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计划.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计划 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计划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计划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计划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由本工程建筑结构特点看出,其竣工质量主要取决于地下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和装饰工程的施工质量;地下工程施工质量取决于地下降水、打桩和挖土,以及浮筏基础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取决于塔楼和裙楼框架施工,以及施
2、工测量和沉降观测;装饰工程施工质量主要取决于施工顺序、操作水平和成品保护。为此必须采取有效地保证施工质量措施。(一)保证筏基质量措施1.保证钢筋质量措施底层和面层钢筋,翻出实样,编号挂牌,对号绑扎;为保证钢筋位置正确性,用经纬仪将上部柱子和墙的轴线引到面层钢筋上,并在相应的插筋点焊L30×3角钢定位架,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2.保证混凝土质量措施为防止混凝土开裂,一般规定其内外温差应控制在30以内。该筏基混凝土浇筑时间约在7月份,其月平均温度为28-31,决定将筏基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并采取以下措施:(1)对混凝土原料要求。骨料的含泥量应符合施工规范要求;采用强度42.5级散装
3、矿渣水泥,存放7d以上,严禁热货热用,其物理、化学指标应满足要求;采用木质素磺酸钙型减水剂,其缓凝效果必须在4h以上;地下水经化验合格后,可作为混凝土的拌合水。(2)搭设35m×35m防护棚,棚上满铺油布或芦席夹油纸,檐口高度应在6m以上。(3)采用经化验合格的深井水冲洗碎石,降低骨料温度,将混凝土的出罐温度控制在25以内。(4)加强保温保湿工作。据计算,普通C30防水混凝土的绝热温升为43,而泵送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约在380kg/m3,其绝热温升可达47。因此该筏基混凝土最高温度为:47×65%+25=56()。这样混凝土表面温度必须控制在31以上,为此在混凝土强度达到
4、1.2N/mm2时,要在其外露表面覆盖两层草席和一层塑料薄膜,利用水泥的水化热使其表面温度提高,减少表里温差。(5)加强测温工作。采用铜热电阻仪测温,测温时间分别为浇筑后8h、16h和24h,每天循环测三次;该筏基共设70个测点,通常,混凝土内部水化热是在浇筑后第三天达到高峰,如果此时混凝土表面温度低于31,则应采用太阳灯加热,使其满足要求。(二)保证塔楼施工测量和沉降观测措施1.施工测量(1)塔楼平面轴线控制。根据现场建筑方格网,采用J6光学经纬仪测设,其建筑轴线采用垂线分层投测方法。考虑到风的湍流和太阳辐射对高层建筑物产生摆动、倾斜和弹性弯曲等影响,决定每隔五层用经纬仪进行一次投测校对,并
5、用钢尺实量经投测传到楼板或柱顶上各轴线间距离的方法进行校对。(2)塔楼垂直度控制。为保证精度和提高工作效率,建议采用激光经纬仪。高层框架的柱受日照影响,其垂直度偏差可由下式计算。=αtH2/2b式中α——柱材料的线膨胀系数;t——柱相对两个侧面的温度差;H——柱的高度;b——柱侧面的宽度;——柱高H处的竖向偏差值。经实测,当柱高H≤15m时,该竖向偏差值变化不大,可满足规范要求,其日照影响可不考虑,因此规定每隔5层进行1次垂直测设。为避免气候的影
6、响,宜选择无风阴天的早晨或晚上进行测设。对于精度要求高的标高传递,可用钢尺沿某墙角自±0标高直接向上丈量,把标高传递上去;如有必要,每隔5层,采用吊钢尺法,用S3型水准仪的三丝读数进行校核。2.沉降观测在距建筑物100-300m处,分别设置间距为20-40m的3个水准基点,其埋设深度大于2m,其高程在埋设10d后测定。在塔楼四周每隔10-15m设1个观测点,还应在建筑物拐角、沉降缝两侧、层高不同的连接处两侧、纵横墙交接处和柱子等处设观测点。通常,观测点采用角钢制作,并埋设在便于观测的基础、墙和柱子上。施工中,每升高1层就要观测1次;工程竣工后,也应定期观测。此外,还应做倾斜和裂缝
7、观测。上述各项观测均应及时做好记录。(三)保证工程质量措施1.加强技术管理,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开工前要落实各级人员岗位责任制,做好技术交底;施工中要认真检查执行情况,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做好隐蔽工程记录;施工结束后,认真进行工程质量检验和评定,做好技术档案管理工作。2.认真进行原材料检验。进口钢材和水泥等材料,必须提供质量保证书,并按规定做好抽验;各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要认真确定设计配合比,规定减水剂掺量,配合比试验合格后,方准施工;每层楼的墙、柱和梁板,均应按规定制作混凝土试块。3.加强材料管理。建立工、料消耗台账,实行当日记载,月底结账制度;对高级装饰材料,实行专人保管,限额领料
8、,按时结算制度;钢筋工程采用现场集中配料、冷拉和对焊措施,降低钢材损耗。4.严格控制塔楼标高和垂直度。在楼梯间设水准点,作为梯层标高传递依据,并经常校核该点的准确性;用经纬仪把底层轴线垂直线引到施工楼层,作为楼层放、验线的依据;外模安装必须用线锤和经纬仪双重检查,严格控制其标高和垂直度;模板安装完毕后,须经质量检验人员验收签字,方准进行下道工序。塔楼垂直度要控制在1,其最大值不许超过50mm。5.加强工种间配合与衔接。在结构施工中,水电等工种应与其密切配合,设专人检查预留孔洞、埋件等位置,逐层跟上,不得遗漏。供水、供电和排水等工程,应遵循先室外、后室内施工顺序,认真做好工种与工种及其内部的衔接
9、。6.进口装饰材料,应按施工进度提前两个月进场,以便进行材质检验、分类和挑选。(四)保证安全施工措施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采取以下措施。1.在塔楼的5层及其上面的每隔10层处,对双排钢管外脚手架要做安全隔离带,其做法是:在该层脚手上满铺竹芭脚手板,上铺两层芦席夹油纸,并用铁线将其与脚手板绑牢;人行通道部分要设钢管扶手,并用一层芦席封围;在塔楼5层处,支挑出5m宽的安全网。2.定位高塔吊、施工电梯和金属井架,都须安装避雷设施,其接地电阻不大于4Ω。所有机电设备,均应实行专机专人负责,非专业人员不得动用电器设备。3.严禁由高处向下投放垃圾或物品。电梯井首层顶板处,必
10、须设一道安全网;各层电梯口要封死;底层和施工电梯出入口处,要搭设安全防护棚。4.加强防火工作。每层均要设灭火装置,每隔2层设1处临时消火栓。在施工期间,严禁非施工人员进入塔楼,外单位参观人员要有专人陪同。5.外装饰用的施工吊篮,每次使用前均应检查其安全装置可靠性,在屋面施工时必须有2个专人开动机器,并不得随意离开岗位。6.塔式起重机轨道地基必须坚实,回填土应掺碎石分层夯实整平;雨季施工时,要做好排水,防止因回填土下沉造成塔吊倾斜事故。支承外脚手架的挑出槽钢,必须按受力焊缝与预埋件焊牢。7.由专人与气象台联系,及时作出大雨和大风预报,采取相应技术措施,防止发生事故。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
11、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
12、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
13、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