敏感保护目标73工程分析93.1 污染源分析93

2、.1.1 施工期污染源93.1.2 营运期污染源93.1.3 生态环境影响途径93.2 污染源强与防治对策103.2.1 施工期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103.2.2 营运期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134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44.1 声环境影响评价144.1.1 施工期144.1.2 营运期154.2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154.2.1 施工期154.2.2 营运期164.3 地表水环境影响与评价174.3.1 施工期174.3.2 营运期184.4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184.4.1 施工期184.4.2 营运期194.5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194.5.1 施工期194.5.2 营运期19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195.1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195.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205.2.1 施工期205.2.2 营运期216 环境风险评价227 公众参与237.1 信息公开237.2 公众调查237.2.1 调查方式247.2.2 公众意见答复247.2.3 公众参与调查结论258 环境监测与管理计划269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2910 初步结论3011 联系方式301 项目概况1.1 建设背景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至济青高速(现为青银高速)连接线是寿光市境内的一条重要交通干道,北起于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终于济青高速(现为青银高速)寿光匝道口处,路线全长16.112km。该连接线与2005年建成,是承担蔬菜博

4、览会境外游客出行的主要通道,目前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至小张庄南(寿光南二环)段为一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32.4米,南二环与寿尧路交叉口至青银高速公路段为一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30.0米,南二环小张家庄至南二环与寿尧路交叉口段约1公里为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16.0米,且穿越寿光市中心城区,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已成为全线的“瓶颈”路段。拟建项目为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至济青高速(现为青银高速)公路连接线南外环至寿尧路段工程,该项目的建设可改善连接线的局部线形、提高技术等级,消除“瓶颈”路段,缩短车辆运营里程。项目地理位置见图1。拟建工程路线起点位于小张家庄村南K7+600处连接线与寿光市南外环交叉

5、处,起点桩号为K7+600,向南途径鲍家楼村东,钓鱼台村东,在堤里村南K10+350处向西,在K11+517处终于寿尧路,路线全长3.917公里。全线永久占地9.45公顷。工程全线采用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一级公路标准,双向四车道。1.2 工程特性本项目工程特性见表1。表1 工程特性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一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至济青高速公路连接线南外环至寿尧路段工程2建设地点潍坊寿光市3路线总长公里3.9174占用土地(永久占地)公顷9.45195投资估算总金额万元5245.8二主要技术标准1公路等级一级2设计速度公里/小时803路基宽度米24.5序号项目单位指标4路基边坡/路

6、堑边坡1:1.5 5用地界(排水沟外)米1.06路基设计洪水概率1/1007路面结构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8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公路-级9桥涵宽度m与路基同宽10平曲线最小半径m250三工程量1大桥米/座2中桥米/座3小桥米/座4涵洞道35天桥座6通道米/道7隧道米/处8平面交叉处79互通立交座10路基土石方数量千立方米188.311路基排水及防护立方米69212路面工程千平方米82.2613安全设施公路公里3.917四建设周期1建设工期月10五总投资1总投资万元5245.82平均每公里造价万元1339.2六经济效益1经济收益率%11.12经济净现值万元16583投资回收年限年11.91.3 路线

7、方案本项目供比选的各方案见表2及图2路线方案示意图。表2 拟建项目比较方案一览表路段方案起点终点路线方案方案11、2、拟建工程方案综合比较见表3。表3 路线方案综合比较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方案方案1起迄桩号K7+600K11+517K7+600K11+9272路线长度km3.9174.3273土石方总量万m318.8422.004路 面k(m2)82.2690.875大 中 桥m/座006小 桥m/座007涵 洞道318防护排水工程m36927659平面交叉处7710全线占地公顷9.451912.933311造价估算万元5245.79996981.916312平均每公里造价万元1339.2392

8、1613.5697序号比选项目方案方案13优缺点1. 拆迁数量小;2. 占有耕地少;3. 与沿河整治相结合;4. 与城市规划一致;1.拆迁数量大,造价高;2.占用耕地多;3.纵坡指标不高;4.与城市规划冲突;14环境比选生态环境工程永久占地9.4519公顷,其中占用耕地5.8236公顷;土地占用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工程永久占地12.933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8.7334公顷;土地占用多,对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大。环境噪声和空气沿线共有2处敏感点,其中1处居民点、1处小学。敏感点分布与方案分布相同。水环境沿弥河西岸展布路段长3.45公里,沿岸里程相对较短,对弥河水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全线4.

9、327公里均沿弥河展布,沿岸里程较长,对弥河水环境影响较大。与规划符合程度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至济青高速(现为青银高速)连接线是寿光市境内的一条重要交通干道,该方案的实施可改善连接线的局部线形,与沿河整治结合较好,线路走向符合寿光市城市路网规划。该方案纵坡指标不高,与沿河整治结合较差;线路走向与寿光路网规划冲突。征地拆迁共需拆除砖瓦房3800m2、砖混房127m2,砖围墙884m,蔬菜大棚67400m2等,拆迁量相对较小,对沿线居民影响较小。共需拆除砖瓦房4500m2、砖混房127m2,砖围墙1024m,蔬菜大棚84000m2等,拆迁量相对较大,对沿线居民影响较大。序号比选项目方案方案14环

10、境比选地方政府意见推荐不推荐环境风险沿岸里程相对较短,线型顺直,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危险品运输事故径流对弥河水环境造成影响的可能性较小。线型顺直,但沿岸里程相对较长,危险品运输事故径流对弥河水环境造成影响的可能性相对较大。15环境推荐意见推荐不推荐经综合比较,路线方案具有路线里程段、新增占地少、工程造价低、与规划符合性好等优点,同时,通过环境比选,报告将路线方案作为推荐方案,与工程推荐方案一致。1.3 相关政策符合性拟建项目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中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项目。拟建项目是允许类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拟建公路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规范

11、要求,污染物排放不影响当地治污减排任务的完成,污染物能够达标排放,项目选址不在“禁批”和“限批”的范围内,符合鲁环发2007131号文的相关要求。拟建项目属于核准制项目,可直接办理环评手续;符合鲁环发2007131号文的相关要求;拟建项目为交通运输类项目,无需入园区;拟建项目已编制环境风险评价篇章;不在省环保厅审批的限制性要求之列,不在省环保厅区域、流域和企业限批的范围内;拟建项目营运期无废水外排;项目符合鲁环发2012263号文的相关要求。2 项目周围环境现状2.1 项目区环境现状2.1.1 声环境现状根据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2013年5月的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鲍家楼村监测点位的昼间、夜间等效

12、连续A声级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声功能区标准要求。拟建公路沿线声环境质量良好。2.1.2 环境空气现状根据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2013年5月的现状监测结果,鲍家楼村监测点位的SO2、NO2 、TSP、PM10、CO浓度均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说明评价区内环境空气质量良好。2.1.3 水环境现状根据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2013年5月的现状监测结果,弥河1#和2#监测断面pH、氨氮、石油类等污染物的浓度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要求,SS浓度均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表1中旱作

13、标准,BOD5、CODcr在两个监测断面均有超标现象,这可能与沿线污水排放不善有关。2.2 评价等级、范围及敏感保护目标根据各环境要素相关导则的规定并参考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 005-96),结合拟建公路沿线的自然、生态、景观等环境状况,拟建项目评价等级和范围分别见表4、表5和图3。表4 评价等级划分及依据环境因素依 据等 级声环境依据HJ 2.4-2009,公路沿线地区声环境现状较好,沿线有1处声敏感点,项目建成后噪声将有显著提高(5dBA),敏感点距离线路较近,影响人口较为集中一 级生态环境依据HJ 19-2011,拟建公路全长3.917km50km,且不穿越自然保

14、护区、森林公园等敏感区域三 级地表水拟建公路不设置收费站、服务区等永久性设施,依据HJ/T2.3-93,项目施工期排污量小,营运期无废水排放影响分析环境空气依据HJ 2.2-2008,拟建公路不存在集中式排放源,主要大气污染物为汽车尾气及扬尘,影响的区域局限在道路两侧三 级地下水拟建项目施工期排污量小,营运期无废水外排,不会污染地下水;且不会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化简单分析,不再评价表5 评价范围一览表评价内容评 价 范 围声环境公路中心线两侧200m以内范围;施工期适当扩大至施工营地等临时施工场地周围的村庄等声环境敏感点生态环境路线中心线两侧各300米以内,公路沿线动土范围(包括涉及的临时用地等)

15、地表水拟建公路不设跨河桥梁,评价范围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以内区域环境空气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以内范围社会环境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以内,调查研究范围适当扩大至拟建公路直接影响区拟建项目敏感保护目标分布见图2。3工程分析3.1 污染源分析3.1.1 施工期污染源(1)拟建工程对耕地等的占用将使当地的农业、林业等受到一定影响。(2)工程征地、开辟施工场地及便道、基础施工、材料设备和土石方运输、路基施工等施工活动将占用和破坏城市道路;同时工程施工临时占地和施工扬尘也将使沿线植被受到破坏或不良影响。(3)施工中的挖土机、打桩机、重型装载机及运输车辆等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振动会影响周围居民区

16、、学校和医院等敏感点。(4)施工过程中的生产作业废水,以及施工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都会对周围区域水环境造成影响。(5)施工作业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扬尘污染,主要来源于土石方工程、地表开挖和运输过程;燃油施工机械排烟、施工人员炊事炉排烟等也将影响环境空气质量。(6)工程建设将带来部分建筑物拆迁,如补偿安置措施不适当,将对拆迁居民生活质量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3.1.2 营运期污染源拟建项目运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来自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污染等。公路运营后,车辆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传动系统等部件均会产生噪声。另外,汽车行驶中引起的气流湍动、排气系统、轮胎与路面接触时压迫空气等也会产生噪声。交通噪声对沿

17、线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且随着营运期交通量的增大,公路交通噪声的影响也随之增大。营运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污染物。公路上行驶汽车的轮胎接触路面使得路面的积尘扬起,从而产生二次扬尘污染。危险品运输车辆发生泄漏事故时可能对沿线水体水质造成污染。3.1.3 生态环境影响途径(1)水土流失原因施工期路堤填筑、桥梁基坑开挖等工程活动,致使地表植被破坏、地表扰动,易诱发水土流失。施工期,施工场地平整、施工便道修筑等工程行为,使土壤裸露、地表扰动、局部地貌改变、原稳定体失衡,易产生水蚀。(2)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本工程永久性征用土地使沿线地区宝贵的土地资源受到一定损失,植被的丧失改

18、变了土地原有的生态功能。(3)对沿线河流、沟渠行洪、航运、农灌等的影响因素桥涵工程可能压缩河道过水断面,破坏部分农田灌溉系统,如不采取措施,可能对沿线河道、沟渠行洪、农灌等造成一定影响。(4)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影响分析沿线区域受人类长期开发活动的影响,沿线地区分布多为人工林,工程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影响甚微。(5)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分析本工程的实施将引起部分房屋拆迁。本工程的实施,在一段时间内将影响部分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目前,拟建工程的拆迁补偿安置已经全部完成。本次工程建成后将使沿线地区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促进地区间信息、人员、物资的交流,加快国土资源开发进程,并带动工商、旅游

19、等产业发展。3.2 污染源强与防治对策3.2.1 施工期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1、噪声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施工期噪声源强主要为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施工机械主要有打桩机、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压路机等,运输车辆包括各种卡车、自卸车等。其5m处的噪声级一般在8095dB(A)。施工道路交通噪声的影响范围集中在公路两侧150m范围内,施工机械噪声影响主要在距离上述施工场所350m范围内。工程施工期道路运输车辆的不连续性,其造成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上述新增加的噪声影响均会随着施工过程的结束而降低或消失。2、大气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拟建公路在施工阶段对空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工地扬尘及路面铺浇沥青的烟气,其主要的

20、污染物为CO、NO2、TSP、THC。(1)污染源强 扬尘在整个施工期间,拟建公路的挖掘、凿岩、打桩、筑路墩、铺浇路面、材料运输、装卸等施工过程都存在着扬尘污染,久旱无雨的季节(冬季)就更加严重。根据已建类似工程实际调查资料,拌和站下风向50m处TSP浓度8.90mg/m3;下风向100m处1.65mg/m3;下风向150m处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日均值0.3mg/m3。其它作业环节产生的TSP污染可控制在施工现场50200m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将符合二级标准。另外,还有汽车行驶、地面料场的风吹等引起的二次扬尘污染。根据国内公路施工现场汽车运输引起的扬尘现场监测结果,车辆下风向50m处TSP

21、的浓度为11.625mg/m3;下风向100m处TSP的浓度为9.69mg/m3;下风向150m处TSP的浓度为5.093mg/m3,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运料车运输时应加盖篷布,避免在大风天气施工。扬尘的影响范围一般在300米以内。施工阶段对正在施工的路段、临时场地及主要运输道路要进行经常性的洒水(每天4-5次),可以使空气中的扬尘量减少70左右,收到较好的降尘效果,扬尘造成的TSP污染超标距离可缩小到20-50米范围内。 沥青烟气沥青路面施工阶段空气污染除扬尘以外,沥青烟气是主要污染源。本工程施工阶段的沥青烟气主要出现路面铺设过程中,其中沥青排放量较小。沥青烟气的影响距离在下风向300

22、米范围内,其主要污染物为THC、CO、NO2。(2)防治对策施工期间,应该严格按照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248号的要求进行施工管理,以减轻施工期的扬尘污染:a、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建立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采取遮盖、围挡、密闭、喷洒、冲洗、绿化等防尘措施,施工工地内车行道路应当采取硬化等降尘措施,裸露地面应当铺设礁渣、细石或者其他功能相当的材料,或者采取覆盖防尘布或者防尘网等措施,保持施工场所和周围环境的清洁。 b、当对回填的沟槽,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c、运输砂石、渣土、土方、垃圾等物料的车辆应当采取蓬盖、密闭等措施,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物料遗撒或者泄漏而产生扬尘污染。d、露天

23、装卸物料应当采取洒水、喷淋等抑尘措施;密闭输送物料应当在装料、卸料处配备吸尘、喷淋等防尘设施。e、对堆场物料应当根据物料类别采取相应的覆盖、喷淋和围挡等防风抑尘措施。f、物料拌和点应远离空气敏感点(300米);g、材料堆场也要远离空气敏感点,应有蓬布遮盖。对于扬土较大的路面和建筑场地做到勤奋洒水,尤其是久旱无雨的季节,对于敏感区域要定时进行洒水。h、运送土方、水泥、石灰等要袋装或用封闭式车辆,禁止超载,运输车辆盖蓬布,运送土方时应适量洒水,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扬尘量。i、灰土拌合点应远离学校、居民区等空气敏感点。施工人员应配备口罩、风镜等防护用具。经采取相关措施后施工期间扬尘的影响范围一般在30

24、0m以内。施工阶段对正在施工的路段及主要运输道路要进行经常性的洒水(每天4-5次),可以使空气中的扬尘量减少70左右,收到较好的降尘效果,扬尘造成的TSP污染超标(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距离可缩小到20-50m范围内。此外应注意避免在大风日施工,路基材料破碎、筛分时应适当遮挡、合理分段施工等。在采取上述防治措施后拟建项目施工期废气对周边居民影响很小。3、地表水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1)污染源强公路项目施工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排放。生活污水:公路施工时,施工营地布局比较分散,施工人员也不完全统一,生活污水量较小。拟建公路施工人员按100人/d计,施工人员的

25、生活污水总量约4.8t/d。其主要污染物浓度SS 55 mg/L、CODcr 250 mg/L、BOD5110 mg/L、TN 20 mg/L。(2)防治对策由于本项目施工营地设置主要依托沿线闲置民房,不单独设置施工营地,因此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主要结合村庄现有的处理设施进行处理,不外排。因此,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对沿线水环境影响很小。4、固体废物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废弃土石方、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工程路基挖方量约5.36万m3(均为土方,全部利用);路基填方量约18.83万m3(均为土方);共需借方13.47万m3。表土剥离量约1.08万m3,做为临时弃方,用于日后项目区绿化;

26、拆迁垃圾量约3.40万m3,全部用于施工便道填筑。工程无永久性弃方。施工人员按100人计,垃圾按1kg/人d计,则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为100kg/d,集中收集后填埋。3.2.2 营运期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1、噪声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1)污染源营运期噪声污染源主要为车辆在公路上行驶产生的噪声。噪声源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在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噪声源为非稳态源。运营后,车辆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传动系统等部件均会产生噪声。另外,行驶中引起的气流湍动、排气系统、轮胎与路面的磨擦等也会产生噪声。由于公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而使行驶中的汽车产生整车噪声。运营期交通量的增大会提高公路沿线昼夜的交通噪声。(2)防治

27、对策目前国内常用的工程降噪措施主要有声屏障、搬迁、隔声窗、降噪林等,在综合考虑了项目沿线各敏感点特征、道路特点、所需的降噪效果以及各种降噪措施适用的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本着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同时又兼顾公平的原则主要推荐了隔声门窗为主的降噪措施。2、大气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1)污染源强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是NOx。本次环评根据营运中期车流量情况,核算污染物排放源强为0.466mg/ms。同时,类比全国已建成公路的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的结果,日交通量30000辆时NO2和TSP均不超标。根据拟建项目各特征年交通量预测结果,2030年各路段交通量均小于30000辆小客车/日。本项目的交通量小于类比

28、项目,且沿线扩散条件较好,NO2和TSP均不会超标。扬尘:公路上行驶汽车的轮胎接触路面使路面积尘扬起,产生二次扬尘污染。根据环境保护部2011年9月受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和调查结果公示的通告,除服务区有锅炉的工程外,不对公路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验收或者认为绿化后均达标。(2)防治对策对于公路项目最有效的减轻汽车尾气污染的方法是加强公路自身的绿化,采用一些具有良好空气净化作用的植物作为两侧的绿化带以吸收尾气,保护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因此建议项目建设单位在拟建公路两侧用地范围内酌情安排绿化林带。此外,由于对环保的重视、技术的进步和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未来机动车辆单车污染物排放量将可能大大

29、降低。3、地表水污染源强及防治对策(1)污染源本项目营运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降雨初期到形成的路面径流。根据国内对路面径流污染情况试验有关资料,降雨初期到形成路面径流的30分钟,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和油类物质的浓度比较高,SS和石油类的含量可分别达158.5231.4mg/l、19.7422.30mg/l;30分钟后,其浓度随降雨历时的延长下降较快。降雨历时40分钟后,路面基本被冲洗干净,污染物含量较低。非事故状态下,路面径流污水基本可接近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影响,(2)防治对策非事故状态下,路面径流污水基本可接近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影响,但在汽车保养

30、状况不良、发生故障、出现事故等时,都可能泄漏汽油和机油污染路面,在遇降雨后,雨水若流入附近的水域,造成石油类和COD 的污染影响,通过交通管理措施和设置桥梁径流收集系统等措施后,可有效避免类似污染事故发生。4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1 声环境影响评价4.1.1 施工期公路施工期各种施工机械具有高噪声、无规则的特点,将对沿线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预测,路基施工昼间在距施工场地500m以外可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限值,夜间在1500m处达到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限值。拟建公路评价范围内施工期有1处敏感点距离路线较近。建设施工单位为保护沿线居民的正常生

31、活和休息,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敏感点路段应避免夜间施工,昼间施工期间采取必要的噪声控制措施,降低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通过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施工噪声因不同的施工机械影响的范围相差很大,昼夜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不同,夜间施工噪声的影响范围要比白天大得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多台机械同时在一处作业,则此时施工噪声影响的范围比预测值还要大,鉴于实际情况较为复杂,很难一一用声级叠加公式进行计算。公路施工噪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污染行为,一般的居民均能理解。但是作为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为保护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应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和时间,文明施工、环保施工,并采取必要的噪声控制措施(如设置移动

32、式声屏障等),降低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4.1.2 营运期通过预测,鲍家楼村4a类区,昼间环境噪声:2014评价年超标0.9dB(A),2020年超标3.3dB(A),2033年超标5.3dB(A)。夜间环境噪声:2014评价年超标10.6dB(A),2020年超标13.1dB(A),2033年超标15.2dB(A)。鲍家楼村2类区,昼间环境噪声:2014年、2020年、2033年昼间均不超标。夜间环境噪声:2014评价年不超标,2020年超标0.7dB(A),2033年超标2.7dB(A)。工程运营后,在未采取降噪措施的情况下,拟建道路的交通噪声污染较重,夜间污染重于昼间,且随时间推移和车流

33、量的加大,交通噪声污染日益加重。针对噪声预测结果,本次评价在综合考虑了项目沿线各敏感点特征、道路特点、所需的降噪效果以及各种降噪措施适用的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本着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同时又兼顾公平的原则主要推荐了隔声门窗为主的降噪措施。在针对超标住户采取了安装隔声门窗等噪声控制措施后,各敏感点在预测交通量前提下近期、远期均可以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相应的4a和2类区标准。4.2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4.2.1 施工期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将进行大量的土石方填挖、筑路材料的运输及拌合、沥青熬炼、摊铺等作业工作。因此,该工程施工期的主要环境空气污染物是TSP,其次为沥青熬炼、

34、摊铺时的沥青烟和动力机械排出的尾气污染物,其中尤以TSP对周围环境影响较为突出。道路扬尘主要是由于施工车辆在运输施工材料而引起,引起道路扬尘的因素较多,主要跟车辆行驶速度、风速、路面积尘量和路面积尘湿度有关,其中风速还直接影响到扬尘的传输距离。临时施工便道和正在施工的道路上行驶的施工车辆运输引起的扬尘比较严重,且影响范围较大。为减小起尘量,有效地降低其对周围居民正常生活和单位产生的不利影响,建议在邻近居民点等人口稠密集中的地区采取经常洒水降尘措施。研究资料表明,通过洒水可有效的减少起尘量。物料堆场一般设置在预制场、拌和站和施工场地内。堆场物料的种类、性质及风速与起尘量密切相关,比重小的物料起动

35、风速较小,易受扰动而起尘。堆料场的扬尘主要包括风吹扬尘、装卸扬尘和过往车辆引起路面积尘二次扬尘等,将会对周围环境空气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通过洒水、蓬布遮挡等措施可有效地抑制扬尘量,使扬尘量减少70%。公路施工中,固体废物、石灰土、混凝土等物料在拌和过程中均易起尘,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污染。扬尘产生的量与天气条件有很大的关系,风向、风速、降雨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天气干燥及大风条件下,对施工现场周围的居民影响较大,特别是下风向的居民影响更为严重。本项目所用沥青和二灰碎石等物料拟依托既有设施进行拌和,不另外单独设置,运距分别约为23公里和25公里,距离拟建线路较远;本项目混凝土和灰土拌和拟采用现场拌

36、和。物料拌和点应远离敏感点下风向200m范围以外设置。在沥青路面铺设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沥青烟气。该烟气中含有THC和较多的五、六环的有机物质,其中苯并芘、苯并蒽等有机物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以苯并芘为例,一般沥青中苯并芘的含量为0.127mg/kg,沥青路面浇注过程中苯并芘的污染物影响距离一般在50m以内,因此当公路建设工地靠近村庄时,沥青铺浇应避开风向针对这些环境敏感点的时段,以避免对人群健康产生影响。4.2.2 营运期本项目不设置收费站、服务区等永久性设施,除营运期汽车尾气外,无其他环境空气污染物。因此,项目建成营运后主要的大气污染源是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通过预测,在正常气象条件下,NO

37、x的浓度最大贡献值为0.025mg/m3,表明公路通车后营运中期NOx对公路沿线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很小。一般来讲,敏感点受NOx污染的程度与汽车尾气排放量、气象条件有关,同时还与敏感点同路之间水平距离有较大关系,即交通量越大,污染物排放量越大;距离路越近,污染物浓度越高;风速越小,越不利于扩散,污染物浓度越高;敏感建筑处在道路下风向时,其影响程度越大。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在正常气象条件下,拟建公路营运近期、中期均不超标。总体而言,营运期汽车尾气对沿线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影响不大,项目营运期沿线环境空气质量能够达标。4.3 地表水环境影响与评价4.3.1 施工期拟建项目施工期对地表水环境的主要影响是施工

38、人员生活污水和施工场地冲洗砂石材料的废水的影响,其中桥梁施工是影响沿线水体水质的主要施工过程。由于拟建公路全线未设置桥梁,因此,施工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和物料堆放不当对水环境的影响。路基的填筑以及各种筑路材料的运输等均会引起扬尘,这些尘埃会随风飘落到路侧的水体中,将会对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物质等施工材料如保管不善,被雨水冲刷而进入水体将会产生水环境污染。在施工中应根据不同筑路材料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保护管理措施,尽量减小其对水环境的影响。堆料场应设在河流300m以外的地方。施工期对路基及时压实,避免冲蚀。在路面施工时,首先避免雨期或逆季节施工造

39、成沥青固体废物,再者施工中应及时碾铺,防止雨水冲刷,严禁将沥青固体废物冲入水体。距离弥河300m范围内严禁设置堆料场、施工营地、物料拌和站等临时场地。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产生量约4.8t/d。由于本项目不存在桥梁、隧道等集中施工工段,本项目施工人员分布比较分散,生活污水量较小,影响较小;且施工人员租用沿线民房住宿,不单独设置施工营地,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依托民房现有设施处理,不外排。因此,本项目施工期的生活污水不会对周围水体造成影响。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总量为100kg/d。若不对这些垃圾采取处理措施,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随意进入周围环境和地表水体,将会对沿线生态环境及水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在施工营

40、地周围应建立小型的垃圾临时堆放点,集中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应注意对临时垃圾堆放点的维护管理,避免垃圾的随意堆放造成四处散落,同时对堆放点定期喷杀菌、杀虫药水,减少蚊虫和病菌的滋生。含油污水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的修理、维护过程及作业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其成分主要是润滑油、柴油、汽油等石油类物质,这类物质一旦进入水体则漂浮于水面,阻碍气水界面的物质交换,使水体溶解氧得不到补给,给水体生物的生命活动造成威胁。为了保护沿线水体水质,在施工场地及机械维修场地应设临时沉淀池,沉淀池四周做防渗漏砌护,池底铺设沙子起到截留作用,油类物质被沙子截留后定期清运沙子。沉淀池底部不断补充沙子,用于净化含油污水

41、。临时沉淀池待施工结束后覆土掩埋。公路施工期间产生的生产废水一般主要包括预制场及拌和站的砂砾料冲洗废水和机械设备冲洗废水,主要污染物是悬浮物和少量的石油类。这些废水一旦直接排入附近的河流或沟渠,将影响水体水质,并可能破坏水体功能。建议砂石材料的冲洗废水尽量循环使用,最终的排水必须经沉淀处理达标后排放,不得直接外排。路线施工时,距弥河300m范围内不得设置施工营地、拌和场地等临时场地,废水不得排入其他农灌渠。综合以上分析可见,施工期主要可通过加强管理来减缓工程建设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尤其是施工场地和筑路材料运输的管理,不会对周围地表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4.3.2 营运期项目营运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

42、来自于桥面污染物随雨水径流对地表水造成的影响,但是考虑到路面径流是瞬时排放行为,而且跨河桥梁的桥面径流设计通过设置桥面纵向排水系统直接排出,相对于河流水体流量,路面径流携带污染物对水体水质的影响甚微。4.4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4.4.1 施工期根据调查,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无集中的饮用水取水口分布,拟建公路施工不会对附近村庄饮用水产生影响。公路建设对地下深井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深挖路段的施工,影响地下水的补给、流通及排泄。但拟建项目路线布设在寿光中部微斜平原区,公路全线无深挖路段施工,可见公路施工不会影响到村镇饮用水的水质。道路施工所造成的水污染物主要为SS,污染物单一,随着工程施工的结束,地表水体水

43、质将恢复至施工前水平,对河流周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也将消失。4.4.2 营运期评价范围内没有地下水资源保护区分布。拟建公路沿线无废水外排,因此,拟建公路项目的建设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较小。根据水文地质介绍,评价区浅层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拟建公路对雨水下渗量影响较小,因此对地下水补给量的影响也较小。综上所述,拟建项目无废水外排且远离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且根据目前国内、省内公路实际运营情况,未出现过公路项目污染地下水的情况。因此,拟建项目不会对沿线区域地下水产生影响。4.5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4.5.1 施工期拟建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固体废物主要产生于施工人员生活驻地、建筑材料的临时堆放用地及施工

44、作业的场地等。项目路基总挖方量5.36万m3,总填方量18.83万m3,本工程不产生永久性弃方。本项目拆除原路面、建筑物等所产生的废料用于施工便道的重建铺垫所用,不再产生拆迁垃圾。拟建项目施工期间生活垃圾主要来源于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量按1kg/人日计,施工人员以100人计,因此施工期间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总量为100kg/d。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小,集中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对沿线生态环境及水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综上,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其产生量小,且本项目施工人员租用沿线村庄闲置民房,不单独设置施工营地,生活垃圾依托现有设施处理,集中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不外排

45、。施工期固体废物对沿线环境影响较小。4.5.2 营运期拟建项目营运期不设置养护工区、服务区等永久性设施,因此,项目营运期除驾驶员及车载人员产生的垃圾外,无其它固体废物产生。同时,在公路运营后,加强公路环保的宣传力度,增强过往司机的环保意识,培养环境保护的主人翁责任感,禁止在行车过程中随意丢弃垃圾,这对保护公路及其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项目沿线适当设置环保标志或宣传牌以保护公路环境。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5.1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区位于潍坊寿光市,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为主,其面积比例分别为47.2%、14.0%、10.8%、23.0%;生态系统主要为人工农田生态系统、城镇村和工矿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水体生态系统等;评价区林木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为分别为13.1%和69.3%。评价区现状总生物量为5558.1t,平均单位面积的生物量为22.1t/hm2。项目区地处鲁中南山地丘陵与鲁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属山东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评价区平均土壤侵蚀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