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毕业设计潍坊至临沂一级公路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5469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毕业设计潍坊至临沂一级公路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毕业设计潍坊至临沂一级公路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毕业设计潍坊至临沂一级公路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毕业设计潍坊至临沂一级公路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毕业设计潍坊至临沂一级公路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毕业设计潍坊至临沂一级公路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毕业设计潍坊至临沂一级公路设计.doc(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岛理工大学毕 业 设 计(论 文)题目:潍坊至临沂一级公路设计学生姓名: 贾俊杰 学生学号: 201172135 院系名称: 土建工程系 专业班级: 道桥115 指导教师: 贾世波 2014 年 6 月9日摘 要本设计为潍坊至临沂一级公路设计,按山岭重丘区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山岭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因此在选线时应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合理避让不利地形,从而使线形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并达到安全、舒适、美观的效果。本设计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为: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路面结构设计。本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路线全长4194.155米,按双向四车道设计,设中央分隔带,路基宽度24.5米,

2、平面有一个弯道,弯道的最小半径为270米,直线最大长度1515.377米。路线平均纵坡1.249%,最大纵坡2.004%,最小纵坡0.251%,纵断面有3个变坡点,最小竖曲线半径为111.986米,共设置了6处涵洞。关键词 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路基设计,路面设计ABSTRACTThe design for the WeiLinDaDaoA4 C1 level of highway asphalt pavement design, according to expressways technical standard of heavy hilly terrain in mounta

3、in areas, complex mountainous terrain, so the line selection should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favorable terrain, reasonably avoid adverse terrain, thus the linear design meets the appropriate requirements and achieve safe, comfortable, beautiful results.This design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4、, there are as follows: graphic design, profile design, cross-section design and pavement structure design.The highway design speed is 80 kilometers per hour, the route length of 4194.155meters, designing as four-lane highway with two-way streets, a central median and the width of the roadbed is 24.

5、5 meters, This plane has one bend, the minimum bend radius is270meters, and 1515.377 meters maximum length of line. Average longitudinal line of this section is 1.249 percent, and the largest longitudinal is 2.004percent, 0.251percent minimum longitudinal slope. Four change points in vertical alignm

6、ent, the minimum vertical curve radius is111.986 meters. Were set up six culverts.The road of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according to standard recommend structure level 15 cm set asphalt concrete type do facing, 20 cm cement stabilized macadam and 35 cm lime soil do the grassroots, total ply pad to

7、70 cm.KEYWOEDS graphic design, horizontal design, vertical design, subgrade design, pavement design目 录第1章 绪论31.1 概述3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31.3 设计标准41.4 自然条件41.4.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41.4.2 气侯条件4第2章 道路设计52.1 路线平面设计52.1.1 道路选线52.1.2 路线平面设计原则52.1.3 路线平面设计中注意事项82.1.4 平面的设计步骤82.1.5 设计说明92.1.6 平曲线要素计算112.2 路线纵断面设计152.2.1 纵断面

8、设计原则及要求152.2.2 设计说明182.2.3 竖曲线要素计算23第3章 路基设计263.1 路基横断面设计273.1.1 路基主要形式273.1.2 路基基本构造293.2 横断面绘制及土方计算313.3 路基排水系统结构和布置313.3.1 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原则313.3.2 路基纵向排水设计323.3.3 路基横向排水设计333.4 涵洞设计34第4章 路面设计354.1 新建沥青路面设计354.1.1 设计内容354.1.2 设计依据354.1.3 计算方法354.1.4 计算过程354.2 路面设计计算374.3 路面排水474.3.1 路面地表排水474.3.2 路面内部排水

9、48结 论49致 谢51参 考 文 献52前 言大学的学习即将结束,这次毕业设计是对我们学习成果的检验,同时也为了我们走向社会做准备。本次设计的任务是一级公路的整体设计,包括公路平面设计,公路纵断面设计,公路横断面设计,路面结构设计。现在公路运输发展速度迅猛,我国的公路里程已经跃居世界前列。虽然现在交通运输方式更加多样化,但由于公路自身的优点,它仍是交通运输的主要途径,因此本次设计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这次设计使用了纬地、AutoCAD等软件来进行设计,这对我们今后步入社会工作很有好处。在平面选线中考虑了诸多的线形设计要求,以及地形图的约束,最终选择了一条比较适合而且经济的线形。通过本次

10、毕业设计学会了许多设计软件的应用,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整个设计过程中,在贾世波老师的指导下和本组成员以及其他设计小组的指导教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还解决了许多以前疑惑的问题。在此我要向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由于时间仓促,设计者的水平有限,错误及不完善的地方在所难免。敬请老师谅解。借此向各位老师表示忠心的感谢!第1章 绪论1.1 概述交通运输事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公路运输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具有如下特点:1.机动灵活,能迅速集中和分散货物,做到直达运输,不需中转,可以实现“库库”的

11、直接运输,节约时间和减少中转费用,减少货损。2.受交通设施限制少,是最广泛的一种运输方式。3.适用性强,服务面广,时间上随意性强。4.投资少,资金周转快,社会效益显著。由于公路运输的这些特点,使公路运输事业得以快速发展。公路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中起了主导作用,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最为活跃的一种运输方式,并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有关道路工程的技术问题,从而获得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培养调查研究、检索和阅读中外文献资料、综合分析

12、、设计计算、计算机应用、技术经济分析、绘图、撰写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等方面的能力。毕业设计所采用的地形图是山东省潍坊地区,该地形图由指导老师贾老师提供。我的设计任务为潍坊至临沂一级公路线形设计和路基路面设计,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附近,该设计具有现实意义。本次设计,在了解、熟悉和掌握道路及其构造物详细设计程序的基础上进行一级公路线形设计和路基路面设计。使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理论,运用公路有关技术标准及规范,进行工程施工图设计和技术分析;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独立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本次大约三公里的道路设计结合了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路基路面课程设计等内容。此外毕业设计也是作为大学生毕业前

13、的一次重要的演练,为我们将来顺利踏上工作岗位,担当好自己的职责具有重要的意义。1.3 设计标准道路设计等级为一级公路,按照国家规范及当地规划情况,计算行驶速度选为80Km/h,双向四车道,最大纵坡5%。1.4 自然条件1.4.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潍坊南高北低,南部低山丘陵区,总面积15646平方千米,占潍坊市总面积的35.6%。分布于西南和南部,海拔100200米以上,西南部为泰山山脉的鲁山和沂山北麓,海拔最高,是潍坊主要河流发源地。地势最高点是临朐沂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023米。东南部为崂山山脉的余脉。中部洪积、冲积平原区,面积659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41.6%。是由弥河、丹河、白

14、浪河和潍河的长期冲积而形成的。主要分布于中部和东部,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海拔7100米。北部滨海地区面积351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2.8%。该地区北临莱州湾,地势低平,海拔在五米以下。沿海滩涂广阔。1.4.2 气侯条件市域处北温带季风区,背陆面海,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型。其特点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夏季炎热多雨,温高湿大;秋季天高气爽,晚秋多干旱;冬季干冷,寒风频吹。年平均气温12.3,年平均降水量在650毫米左右。第2章 道路设计2.1 路线平面设计2.1.1 道路选线公路技术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公路网的规划,从全局出发,适当考虑远景发展的交通量,结合公路的使用任务

15、和性质综合确定,一般由上级有关交通部门确定。本设计拟定为一级公路。即此公路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型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00030000辆。选线是在道路规划起终点之间选定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又能符合使用要求的道路中心线的工作。但影响选线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有的互相矛盾, 有的又相互制约, 各因素在不同的场合重要程度也不相同,不可能一次就找出理想方案来,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反复比选来确定最佳路线。路线方案是路线设计是最根本的问题。方案是否合理,不但直接关系到公路本身的工程投资和运输效率。更重要的是影响到路线在公路网中是否起到应有作用,即是否满足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防的要求和

16、长远利益。2.1.2 路线平面设计原则1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尽量使用直线,使路线直捷,当地势起伏很大时,路线多弯曲。在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原微丘区,路线直捷舒顺,在平面线形三要素中直线所占比例较大。而在地势有很大起伏的山岭和重丘区,路线则多弯曲,曲线所占比例则较大。可以设想,如果在没有任何障碍物的开阔地区(如戈壁、草原)故意设置一些不必要的弯道,或者在高低起伏的山地硬拉长直线都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路线要与地形相适应,这既是美学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和保护环境的问题。直线、圆曲线、回旋线的选用与合理组合取决于地形地物等具体条件,片面强调路

17、线要以直线为主或以曲线为主,或人为规定三者的比例都是错误的。2满足行使力学上的要求,尽量做到线形连续、指标均衡、视觉良好、景观协调安全舒适。计算行车速度2.0%3350本设计曲线最小半径为3000m曲线一般最小半径400m,满足规范中曲线设计的半径要求。(4)曲线的最大半径根据实践经验,驾驶者在大半径曲线上行驶,方向盘几乎与直线上一样无须调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9000m时,视线集中的300600m范围内的视觉效果同直线没有区别,因此圆曲线半径不宜超过10000m。本设计圆曲线半径选择说明:JD1处路线转角为655808.7(Y),R取3000m10000m,满足规范中曲线设计的半径要求。 (5

18、)弯道的超高和加宽为了满足路线的线形要求,平、纵、横三方面的协调,同时也为了满足行车的舒适性、安全性,要做好路线弯道的超高与加宽设计。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可知:在路拱2.0%时,半径小于1500米时,要设超高。当半径小于等于250米时,要设加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规定,各圆曲线所设置的超高值应根据设计速度、圆曲线半径、公路条件、自然条件计算确定。计算行车速度为80km/h时,绕中线旋转的公路超高渐变率为1/200,不设缓和曲线的圆曲线最小为半径2000m。2缓和曲线缓和曲线即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设置的一种曲率

19、连续变化的曲线。缓和曲线作为道路线形中的高级曲线而被广泛采用于各级道路,尤其是高等级道路。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的直线同小于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径相连接处,应设置回旋线(规范原文采用回旋线,而回旋线仅作为缓和曲线的一种形式)。另外规范对回旋线最小长度也作了规定:设计车速度为80km/h,对应的回旋线最小长度为70m。本设计圆曲线半径较大,未设置缓和曲线。3行车视距为充分保证行车的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前方一定距离的道路以及道路上的障碍物或是迎面开来的汽车,以便及时刹车或绕过。行车视距是否充分,直接关系着行车的安全与速度,它

20、是公路使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视距采用停车视距。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视距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其长度应不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取分道行驶措施的地段,可采用停车视距。4平面视距的保证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弯道内侧行车视线可能被树木、建筑物、路堑边坡或其他障碍物所遮挡,因此,在路线设计时必须检查平曲线上的视线是否能得到保证,如有遮挡时,则必须清除视距区段内侧适当横净距内的障碍物。当视野内有稀疏的成行树木,单棵树木或灌木,对视线的妨碍不大并可引导行

21、车或能构成行车空间时,则可予以保留。2.1.6 平曲线要素计算圆曲线要素及其计算:有三个控制点JD1、JD2、JD3,另有起点QD和终点JD4。拟定地形图的西南角坐标为(0.000,0.000),测量后根据比例计算QD、JD1 、JD2、JD3和JD4的坐标。所得的结果见下表:控制点X (m)Y(m)QD2949.227013624.13946JD13186.35703899.35255(续表)JD22622.904045095.66047JD32343.728365877.35539JD42145.226837543.69564交点距离计算公式计算相邻交点距离:已知QD的桩号为K0+000(

22、1)QDJD1:从而JD1桩号为K0+462.791(2)JD1JD2:象限角计算:象限角计算公式为:(1)QDJD1所以方位角=(2)JD1JD2所以方位角=转角计算:转角计算公式为 曲线要素计算:本路段在JD1和JD2转弯处设置圆曲线及缓和曲线,本设计采用的设计速度为80km/h,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取该速度所对应的圆曲线半径一般值:缓和曲线的确定:按离心加速度变化计算缓和曲线长为;按驾驶员操作反应时间计算;按视觉条件计算;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取:。计算JD1处缓和曲线其它要素:圆曲线内移植:总切线长:先求所以曲线总长度主点桩号 JD1

23、K0+363.281 249.661 K0+113.62 + 145 K0+258.62 + 165.852 K0+424.472 + 145 K0+569.472 227.926 QZ K0+341.546超距所以,由QZ桩号算出桩号为,与原来的桩号相同,说明计算无误。式中:设缓和曲线后圆曲线内移值,;缓和曲线终点缓和曲线角,。缓和曲线起点到圆曲线原起点的距离,也称为切线增值,;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偏角,()设置缓和曲线的曲线切线长,;平曲线详细要素值见下表2-2。表2-2 平曲线计算要素交点号转角值曲线要素值(m)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缓和曲线参数切线长度曲线长度外距校正值JD16558

24、08.7(Y)270145197.864249.663455.87195.7443.4543道路参数:道路等级:一级公路;设计车速:80km/h4平面线形参数检查结果:设计规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直线部分:所有直线部分满足规范要求。圆曲线部分:所有圆曲线单元满足规范要求。缓和曲线部分:所有缓和曲线单元满足规范要求。平曲线长度部分:所有平曲线曲线单元长度满足规范要求。线形组合部分:线形组合满足规范要求。2.2 路线纵断面设计2.2.1 纵断面设计原则及要求纵断面线形设计是研究直坡线与竖曲线这两种线形要素的运用与组合,以及对纵坡的大小和长短、前后纵坡的协调、竖曲线半径大小

25、及与平面线形的配合等有关问题。纵断面线形设计主要是解决公路线形在纵断面上的位置,形状和尺寸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纵坡设计和竖曲线设计两项。纵断面线形设计应根据公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地形、地质、水文等因素,考虑路基稳定,排水及工程量等的要求对纵坡的大小,长短,前后的纵坡情况,竖曲线半径大小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等进行组合设计,从而设计出纵坡合理,线形平顺圆滑的最优线形,以达到行车安全、快速、舒适,工程造价省,运营费用较少的目的。该路地处丘陵区,本项纵断面设计采用小纵坡,尽量降低路堤高度,路线纵断面按百年一遇,设计洪水位的要求和确保路基处于干燥和中湿状态,所需的最小填筑高度来控制标高线形设计上避免出

26、现断背曲线,反向竖曲线之间直线长度不足3秒行程的则加大竖曲线半径,使竖曲线首尾相接。此外,所选用的半径还满足行车视距的要求,另外,竖曲线的纵坡最小采用0.3%以保证排水要求。1一般原则(1)纵面线形应与地形、周围环境相适应,设计成纵坡缓和、视觉连续且平顺圆滑的线形。(2)应避免出现能看见近处和远处而看不见中间凹下部分的线形。(3)应避免在两个同向凹形竖曲线间插入短直线,应把两个竖曲线合并成一个大的竖曲线或改成复曲线。(4)纵坡设计应考虑汽车的性能。 (5)相邻纵坡之代数差小时,竖曲线的半径应尽可能大些。(6)纵坡设计要与被交叉道路密切配合,立体交叉和平面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宜平缓一些,以利于行车安

27、全。(7)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及坡长限制长度不应轻易采用,一般以采用纵坡平缓、坡长适当的纵面线形为宜。公路线形的设计,是从路线选线定线开始,最终以平、纵、横面所组成的立体线形反映与驾驶员的视觉上。由此可见,在纵断面设计中,平纵线形的组合是至关重要的,如组合的不好,不仅有碍于其优点的发挥,而且会加剧两方面存在的缺点,造成行车的危险,也就不可能获得最优的立体线形。2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1)平、纵线形的合理组合设计,应保持线形在视觉上的连续性。(2)平纵面线形的技术指标应大小均衡,使线形在视觉上、心理上保持平衡。(3)使用恰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4)平纵组合设计应注意线形和自然环

28、境和景观的配合与协调。3平纵组合的基本要求(1)平曲线与竖曲线在相互重合时,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即“平包竖”。(2)平曲线与竖曲线的顶点对应关系,最理想的是顶点相重合,如果平曲线与竖曲线的顶点错开不超过平曲线长度的四分之一时,还可以得到较理想的线形。(3)平曲线与竖曲线半径均较小时不宜重合。(4)平曲线和竖曲线半径大小应保持均衡,可使线形顺滑优美,视觉上获得美学上的满足,且行车安全舒适,这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重要环节。(5)选择适宜的合成坡度。4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原则(1)应在道路的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全过程中重视景观要求。尤其在规划和选线阶段,比如对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名胜

29、古迹区等景点和其他特殊地区,一般以绕避为主。(2)尽量少破坏沿线自然景观,避免深挖高填。比如沿线周围的地貌,地形,天然树林,池塘,湖泊等。纵面尽量减少填挖;横面设计要使边坡造型和绿化与现有景观相适应,弥补必要填挖对自然景观的破坏。(3)应能提供视野的多样性,力求与周围的风景自然地融为一体。充分利用自然风景或人工建筑物,以消除单调感,并使道路与自然密切结合。(4)可采用修整,植草皮,种树等措施加以补救。(5)条件允许时,以适当放缓边坡或将其变坡点修整圆滑,以使边坡接近于自然地面形状,增进路容美观。(6)应进行综合绿化处理,避免形式和内容上的单一化,将绿化视作引导视线,点缀风景以及改造环境的一种专

30、门技术措施。2.2.2 设计说明1纵坡值纵坡的大小与坡段的长度反映了公路的起伏程度,直接影响公路的服务水平,行车质量和运营成本,也关系到工程是否经济、适用,因此设计中必须对纵坡坡度、坡长及其相互组合进行合理安排。(1) 最大纵坡汽车沿纵坡向上行驶时,升坡阻力及其他阻力增加,必然导致行车速度降低。一般坡度越大,车速降低越大,这样在较长的陡坡上,将出现发动机水箱开锅、气阻、熄火等现象,导致行车条件恶化,汽车沿陡坡下行时,司机频繁刹车,制动次数增加,制动容易升温发热导致失效,驾驶员心里紧张、操作频繁,容易引起交通事故。尤其当遇到冰滑、泥泞道路条件时将更加严重。因而,应对最大纵坡进行限制。最大纵坡值应

31、从汽车的爬坡能力、汽车在纵坡段上行驶的安全、公路等级、自然条件等方面综合考虑,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对设计车速为80km/h时,最大纵坡规定如下:最大纵坡为5%。为使道路上行车快速安全和通畅,希望道路纵坡设计的越小越好。但是,在长路堑,低填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通畅地段,为保证排水要求,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性,均应设置不小于0.3%的最小纵坡,一般情况下以不小于0.5%为宜。本段道路在进行纵坡设计时,最大纵坡为4.858%,最小纵坡为1.112%,严格将纵坡值控制在了5%以内,0.3%以上,满足规范要求。(2)最小纵坡各级公路的路堑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路段,为保证排水

32、顺利,防止水浸路基,本设计规定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当必须设计平坡(0.0%)或小于0.3%的坡度时,其边沟应做纵向排水设计。(3)最大坡长汽车沿长距离的陡坡上坡时,因需长时间低档行驶,易引起发动机效率降低。下坡时,由于频繁刹车将缩短制动系统的使用寿命,影响行车安全。一般汽车的爬坡能力以末速度约降低至设计车速的一半考虑,对不同坡度的最大坡长应加以限制。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对设计速度80km/h时公路最大坡长作出规定见表2-3:纵坡长度表表2-3 纵坡最大长度表纵坡坡度(%)345纵坡长度(m)1100900700本设计中各变坡点的纵坡坡度以及纵坡长度如下:纵坡坡度为

33、-1.3684%,纵坡长度为796.0046m;纵坡坡度为1.7115%,纵坡长度为493.0601m;纵坡坡度为-1.1121%,纵坡长度为440.3534m;纵坡坡度3.6508 %,纵坡长度为342.5784 m;纵坡坡度为4.858%,纵坡长度为352.7275m,均满足规范要求。(4)最小坡长如果坡长过短,变坡点增多,形成“锯齿形”的路段,容易造成行车起伏频繁,影响公路的服务水平,减小公路的使用寿命。为提高公路的平顺性,应减少纵坡上的转折点;两凸形竖曲线变坡点间的间距应满足行车视距的要求,同时也应保证在换档行驶时司机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换档时间,通常汽车以计算行车速度行驶9s15s的行

34、程作为规定值。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规定设计速度为80km/h对应的最小坡长为200m。本设计最小坡长为342.5784m,满足规范要求。 (5)平均纵坡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路线长度之比,是为了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坡长及缓和坡长的规定,以保证车辆安全顺利的行使的限制性指标。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规定:二、三、四级公路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应不大于5.5%;越岭路线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应不大于5.0%,且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平均

35、纵坡,目前尚无规定。本设计为一级公路,因此不需要考虑平均纵坡的要求。2纵段面设计步骤:(1)准备工作纵坡设计前,应先根据中桩和水准记录点,绘出路线纵断面图的地面线绘出平面直线,曲线示意图,写出每个中桩的桩号和地面标高以及土壤地质说明资料,并熟悉和掌握全线有关勘测设计资料,领会设计意图和要求。根据地形图上的高程,间隔20m一个桩号,读出各点的原地面高程,将各点高程对应地标于纵断面米格纸上,然后用直线连接各点,画出道路纵向的原地面图。(2)拉坡首先是试坡,试坡以“控制点”为依据,考虑平纵结合、挖方、填方以及排水沟设置等众多因素初步拟订坡度线。试坡主要是在已标出“控制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和标准

36、,选线意图,考虑各经济点和控制点的要求以及地形变化情况,初步定出纵坡设计线的工作。试坡的要点,可归纳为“前面照顾,以点定线,反复比较,以线交点”几句话。前后照顾就是说要前后坡段统盘考虑,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段坡段上。以点定线就是按照纵面技术标准的要求,满足“控制点”,参考“经济点”,初步定出坡度线,然后用三角板推平行线的办法,移动坡度线,反复试坡,对各种可能的坡度线方案进行比较,最后确定既符合标准,又保证控制点要求,而且土石方量最省的坡度线,将其延长交出变坡点初步位置。然后进行计算,看拉的坡满不满足控制点的高程,满不满足规范要求,如不满足就进行调坡。调坡时应结合选线意图,对照标准所规定的最大纵坡、

37、坡长限制以及考虑平纵线形组合是否得当进行调坡。调坡主要根据以下两方面进行:a结合选线意图。将试坡线与选线时所考虑的坡度进行比较,两者应基本相符。若有脱离实际情况或考虑不周现象,则应全面分析,找出原因,权衡利弊,决定取舍。b对照技术标准。详细检查设计最大纵坡、坡长限制、纵坡折减以及平纵线形组合是否符合技术标准的要求,特别要注意陡坡与平曲线、竖曲线与平曲线、等地方的坡度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修正。调整坡度线的方法有抬高、降低、延长、缩短、纵坡线和加大、减小纵坡度等。调整时应以少脱离控制点、少变动填挖为原则,以便调整后的纵坡与试定纵坡基本相符。竖曲线各项指标如表2-4所示:表2-4 竖曲线指标表设计车速(km/h)80最大纵坡()5%最小纵坡()0.3%凸形竖曲线半径(m)一般值4500极限值3000凹形竖曲线半径(m)一般值3000极限值2000竖曲线最小长度(m)70(3)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