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景观艺术分析.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5736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沧浪亭景观艺术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沧浪亭景观艺术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沧浪亭景观艺术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沧浪亭景观艺术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沧浪亭景观艺术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沧浪亭景观艺术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沧浪亭景观艺术分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学 号 2010229135分类号本科生年度论文题目: 沧浪亭景观艺术分析 院 (系) 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专 业 班 级 10级 园 林 学 生 姓 名 魏 楠 指导教师(职称) 袁海龙(教 授) 提 交 时 间 二零一二年 一 月前 言苏州园林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与北方园林的显著不同就在于它的精巧和雅致。而沧浪亭之美,在于它的清逸、脱俗。沧浪亭古木参天,绿竹摇风,高筑四望,借景园外,以郊野山水为衬托,秀色遥遥,自然闲雅,气质古朴,开苏州古典园林造园之滥觞。沧浪亭进门即可见山,而这符合宋人的山水画理,正所谓“开门见山,山上古木郁葱,藤萝蔓挂,并配有亭榭,山体高下陡峭,小径曲折变化,极富野趣。

2、沧浪亭反映了宋代文人的高雅审美情趣和山水诗、山水画的素养,沧浪亭可以说就是凝固的诗。 沧浪亭景观艺术分析魏楠 安康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陕西安康,725000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沧浪亭的历史概况、造园形式、造园意境、规划布局等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尤以沧浪亭漏窗的装饰特色、漏窗的图案象征性、空间美感以及从借景对景的角度来分析沧浪亭漏窗的艺术性,以便突出漏窗这种艺术实体在江南园林美学中存在的不可或缺性。关键词 沧浪亭;意境;形式;规划;漏窗一、 沧浪亭的历史概况及名称由来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

3、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孟子离娄上) 数千年来,清浊处世哲学一直是儒家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由此可见处于人生低谷时期的苏舜钦取名沧浪亭之深意。 沧浪亭之前身应追溯到五代时期,乃吴越国吴军节度使孙承右之池馆,百年后渐废。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苏舜钦(字子美)因支持革新被革职,流寓吴中,见孙氏废园“草木郁然,崇阜广水”,“坳隆盛世,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埼,号沧浪焉”。苏舜钦也因此与沧浪亭结缘,自称“沧浪翁”。自始沧浪亭声名鹊起,至今已历千年风霜雨露。数年后苏卿卒,章、龚二氏继

4、居园内,发现地下有嵌空大石,传为广陵王时所藏,乃建阁起堂,重加扩建。因亭之胜,名甲东南,声造天下。南宋时抗金名将韩世忠得此园,锦上添花:筑飞虹桥、修寒光堂、建灌缨亭、立清香馆等,设翠玲珑,真乃“瑶华境界”,时称韩园。 元明时世事更迭,沧浪亭也几经沧桑:元延佑年间僧宗敬在此建妙隐庵,明嘉靖三年苏州知府胡缵宗于旧庵内建韩蕲王祠,二十年后僧文瑛复建沧浪亭,归有光有作沧浪亭记。 及至清代硝烟四起,沧浪亭更是命运多舛。康熙二十三年,江苏巡抚王新命建苏公(苏子美)祠,十年后巡抚宋荦访寻亭之旧迹未果,遂将亭移建于山之巅,即是今日沧浪亭之格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额匾,同时增设观鱼处、自胜轩、步碕廊等,

5、还写有重修沧浪亭记;道光七年,布政使梁章钳再度重修此园,五百名贤祠便在此时建成。自此沧浪亭成为苏州历代官吏上任时必祭之所,不幸的是,在咸丰十年即1860年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巡抚张树声全面整修和新建,于原址筑亭,于亭之南增建明道堂,堂后设有东苗、西爽、步琦、静吟、清香馆、翠玲珑、面水轩、看山楼、闻妙香室、见心书屋、瑶华境界、印心石屋、藕花水榭等分局祠之南北。今日之沧浪亭基本保持那是的风韵。 沧浪亭现存面积约1.1公顷。它虽经历了宋、元、明、清之历代更替,数易其主,几度兴废,但它仍然保持了宋代园林的基本风格,古雅秀朴的基调也沿袭至今。1二、造园形式 沧浪亭不仅具有宋代造园风格,也是

6、写意山水园的范例。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不矫揉造作,不妄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而且景致表现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风景。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景观,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

7、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停步四望,园内曲栏回廊,垒叠湖石,葱茏翠碧,亭轩隐约其间,人称“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2三、 造园意境 沧浪亭的门开在园的北面,有一道石桥与外界相连,下有一湾池水,清晨和夕暮中烟水弥漫,景物朦胧,让人仿佛置身于烟波浩渺的湖岸边,而园中景物又仿佛是岛上的仙境。而这正是江南园林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苏州是国内城市中河道最多的城市,苏州园林又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沧浪亭进门即可见山,而这符合宋人的山水画理,正所谓“开门见山”,山上古木郁葱,藤萝蔓挂,箬竹丛生,间以桂花、腊梅等。用黄石包土垒成的山高耸,山上建造有沧浪亭,亭的檐角翼然,似仙鹤振翅欲飞。山的南部和西

8、部围有复廊,并配有亭榭,山体高下陡峭,小径曲折变化,极富野趣。沧浪亭原来是在山南曲廊的最高处的北上,前竹后水,后人清康熙年间重建时,为感皇帝恩泽,将亭移至土山之巅,淡化了沧浪亭的政治色彩。亭上对联云:“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句,下联出自苏舜钦的过苏州诗。3成熟的中国山水园林都有主题,园林中各个景点围绕主题而展开。山南有“明道堂”,它是整座园林的主体建筑,庄严宏伟,为文人讲学之所,在假山古木的掩映下更显肃穆的气氛。堂名取自苏舜钦的沧浪亭记:“观听无邪则道已明。 ”苏舜钦所明白的道就是离开充斥着沉浮得失的官场后所悟人生之道。而这里就体现了老庄尊崇的天道,即纯粹的

9、自然之道。认为天道无为,人性应与天道同化,万物皆应顺应自然,唯有自然的率性才是天道的本质。人应该从自然山水美中获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脱。把自然的美与主体的“自喻适志”逍遥无为相联系,是把自然作为“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表现来看待的。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是由自然所唤起的一种超越了人世间的烦恼痛苦的自由感。而这正是园主内心的真实感受,体现出沧浪亭超尘脱俗、操守高洁的园林主题。中国山水园林是山水诗、山水画的物化形态,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更是盘根错节,难分难离。具有文学内涵的园林命名,富有文采韵致的景观题名,以文学家高人雅事所置景观。如庄子的濠上观鱼、濮水钓鱼。山的北面建有复廊,

10、沿廊西行即可见到一个临池靠山的四面厅,作为复廊衔接的转折和收头,周遭古树虬枝,面水而立,因此名为“面水轩”,临窗下瞰,一池碧水波光荡漾。复廊的东端,有半亭与复廊连为一体,下空悬,称为“濠上观”,亭所立水面最为开阔,凭栏而坐,为观鱼的最佳地点,俗称“钓鱼台”,取庄惠濠梁观鱼问答,和庄子濮水钓鱼,对尊位持竿不顾的典故亭内有苏舜钦沧浪亭记全文。苏舜钦有沧浪观鱼诗:“瑟瑟清波见戏鳞,浮沉追逐巧相亲。我嗟不及群鱼乐,虚作人间半世人。”明道堂之南小轩三间,为“瑶华境界”,作为戏台,原为“梅亭”。南有茂竹掩映,北为大型天井,东西两侧为长廊,北端为明道堂,庭内宽敞,植有松柏和玉兰,两侧长廊和明道堂可做观戏用。

11、4四、 规划布局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布局和风格在苏州诸名园中别树一帜,苏州的其他园林,往往以高墙围绕,自在丘壑。沧浪亭则不落凡响,敢于破格,大胆借取外景,一反高墙深院的常规,融园内园外为一体,具有山林野趣。沧浪亭园外水面宽广,自西向东,环绕园周一半后向南流去。水上有曲桥斜渡,桥头有“沧浪胜迹”坊耸立,坊两侧沿池北岸种植碧桃垂柳,树荫下石凳成排,可供游人休息观景。沧浪亭在假山与池水之间,隔着一条向内凹曲的复廊。廊壁置花窗多扇,透过漏窗花格,既沟通了内山外水,也使水池、长廊、假山自然地融合为一体。沧浪亭花窗样式颇多,据说全园有108式,分布在园内各条走廊上。图案花纹变化多端,构作精巧,是苏州园林

12、花窗的典型。园中有景点明道堂、见山楼、清香馆。明道堂为沧浪亭园中最大的建筑,原来都是苏州特产的金砖铺地,因年久损毁,现改为水泥方砖。堂内悬有3幅石碑的拓片:天文图、地理图、平江府图。这三块图碑是苏州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见山楼在全园最南部,上下两层,高旷清爽,飞檐翘角,结构精巧,为苏州园林中一座别致的楼台。登楼可望西南诸峰,而从窗洞中回望沧浪亭,恍如置身于深山丛林中。见山楼下有石室二间,屋额刻有“印心石屋”四字,为清道光帝御书。题名取自佛家语:“衣以表信,法乃印心。”石屋前砌假山围成小院,洞门上刻有林则徐书“园灵证盟”四字额。5五、 沧浪亭的漏窗漏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窗户的

13、作用是通风、采光,而园林中的漏窗除了具有通风采光的作用外,还有着与一般住宅的窗不同的特色,园冶中称漏窗为“漏砖墙”, 亦称“漏明墙”。漏窗大多分布在园林建筑的分隔墙面上,以长廊和半通透的庭院为多,形式多样,位置灵活多变,使呆 板的墙壁充满了生动的气息,使游人在穿过长廊的时候能够跟着漏窗的变化看到不同的景色,产生动观的意境。 漏窗的窗框形式 就沧浪亭内的漏窗框架的形状来看,可谓丰富多彩,有方形、多边形、圆形、扇形、海棠形、花瓶形、石榴形、如意形、秋叶形、宫殿形、桃形等。大部分的漏窗外形以方形和多边形居多。一般来说,走廊上成排的漏窗,其形状尺寸、 间隔多为相同或相近,产生出一种和谐的节奏感。一些特

14、殊的窗框形状,在沧浪亭内并不是很多,例如扇形、石榴形、秋叶形、桃形,数量单一,分布在廊道的转折处或者一扇洞门内,顿觉豁然开朗,感到与廊道上不同的窗框色彩,这样可以形成多重的视觉审美效果。漏窗的窗芯图案 漏窗的窗芯图案丰富多彩,令人目眩神迷。图案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自然具象形和几何抽象形。自然具象形的图案在沧浪亭内有很多的类型。自然形状的图案取材范围较为广泛,有植物花卉的变形,例如桃、荷花、缠绕的树根形、芭蕉叶、梅花、秋叶、葵花等。还有一种是对圆形方孔钱的变形,放在窗芯的正中央,周围穿插缠绕的装饰纹样;还有一种类似中国结的形状的变形,样式美观大方;还有折扇的变形图案以及棋盘的变形等

15、。虫鱼鸟兽这种自然形体的变形在沧浪亭的窗芯图案中并不多见,有龟背纹和云龙纹等。几何抽象形的窗芯图案在沧浪亭的漏窗窗芯图案中占了绝大部分的篇章。几何形体图案多 由直线、圆形、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组成,有单独使用一种形体的,也有混合使用的。图案常见的有方形、万字形、冰裂纹、多边形等。 漏窗图案的象征性 沧浪亭内的漏窗图案象征意味颇多,工匠利用漏窗这种艺术的表现方式把美好的寓意表达出来,托物言志,给人们带来吉祥,表达了希望美好幸福的心愿。例如:沧浪亭内有一石榴形漏窗。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金庞、涂林等,为石榴科落叶灌木,有很高的实用和观赏价值。中国人视石榴为吉祥物,以它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称石榴

16、“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间婚嫁之时,常于新房案头或他处置放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赠祝吉者。常见的吉利画有榴开百子、三多、华封三祝、多子多福等。漏窗的空间美感 漏窗作为园林艺术的一种,它的存在必然是能够融入园林整体的氛围中,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装饰展现给大家看,也是一种对空间的改造,对空间美感的提升。在园林里,门窗轩豁,廊墙留虚,就能打破封闭局促的格局,赋予开敞空灵的美感,体现“隔”与“透”“亏”与“蔽”的统一,使整个空间具有内外交流的相互渗透性。而在廊墙上开窗,就能打破这种沉闷单调的现状,使游人在穿越长廊的过程中感受到墙外不同的风景,而漏窗形式的不同也能让游人

17、产生不同的联想。古人有云:“穷则变,变则通”。相信古代工匠正是借鉴了这样的思想,使看上去沉闷的墙壁变得灵动,变得富有生气。而通过大大小小的漏窗,使整个空间看上去多了一份生气和活力,而且在分割景区时可以使空间似隔非隔,景物若隐若现,富于层次。而漏窗本身的图案,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产生富于变化的阴影,其本身也成为了点缀园景的活泼题材。使整个园林的空间美感得到了提升。漏窗的借景 明代的张岱把门窗统统作为绘画取景框来欣赏框中之景,李渔从美学的角度 对漏窗的借景进行了总结:“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以前,仅作事物观, 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由此可以看到,漏窗的作用把一个杂乱无边的美

18、景分隔成众多的小块,漏窗在此充当了取景框的作用,而漏窗的不同外形也给被观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觉感受,一个正方形的取景框过后是一个扇形的取景框,顿时心旷神怡,一个小的漏窗过后又是一个大的漏窗,不断的变化,带给游人多重的视觉享受。6六、结论沧浪亭之美,在于它清逸、脱俗。一砖一石、一花一草都仿佛浸润了园主的品性和情操。园林如其人,它体现出了园主的性情爱好与审美情趣,品格的高低就全仰仗园林主人的对于人文山水画的领会及其诗词文学的素养。沧浪亭虽无拙政园的开敞、气派,也无留园亭台楼馆的鳞次栉比,风清花媚。但沧浪亭古木参天,绿竹摇风,林木苍郁,幽径曲折,高筑四望,借景园外,以郊野山水为衬托,秀色遥遥,自然闲雅,

19、气质古朴。开苏州古典园林造园之滥觞。结束语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沧浪亭的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身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参考文献1陈世珍.园林的印迹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129138.2徐先玲.园林艺术鉴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229230.3王燕.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鉴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36.4陈从周.看园林的眼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118120.5衣学慧.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62263.6王其钧.中国著名园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521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