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5699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0.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 目: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作 者:学 号:所属学院:专业年级:指导教师:职 称:完成时间:2012年5月2日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论文题目: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

2、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论文题目: 学生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第1章 绪 论3第2章 新农村规划与人文景观的关系42.1 新农村的规划类型42.2 人文景观的类型62.3 人文景观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6第3章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的现状83.1 新农村人文景观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83.2 人文景观开发利用的要求13第4章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保护与利

3、用的对策及建议154.1 人文景观模式的探讨154.2 统一的规划建设154.3 文物古迹的应用164.4 自然景观的应用164.5 人文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174.6 人文景观的保护方法18结 语19参考文献20致 谢22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民居受到城镇文化的冲击。盲目模仿城市建设,许多现有自然景观被破坏。而且,由于村民交流空间贫乏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乡土特色的丧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农村的整体风貌和环境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本文通过对人文景观模式、规划设计的探讨及人文景观的保护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我认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

4、应当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优势,以农村人文景观的特质作为重塑新农村面貌的景观元素,并把保护农村人文景观的措施作为规划与改造的一条首要的理论指导,那么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现象就会得到它们应有的归宿并焕发出新的生机。关键词:新农村;人文景观;规划设计;保护与利用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new rural planningAbstract Follow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

5、andards, more and more rural inhabitants are facing huge urban cultural impact. They blindly imitat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scape; overthrow the existing natural landscape (vegetation, flood, ect.) and artificial landscape (temples, trail, ancient buildings, cottages, ect.). At the same time,

6、 lack of communication among villagers and de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balance present serious challenges to the cultural landscape which with rich local specialty. Thus, the overall outlook and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region have been seriously affected. In this paper,landscape mode,Pl

7、anning and Desig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to a series of studies.It is the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 that will be well-preserved and rejuvenated, with country-specific nature, if we can make full use of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advantages, use the uniqueness of vernacular cult

8、ural landscape as a landscape element of reshaping rural China, and take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local landscape as the basic point for country planning and rebuilding.Key words: New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第1章 绪 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化,人文景观的合理规划成为彰显

9、农村资源特色,实现资源价值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和脱贫致富的可靠途径。然而,人文景观的不合理开发及利用也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土地被大量侵占、资源被巨大浪费、环境被严重污染,以及生态与文化景观特征迅速消失等等。因此,以新农村规划建设为契机,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构建人文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模式,培育农村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已十分迫切。本课题选取人文景观类型为调研对象,结合自然生态系统、工农业生态系统、居住生活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融贯整合研究。希望通过典型示范基地的建设,寻求农村规划建设中人文景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对于新农村规划真实理论的研究

10、文章和著作都比较多。由文献1-3可知,基本上每一本新闻学原理著作,在论述人文景观利用有效性时都会提到整体保护利用的理论,对于整体利用的概念也是各有说法4-6。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正步入快速城市化时期。2005年北京市完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2006年新年伊始,在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推动下,北京市的规划重点逐步转移到新农村规划中来。在北京市规委和农委的推动下,北京市掀起了新农村规划热。然而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较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新农村

11、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主要源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值得注意的是,农村人文景观中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传统聚落等,具有脆弱性、易变形等特点,一旦变异,很难恢复。因此,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应作为发展新农村人文景观的重要主题,要尽可能防止农村人文景观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破坏,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为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人文景观的开发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在这里,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研究,在保护人文景观的同时将传统民居文化更好的传承

12、下去。第2章 新农村规划与人文景观的关系2.1新农村的规划类型由于许多农村正处于向城镇转换的过程中,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所以,新农村建设必须区分情况,分类指导。就目前我国农村的总体形势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需要区别对待。2.1.1中心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充分发挥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郊区农村重点发展为城市提供生活必需品的都市农业和休闲娱乐服务的第三产业。积极建设成为特大城市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农牧产品工业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用城市的理念规划农村,通过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2.1.2商贸流通型建设模式以发展现代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市场网络,

13、进而形成以当地农村为中心的市场,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以产业带乡村、最终形成商贸发达、乡村繁荣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长三角农村地区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为其商贸流通型发展模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1.3 乡镇企业带动模式以发展乡村企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发达经济地区利用区域经济地理优势、经济实力和财政支付能力优势,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工业反哺、城市支持为条件,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类工程为抓手而展开。同时在农业劳动力转移方面,积极开展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村改居”、建

14、立健全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项改革。2.1.4 资源与产业带动建设模式在资源条件较好和非农产业比较发育的农村地区,其新农村建设应充分发挥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通过提高科技水平,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合理规划乡村土地利用,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集约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从而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2.1.5 城镇发展带动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衔接带动作用,通过加快县域城镇的工业化进程,改善小城镇的生活条件来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实现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发挥聚集效应全面提升农村工业化整体水平。同时,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随着农村劳

15、动力的逐步转移农业就业人员比重逐步降低,相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而实现农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2.1.6 现代农业带动建设模式农业是该类型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因此其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来实现。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在于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通过发展以节约劳动力为特征的农业机械主导模式和以节约土地为特征的生物技术主导模式,选择和培育出新型品种资源,节约土地和水资源,极大地促进土地产出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设施来拓展农业功能,在单纯生产型传统农业的功能基础上,向生物能源、生态保护、观光旅游、国土保护、安置人口现代农业的功能拓展。在保

16、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1.7 劳务经济带动型发展模式在政府的指导和培训下,发展劳务经济与当地的村庄建设相结合,以劳务经济促进当地农村的发展。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并且转移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将获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2.1.8 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当地生态环境整治相结合,以国家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为契机,在做好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合理的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建立具有

17、高效经济过程和和谐生态功能的生态农业体系,为新农村建设的进行提供良好的生态与经济基础。2.1.9 生态畜牧业带动模式在种植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水土资源配合较差的地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在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产业化经营、循环化利用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通过企业集团的介入,整合农村的各种闲置地和当前的住宅用地。在闲置地上建设新村,村民迁入新居后,在老村新建养牛场、饲料厂和屠宰基地作为工业区养殖场养牛的牛粪进入生活新村的沼气池,沼渣养蔬,培养基养蚯蚓,蚯蚓粪进入种植区形成有机肥种地。2.1.10 生态旅游业发展带动模式以各地的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

18、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通过农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发展的关键是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与旅游相配套的交通、住宿等设施。2.1.11 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模式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自然、经济或区位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该种模式的提出主要是针对该类型农村区位独具特色。加之各省独特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农牧产品,也为该种模式的推广创造了条件7-9。2.2 人文景观的类型2.2.1人文景观概念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满足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

19、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人类创造而形成的景观10。在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开发建设,应正确认识,并遵守基本原则,对人文景观进行科学合理开发、建设、保护和利用。其表现形式如表1所示:表1 新农村人文景观表现形式Table1:Manifestations of the new rural landscape项目形式物质化人文景观宗教建筑;文物古迹;城乡风貌;传统民居建筑;现代设施非物质化人文景观民俗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宗教活动;传统产业生产活动2.2.2 人文景观的保护一方面农村居民提供的民族特色人文景观和服务以及民俗风情,对外向其他城市人群展示地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内强化了自

20、身的认识;另一方面,村民在交流中揣摩、认识了各类游客的价值观念及其母体文化特征。因此,游客可以“发现所有的文化现象”以满足求知欲,村民也可在参与生态旅游业过程中获得文化交流,在比较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2.3 人文景观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人文景观保护开发利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协调,最终实现双赢。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加强农村基础地位,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第一,新农村建设为大遗址的长远保护提供了机遇。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大遗址区域内的农民积极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如果人文景观保护确实

21、能给当地农民带来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他们就会以十足的干劲和热情参与当地人文景观的保护过程,从而促进人文景观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第二,开展人文景观保护利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出于对人文景观保护的考虑,对这些区内经济发展有诸多限制,已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农民的生活状况处于较低水平。只有将人文景观保护纳入到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在人文景观保护、规划和展示过程中,当地政府与相关部门应主动协调,积极支持农民参与建设,通过示范引路,寻求解决农民创业增收途径,指导农民围绕人文景观保护与利用,开展相关的经营创收活动,如参与基本建设、安全保卫、清洁环境、交通运输、旅店餐饮、农家生活游及人

22、文景观纪念品开发与销售等等,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生活收入,必然会对当地农村经济的改善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11。总之,以人文景观的长远保护为出发点,制定新农村人文景观保护规划,要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切身利益,把人文景观保护利用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这一宝贵机遇,积极推动人文景观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项建设事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3章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的现状3.1 新农村人文景观开发建设中

23、存在的问题3.1.1 人文景观盲目建设问题突出不适当的开发建设使资源受损,胜景埋没。在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旅游大开发的浪潮中,不少地方政府将农村人文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利用视为新农村建设的法宝而加大建设力度。但是,不少地方由于认识上的肤浅或是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纷争,没有将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没有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出现了资源利用形式单一雷同,地域分散,档次低下,重复开发建设等问题,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有些地区随意性利用,暂时性发展,导致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无证经营现象普遍存在,环保、卫

24、生问题较为突出,不适宜的开发建设使资源受损,胜景湮没。例如,课题调查访问的安吉县高家塘村,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政策指引下,目前已在后山上砍伐原始植被,开发土地用于别墅建设。村民反映,现在贯穿整村的马路上跑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汽车,原来宁静的山居环境变得喧嚣了。以秀美竹乡闻名的旅游资源正在遭到破坏12。无疑,发展旅游将推动经济发展,但却以牺牲秀美的居住环境为代价,对村居意向的破坏是不可修复的。 图1 沅古坪石堰坪村 图2 某村镇街道 Fig.1 Yuan Ancient the Pingshi Weir Village Fig.2 A village street3.1.2“千村一面”重复建设现象

25、严重千篇一律的“城市化”规划使农村旅游失去了生命力和归宿感,风貌不存。农村旅游地的最大资源特色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乡村聚落及其文化的“乡村性”。然而,目前许多乡村旅游地的建设出现了严重的现代城市化建设倾向,在建筑形式和材料、设施设备等方面刻意模仿城市13。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思想观念的城市化,乡村聚落的建设日益呈现出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特色并列,现代特色与传统风物杂陈的乡村发展现状。古朴的乡村气息日渐丧失,“审美疲劳”问题日益严重,发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农耕文明正在消失殆尽,千篇一律的“城市化”规划使农村旅游发展失去了生命力和归宿感,风貌不存。通过对湖州市南浔区荻港村的调查,

26、发现其形态完全仿造城市小区建设模式。建设中的新村一味追求民居硬件条件上的现代化,但是整体上已经丢失了水乡意象,从肌理上看也与老村相去甚远。我认为横平竖直、整齐排列的农居,忽视了室外空间的营造。老村在不断衰老之中,未来的新村将看不到千年古村的韵味,人们也体会不到走门串巷、檐前屋后、桥头岸边的愉悦体验和熟悉的乡邻。图3 张家界古村落Fig.3 Zhangjiajie ancient village图4 沙堤乡汨水溪村Fig.4 The dike Township Mi-water streams3.1.3 自然景观破坏相当严重人文景观应围绕着衬托、强化自然美的主题,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呼映,构成

27、各具特色的风景。然而,有些地方为建造人文景观,在农村内大兴土木、采石,破坏植被现象相当严重,许多名贵树种惨遭砍伐,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地貌自然景观也毁于一旦,而这些天然景观不仅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也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一旦毁坏,就不可再生14。如广西桂林灵川县,由于非法采沙者又擅自在漓江灵川段及其沿岸从事非法采挖沙石、淘金、取土等活动,导致江边许多树木因挖沙被毁,水土流失严重。原来清彻的江水,已变得浑浊不清。漓江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图5 漓江灵川段采沙景观Fig.5 Lijiang spirit foe sihuan collecting sand landscape3.1.4 公共基础

28、设施占用大量土地人造景观的滥建,占用大量土地及大量耕地。如前所述的人造寺庙,占地相当可观。到2010年,我国人造景点将突破 5000余个,以吸引旅客、发展经济为目的,要建如此之多的人造景观,不惜“牺牲”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耕地。例如距离宁乡县城约65公里的一个山顶上,矗立着一座金光闪烁的千手观音像,它是世界最高的一尊千手观音立像,鸟瞰远近乡村和河流。脚下的沩清村尘土飞扬,俨然一个庞大工地,推土机轰鸣推铲房屋,改成青瓦、翘檐的仿古建筑。又如张家界沙堤乡汨水溪村由于张花高速的修建,占用了相当多的耕地,导致部分耕地荒废,当地村民移民搬迁。图6 湖南省宁乡县人造佛Fig.6 Hunan p

29、rovince ningxiang county artifical Buddha图7 沙堤乡汨水溪村公路的修建Fig.7 Construction of the dike Township, Mi-water Village Road图8 沙堤乡汨水溪村耕地的荒废Fig.8 Shadi Township Mi-water streams of abandoned arable land3.1.5 矿产业加剧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类农村不一定靠近城市,但靠近可以依托的大中型厂矿企业,或者本地拥有重要的矿产资源,或是靠近交通要道。由于抓住了当地可以利用的技术、人才、市场、资源、区位等有利因素,村民

30、自己经营起了工业和矿业生产活动,并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但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村庄缺乏统一的规划,形态和结构没有什么规制,街道杂乱,公共设施滞后,环境污染突出15。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农业生态系统的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农村地区深层地下水污染、农村水土气复合污染、农村快速城镇化引发的系列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农村环境。所以,这次课题研究的重点,应放在这一类型上。3.1.6 文物古迹的破坏 农村人文景观建设首先应把握历史文化导向,它的魅力在于它的民族性、艺术性、传统性和特殊性。同时,新农村的人文景观的建设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的直接表现。这就要求

31、旅游开发建设者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建造出既再现民族历史,弘扬传统文化,又具有培养与提高旅游者的精神境界与审美观赏情趣的人文景观。然而,现在不少人文景观的建设,特别是展现历史题材的人文景观,一味地“仿古”、“复古”、“微缩”,无视民族历史遗产保护的真实价值和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甚至采取媚俗手段,置基本的史实于不顾,离奇怪诞。一些格调低下、内容粗俗、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人造景观也大量涌现16。图9 张家界农村特色嫁娶民俗Fig.9 Zhangjiajie the countryside characteristic to marry folk3.2 人文景观开发利用的要求3.2.1 农村现代

32、化,而非农村城市化农村有优质的人文旅游资源、厚重的历史积淀、淳朴的人文精神,农村因此具有无可替代的凝聚力,这些精华一旦流失殆尽,农村也将失去活力而走向衰亡。在江浙乃至整个华夏大地,拥有诸多秀美怡人的村落,其发展动力区别于依附城市扩张动力发展起来的城郊式村镇,来自于扎根于农村的生态格局,来自于深切的町识别性归属感。新农村人文旅游资源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农村现代化,即在物质生活水平上有所提高,而在精神本质上有所继承,两者不能有失偏颇。农村城市化看似热闹,实则与产业结构、人口素质和牛活模式等不符而产生深层矛盾,使建设成果南辕北辙,使人文旅游资源和村居意象在建设中被毁灭17-18。3.2.2 新农村的住宅

33、,而非农村的新住宅新农村的农居建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民居单体的建设都应该依附于新农村整体建设这个统一的方向。若干新住宅的组合并不能构成村民理想中的新农村,而在延续乡土文脉、符合传统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建设的农居,才真正符合村民利益。3.2.3 扩大化的居住概念村居一般认识中的农居是村民生活行为的场所,因此农居建设包括居所的实质环境内容,如空间的属性、组合、规模与配置、构造、结构、材料、环境及设备等,然而对于农居的研究也因此过于片而和单调,而且不能从根本上回答怎样建设新农村,怎样延续农村文脉的问题。从更广的视角来看,新农村的农居建设还需考虑居住者不同的生活行为或生活轨迹所呈现的空间形态及村居

34、意象。农村生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中的空间意象包含着强烈的归属感。这些空间意象不仅包括居住空间,同时也包括室外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室外公共空间对于农村的有机生长和传统延续比农居建筑本身更有价值,也更为急迫。第4章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及建议4.1 人文景观利用模式的探讨4.1.1 新村建设中的整体观每个村庄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仅限于农居的考虑,而是应该拥有整体观,从多层面考虑农村的有机更新,应着重考虑农居以外的公共空间的保留延续与整体设计19。4.1.2 宏观村落自然环境村落的发展受制于周围的自然因素,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也依赖于他们所在的这

35、片土地。因此,保护村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对自然和村落历史的尊重,也是一种对村落未来发展负责的行为。4.1.3 中观村居共享空间每个村落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格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邻里之间共享和交流空间的形式。户与户之间就是有这些共享空间联系起来的。因此,加强村落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共有的民俗文化是当务之急。4.1.4 微观村居记忆载体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记忆,住在其中的人可能看不到村庄的全貌,而很可能是一口水井、一面山墙、一颗古树、河道边的一处戏台等等“零碎”的片段才是最具有人文气息的。这些记忆载体会在几代人的记忆中成为对家乡的识别系统,甚至会成为人们寻访的对象和情感的寄托。而在村庄中这些记

36、忆的载体往往是组织起一个户外公共空间的重心,保存它们是对村民生活方式和人文情感的尊重。4.2 统一的规划建设通过统一的规划建设,补足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尤其是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卫生等服务,是这类农村最急缺的,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针对矿产型村庄可以参照小城镇的标准进行规划。规划建设好之后,它们就可以成为现代城市文明向周围农村传播的基站,很具有示范意义。需要注意的是,要安排好工矿区和村庄生活区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整治。提倡建设集中成片的小型楼房,以2-3层为宜,每栋楼房可以多户合住。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农家院落,以满足农户的需要。但是,不管是楼房还是平房,都要配备好方便实用的生活设备和基础

37、设施。居住密度宜低不宜高,但也不能过于稀疏。加强土地整理,保护生态环境20。4.3 文物古迹的应用针对具有特色文化的村庄,以挖掘、保护、利用农村历史文化资源为切入点,建设新农村。桑植县依托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合理规划古民居和自然生态,改造村道巷道,绿化美化净化村容村貌,建设文化广场、休闲广场、旅游观光景点等,建成特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文化旅游观光新农村;凤凰以沈从文为重点,修复沈从文故居,突出历史名人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历史文化名村古田苗寨拥有各式各样的饰品、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老老少少的卖花女,老年女性结伴在街头唱曲,少女端酒唱歌迎宾等充满独特的人文风情。在新农村建设中,整合保

38、护历史文化遗产,并以此为切入点加强文明创建,建设农民公园,古韵添新风,古村换新颜。 图10张家界古田苗寨民俗文化Fig.10 Zhangjiajie the farmland miao village folk cuture4.4 自然景观的应用张家界各县区加强对原始生态林的保护,充分利用山水田园风光等自然生态条件,建设新农村。武陵源借助自然资源优势,规划建设村民住宅新区、农业生产示范区,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品牌,建设自然风光旅游新农村。张家界最大移民桑植县官地坪镇是典型的丘陵盆地山区,土质肥沃,土质多为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十分众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利用自然风光条件,规划水利自然风景带,发

39、动群众整治“脏、乱、差”, 修公路、架桥梁、建沼气,改变了该村穷模样,让全村村民过上幸福生活。”图11 张家界官地坪田园风光Fig.11 Zhangjiajie officer floor of the countryside4.5 人文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多样性既是人文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准则,又是人文景观管理的结果。”要保证实现人文景观的多样性,在规划建设中,就要做好环境的保护。人文景观规划与保护环境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规划是人为的活动过程,稍有不慎,就会对环境产生“消极的副作用”。那么,如何避免“消极的副作用”的产生,实现“积极的副作用”,就是规划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问题。 新农村人文景观格局

40、规划要保护环境,实现人文景观多样性,需要对村落周围环境作全盘考虑,并对“邻村持有宽宏态度,追求将人文景观规划为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在具体规划中可采取“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补偿和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从而增强人文景观的多样性21-22。新农村人文景观规划不仅仅是一种政府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公众行为,这在于村落景观规划的利益主体是广大的农村居民。村落景观规划设计主要是为居民生产生活服务,因此规划必须得到村落居民的广泛认同,让公众广泛参与,这样才有实施的价值和可能,才能通过美化环境,达到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居民审美能力的目的。所以,规划不能够

41、想当然的进行,而是应当注重雅俗共赏,喜闻乐见,以基本群众的欣赏水平为基调,再向纵深方向提高与升华。对于今天受传统教育较少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大多数农村群众,其审美观是基于日常的生活体验,首先是与生活真实相对照的。所以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以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趣味为出发点和立足点。4.6 人文景观的保护方法对乡村中重要特殊的环境敏感区的保护是把握乡村景观的基本脉络的重要方面,环境敏感区是表现区域人文景观的最关键的突出特征地区,脆弱且经不起破坏,相应的人文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就是不断强化对这一地区的保护,并且通过分析、调查和评估来确定区域的环境敏感区的位置范围,通过调查环境容受力来制定相

42、应的保护措施,以防止不当开发和过度土地使用23-24。村落景观的建设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同时,合理科学的景观规划也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机遇和策略,因此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产业化工程等等,被视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新农村人文景观格局规划引导村庄建设,加强统一规划管理,改变村庄无序建设状况;规划要考虑如何减少因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造成土地等紧缺资源的大量消耗的问题。必须要考虑如何改变大多数村庄因粗放型发展而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同时通过新型住宅房屋的建设,减少农民因房屋设计及施工问题导致的修缮房屋或新建房屋、改善住房

43、条件的建设资金支出,并通过节能设计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农民使用能源的相关支出。将节约的资金用作生产投入和改善生活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生活环境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繁荣农村经济做准备25。结 语应该说建人文景观,保护与利用人文景观,发展新农村经济,是件好事,上述问题的提出,意在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因此而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应充分认识农村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继承特色鲜明的地方人文景观形式与地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设计。进一步加强人文景观建设的宏观控制,严格人文景观建设项日的审查和管理,进一步加强人

44、文景观和环境的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人文景观建设步入正轨使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的发展。希望在新农村的建设中,通过对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如传统文化、乡土民俗、生活方式、乡土材料和技术等几个方面的分析和思考,提取出适合塑造新农村面貌所需元素,把它融于新农村景观的建设当中,对于提升农村文化底蕴和激发农村生活活力,维持农村生态、文化特色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坚持合理科学的农村人文景观格局规划原则,对于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维护“草根”信仰体系,建立充满活力的和谐新农村,有着重大

45、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唯有这样,才能够使村落的生态、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生命过程得以延续和再生。参考文献1 陈小亮.“反规划”理论在西部地区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J.小城镇建设,2007, 25(5):32-34.2 马克明,傅伯杰,黎晓亚,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与理论基础J.生态学报 ,2004,24(4):761-768.3 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1999,19(1):8-15.4 刘春香.城市化过程中的新农村规划J.中华建设,2007(4):55-56.5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景观设计师培训考试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274

46、9个村庄调查J.农村金融研究,2007(8):10 -23.7 胡静,许贤棠,谢双玉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118 黄郁成,黄光文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旅游学刊,200329 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旅游学刊,2004510钟晓辉,风景区人文景观建设以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为例,2008:19-123-0211祝自敏,胡希军,赵晓英.走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之路J.北方园艺,2 007,(8).12攀宝敏,李智勇.安吉县竹业发展经验与启示J.世界竹藤通讯,2003,(1). 13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2749个村庄调查J.农村金融究,2007(8):10-23.14朱铁华,倪锋.北京村庄规划:实践中的反思与追问J.北京规划建设,2006(5) :16-17.15赵凯,李晖,朱雪.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云南省福贡县城空间扩张研究J.热带 地理,2008,28(6):529-533.16祝自敏,胡希军,赵晓英.走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之路J.北方园艺,2 007,(8).17Fleische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