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考.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5629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考.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目 录摘 要2关键词2Abstract2目录2一、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概述2 (一)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及特点2 (二)我国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 1. 我国大学校园景观发展现有的成就和优势3 2. 存在的问题3二、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思考3 (一)建立明晰的校园景观结构框架4 (二)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人性特点,营造人性化的校园场所6 1.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空间功能的关系6 2. 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与交通流线设置6三、大学环境景观构成要素及设计方法8 (一)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设计4 1. 建筑6 2. 广场6 3. 道路6 4. 植物6 5. 水体6 6. 公共设施6 7

2、. 建筑小品6 (二)实例分析4四、结论8 (一)总结4 (二)不足之处与尚需解决的问题4参考文献10关于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考学生姓名: 学号:美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 指导教师: 职称: 摘 要:通过对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现代大学及我所设计的校园实例进行阐述。首先提出21世纪大学校园环境应是教学空间的延伸与拓展,应是便于信息交流、促进交往、激励学习的环境,也应是与当代大学生心理相协调及空间功能相呼应的环境;然后以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出结论,最后使大家认识到校园环境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只有体现出学校的特色,文化底蕴以及时代感,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优美宜人,能够激励大学生奋发向

3、上的工作、学习与休息的环境。关键词:大学校园;人文校园;明晰结构;构成要素Abstract:This article attempts through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and the research to the university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the campus example which the union modern university and I designs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First proposed that the 21st century univers

4、ity campus environment should be teaching space extending with develops, should be is advantageous for the communication, the promotion contact, the drive study environment, should also be is coordinated the environment which with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y and the spatial functi

5、on echoes; Then visits wit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draws the conclusion, finally makes everybody to realize only then manifests the school to the campus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process the characteristic, the cultural inside story as well as the modernity, can create exquisitely in the

6、 hand down a tradition foundation pleasant, can driv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s uplifting work, study and rest environment.Key words:University-campus, Humanities-campus, Defined structure, Integrant part.一、大学景观设计概况(一)大学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及特点1、我国古代校园规划与景观规划设计我国是世界上创立学校最早的国家之一。奴隶时代就有了学校,到了封建社会高校教育场所也和封建社会各方面的等

7、级制度一样,分为不同的等级与形式。地方学府在校舍和环境方面由于受到封建礼教思想的制约,校园景观大都十分刻板。与之相对的私家乡里之学的规划设计多追求返璞归真的大自然情趣,建筑形式也当时、当地的自然相融合,有山林之趣,而没有一定的建造标准与等级规定。我国近现代高校规划与景观规划设计(1)民国时期的高校规划与景观规划设计这个时期西方传教士在我国创办了高校,这些高校由于经费充足、设备较好,又引进了西方的教育制度,所以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起到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高校校园建设主要是借鉴欧美近代高校学院派的规划体系,校园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建筑风格则是中西兼容。校园整体环境强调群体形式美、强调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

8、和谐,开创了中国民族特色高校校园的先声。(2)苏联模式的高校校园规划与景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规划上有了以下显著特点:良好的选址,该时期的高校多选址于高校集中、自然环境较好的大中城市边缘;明确的功能分区,该时期的学院规模较大,校园分区明确,在整体环境设计中强化不同区域的环境风格;强烈的轴线布置方式,突出了校园的严整、持续;以系为单位的单体建筑组合方式,在一定时期内这种布局较好地满足了管理和使用的要求。但这个固定模式缺乏个性,高校与社会、高校与高校、系与系、师生与学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都非常匮乏。3、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与景观规划设计(二)我国大学校

9、园景观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校园规化、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与理念也打破了常规,呈现百家争鸣的场面。规划师广泛吸取国外校园规划与景观规划设计的先进理念,努力引导校园建设向开放、人性、生态、人文化发展。空间环境人文化、生态化在校园中营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使师生可以更好的交往,使学生在课内、外均受到来自环境和师长的熏陶。以尊重自然的态度对校园进行生态设计,保持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空间格局。空间布局社会化、开放化社会化、开放化的校园既是社会的需要又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开放化的方式有:(1)将体育服务设施、图书馆、实验室等与社会共享的

10、资源共享型;(2)将包括学生宿舍、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交给社会进行开发、管理或与校方联合管理的联合管理型;(3)将大学的技术优势与社会结合的产业转化为一体。校园建设组团化、网络化目前,我国高校新校园规划呈现出综合化、组团化、网络化倾向。这种倾向有利于节约土地、能源和共享资源,还有利于校园的大规模建设。校园发展兼顾现实与未来现代校园的规划不是一个终极的完整状态。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采用动态规划方式,考虑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兼顾现实与未来。(三)我国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现有的成就和优势1、地大物博在现代的大学校园中,用地面积越来越大,设置的院系也越来越多,壮大了学校的规模也增加了广大学子们的选择。2、大

11、学城发展迅速随着社会的发展,雨后春笋般的大学城不断涌现。它们的集中把校园的气氛扩展了,校园景观也跟着成熟起来,变得更加符合校园自身的特色。3、信息化网络化普遍在信息化的时代,通过网络我们可以看到校园中景观的各种变化,甚至可以亲自改造。(三)存在的问题1.非生态的景观设计近年来国内高校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更为突出。同时,设计、施工中对环境重视不足,更导致了一定程度上对校园环境的破坏。2.校园布局不合理教学区建筑规划不利于提高教学科研设备及课堂利用率,规划时对扩展预留地重视不够。现有的校园空间环境不适应社会扩大再教育的需求,不适应高校社会化、开放化的要求,不适应当代学科交叉的教学与科研模式。3.人

12、性化设计欠缺除了学习、运动、休息等基本的校园活动外,学生还要进行广泛的交流。在规划校园环境时,要尽力创造能满足师生自由交流的建筑内外活动空间,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校与社会间的交流。4.文化内涵欠缺某些校园高速、大规模的建设忽视了对校园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校园景观中人工元素占据绝对优势,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得不到恰当的体现。5.忽视校园环境的个性与设计高校校园风格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格局,现代校园要处理好各种不同功能区建筑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创造适合师生停留、小憩、谈话、漫步的室内外场所。二、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思考(一)建立明晰的校园景观结构框架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将校园景观分为五个区域类

13、型:教学区,指具有教学功能的区,即在此区域内,教师传授知识,而学生得到智力、体力和道德上的培养,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学术交流中心、礼堂、体育馆、运动场等。服务区,指具有服务功能的区,即提供维持大学生正常生活所必须的各项服务,包括食堂、澡堂、开水房、校医院、商业区、停车场娱乐活动场所等。绿化区,指具有绿化功能的区,包括花园、草地、林地等。宿舍区,指校园景观中宿舍楼及其附属设施等。水域区,指校园景观中成片状的自然和人工水体。大学校园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

14、生要求的活动场所。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为理念,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通过以上五块区域和功能的划分,校园有了整体而明晰的景观结构框架这样在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就把建筑,环境人结合起来,看做一个整体设计,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完整的结合体。(二)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营造人性化的教学场所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模式由封闭转向开放,校园人际交往也延展为学生、教师和社会多元互动.理念的变化促发了人们对校园空间形态的重新认识,外部空间质量优劣日显重要.具备浓郁校园文化氛围,景致优美,遍布可随意交流场所的人性化的校园外

15、部空间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位置和意义。小沙里宁说过:“大学是属于我们的时代,而庙宇、教堂则是中世纪的产物。大学就象我们时代文化沙漠中的绿洲,校园里有美好的步行区、林荫道,而别处都没有。”这就说明只有校园才存在着永恒的建筑学。在新校园内,我们有条件把它建成20世纪最美的环境,既协调统一又有秩序。所以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内容不应仍像以前一样,仅仅注重校园建筑或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或相互关系的处理,却忽略了具体空间中的精心设计对使用者是否能形成良好的空间印象。一个空间合乎人性化尺寸的细节设计是影响其使用的关键性因素,它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整体空间在规划结构或功能组织上的不足。因此在校园规划设计工作中

16、,外部开放空间中的人性化细节是最直接影响师生生活使用感受的设计因素。不断地创造这样的氛围,才是真正的校园空间,才是师生们真正希望拥有并认为他们拥有的校园空间。(三)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心理特征与空间功能及校园环境关系当前大学生的行为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状况复杂多变,缺乏稳定性,主要存在心理不适应、自我封闭、自我逃避以及性心理障碍等问题。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专业等素质,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大学是多事之秋,大学生承载着学习、交友、择业等压力,同时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给当代大学生心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希望获得知识、赢得未来发展先机的青年学生提出了

17、很高的心理要求,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环境因素,既包括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包括社会的和学习的、生活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在于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马克思的一句话“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道出了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精髓。校园是教育的环境、是育人的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高校的校园环境如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机能,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高等院校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

18、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幸福的成长,应该全方位优化校园环境,强化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通过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塑造,在培育大学生的过程中发挥它们潜移默化的引导、塑造、规范和陶冶功能,这必将对大学生健康身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出生后,如果和外界接触越多,神经细胞的信息也就越多,则产生突触也越多,神经传达也越快。谁的信息快和准,谁将占得创新发展的先机,拔得成功头筹。个体只有与外界进行尽可能广泛而深入的交往、沟通,掌握更多的信息,才可能具有较好的思维灵活性、思维深刻性、思维敏锐性及思维批判性,才可能产生较高的创新能力。因此,大学生只有与外界环境尽可能

19、广泛而深入的交往、沟通,才可能产生较高的创新能力。作为与大学生联系最广泛、最深入、最彻底、最密切的外部环境的校园环境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是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由此可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离不开大学校园环境;21世纪大学校园环境也应是便于信息交流、促进交往、激励学习的环境,二者相辅相成。(四)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与交通流线的设置大学是一个群体,是一个聚集地,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和教师学习工作的理想地方。因此在考虑交往空间和交通流线设置时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出入口这不仅是交通流线的关键位置,还是人们对这所大学的第一印象。作为出入口当然也是人流量最大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大门建筑、周围

20、环境、地面的铺装、植物的配置等设计时采用简洁、大方、明快的手法,同时展现学校的特色和庄严。2、校园中心校园中心是一个学校的空间高潮。它是学生和教师的主要场所,通常由主教学楼、图书馆、行政楼、广场等设施围合而成。在交通流线和空间的设置时要根据各功能空间的不同进行设置,既要满足教学、工作、学习的物质功能,更要满足增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3、开敞空间开敞空间是体现校园外部空间质量的重要方面。开敞空间并非越大越好,它的宜人性和层次性才最为重要。这里通常是师生们放松和生活的场所,故采用休闲、亲切的设计手法,创造宜人的空间,尽量设置较多的园桌、园凳,为师生的休息、交

21、流提供方便。三、大学景观设计概况(一)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设计在校园景观空间构成要素中可分为建筑、广场、道路、植物、水体、公共设施、建筑小品等7个主要要素。它们在设计中的质量和标准直接影响校园景观的总体规划。只有在确保各个要素准确的位置和规划后才能体现校园的气魄与魅力。(二)建筑由于时代的特点和需求,高等教育设施的发展与建设,必将随着我国经济状况的提升,对大学建筑群体规划的功能、技术、艺术及人文科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单体建筑设计,既要从现代教育理念方面分析单体建筑平面与空间的构成机理,又附有大量的实例分析。建设好我国未来的大学校园,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校园,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一方面,

22、是由建筑与环境设施及自然生态所构成的物态环境。它们在总体规划及教学、科研设施上,应当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校园应当具有符合生态策略的、健康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建筑环境;校园应当具有优美、和谐、尺度宜人的空间构成和艺术形象;还应有为师生便利服务的良好的生活设施。另一方面,校园的物态环境,除了与学生的学习、科研等业务实践有关之外,还关系青年学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素质的成长。(三)广场作为大学校园之中公共聚会的空间,广场是校园空间不可缺少的要素。广场以空间的形式与周围的建筑物和其它各种空间组合,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是供师生日常生活、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它以不同的姿态、功能或形式存在于

23、校园 中,例如入口广场、中心广场、休闲广场等等,是高校校园的重点景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道路在大学校园中,校园道路是人们在校园中行进的载体和校园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在校园中不但是疏导交通的通道,是构成校园的骨架,而且为在校园中行进的师生提供观赏风景的通道。合理的交通规划、人流车流组织、道路设计便于师生们在校园内的活动,给广大的师生提供安全、便捷的交通。道路系统规划特点主要表现为:1、规划原则便捷性原则:机动车道沿外环行驶,就近停靠各出入口,而人流为主的道路则与广场、林荫步道相结合。舒适性原则:道路与环境相结合,尤其是校区主轴一由北向南中央大道,尺度放大,形成宽广的景观大道。安全性

24、原则:中心教学区按照人车分离方式,充分注意使用安全。2、道路结构基于上述原则,校内道路采取车行与人行分离形式,车行环路在外围,人行则在环路之内的各广场序列之中,并采用步行广场、林荫道的方式与景观结合。休息小道设于林荫中央林带边,并留出公共开放空间,集散步道、观景、交往、休息为一体,充分感受自然环境对身心的熏陶。3、道路性质与等级主环机动车道,车行道路9米,次环机动车道宽6米,二侧人行道路2米。次要道路、休闲小路3-4米。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从中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充分利用校园的自然环境,突出以“人”为中心,通过深入的发掘

25、,以“人车分流。步行优先,使校园更具人性化”为原则。塑造出高效舒适的校园交通网络,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五)植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优美的校园环境在对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校园绿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配置在校园绿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应依据校园绿化的特点指导植物配置的进行,并采用不同的配置手法和技巧实现景观效果和相应的教育目的。校园绿化中植物的配置千变万化,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组合与种植方式;同时,由于树木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是在不断地生长变化,所以会产

26、生各种各样的效果。(六)水体中国传统文化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山与水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系统。与其他自然元素相比,水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性,这使它成为景观环境设计中最基本、最感人的要素之一。同时,作为灵性与智慧的象征,水与人类知识最高殿堂的大学也有着不解之源。在校园景观中加入水体,即让校园环境更优美宜人,更让师生心情愉悦。是不可缺少,也是必不缺少的要素。(七)公共设施在校园中的公共设施从空间可分为室内和室外的,从功能则可以分为生活、学习和娱乐。室内的桌椅、灯光、电器等不仅要保证其质量更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及师生们的需求,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室外的设施除了室内的要求外更要

27、满足其美观与环保。在视觉与功能上要求更明显,设计与规划的时候要慎重考虑。(八)建筑小品理想的校园环境,不仅要有布局合理的建筑,更重要的是要有与之匹配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建筑小品,使校园的每一处每一景都是文化的载体。校园建筑小品的设计首先是文化的设计,必须寻求自然与人文的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人文精神的育人环境。建筑小品除具有自身的使用功能外,还必须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及为人们提供观赏景色的场所。因此,在设计、布置建筑小品时,一方面应把外界的景色巧妙地组织到建筑小品中去,使园林意境更为生动,景观画面更富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就是运用小品装饰来提高园林建筑的欣赏价值。(八)实例分析1、总体设计分析周恩来同志说

28、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国家和每个人紧紧的系在了一起。作为21世纪置身在大学校园的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可如今真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有几个呢,“哈韩哈日”却没有人在意中国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我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我强调了“中国元素”和明晰的“交通流线”。图4.1 平面图(以中轴线为界,讲究对称)(1) 讲究对称,天人合一。从平面彩图(图4.1)可以看见,水体和两边的建筑是完全对称的,这种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表现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在古代建筑上“中庸”的观念体现的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作用,因此,天、地、人三者的关

29、系必须以“中”为标准,即做到所谓“天人合一”,而在现在的校园规划表现的就是当代大学生心理相协调与空间功能相呼应的环境。图4.2 图书馆、主办公楼、宿舍楼的构成形式(2) 象形(中国结、脸谱)为了突出中国元素我把整个交通流线设计为一个中国结,“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 ”谐 音,“吉” 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寓意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融合为一个整体统一和谐。而以湖畔为中心及图书馆、主办公楼、宿舍楼组成的脸谱(图4.2)则是强调人生就是不同的戏剧组成,每个人在校园中扮演着不同的重要角色,大学就是半个社会,在社会中独立的能力也决定着戏剧的不同的结局,随时提醒自己处在新世纪的大学生

30、要跟上时代的步伐。(3)文字与文化从整个鸟瞰图,可以清晰的看见由主干道组成了2个字“中国”,这样清晰的交通流线既突出了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也体现了中国元素的运用。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创新发展性特色的文化。大学不仅承担着传承知识、文化的历史使命,而且承担着生产或创新知识、文化的历史使命,是生产新知识和新文化的创造源。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知识、文化的再生产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不断地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的过程,因而具有动态性、过程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的特点。2、交通组织分析规划通过两条明晰流畅的主干道“围湖而成”,通过它联系各个功能区。流畅规整的道路整合了校园的结构,因依傍湖水塑

31、造了浪漫清新的道路空间。步行道也沿水系布置,并延伸到各个组团和建筑内部,通过读书长廊、露天音乐广场、湖畔休闲步道、喷泉小径等形成空间和景观感受丰富的步行空间,创造出宜人的交流活动场所。校园共设置5个出入口,其中跌水喷泉东侧入口为校园主入口。考虑到对外开放的田径运动场、商业区以及后勤服务的人流、货流比较集中且干扰性比较大,故设置了单独的出入口。3、时代感和亲水性相结合大学的文化氛围不是一成不变的,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双向交流过程。当今大学校园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顺应只是经济时代的要求,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校园中的露天音乐广场提供了舞台。在建筑设计中采用马赛克拼贴而成的吉它突出时代感,

32、释放年轻的活力,营造活跃的气氛。加上广场前方的景观喷泉,亲水性与时代感的结合缓解师生们因工作、学习、情感等带来的压力,提高精神上的享受与乐趣。4、寄情于景,彰显文化底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中国的山水画中常常寄轩榭楼台和荷塘月色抒发情感,现代设计中运用于此的也比比皆是。在设计中,大门主入口的荷花池与教学区的读书长廊,都是舒缓与幽静的地方,正是抒发情怀、释放压力、缓解疲劳的理想去处。让广大师生在校园中感受盎然的生机,而并非只有严肃与压力。5、功能区域分析(1)教学区整个教学区围绕集中化、人性化、意境化为设计原则。把教学区集中化,提高教学质量,减小噪音的影响,更可以为上课教室的不同节省移动的

33、路程;把教学区设置在湖畔区和公园附近,学生在课休时间可以通过公园的绿化和花卉缓解眼睛的疲劳,通过在湖畔的微风敲醒睡意,突出其人性化设计;教学区的周围有水,有树,更有公园的凉亭,为严谨的教学区增添了活力,显得有了意境。(2)休闲区由体育馆、露天音乐广场、湖畔休闲步道和田径运动场组成的休闲区位于校园的后方,各个区域既相互联系也相互独立。(3)生活区以环绕形式而设计的生活区,将学生宿舍、教师宿舍、食堂、医院联系为了一体,满足了师生们的需求,让校园变得更加和谐。一、结论(一)总结“一流的校园景观,与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术水平一样,对于人才的教化起着重大作用,也是一个一流大学 的应有之义。”校园环境

34、是多种文化知识渗透交融的环境,是多元文化的组合。校园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情绪、工作学习效率和学生的交往沟通,间接影响其人生观与自然观的形成。因此在景观环境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其对学校整体形象的反映,又要具有特色,传承历史文化。我们应善于运用各种设计手法,营造出面向新世纪的现代化、信息化、人性化的优美校园环境。一个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有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才是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景观场所。(二)不足之处与尚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论文写作和我的大学方案设计的规划以及资料准备不足,加上本人水平有限,论

35、文一定有不少缺点和不足,特别是在校园交往空间和景观空间构成要素论述时不够清晰明了,对大学校园环境景观构成要素及其设计方法了解不透彻需要继续研究。所以恳求各位老师给予帮助和指正。参考文献:1冯刚.中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分析(J).建筑设计及理论,2005.2熊庆年.21世纪大学校园的生态(J).江苏高教,2004.3周妍.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规划(J).工程与建筑,2009年第23卷第4期.4胡庆春.21世纪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07年6月第33卷第16期.5张娟,吕富珣.浅论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规划设计(J).规划师,2003年10期.6李林.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

36、安徽农业科学,2007.7戴姗姗.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探析(J).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2005.8李潇晨,钟虹滨.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初探(J).2008卷12下.9张同文,楚新政.高校校园景观结构分析及校园规划的初步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6.910常建,田志勇.高校校园外部空间人性的规划设计探讨(J).中华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01.11田燕,姚时章.论大学校园交往空间的层次性(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12牟永福,邵文华.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要求(J).广东干部学院学报,2002.05.13 刘淑娟.当代大学生心理问

37、题分析及调适(J).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14王梅,葛洪,汤铭.浅析大学校园道路规划设计(J).2009.915李震,刘润生.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谈水体在现代大学校园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2.04.16刘东.论校园建筑小品设计中的文化内涵(J).中州大学学报,2007.03.17赵景伟,张晓玮,周同.大学校广场的伦理设计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02.18陆如烤,张翠萍.校园绿化中的植物配置(J).湖南林业,2008.05.19 沈天清,王梅.大学校园的道路规划设计初探(J).工程与建设,2008.06.20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21 吴文澎.高校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合肥工业大学,2007.22何炳泉.大学校园规划中的道路交通组织(J).新建筑考察与研究,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