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新馆分析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博物新馆分析报告.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州博物新馆分析报告“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价。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假山是苏州园林不可缺少的元素,因为中国的传统,仁者乐山。以墙为纸,以石为墨,以米芾山水为意境,搭一幅现代山水画。 地理位置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拙政园保护区内,其东侧与太平王国忠王府遗址紧邻,北侧为举世闻名的苏州园林之冠
2、拙政园(拙政园为世界遗产,忠王府和拙政园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为东北街,西侧是齐门路,总占地约11000余平方米。建筑构图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功能布置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共计建筑面积约17000余平方米。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地上部分按功能基本可以划分为三大块:即中部为入口门廊前庭院,中央大厅和山水庭主庭院;西部为院落式的主展区,东部为办公、商店、休息服务区,以及部分临时展厅。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而地下部分为博物馆辅助功能用房(如修复、馆藏、多功能厅
3、等)。以及博物馆的“动力中心”车库等。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以陈列忠王府文物及其它展出,与新馆建筑妙相辉映,珠联璧合,从而使新的苏州博物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在保存苏州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用材和设计都非常有新意,以现代钢结构代替了木构材料、深灰色石材的屋面、突破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等,对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进行了新的诠释,做到“苏而精”,这个“精”可以理解为精致,也可以说苏州在建筑方面的精神和地位又得以发扬。建筑风格的塑造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
4、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
5、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1、 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与对话建筑材料的运用上,以“中国黑”花岗石片石取代砖瓦,切割成菱形体块,干挂在不锈钢板做成的坡屋面上,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
6、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并与墙身连成一体。在传统与现代创新结合上独具匠心、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建筑色彩采用苏州传统的黑、白、灰色,显得素雅、高贵。值得一提的是该建筑的室内设计包括每一个陈列橱柜及陈列布置设计,均由建筑师精心设计,和建筑室内外空间形成统一的整体。其室内部分的顶部木材板料,地面的铺装,以及墙身处理,简洁大方并和建筑整体设计和谐统一,朴实无华。在大厅、走道顶部,屋面钢架、玻璃屋顶上及展厅高窗部位,其木纹金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阳光。 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
7、,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2形体处理几个八角形的大厅,主体几何形的屋顶切割,既解决了屋顶采光问题,也使体量得以减小,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设计以三角形(菱形)作为内外造型的母体元素反复运用,无论是体块切割,还是立面开窗以及屋面钢结构屋架、天窗,都用得恰如其分。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而又统一的视觉冲击,留下深刻的印象。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菱形、方形、三角形既构成了稳定的结构,也蕴含着贝聿铭的建筑理念贝老设计的玻璃屋顶保留了传统的形制, 然而, 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已经
8、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顶棚系统所取代。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新馆的每一扇窗外必有植物,每一道门外必有树、有水、有景。苏州园林称之为“借景”。这种技巧,在贝聿铭晚期的作品中频频出现。透过“虎丘宝藏”展厅的落地橱窗,可以看到一幅竹枝摇曳的画面。竹林有依稀可辨的分界线,为的是使竹子显得疏密有致,这显然也蕴含了中国书画中笔架结构疏密相间的道理。 走廊墙上的窗, 将窗外的景色引入室内, 是单调白墙上最生动的装饰.博物馆内竹影摇窗,令人忘俗,或可静待“竹露滴清响”,意境自高。 3结构特点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
9、的“文化圣地”上建一座地下一层,深度为5.5m-8.5m,地上一层,局部二层的21世纪新馆建筑,为不影响周边的建筑,基础采用了天然地基上的筏板基础,并且用厚板加毛石混凝土压重的方案解决地下室的抗浮问题。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需要,地下室超长,结构设计时采用了多道措施,防止混凝土收缩裂缝。结构体系为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既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又较好地配合建筑功能,方便博物馆的布展。此外结构上还采用了新颖的钢结构桁架作为屋面结构,以现代钢结构替代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既符合建筑造型需要,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美感,实现了苏州博物馆“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理念,“绣”出了一幅“传统苏州”和“
10、现代苏州”相融合的“双面绣”。功能布局形式上,地块已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而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忠王府将恢复成原貌。由于忠王府难以在现有的结构下提供合适的展览空间,它将被用作展示其丰富建筑遗产的橱窗以及那些通常无需高档展示空间的艺术品,诸如家具和雕塑等。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参照国际通行惯例,临时性的展区设在人
11、流路线的入口处。除了字画、双塔瑰宝、明清瓷器和苏州工艺美术品展区外,还将布置特色家具展区,以强调苏州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传统。在人流路线的终点处,也就是在它的花园庭园处,将安排一个宋代书斋的复制品,主要展示当年的工艺品和家具。字画展区设在自然采光的八角型大厅的二楼,高高的墙面为展示字画长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现代美术作品设在博物馆花园东边的一个特别展区里。展区由1.35米的模块组合而成,为布展提供了灵活性。这些模块外饰简洁优美,地面铺设地板,踢脚,木质框架墙体和白色涂料。还有一个灵活的展示窗系统,专门展示那些大小不一的工艺品。由于地块的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 贵宾室达地下室。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卫生间,藏品储藏库,各种行政管理和博物馆内部用房,机械设备用房、停车库以及装卸区域都安排在地下室。 现代展品区 走廊苏州是幸运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作为大师的“封刀之作”,被他视为“最亲爱的小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